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荒”一年,拆解房企找钱套路
微信排版/ Ashley
▼ ▼ ▼ ▼ ▼ ▼ ▼ ▼ ▼
一夜之间,仿佛全世界都陷入了疯狂找钱的“魔幻”游戏中。不过是闯关套路和出路,各有各命。
“小目标”照旧的万达,春节过后至今,花样融资动作频频,商业、酒店、电影无一落下。同民企出身的万科、龙湖,踏着“增持潮”,变相为公司拉来了几笔融资。
有脚步匆匆者,亦有人闲庭“漫步”。一如国企央企之华润、大悦城,或是外资凯德、港资大佬们。
资料来源/企业公告、公开收集 制图/商业地产头条
可无论是出手速度的万达,还是稳扎稳打的龙湖,甚至是继续观望的太古,纵观它们2020年找钱戏码 ,不难发现商业地产圈融资热潮之变化:
企业融资能力继续分化,船头转向国内,低成本ABS开始扛起大旗。
01
融资能力分化,资金向头部企业聚集
以上不完全统计的融资案例,仅为时下地产圈融资大潮冰山一角。可作为巨头的它们,在融资这件事上的典型性,表现为高于“弱者们”的强话语权。
疫情冲击之下,商住两条腿走路的地产商们,一方面销售难度加大,回款速度放缓;另一方面,来自商场的租金收入大幅缩水。
短期内,维持资金周转正常,愈加依赖再融资渠道。此时,谁能获得资金的青睐,拼的是融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衡量指标可以“融资水平”来呈现。
据海通证券梳理的42家房地产企业(均为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数据来看,华润置地、龙湖、万科皆为佼佼者,融资成本在5%左右;央企大悦城控股对应的数字为5.2%-5.6%。
能力稍弱者——新城控股,2019年的融资成本在5.9%-6.7%左右的区间内;而退市的万达因暂缺公开数据,未能列入统计对比范围内。
据大连万达商管集团披露数据,截至2019年底,公司有息负债规模1824.09亿元,其中短期借款6.18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有息部分)471.70亿元、长期借款 884.91亿元、应付债券435.43亿元、其他非流动负债25.88 亿元。
而期内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为168.01亿元,同比减少42.66%。至今年一季度末,这一数值变为了-38.98亿元。
图片来源/万达商管2019年度债券报告
经营现金流为负,肩上另扛着超1800亿元的有息负债,万达的融资需求日渐紧迫。从90亿小公募到39亿+31亿ABS计划,再到50亿中期票据,王健林目标明确,“优化债务结构,补充流动资金,降低融资成本”。
除万达这一典型外,以太古、九龙仓、新鸿基、恒隆为首的港资们,整体融资成本要优于内陆同行。
随着全球新一轮宽松周期打开,以及国内货币政策调整,包括降准降息等一系列操作,这些融资的强者们会持续受益,或补充流动资金,或继续降低融资成本。
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愈演愈烈,资金进一步流向头部企业。Wind统计数据显示,今年3-4月发债的房企达70家,TOP10合计发行额占全部房企的近4成。
其中,中国恒大、禹洲地产、华夏幸福、阳光城、首创置业等把握住年初窗口期,在扣除到期美元债金额后,仍实现一定规模的净融资。
而新城控股、建业地产、中海、正荣地产、旭辉集团等房企今年美元债发行额与到期额基本相当,实现美元债到期滚动,但部分票面利率较高。
往后,为避免因为防范风险而产生风险,地产商存量债务的置换仍可维持。但负债压力一直居高不下的相关房企,资金链愈发显得脆弱,一些资金管理能力差、融资能力弱的企业势必将承受更大的压力。
02
海外发债潮落,融资势头转向国内
融资能力在分化,融资渠道也跟着大环境之变而变。
在监管导向的中国资产市场,政策的放松与收紧,境内债和境外债配合方式,决定着债券市场的活跃程度。
根据天风证券孙彬彬的研究,国内房企海外融资政策经历了由紧到松、再到逐渐收紧的过程:
资料来源/Wind,贝壳研究院 制图/商业地产头条
万科于3月12日首次发行7年期公司债,利率3.42%;
世茂、龙湖、绿城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亦在3月发行7年期公司债,票面利率较公司此前发行的同期限品种分别下行0.9%、0.4%、0.47%(发行时间分别为2019年11月、2020年1月、2019年11月);
大量百强房企发行5年期公司债产品,票面利率亦较此前下行。
中期票据融资18笔,合计281.8亿元,环比增长52.1%,融资额占比为26.1%;
资产支持证券融资29笔,合计233.1亿元,环比增长394.2%,融资额占比21.6%,平均票面利率为4.95%;
公司债融资19笔,合计232.1亿元,环比下降43.7%,融资额占比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