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术”很高深、看不懂?战国时期就已经写得明明白白了
在其位、谋其政,如果不明白所谓的“帝王之术”,也许是因为没处在相应的位置。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心是最复杂的,能够洞悉人性、游刃有余,才能成为江湖中的高手;古今中外成功的领导者(无论在官场还是企业),都是实践“帝王之术”的行家。
而在理论领域,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知识体系,成了后世学习“帝王之术”的指南。
最早对帝王之术、人君之术进行系统阐述的,是相传由春秋著名政治家管仲所著的《管子》。但根据史学界考证,此书实际上成书于战国时期,内容庞杂浩大,涵盖了法、儒、道、阴阳、名、兵、农等众多流派的观点,可谓包罗万象,被视为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宝典。其中,它对于帝王之术的论述更是让人眼界大开。
所谓的帝王之术,又称人君之术、人君南面术(古代帝王坐北朝南),指的是法家理论中的君主治国学说。
首先,法家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君主的思想、行动就关乎着一个政权的走向与安危。因此,《管子》提倡为君者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加强“心术”,约束自我言行,任何举动都要恰当,既要有所为,又不可过界,以免过犹不及。
第二,“上下之分不同任”。领导者想要成事,必须要获得下级的普遍支持,但怎么控制手下、掌控好两者的关系,这里面很有讲究。按照《管子》的观点,领导者需要把控的有四点:
制定规矩,让手下遵照执行;
知人善任,根据下属的能力、表现对其委以职务,把人安排到正确的位置上;
领导者千万不能事必躬亲、越俎代庖,不要降级插手下属该干的事,但同时也不允许手下僭越;
做好监督、检验。
对于最后一点——如何监督手下,《管子》的主张是:因任无为、静以待时。说得简单粗暴一点:领导者表面上一定要表现得不动声色、不偏不倚,实际上却暗地里察言观色、目光如炬;对待手下说的话,既要能够吸取有益的意见,又得保持主见、不能轻易被带偏。
这就是所谓的“城府”。因此,我们也许会发现这么一个规律:越是大领导,往往越会体现得和蔼可亲、让人如沐春风。但咱们千万不要被这个表象迷惑,这也许是让你放松戒备、展现出最真实一面的“套路”。
除了《管子》之外,战国时期的那些法家代表人物,比如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子,也会特别提倡所谓的“术”,本质上也就是帝王之术。他们的观点各有侧重,但与《管子》大同小异。
慎到是齐国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被视为法家的重要创始人,而且他还是法家“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对于帝王之术,他主张“人君任臣而勿自躬”,即君主不能事必躬亲,尽量让手下来完成,这样做的好处有三点:
第一,君主并不是天才,不可能样样精通;即使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也免不了会犯错。所谓干得多、错的多,如果君主啥都自己上阵,会让臣子发现他的愚蠢,将会严重削弱其威严;
第二,假如一个君主确实很优秀,啥领域都能应付,那臣子们则会闲的没事干、成为国家的负担,而且还会变成了领导为部下们工作、“君臣易位”。
第三,领导者将工作分配给下属,自己居上监督,有利于激发人才的潜能、提高组织的效率。
申不害也是法家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他曾在韩国为相15年,主持了法家变革,实现了“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让韩国一度呈现出强盛之势。
对于驾驭臣子的“术”,申不害的观点显得比较偏激。在他看来,对于一国之君而言,臣子才是最大的威胁,这些人会蒙蔽、欺骗君主,有可能僭越作乱,甚至还会弑君自立。为了提防这些臣子,君主必须做出一副无为而治的模样,装作看不见、听不着,让手下找不到切入点,这样就没法钻空子,自然就会体现出真实的一面。
下一个就是我们熟悉的商鞅。无论是治国还是御人,商鞅都强调一个“法”字——立功就赏,有错就罚,以这种相对客观的标准来迫使臣子按照君主的要求行事。
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则糅合了那些先行者的观点、并且实现了升华。在他看来,帝王之术的核心在于权势不得下移,君主一定要绝对专制、绝对地集中权力,避免手下权势过重。在《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中,他提出了君主驾驭臣子的七大秘诀:
君主必须时刻对臣子的言行进行考察,不要偏听,也不能轻信;
君主不可以仁慈,对于下属要有过必罚,以此体现、维护自己的权威;
注重信用、有功必赏,而且是重赏,以此鞭策下属们卖命;
全面、逐一听取部下的意见,督促他们展开行动;
疑招诡使——给部下一个不合理的命令,然后看其反应。如果对方立即执行,那皆大欢喜;如果讨价还价,那不好意思,得好好收拾。后世最经典的案例有二:汉景帝赏给周亚夫一大块肉却没给餐具,后者不满,惨遭清除;李世民临终前毫无理由地贬退李世勣,后者立即领命动身,不久后被召回提拔为宰相。
挟知而问——领导者明明很清楚某一件事,却故意装作不知道的样子询问下属,以此测试对方是否对自己诚实。这种例子就更多了,隋炀帝杨广曾故意征求贺若弼对一众名将的看法,后者把其他人大贬一通,遭到了杨广的冷遇。
倒言反事—故意说一些反话,从下属的反应来测试其为人。最为经典的反面例子,莫过于指鹿为马了。
在所有的先秦法家代表人物中,韩非子是帝王之术研究的最透彻的一位(没有之一),以至于还是秦王的嬴政看到《韩非子》后,大受震撼、受益匪浅,感叹:“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由此可见,所谓的帝王之术,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权谋、心计,本身并不值得提倡。但我们反感它,并不意味着能不受其影响;在纷繁的现实工作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钩心斗角是不可避免的,了解基本的人情世故,有助于我们少走弯路。
当然了,万事知易行难;多看看历史故事,是提高我们“情商”的一条好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