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崇一 | 报恩与复仇:交换行为的分析
“杀人之父者,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尽心上》)
“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君臣相与,以市道接,君悬禄上待之,臣竭力以报之。逮臣有不测之事,则主加之以重赏;如主有超异之恩,则臣必死以复之。……夫臣报复君之恩,而尚营其私斗,祸之原也;君不能报臣之功而惮行赏者,亦乱之本也。夫祸乱之原也,皆由不报恩生矣。”(《说苑》卷六《复恩》)
“春秋之义,臣不讨贼,非臣也;子不复仇,非子也。”(《春秋繁露·王道》第六)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赵襄子见围于晋阳,罢围,赏有功之臣五人,高赫无功而受上赏,五人皆怒。……襄子曰:‘吾在拘厄之中,不失臣主之礼,唯赫也;子虽有功,皆骄。寡人与赫上赏,不亦可乎?’仲尼闻之曰:‘赵襄子可谓善赏士乎?赏一人而天下之人臣莫敢失君臣之礼矣。’”
“乃有感宽宥之惠,则争其死所;蒙推荐之私,则让彼封爵;或施之甚薄,而报之甚厚;或拔于困辱,而事于荣达。”
“唯贤者为能报恩,不肖者不能”; “夫禽兽昆虫犹知比假而相有报也,况于士君子之欲兴名利于天下者乎”。
“受人恩而不忍负者,其为子必孝,为臣必忠”。
“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凡过而杀伤人者,以民成(和解)之。鸟兽,亦如之。凡和难,父之仇,辟(避)诸海外;兄弟之仇,辟诸千里之外;从父兄弟之仇,不同国(住);君之仇,视父;师长之仇,视之弟;主友之仇,视从父兄弟。弗辟,则与之瑞节〈逮捕状〉而以执之。凡杀人有反杀者,使邦国交仇之。凡杀人未义(宜)者,不同国。令勿仇,仇之则死……”
“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檀弓上》说:“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草)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曰:请问居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不为魁(首),主人能,则执兵而陪其后。”
“杀人之父者,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
“父不受诛(不当诛),子复仇可也”。
“春秋之义,臣不讨贼,非臣也;子不复仇,非子也。”
“复仇者,义也。”(《申鉴·时事》)
“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袴下者,以为楚中尉”。(《史记·淮阴侯列传》)
“所以厚诸君者,非欲求利,徒以县宰不道,枉杀吾子,欲为报怨耳,诸君宁可哀之乎?”
“今人受人恩惠,多不记省;而有所惠于人,虽微物亦历历在心”。
“爱恶相攻,则忮心生。故有以一日之忿,而为终身之雠(仇)。眦睚(怒视貌)必报,虽死无恨。”
“吾子犯小罪,不当死而为宰所杀。杀人当死,又何请乎?”
“其他社会复仇的责任不外乎血亲……中国的社会关系是五伦,所以复仇的责任以五伦为范围,而朋友亦在其中。”
“穷困不能辱身,非人也;富贵不能快意,非贤也。于是,尝有德,厚报之;有怨,必以法灭之。”(《汉书.栾布传》)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圣人,以直报怨,最是中道,可以通行。大抵以怨报怨,固不足道,而士大夫欲邀长厚之名者,或因宿仇纵奸邪而不治,皆矫饰不近人情。圣人之所谓直者,其人贤,不以仇而废之;其人不肖,不以仇而庇之。是非去取,各当其实。以此报怨,必不至递相酬复无己时也。”
*本文节选自文崇一《报恩与复仇:交换行为的分析》,见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心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为阅读及排版便利,本文删去了注释及参考文献,敬请需要的读者阅读原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