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妇女节”是世界节日吗?——附“臭三八”的由来
首先:祝所有美丽动人、辛勤可爱女士们节日快乐哦!
3月8日,妇女节,又称“国际妇女节”、“三八节”“三八妇女节”,是全天下女性同胞的节日。但关于妇女节的由来,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个节日是全世界的女性都过的节日吗?
其实三八节的标准称呼是国际劳动妇女节(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简写IWD),全称是“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联合国女权和国际和平日”(United Nations women's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peace day),该节日最初设置的目的,是在每年的3月8日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这个节日的设置,却和国际共产运动和工人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19世纪中叶,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女性及女工的社会地位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1857年3月8日,美国纽约的服装和纺织女工举行了一次抗议,反对非人道的工作环境,12小时工作制和低薪。游行者被警察围攻并赶散,两年以后,又是在三月,这些妇女组织了第一个工会。
1908年3月8日,15000名妇女在纽约市游行,要求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劳动报酬与享有选举权,禁止使用童工。她们提出的口号是"面包和玫瑰",面包象征经济保障,玫瑰象征较好的生活质量。五月,美国社会党决定以二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做为国内的妇女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战争的阴影笼罩着世界,帝国主义企图瓜分殖民地。1910年8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国际社会主义者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有17个国家的代表,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反对帝国主义扩军备战,保卫世界和平;同时还讨论了保护妇女儿童的权利,争取8小时工作制和妇女选举权问题。领导这次会议的著名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克拉拉·蔡特金倡议,以每年的3月8日作为全世界妇女的斗争日,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拥护。从此以后,“三八”妇女节就成为世界妇女争取权利、争取解放的节日。1917年,俄国妇女号召在2月23日罢工以要求"面包和和平",抗议恶劣的工作环境和食物短缺.这天依据俄国使用的儒略历是当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折合成欧洲广范使用的格里高历是3月8日。
1911年的3月8日为第一个国际劳动妇女节。
1917年3月8日,俄国彼得格勒的女工,勇敢地举起了“三八”节的战斗红旗,举行了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反对沙皇制度、反对饥饿的游行示威。
中国妇女第一次举行“三八”节纪念活动是在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州劳动妇女举行纪念会和游行。会议由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何香凝主持,会上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保护妇女儿童”的口号。这次活动显示了中国劳动妇女的觉醒和力量。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每年的3月8日为妇女节。联合国从1975年国际妇女年开始庆祝国际妇女节,确认普通妇女争取平等参与社会的传统。1977年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请每个国家按照自己的历史和民族传统习俗,选定一年中的某一天为联合国妇女权利和世界和平日。对联合国而言,国际妇女节定为3月8日。
正是源于此,绝大多数国家的法定节日中并没有三八国际妇女节,换言之,绝大多数国家是不庆祝所谓的三八国际妇女节的。实际上,国际妇女节是全世界劳动妇女团结战斗的纪念日,曾经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法定节日,带有极其强烈的政治色彩和历史烙印。所以从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劳动妇女罢工游行集会以来,至21世纪已走过了百余年历程。在不同的地区,庆祝的重点有所不同,从普通的庆祝对女性的尊重、庆祝对女性的爱到庆祝女性在经济、政治及社会领域的成就。
附:“臭三八”与3月8日毫无关系!
“三八”,另一个现在已经被人广为接受的内涵,就是对一个对女性的“骂词”。一般是指女人举止轻浮,做事鲁莽,是非话多,疯癫不羁等。
“三八”,原先是台湾人普遍的一种对女人的骂词,后来传入大陆,而广为传播。
但若要考证“三八”一词的由来,其产生于宋代,后来由中原地区的唐山,流行到福建、广东等地,并最终越过海峡、传到台湾的。
在宋代,有一次宰相寇准向魏野求诗一首,魏野就赠诗曰:“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其中,“张八”指的是宋代北方的一位妓女,相貌极好,但举止粗鲁,当时的人叫她为“生张八”。而魏野排行第三,故称“魏三”。所以“三八”,就是取“魏三”、“生张八”这两个排行而成的。
宋代是中原地区的人民大量向福建、广东一带转移的时期,闽、粤两地当时文化比较落后、闭塞,中原移民将自己从老家带来的“俗语”,也就传播到了这里,后来再流传到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