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荒”一年,拆解房企找钱套路

微信排版/ Ashley

▼  ▼  ▼  ▼  ▼   ▼  ▼  ▼  ▼

一夜之间,仿佛全世界都陷入了疯狂找钱的“魔幻”游戏中。不过是闯关套路和出路,各有各命。

“小目标”照旧的万达,春节过后至今,花样融资动作频频,商业、酒店、电影无一落下。同民企出身的万科、龙湖,踏着“增持潮”,变相为公司拉来了几笔融资。

有脚步匆匆者,亦有人闲庭“漫步”。一如国企央企之华润、大悦城,或是外资凯德、港资大佬们。

资料来源/企业公告、公开收集   制图/商业地产头条

可无论是出手速度的万达,还是稳扎稳打的龙湖,甚至是继续观望的太古,纵观它们2020年找钱戏码 ,不难发现商业地产圈融资热潮之变化:

企业融资能力继续分化,船头转向国内,低成本ABS开始扛起大旗。

01

融资能力分化,资金向头部企业聚集

以上不完全统计的融资案例,仅为时下地产圈融资大潮冰山一角。可作为巨头的它们,在融资这件事上的典型性,表现为高于“弱者们”的强话语权。

疫情冲击之下,商住两条腿走路的地产商们,一方面销售难度加大,回款速度放缓;另一方面,来自商场的租金收入大幅缩水。

短期内,维持资金周转正常,愈加依赖再融资渠道。此时,谁能获得资金的青睐,拼的是融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衡量指标可以“融资水平”来呈现。

图片来源/海通证券

据海通证券梳理的42家房地产企业(均为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数据来看,华润置地、龙湖、万科皆为佼佼者,融资成本在5%左右;央企大悦城控股对应的数字为5.2%-5.6%。

能力稍弱者——新城控股,2019年的融资成本在5.9%-6.7%左右的区间内;而退市的万达因暂缺公开数据,未能列入统计对比范围内。

据大连万达商管集团披露数据,截至2019年底,公司有息负债规模1824.09亿元,其中短期借款6.18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有息部分)471.70亿元、长期借款 884.91亿元、应付债券435.43亿元、其他非流动负债25.88 亿元。

而期内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为168.01亿元,同比减少42.66%。至今年一季度末,这一数值变为了-38.98亿元。

图片来源/万达商管2019年度债券报告

经营现金流为负,肩上另扛着超1800亿元的有息负债,万达的融资需求日渐紧迫。从90亿小公募到39亿+31亿ABS计划,再到50亿中期票据,王健林目标明确,“优化债务结构,补充流动资金,降低融资成本”。

除万达这一典型外,以太古、九龙仓、新鸿基、恒隆为首的港资们,整体融资成本要优于内陆同行。

随着全球新一轮宽松周期打开,以及国内货币政策调整,包括降准降息等一系列操作,这些融资的强者们会持续受益,或补充流动资金,或继续降低融资成本。

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愈演愈烈,资金进一步流向头部企业。Wind统计数据显示,今年3-4月发债的房企达70家,TOP10合计发行额占全部房企的近4成。

其中,中国恒大、禹洲地产、华夏幸福、阳光城、首创置业等把握住年初窗口期,在扣除到期美元债金额后,仍实现一定规模的净融资。

而新城控股、建业地产、中海、正荣地产、旭辉集团等房企今年美元债发行额与到期额基本相当,实现美元债到期滚动,但部分票面利率较高。

往后,为避免因为防范风险而产生风险,地产商存量债务的置换仍可维持。但负债压力一直居高不下的相关房企,资金链愈发显得脆弱,一些资金管理能力差、融资能力弱的企业势必将承受更大的压力。

02

海外发债潮落,融资势头转向国内

融资能力在分化,融资渠道也跟着大环境之变而变。

在监管导向的中国资产市场,政策的放松与收紧,境内债和境外债配合方式,决定着债券市场的活跃程度。

根据天风证券孙彬彬的研究,国内房企海外融资政策经历了由紧到松、再到逐渐收紧的过程:

今年年初,国内融资环境严峻,房企继续转战海外,抢占开年融资窗口,掀起新一波海外发债浪潮。1月份,内陆房企发行美元债规模为183.25亿美元,2月份为36.26亿美元,3月份为56.83亿美元。
其中,中国恒大、华润置地、世茂房地产等房企单只美元债发行规模均超10亿美元。
但疫情让这股热潮戛然而止,海外资本市场持续震荡,4月份内陆房企海外债直接归零。零星露脸的,仅有港资九龙仓置业、新鸿基、恒隆、新世界。
此背景下,今年前4月,国内房企海外债融资1901.3亿元,同比跌10.2%;境外发债金额占比降至39%,为近十年第三低位。
目前房企海外债务规模超过1万亿元,而国内债务总规模刚过2万亿元,虽然统计口径存在一定差别,但仍然能够说明融资融资通道之于房企的重要性。
从净融资规模来看,2019年上半年,房企海外债占了债券净融资的大头。

资料来源/Wind,贝壳研究院   制图/商业地产头条

企业层面看,2017-2018年“大肆”发行海外债后,房企大都积累了庞大海外债务。
据联合评级数据,今年4~12月境内外债券到期规模较大房企中,绿城中国、宝龙地产、阳光100等美元债在短期债务中占比较高,分别达22.04%、25.13%、26.41%。
“在美元流动性稀缺、走强背景下,房企再融资压力和成本攀升。若中资地产美元债持续无法新增发行,未能把握年初窗口期,又面临美元债到期压力的房企,可能需要以自有资金偿债,压力将有所增大。”
出海找钱遇阻,房企们收回目光,投向窗口渐开的境内债。根据国金证券对境内债券融资政策的梳理,政策放松时期往往对应着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
资料来源/公开收集   制图/商业地产头条
在宽信用支持下,今年第一季度地产债(不包括资产证券化产品)总发行量超1270亿元,净融资额达到834亿元,单3月份境内陆产债发行量就超过了800亿元,净融资额接近670亿元,创下自2016年9月以来的新高。
4月份,地产债发行达510亿。3-4月合计净融资接近900亿。从发债企业类型看,3月民营房企最多,发行金额占31%,央企地产占26%,地方国企为17%。
值得注意的是,优质房企发债期限变得更长。
  • 万科于3月12日首次发行7年期公司债,利率3.42%;

  • 世茂、龙湖、绿城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亦在3月发行7年期公司债,票面利率较公司此前发行的同期限品种分别下行0.9%、0.4%、0.47%(发行时间分别为2019年11月、2020年1月、2019年11月);

  • 大量百强房企发行5年期公司债产品,票面利率亦较此前下行。

03
疫情倒逼下另类融资,ABS扛起大旗
这场被疫情倒逼出的境内融资大戏中,低成本的ABS则扛起了主力大旗。
据Wind,今年前4月,融资金额排名在前三位的融资方式分别是中期票据、 资产支持证券及公司债。
  • 中期票据融资18笔,合计281.8亿元,环比增长52.1%,融资额占比为26.1%;
  • 资产支持证券融资29笔,合计233.1亿元,环比增长394.2%,融资额占比21.6%,平均票面利率为4.95%;
  • 公司债融资19笔,合计232.1亿元,环比下降43.7%,融资额占比21.5%。
值得关注的是,“证监会主管ABS”占比提升10个百分点,成为4月主要融资类型。
随着境外融资渠道遇阻,以ABS为代表的资产证券化融资手段正逐渐为更多房企所用。
一方面,疫情导致海外发债停滞,房企更为注重ABS这一融资渠道,优质的底层资产也更容易获得资金;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通过银行表内融资的难度仍旧不小,所以作为银行表外业务的ABS产品,成为众多房企希望获得的融资手段。
资料来源/企业公告、公开收集   制图/商业地产头条
就发行企业和结构来说,头部企业发行ABS的规模相对会更大,且票面利率更低。以印力商用置业“中信证券印力-印象2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为例,发行规模为33.7亿元,票面利率仅为3.8%。
万达的“华泰佳越-万达广场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拟发行金额为31亿元,该ABS在5月6日获得深交所的受理。而在3月16日,万达的另一宗额度为39亿元的资产支持专项计划ABS刚刚获得深交所通过,名为“招商创融-万达广场京津冀协同发展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
自2014年“中信启航”开启了中国类REITs 市场以来,国内商业不动产资产证券化市场蓬勃发展,类REITs、CMBS 产品在六年内已发展超过4000亿元的市场规模,为一部分持有优质物业的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打通了“投融管退”的行业闭环。
ABS中,与商业地产最相关的是公募REITs、CMBS、类REITs,都是新金融的代表。据赢商网统计过的2019年ABS发行金额和发行数量,CMBS多于类REITs。
CMBS标的物:是商业地产项目的债权,将商业按揭地产进行结构化设计出售给投资者,主要侧重于资产池的现金流分配。
类REITs标的物:是地产项目的股权,一般要求商业物业具有稳定的租金回报。
就目前国内情况,能够通过类REITS实现不动产证券化融资的主体大都是大型地产集团旗下的某一地产公司,其集团组织架构适合通过项目公司转让股权的方式实现类REITS融资。
因此,能够发行ABS的,实质上只能是运营水平很高或资产质量非常良好的头部企业。
当下融资环境中,不同的企业的融资策略与渠道选择,取决于企业不同的主营业务方向、盈利模式、自持物业比例、资产所在区位、战略联动方向等。
于房企们而言,融资江湖的反转,无非是在境内、境外及“新式”工具间穿奔跑。这个通道关了,那就换个路子继续跑。
只是仅有少数巨头能轻松走着迈过资金压力这道坎儿,而多数人都需要卖力找钱以自救。
推荐阅读

瑞幸,无路可退
商业很美     无去来处
原创报道,转载授权,找头条君
(微信号:fuqingrong0825,添加请备注“转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