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的古寺
我的2020
(28)
今天是我们在刘家峡写生的最后一天,拉开客房的窗帘,天阴阴的,打开“天气通”预测有雨,徒生败兴。
来到刘家峡的第一天游客中心的导游员就告诉我:只有周末游客多才可能开大游船到黄河畔的炳灵寺,往返大约七个小时。
心里盘算这一天早点出发54公里的水路沿湖航行可以尽享高原大湖的景色也是绝佳的写生之时!
往往计划赶不上变化,赶到游客中心游客却寥寥无几,导游员宣布:“今天没有大客船前往炳灵寺,请游客自行拼船前往炳灵寺。”一艘小快艇七人,一个中年妇女走上前对夫人说阿姨我没带身份证想跟您一起拼团炳灵寺吧夫人爽快的答应了,很快又有两位同龄人和一位中年人加入游客七人一并购票拼单登艇前往。
在刘家峡水电站大坝登上游艇,船工说:“经过54公里浩渺的高原平湖,再向西拐进柄灵峡口,过姊妹峰,即可到达往返4小时包括游览时间。”
这样一算,根本没有写生时间只能感受一下沿途风光和古寺的风采,勾划速写拍些照片了。
炳灵湖是我国最大的高原人造湖之一,水面宽阔,水质优良,不仅是陇原水域最大、水质最优的水产养殖基地,也为水上竞技运动提供了理想的训练场地。
浩淼的湖水,像无际的绿绸荡漾在群山之中,快艇中临时拼团的人满满笑语,隔着几乎嚓着水面快速飞驰的快艇,湖岸边的景色飞速的在眼前闪过,白帆飘起渔歌,舷窗外的景色集江南秀丽和高原雄浑于一体,真是游人神往的旅游胜地。
驾艇的是一位中年妇女,黑里透红的脸膛,一副典型的西北人的模样,还挺健谈,夫人看着宽大的湖面感叹的说:“好大的湖!看来这里以前曾是一个很大的坝子。”
她接着话茬说:“湖底就是我出生的老县城所在地,祖上多少年就在这里居住。记得六十年代末刘家峡库区蓄水我们才搬到现在的县城的。”
这时我才明白为什么永靖县城没有老旧房子原来这是座六十年代末搬迁而建的新县城。
小快艇兜了一个圈,进入了炳灵峡,只见山峰怪异林立有点像云南的元谋土林,又似张家界的砂岩石峰,环视周边的的山峦呈现横条纹的岩石,还有很多被风蚀的洞穴,如同鬼窟一般,在高耸的岩壁上一座空灵的庙宇飞檐像是挂在岩壁一般。
船工告诉我:“看那就是道教庙宇老君庙,炳灵寺分为上寺、下寺、洞沟三部分。上寺、洞沟、下寺三处,分布在大寺沟两岸的红沙岩上,洞窟层层叠叠,栈道曲折盘旋而上。
你们游览的时间有限1个半小时后在码头上船返回。”
从码头下艇,沿着新铺就的青石板路前行,门票分研究级门票和游览普通门票,我们买了老年优惠的半票走进了炳灵寺。
炳灵寺石窟就开凿在黄河右岸的小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
导游说炳灵寺的所在地理位置,地处古代中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陇西段的一条支线上,佛教徒在炳灵寺建寺开窟及造像活动,是在西晋时便已开始。
古寺历史渊源流长,自古以来是佛教圣地,也可以称道教圣地,(或哲学圣地)现经1600多年历史(公元393—431年)炳灵寺是藏语'十万佛洲’之音(十万弥乐佛现灵的说法)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
后历有龙兴寺、灵岩寺之称,明永乐年后,取藏语“十万佛洲”之译音,取“炳灵寺”或“冰灵寺”之名。
元末明初,藏传佛教中的黄派传入炳灵寺,石窟在承袭前代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外来的佛教艺术,以崭新的姿态、简洁的手法,创造了生动的雕塑形象和绘画艺术。
我沿着石窟栈道行走观赏着石窟中无与伦比的美妙佛教雕塑艺术,这里有窟龛212个、石雕像694座、壁画1500平方米,最大特征是以石雕为主,中原文化石刻占重要地位,还有众多的泥塑,精美的壁画,分布在200多米的崖面上,中心的石窟正在修复有四层很是壮观。
导游介绍说:“1967年刘家峡水库开始蓄水时,对炳灵寺石窟构成了威胁,有些石窟只能长埋于水下,在栈桥上游览时,常看到石壁上刻有字样:此处往下××米,为××窟。
当时只将16号窟的一尊8.6米长的大卧佛大卸9块迁移保存。在刘家峡水电站蓄水截流时,为保护艺术国宝,周恩来总理曾经亲自关心安排防护工程建设。”
同艇来的一位自称“独行侠”的是一位做酒品生意的推销员,狂爱旅游背着相机不停的拍摄,自得的告诉我这叫假公济私,独行天下。
借用夫人的身份证与我们同乘快艇的姊妹俩,进入景区后告诉我:“我们小的时候出生在这里,大学毕业留在新疆工作,这次回来看望年长的母亲说是年长,其实跟阿姨的年龄差不多大,但身体状况比阿姨差得多了。”
景区人不多,姐妹俩始终随着我们一路同行。这是一个AAAA级景区,景区的设施还是差了一把,厕所极少特别不方便。
天气通预报不准,说是上午有雨却滴雨未见,原计划的一日游变成了半日游。
下午在宾馆整理着几天来的写生稿,看来几天的收获很大得稿数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