【玩玉随笔】古人制玉是否留皮?古人什么时候开始染色?古今染色技术让你大开眼界。

一,【古人是否留皮】

附着于和田籽玉表面的颜色称为“皮色”

对和田玉皮色的追求古来有之,因开采技术原因,古代皮色籽极少,皮色籽在古代尤为珍贵。在现代看来很差的皮色,古代都是极其珍贵的。

古人不但留皮,而且染色。

“古人制玉不留皮”的说法是错误的,不知道是哪位“大神”胡说八道的(骗了很多人)

(清乾隆御制 敕封八世达赖喇嘛嘎巴拉式盖盒)

这样的红皮籽料,和现在很多普通玩家手里的藏品都无法相比,有各种瑕疵绺裂,几乎看不到什么好玉质。但它在古代确实珍贵无比的皮色籽!

乾隆敕封八世达赖喇嘛用这样的皮色籽,可见皮色籽在古代的稀有珍贵程度。

二,【古代染色】

1,宋元玉器上的人工染色

中国古代玉器上颜色的成因,可以分为自然呈色、自然沁色和人工染色三种情况。

宋代就有和田玉染色,多用老提油法上色。

南宋人周密的笔记《志雅堂杂抄》和元代人脱脱所撰《宋史》中,都记载了宋人对玉器进行辨伪的情况,不但证明宋代已经出现了伪古玉,而且说明当时人已经具有了辨伪的意识和行为。

周密--《志雅堂杂抄》

关于宋代玉器上人工染色的情况,清嘉道时期的玉器鉴赏家陈性《玉纪》一书“辨伪”一节中,有如下记载:

“更有宋宣和、政和间玉贾赝造,将新玉琢成器皿,以虹光草汁罨之,其色深透,红似鸡血,时人谓之得古法,赏鉴家偶失于辨,或因之获重价焉。此等今世颇少识家,呼为老提油者是也。”

关于宋代的人工染色,除了陈性的“老提油”之说,民国时期还有“宋仿苏烧”之说。目前被认为属于“老提油”或“宋仿苏烧”的玉器具有如下特点:

玉质均是上好的和田玉,造型、纹饰多仿战国和汉代,尤以韘形佩和带钩为多,做工细致精湛,磨得非常圆润,通体或局部呈现或深或浅的琥珀色沁,沁色看起来很自然、很“老”,给人总的感觉是很好的古玉,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当作三代、唐宋时期的真品玉器来看待。

不朽的著作——《玉纪》

2,明代玉器上的人工染色

明代的人工染色技术已经很普遍了。

江苏省江宁县明沐睿墓出土了一件双螭耳玉杯,上面的橙色斑点很鲜艳,而玉器的质地也很好,所以这种斑点不可能是在地下埋藏过程中形成的沁色,应该是在入土之前人工染制的假沁色;

明 白玉提油双鹅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明 青玉狮 天津博物馆藏

3,清代玉器上的人工染色

到了清代的人工染色技术大肆流行,

与清人尚古爱色的风尚有很大关系。

从传世的玉器上还可以看到,这种人工染色技术在清代不仅仅是应用在伪古玉上,也应用于时作玉器上。

这件青玉笔筒是典型的清代时作玉器,在表面雕竹子图案的部位和口沿部位有非常鲜艳的橙色,从玉料的新旧程度、颜色的部位和成器的时代上可判断,这种颜色不是沁色,也不会是仔料的皮色,是人工染色的结果。

明 兽面纹玉方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

三,【当代染色】

到了现代染色方法提高改进,方法很多。

冷沁法

最常见的染色方法。用化工染色剂、冰乙酸、无水乙醇、苯酚等十余种药水的配合作用下,给浸入的玉料着色。一般浸一周左右,然后把着色过假的部分磨去,留下仿真度高的,再经过滚筒就会自然很多。

烤皮法

先用冷沁法着色。

然后用棉布或纸把玉料包裹起来,浸透调配好的药水,然后缓慢加热,药水会源源不断的沁入料子里面。

热处理

用喷枪对局部的一点,用瞬间的高温改变结构,使表面变得疏松,然后涂抹药水,又叫点皮。

酸蚀法

将玉泡于氢氟酸、硝酸、硫酸和盐酸等溶液中,取出后加热着色,用碱出红色,用高猛酸钾出黄色,用硫化汞出黑色等。

酸的比例、浸泡时间及配方不同,效果不一样。

最后把牙骨粉或环氧树脂(加磷苯二甲酸、二丁脂、乙二胺)或水晶透明漆涂满表面稍加打磨,使其产生玻璃光,看似鲜艳,实则不自然。

火烧法

火烧法是将玉涂上氢氧化钠,用石灰(氧化钙)裹好,置锯末里闷烧二天,取出即为鸡骨白。

如趁热浸一下冷水,即产生牛毛纹,如冷水中加高锰酸钾即成血色牛毛纹。

需着色时也是趁热浸入染料中,最后用砂纸加上羊油打磨出光即成。

高压法

高压法是在需着色处涂以硫化汞(黑)、三氯化铁(黄)或氧化铁(红)等,再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硅酸钠按一定比例混合,加点羊油将玉包裹在内,放于封闭的不锈钢高压釜里,加压加温(压力80~120个大气压,温度160℃~200℃),四天后取出,用二氧化碳加热风吹干,再用硫酸还原,玉表呈白灰皮和玻璃光,有色处自然沁入色泽。

激光染色法

这种加色方法通常与激光炝色翡翠的方法大致相同,可使皮色差的和田玉籽料形成较为理想的各种皮色。这种方法沁出的颜色虽然均匀、鲜艳美丽,但有飘浮感,没有真皮籽料的颜色老气深厚。

以上图片来之网络。

染色技术很多,但想做到染的比较像是很困难的(对于行家来说)

想做到染的非常像甚至是以假乱真,想骗过行家的眼睛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因为历史技术和皮色原料掌握,以及其它原因,今人对皮色的鉴定水平远远高于古人。

结束语:对于行家来说皮色籽鉴定的难度不大,鉴定的不仅仅是水平,更是人心。

(0)

相关推荐

  • 和田玉的染色

    和田玉玉的颜色分为两类: 一类是材质本身的颜色,也可以称作是原生色,就是玉矿之色.常见的有白色.青色.绿色.黄色.黑色等,这些颜色的形成同玉材中所含的微量元素,主要是铁(Fe).铬(Cr)有关. 第二 ...

  • 博物馆那些人工染色玉器

    中国古代玉器上颜色的成因,可以分为自然呈色.自然沁色和人工染色三种情况.以这种方式产生的次生颜色可以称作人工染色.人工染色的主要目的是用来假冒古玉的自然沁色(也有少部分是为了模仿仔玉皮壳的颜色),这是 ...

  • “血玉”怪谈,惊叹之余千万别上当!

    血   玉 "血玉"这个词让人听后感觉毛骨悚然,十分阴森,那什么是血玉呢? ▼神秘传说 血玉传说指的是一种渗透了血液的玉石.血液是如何进入玉石呢?传说血玉是葬玉的一种,当人落葬之时 ...

  • 你敢相信?给玉染色这事,5000年前就开始了......

    你眼中的古人是什么样子的? 是迂腐吗?因为<孔乙己>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傲慢: 是封建吗?因为<史记>记载的政权结构形式使得帝王高高在上: 是毫无 ...

  • 学习古人制玉工艺,从此玩老玉不打眼!

    制玉十二图,了解古人制玉工艺从此玩老玉不打眼! 制玉领域最大的变化是制玉工具的进步.过去靠双脚不断地登踏制造动力,现在换成了电动马达,过去切磨工具一分钟转几百转,现在一分钟能上万转.手工制玉虽更温润但 ...

  • 图解古人制玉12道工序

    故宫博物院玉器馆里有一套<制玉图>,是清光绪十七年李澄渊所绘<玉作图>,共 12 副.制玉图作风写实,记载描画出制玉的主要步骤.每图分上下两局部.上部描画出制玉的手法,下部描画 ...

  • 【玩玉随笔】古玉皮色鉴赏之“清代玉雕渔翁”

    上海博物馆藏清代玉雕渔翁 "提油" 中国玉器博大精深,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玉器不仅是古代艺术的杰出典范,同时还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古人治玉历来秉承"玉必有工 ...

  • 玩玉随笔:珠玉世界中的神级忽悠 您明白多少?

    今天再大的事,到了明天就是小事: 今年再大的事,到了明年就是故事: 今生再大的事,到了来世都是往事,珍惜当下. 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外出旅游刚归来,今天聊一聊珠玉世界 ...

  • 【玩玉随笔】籽玉最牛的皮色是什么?如何挑选皮色籽?

    皮色的价值 皮色的价值不仅仅是美丽有稀有. 皮色的丰富性为俏雕提供了更多空间. 皮色更是鉴定真假籽玉的重要特征之一. 一件没有皮孔或者皮孔极少的玉器,往往因鉴定水平不同,产生很大争议. 皮色作为籽玉特 ...

  • 【玩玉随笔】籽玉“出油”指什么,如何让你手上的籽玉更润。

    什么是"出油" 常听玉友有的籽玉"出油"快,有的"出油"慢,有的不"出油"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出油" ...

  • 【玩玉随笔】籽玉是不是“越白越好”浅谈和田玉收藏

    和田玉的国检标准 自古以来"真玉"单指"和田玉" 明末清初时期因朝廷对和田地区失去控制权,开始开采使用"山料" 玉字前面如果不加地方名称通常 ...

  • 【玩玉随笔】籽玉价值如何判断?白度对籽玉价格的影响有多少?什么是脂白、一级白、青白。。。

    (脂白籽玉) 确定和田白玉籽料的价值简单的说就是2个字:白细 白是指白度,细是指质地. 质地主要看细度.脂度.润度.密度.熟度.胶感(关于质地以后再讲) (籽玉的润度) 和田玉是以颜色来分类的 分为白 ...

  • 【玩玉随笔】古人的财富和丧葬观念

    自唐宋以来,世人的财富和丧葬观念以及起居空间发生了很大变化. 大量炉.瓶.盒以及山子等实用.陈设器不入土随葬,而是作为家庭或家族财富世代流传下来. 特别是清乾隆时期,清政府直接控制了新疆和田地区,大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