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纪事之六 琼海市潭门港沧桑

海南纪事之六

琼海市潭门港沧桑

老渡口巨石与“谭门故事”牌坊古迹斑斑,凝固岁月的沧桑。

潭门港停泊待发的大小渔船及货轮。

来到琼海市博鳌,不能不去邻近的潭门港,这是历史上海南人出南洋的其中一个重要港口,最少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看到写着“谭门故事”四字的牌坊古迹斑斑,惊见岁月凝固在上面的沧桑印记,不胜嘘唏一番。

勇敢的出南洋人

站在牌坊下面,不禁发幽古之思情,难免缅怀当年那些出南洋的海南先民,他们勇气十足,怀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之情,几百年来前赴后继,勇往直前,,没有中断对大洋世界的探索,并在新马及印尼落脚,繁衍了南洋的海南华社,反过来也反哺了海南本土的文化,带来了南洋的植物、食品、建筑风格与生活方式,丰富了海南的海洋社会民俗,有人说海南人现在喝咖啡及烹制海南鸡饭,完全是出南洋的先民引进南洋的美食文化。

令人遐想万千的笠帽及钓鱼爱好者。

海港马路对面一侧,仍然保护得不错的旧建筑,岁月悠悠却安然无恙。

我对琼海人至今还出海,甚至远至印尼的印象,是几年前我到邦加采访,印尼惠州公会副主席、旅雅邦加烈华校友会监事赖木荣(科桦),他给印尼海南同乡会主席余有信打电话,通报了印尼海军扣押海南琼海船只及渔民,关押在邦加军港。他说,当时加华人听闻后,还主动去探监,送去食物饭菜日用品等,体现了同胞亲情关怀之情及仁义侠心。

古碑映呈辉煌历史

潭门镇与博鳌镇接壤,地处琼海市东部沿海,距琼海城区20公里,行政区域面积为79平方公里,固定人口不足3万。但因为有出海港口,过去特别繁华,只是后来海口、文昌及三亚等地的崛起,此长彼消之下,逐步令其减色。

告示牌告诉你,哪里是消费地点及旅游景观,反映市政工作接地气。

刚刚打船上卸下来的渔获吸引买家,膏蟹也是鲜活的。

这应该是海鳗,肉质肥美。

这是老冰厂,每天供给渔船及海鲜商家作冷冻用。

2000年,潭门镇村民在建房挖地基时,从大约两米深的地下挖出了一块古石碑。2014年,省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一行人,赴潭门征集文物时发现了这块石碑。当时这块碑大约1/5的碑身露出地面,看到”两院禁示“4个字,证明当年海上丝绸之路上,海南岛上的码头曾有过的繁荣与发展,而且法律也健全,警示出海者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管怎样,船来船去,人来人往,昔日的港口码头,见证着这一方水域的古往今来……世事变迁,连接潭门港的沿海一条街,现在出现很多商店及Kopitiam(咖啡店,发音跟印尼新马的一样。)、餐馆等。

沿着海港的那条人行道,有很多摆卖渔获击海干货的小档口,螃蟹、鲜鱼、咸鱼及海虾,还有虾米、螺头、鱼漂,海螺贝壳工艺品等,那里俨然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点。

卖贝壳工艺品及海货的商家。

我们之所以光顾一家摊档,是看到年约三十的老板娘与众不同,不拼命拉客强卖,文静有礼,还有点羞涩,原来是个前几年毕业的大学生,在广东佛山一家大学读的书,走上买卖人的行列,跟我们沟通顺畅,生意也做得很好。世界变了,原来个的档口也不容易,也要有文化。

潭门港是海南东部沿海最大的中心渔港,也是中国前往南沙作业渔船最重要的补给母港。现在三沙市的成立,无疑潭门港也扮演了物质运输及人员流动的驿站作用,重新找到了久违的感觉。(海南纪事之六 待续)

文/图 春雨绵绵(香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