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玉随笔】古人制玉是否留皮?古人什么时候开始染色?古今染色技术让你大开眼界。
一,【古人是否留皮】
附着于和田籽玉表面的颜色称为“皮色”
对和田玉皮色的追求古来有之,因开采技术原因,古代皮色籽极少,皮色籽在古代尤为珍贵。在现代看来很差的皮色,古代都是极其珍贵的。
古人不但留皮,而且染色。
“古人制玉不留皮”的说法是错误的,不知道是哪位“大神”胡说八道的(骗了很多人)
(清乾隆御制 敕封八世达赖喇嘛嘎巴拉式盖盒)
这样的红皮籽料,和现在很多普通玩家手里的藏品都无法相比,有各种瑕疵绺裂,几乎看不到什么好玉质。但它在古代确实珍贵无比的皮色籽!
乾隆敕封八世达赖喇嘛用这样的皮色籽,可见皮色籽在古代的稀有珍贵程度。
二,【古代染色】
1,宋元玉器上的人工染色
中国古代玉器上颜色的成因,可以分为自然呈色、自然沁色和人工染色三种情况。
宋代就有和田玉染色,多用老提油法上色。
南宋人周密的笔记《志雅堂杂抄》和元代人脱脱所撰《宋史》中,都记载了宋人对玉器进行辨伪的情况,不但证明宋代已经出现了伪古玉,而且说明当时人已经具有了辨伪的意识和行为。
周密--《志雅堂杂抄》
关于宋代玉器上人工染色的情况,清嘉道时期的玉器鉴赏家陈性《玉纪》一书“辨伪”一节中,有如下记载:
“更有宋宣和、政和间玉贾赝造,将新玉琢成器皿,以虹光草汁罨之,其色深透,红似鸡血,时人谓之得古法,赏鉴家偶失于辨,或因之获重价焉。此等今世颇少识家,呼为老提油者是也。”
关于宋代的人工染色,除了陈性的“老提油”之说,民国时期还有“宋仿苏烧”之说。目前被认为属于“老提油”或“宋仿苏烧”的玉器具有如下特点:
玉质均是上好的和田玉,造型、纹饰多仿战国和汉代,尤以韘形佩和带钩为多,做工细致精湛,磨得非常圆润,通体或局部呈现或深或浅的琥珀色沁,沁色看起来很自然、很“老”,给人总的感觉是很好的古玉,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当作三代、唐宋时期的真品玉器来看待。
不朽的著作——《玉纪》
2,明代玉器上的人工染色
明代的人工染色技术已经很普遍了。
江苏省江宁县明沐睿墓出土了一件双螭耳玉杯,上面的橙色斑点很鲜艳,而玉器的质地也很好,所以这种斑点不可能是在地下埋藏过程中形成的沁色,应该是在入土之前人工染制的假沁色;
明 白玉提油双鹅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明 青玉狮 天津博物馆藏
3,清代玉器上的人工染色
到了清代的人工染色技术大肆流行,
与清人尚古爱色的风尚有很大关系。
从传世的玉器上还可以看到,这种人工染色技术在清代不仅仅是应用在伪古玉上,也应用于时作玉器上。
这件青玉笔筒是典型的清代时作玉器,在表面雕竹子图案的部位和口沿部位有非常鲜艳的橙色,从玉料的新旧程度、颜色的部位和成器的时代上可判断,这种颜色不是沁色,也不会是仔料的皮色,是人工染色的结果。
明 兽面纹玉方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
三,【当代染色】
到了现代染色方法提高改进,方法很多。
冷沁法
最常见的染色方法。用化工染色剂、冰乙酸、无水乙醇、苯酚等十余种药水的配合作用下,给浸入的玉料着色。一般浸一周左右,然后把着色过假的部分磨去,留下仿真度高的,再经过滚筒就会自然很多。
烤皮法
先用冷沁法着色。
然后用棉布或纸把玉料包裹起来,浸透调配好的药水,然后缓慢加热,药水会源源不断的沁入料子里面。
热处理
用喷枪对局部的一点,用瞬间的高温改变结构,使表面变得疏松,然后涂抹药水,又叫点皮。
酸蚀法
将玉泡于氢氟酸、硝酸、硫酸和盐酸等溶液中,取出后加热着色,用碱出红色,用高猛酸钾出黄色,用硫化汞出黑色等。
酸的比例、浸泡时间及配方不同,效果不一样。
最后把牙骨粉或环氧树脂(加磷苯二甲酸、二丁脂、乙二胺)或水晶透明漆涂满表面稍加打磨,使其产生玻璃光,看似鲜艳,实则不自然。
火烧法
火烧法是将玉涂上氢氧化钠,用石灰(氧化钙)裹好,置锯末里闷烧二天,取出即为鸡骨白。
如趁热浸一下冷水,即产生牛毛纹,如冷水中加高锰酸钾即成血色牛毛纹。
需着色时也是趁热浸入染料中,最后用砂纸加上羊油打磨出光即成。
高压法
高压法是在需着色处涂以硫化汞(黑)、三氯化铁(黄)或氧化铁(红)等,再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硅酸钠按一定比例混合,加点羊油将玉包裹在内,放于封闭的不锈钢高压釜里,加压加温(压力80~120个大气压,温度160℃~200℃),四天后取出,用二氧化碳加热风吹干,再用硫酸还原,玉表呈白灰皮和玻璃光,有色处自然沁入色泽。
激光染色法
这种加色方法通常与激光炝色翡翠的方法大致相同,可使皮色差的和田玉籽料形成较为理想的各种皮色。这种方法沁出的颜色虽然均匀、鲜艳美丽,但有飘浮感,没有真皮籽料的颜色老气深厚。
以上图片来之网络。
染色技术很多,但想做到染的比较像是很困难的(对于行家来说)
想做到染的非常像甚至是以假乱真,想骗过行家的眼睛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因为历史技术和皮色原料掌握,以及其它原因,今人对皮色的鉴定水平远远高于古人。
结束语:对于行家来说皮色籽鉴定的难度不大,鉴定的不仅仅是水平,更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