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师、康复师与教练的区别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今天小编把医师、康复师、教练三人放在运动康复团队中来聊聊这三人的区别与相互值得学习的地方。
小编大学读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却是从事康复治疗的工作。2013年开始逐渐跟教练朋友们接触,学习。最近这三年我们也组建了团队,分别由医师、康复师、教练组成。我觉得专业的运动康复团队就应该如此,术业有专攻,相互支持成长。
医师、康复师、教练有什么区别?
【首先我们从接受的教育开始聊起】。
医师的成长历程是最为艰辛的,至少5年的本科医学教育,规培3年,之后才能在某个科室担当专科医生,当然有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的,他们花的时间更长。由此可见医师的医学基础非常扎实,而天职是救死扶伤。医师在疾病的诊断中的重要性是另外两者不可替代的。
康复师在体制内称为康复治疗师,技师岗位,医学院校毕业,从事本专业一年以上才有资格考取这个证书。国内康复治疗技术培养中大专科为3年,本科4年,教育以医学基础为辅,治疗技术为主。康复师的工作重点是治疗。与另外两者相比康复师在肌肉动力学、生物力学、徒手治疗技术上是强项。
私人教练的从业者只有小部分是科班出身,也就是说大学时候就读体育或运动专业的少之又少。大部分是通过参加相关培训班考取教练证书后上岗的。当然培训班的时间长短不一。但是教练在训练或动作上面是强项。
综上所述,三者是属于不同岗位,不同职责,不同能力范畴。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一万小时定律”——“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时间管理上来说】
大部分医师不可能有那么精力去研究学习康复技术、训练动作,他本职的学习已经足够多了。
大部分康复师也不可能有机会转型当优秀医师,条件不允许了。康复师可能会花部分时间去学习教练的课程,像我就是一个,但是我自己也做不到像教练如此专注于练习,如此自律,本职工作已经耗尽大部分精力了。
大部分教练也不可能成为医师或康复师,大学专业已经决定了方向,条件不允许了。但现在也有部分教练努力的学习康复技术,甚至某些方面比很多康复师还优秀。
小编觉得这是很好的事情,着实大大的推动了国内运动康复的发展,老百姓也越来越理解康复这个概念,从业者越来越被尊重,亚健康人群越来越被关注。(这时候肯定有人持不同意见,小编觉得规则是某个阶段由某些人定义而已,事物是不断在变化更新,总会有些天才或先驱者去打破它)
【接下来我们聊聊服务对象的区别】
医师接诊的是病人,康复师接触的是病患及亚健康人群为主,教练接触的更多是亚健康或想更健康的人群。小编暂且站在产品运营思维上分析:用户需求不同,决定了产品的核心内容是不同的。所以三者没有可比较高低的意义,但是三者组成一个团队,相互学习,共同服务康复需求者,这样的价值才是百姓之大幸。
比如说一个运动爱好者运动时不慎导致前交叉韧带断裂,骨科医师会为他进行手术——重建韧带,康复治疗师早期会介入他的康复治疗——肿胀、角度、肌肉萎缩恢复等,患者出院后继续需要功能性康复恢复治疗。
对于很多叉友来说重返运动场是非常渴望的事情,教练(训练师)在后期的运动康复当中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叉友的肌力训练、敏捷性训练、爆发力训练、有氧训练等。
而整个恢复过程中如何避免前交叉韧带二次损伤,如何更好的提高运动表现,从有功能障碍到恢复正常生活、工作、运动其实是需要三者很好的沟通与配合的。医师如果有跟康复师沟通手术的方式及注意事项,康复师可以更加有把握的帮助患者恢复功能障碍,康复师如果有跟教练患者生物力学的改变及功能评估结果,教练可以更好的设计功能性动作训练。
小编13年参加过美国职业运动选手伤害防护课程,参与授课的美国运动医学团队就是由医师、康复师、训练师三者合作而成。这次课程让小编受益匪浅,也因此与老师们结识,并且很荣幸这些年来美国运动康复团队能担任我们的课程顾问。
过去几年我们团队服务超过500名叉友,拥有丰富的临床康复经验、功能性训练经验。为更好的推动前交叉韧带康复的发展,我们将于2021年3月5-7日举办三天的特训营。
本次3天的特训营,分别有关节外科主任解读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及膝关节影像学诊断,康复师手把手教学如何通过前沿的康复技术帮助叉友恢复功能,更有训练师带领学员们全场体验功能性训练,学会如何个性化定制前交叉韧带康复方案。
不同于以往只有单纯的让学员听课,我们课程安排了两天的实操教学,以及现场案例分析指导。力求让每位参与的学员能够收获满满,回到工作场上能实际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到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