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小字民俗钱
公元907 年, 契丹统治者阿保机称帝,并开始采用汉人的模式管治契丹。至公元947年, 他们以辽河(流经中国东北地区南部)为名, 定国号为“大辽”。虽然契丹是游牧民族, 但由于她采用了汉人的管治模式,因此亦鼓铸汉式汉字钱币。辽币虽外表不太美, 但大小和重量都很均一。
契丹有其本身的语言。大部分语言学家均认为契丹语属于古南蒙语。契丹语有两套文字。一套是在公元920年于阿保机统治下创立的“大字”, 属于非组合文字;另一套是创立于公元924年的“小字”, 其特点是可由不同的部件组合成较大的字。流传下来的契丹文著作很少, 而译解的工作直到近年才有些进展。
辽币采用汉字, 而大部分辽民俗钱则采用契丹字(大字或小字)。它们非常罕有。因此,我想让大家知道这枚从未在其它刊物出现过的辽民俗钱。它直径27mm, 重11.5g, 中心圆孔, 正面四字图1, 背面空白无文。文字为小字, 字体比较清晰。该四字亦可见于辽宁省博物馆所存的宣懿皇后哀册上。
根据契丹文字专家的研究, 这枚民俗钱的上、下两字, 分别意指“地” 和“天”① ;右字通常译作“长”② , 左字则作“永”③ 。综合而言, 这四字即有“天长地久” 之意。
《道德经》第七章阐述了道家的中心思想,而其开首句正是“天长地久”。在辽民俗钱出现这个意并不奇怪, 因为契丹人深受道家思想熏陶, 犹如汉人之受儒家, 蒙古人之受佛家影响一般。虽然契丹文图书现已失传, 但我们知道哪些书籍曾经翻译成契丹文。在所知的名单中, 并无佛家和儒家的著作, 而道家的则有一些, 其中包括在辽代十分普及的《阴符经》。直至今天, 除了这个辽民俗钱以外, 我还没看见过其它早于清代的“天长地久” 民俗钱。
注释:
① 刘凤翥: 《契丹小字解读再探契丹》, 《考古学报》, 1983:2, 264 页。
② 陈乃雄: 《关于辽代钱币契丹字的释读情况》,《中国钱币》, 1986: 4, 9 页。
③ 陈述: 《跋吉林大安出土契丹文铜镜》, 《文物》,1973:8, 38页。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10年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