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县吕智杰:我的父亲吕二强之刘凤霄回忆我父亲

  
  我的父亲吕二强  
编者按:从即日起诗眼看世界将连载献县吕智杰先生的著作《我的父亲吕二强》,这是吕智杰先生根据其父吕二强的生平撰写的一部带有献县乡土气息的长篇著作。因为他既不是高官,也不是名人。吕智杰在书中说,他父亲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退伍后就职于献县水利局任水利局局长,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没有彪炳千秋的功勋。之所以要为他著书立传,是为了寄托他对父亲的思念。
作者以通俗的语言,平铺直叙的写法,记述了主人公吕二强的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一个个小小的故事,一段段平凡的经历,亲切、生动,栩栩如生的画面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揽全书而晓昔日献县旧事。吕二强出生于1932年,逝世于1990年。他的人生工作的轨迹,是献县那个时代社会、经济、政治、人文、百姓生活的真实缩影。读后可感老一辈献县人为建设美好献县作出的巨大贡献。吕二强的业绩虽不惊天动地,但平凡而伟大,展现了他一颗金子般的心。这颗心一直向着党、向着人民,这颗心始终装着人民群众,始终和人民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他的一生就是共产党人践行自己理想和信念的一生。从吕二强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为政清廉、秉公用权,为改变献县的贫困面貌,为群众利益奋斗的执着精神。今日的献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正在一步一步变为现实。如果你想了解老一辈献县人的人生轨迹,就请各位和我一起打开吕智杰的《我的父亲吕二强》一书,走进老一辈献县人的精神世界。
我的父亲吕二强
吕智杰
第四章 任职城关

刘凤霄回忆我父亲

“说东唐,道东唐,十年倒有九年荒;天旱地里无寸草,大雨来了水汪汪;老人祈祷去拜佛,青年谋生奔他乡。说东唐,道东唐,东唐是个好地方,自从来了吕二强,千年穷村变了样:打了井,挖了渠,风吹麦海翻金浪;新房规划一排排,家家户户喇叭响,北京声音遍村庄;大干快干拼命干,幸福日子万年长……”这段当年东唐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快板词,真实地描绘了1970年前后东唐发生的巨大变化。

1969年在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吕二强的领导下,东唐庄大队全体社员凭着勤劳的双手,把一个千年穷村,建设成当时城关公社农业上的一面红旗。往事如烟,如今每当看到宽阔的大街,一排排整齐的院落,人们便自然而然地想到这个新村规划人,也是使东唐从贫困走向富裕的奠基人——吕二强。

四十八年前的1969年,动乱的“文革”运动稍稍稳定下来,各级革命委员会相继建立。时任城关公社革委会副主任的吕二强与公社秘书崔连恩分包东南片,东唐庄大队是东南片11个大队中的一个。

东唐庄位于县城以东,陈瓒墓以西,古黄河大堤脚下。那时全村80户,400余人,930亩耕地。土地分布在大堤以东和大堤以西。大堤由堤西取土而筑,地势低洼,堤东由黄河里的泥沙多年淤积而成,堤内干旱,堤外盐碱,农业一直处于低产、绝产状态。1968年麦收,割麦不用镰,用手薅,麦子长了一拃高,一个穗顶着三五个粒。我们全家六口人,分了36斤小麦。全村80户,家家都有人外出谋生,近的去京津,远的奔东北,还有的全家迁走。四个生产队十几头牲口,牛屁股像锥子,驴背像刀子,一匹马和一辆胶皮轮大车,还是1963年洪灾后国家无偿支援的。村内弯曲的大街宽不过五米,狭窄的巷道四尺半,多数村民还住着1963年洪水灾害后临时搭建的简易房,四面透风,进屋跳坑。

吕部长他们初到东唐,便深入群众了解情况,与群众促膝谈心。当看到空空的集体仓库、简陋的牲口棚、骨瘦如柴的牲口时,吕部长随即写了一张纸条交给我说:“小霄,去粮站买点麸子吧,喂饱了牲口好干活啊。”我接过纸条,上面写着:“清田同志,见条付东唐庄麸子100斤。吕二强, 1969年某月某日”。当时,我是“四合一生产队”的财务管理小组成员,负责粮食保管。我骑车到城关粮站把麸子买了回来,几分钱一斤。每年苦春,这样的条都有三四次交给我,也因此我和城关粮站会计闫清田熟悉了。

在每次召开的干部群众会上,他的第一句话是“今天开会,商量商量咱们的日子怎么过……”经过多次反复讨论,大队制定了全面发展规划。

农业:按“八字”办,平整土地,打井、办电,土地实现园田化、水利化、机械化。

副业:起步织苇席、做水泥棺材,逐步实现工业化。

畜力:要用骡马取代牛、驴,实现骡马化。

新村建设:整齐标准砖房化。全大队盖房一律盖砖包皮的斗砖房。九层碱15斗,每户一个儿子一处房,年满18周岁可申请划拨宅基地。具体方案是:东西、南北两条大街宽10米,每处宅院四间房,东西宽15.4米,南北长22米(其中墙头以内19米,墙外3米建猪圈、厕所);22米以南是5米宽巷道。每三户为一排,排与排之间是2米巷道。社员盖房,集体负责打坯、拉坯、施工,供秫秸、麦秸,个人负责买红砖(17元1000块)、檩条、门窗等。这一规划一直延续到现在,近半个世纪了。

在社员大会上,他说:“地是死的,人是活的,事业是干出来的。只要全大队上下一条心,共同奋斗,革命加拼命,好日子一定来得更快……”

规划是方向,是目标,是美景,给全村老少注入了巨大活力,振奋了精神,鼓足了干劲。织苇席没厂房,社员们挖地窨子,用麦秸泥垛墙、搭上顶,半地上半地下的织席车间开业。做水泥棺材没原料,社员们在县医院拉来煤焦碴代替石子,大块煤碴上碾子轧。直径60公分粗的大碾砣两年磨损只剩下30公分。

1970年利用副业收入,打成第一眼机井,深170米。吕部长指示说:“东唐庄的畦田化就从这里开始。秋播小麦采用种大麦的方法园田种植:出畦、撒粪、混合、浇水、撒种、复土。”当时,我们村承揽了献县生产资料公司仓库喂几百头牲口的业务。人员队里记分,公司不给报酬,给粪,因此这年粪也很多。男女劳力全部投入,田间路上搭牌坊,贴了很多标语,红、黄、绿三色,内容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男女老少齐上阵,誓夺农业大丰收。”一类鼓舞斗志的词语。地头插了许多红旗,鼓舞士气。公社在这里召开了生产现场会,有40个大队的大、小队干部、社直各部门负责人200多人参加。第二年,这里近百亩小麦获得了平均亩产300多斤的好收成。

实干大干的“穷棒子”精神成为全公社的榜样,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人们精神更为振奋。秋收过后,大队部建设开工,吕部长同人们一起搬砖运料,人们顶着星星出工,踏着月光回家,进度很快。第二年春天,三排三十间里生外熟的砖房基本完工。在设计大门脸征求他的意见时,他说:“我不会要样,我会看,你们设计你们干,我看着不好,就让你们扒。”瓦匠师傅们根据当时的物质条件和传统工艺,门口两侧设计了用花砖围起的对联门框:门楣发半圆形碹,再以上是长方框,上书“农业学大寨”五个大字。建成后,吕部长感到满意,觉得既体现了传统工艺之美,又体现了因材施工的俭朴,以此为标准指导高码头大队也修建了同样的大队部门脸。

“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春旱、夏涝、秋吊,是这里的自然规律,吕部长与崔连恩的足迹踏遍了东南片11个村的每一块土地。经实地勘察,亲自设计了村西的引水渠,组织11村的劳力开挖,扩大东唐及沿线村的水浇地面积。南起黑龙港河,北至东唐庄“北大地”,途经卢楼、小楼、油坊,宽6米,深2米,长2000多米,东唐200多亩小麦得到及时灌溉,沿途三个村的千亩土地受益。这条渠后来又延伸到小陈庄,成了旱能引水,涝能排水的两用渠。

汛期到了,雨水频繁。每逢大雨刚停,总能见到吕部长和崔连恩的身影,脚穿雨鞋,左胳膊挎着雨衣,先到地里巡查一遍后进村。当他们走进大队部,村干部刚聚到一起准备下地,他告诉干部马上组织社员到某某地排涝。每当此时,人们都在想,雨刚停人进村,一定是大雨刚停,小雨还在淅淅沥沥下的时候,他们就上路了,他们对东唐庄社员的关爱胜过父母呀!

吕部长披星戴月,顶风冒雨,以身作则,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深深教育和影响了东唐一代人,带出了许多生产上的模范和事业上的骨干。他把这些积极分子做为党的新生力量培养,纳新党员6人:李春荣、陈宝善、李振兴、刘宝贵、刘凤霄、刘金会。1970年,老中青三结合的党支部成立,书记刘宝忠、副书记周凤领、李春荣,委员陈宝善、刘宝贵。此后,东唐的一切工作在党的领导下,走向正轨。

为了实现粮食增产,积极推广科学种田先进经验。我大队先是在盐碱地搞“沟沟棉”种法,即在盐碱地开25cm左右深的沟,把棉籽种在沟里保全苗。又推广“两杂一薯”(杂交玉米、杂交高粱、红薯)。1970年还在东唐进行“山药下蛋”试点,即种春山药不用芽子用山药。选用小块的蔓子山药下地,收获时像母鸡下了一窝鸡蛋一样,一块长好多块,秋天一棵山药能长20多斤。

副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建了橡胶厂,以收入反哺农业,打了第二眼机井。水浇地面积的扩大,粮食逐年增产,1971年人均口粮360斤,结束了吃粮靠国家的历史。

1971年,东唐办了电,安装了电话,电灯取代了煤油灯,大队安装了粉碎机、面粉机、碾米机,结束了人推碾子、驴拉磨的历史,家家还安装了小喇叭听广播。

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先进事迹不断在公社内外传播。青年突击队一夜之间撒完10亩地的粪,不记工分,当无名英雄;农具保管员刘金海“爱社如家”,每天收工后把犁耙绳套收拾起来挂在墙上,像商店里售货的柜台井井有条;院子里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清洁整齐,像家一样。县革委在南河头大队召开“四大一管”现场会,东唐作为全县的先进典型在大会上发言介绍经验,成为全县的楷模。

三年巨变,为东唐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吕部长艰苦朴素、以身作则、关爱群众、深谋远虑、勇于开创事业的优良作风,深深教育和影响了东唐一代人。新的党支部以他为榜样,带领群众继续奋斗。1976年副业收入达到十几万元,打了八眼深浅机井,耕地全部平整了一遍,实现了水利化,小麦亩产430斤,一季上“纲要”,牲口实现了骡马化,有了四辆胶轮大车,两台手扶拖拉机。按新村规划,社员已盖起了两排砖房……

权力像条河,清浊看官德,人无德不立,官无德难为。斯人已逝,风雨如磐的年代已成历史。每当回忆这些往事,他慈祥的面容就在眼前呈现,亲切的话语就在耳边响起。他崇高的共产党人形象永远留在东唐人的记忆中。他是一座丰碑永在东唐耸立。东唐人将世世代代铭记曾使东唐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奠基人——吕二强。

毛主席说,为人民服务,是党员干部立德的核心,是官德的灵魂。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公仆,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始终牢记。当前,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忘初心,披坚执锐,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前进。怀念吕二强,永远跟着党,实现中国梦,日子更好、更美、更长。

2016年10月25日

作者:原东唐庄村干部

吕智杰:笔名,仰周,号厚德斋主。1958年出生,河北省献县高官乡陈高官村人。从政三十年曾任献县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主管统一战线、工商联、民族宗教、党外干部、侨胞侨眷、台胞台属等工作,后任副县长、常委副县长,分管工作涉及文化旅游、教育体育、安全生产、招商引资、土地环保、电力金融、公检法司、消防通讯、计划生育等。2012年任县政协党组书记,2018年退休后,继任河北省汽保协会名誉会长。其著作有《96.8抗洪专辑》《激战洪魔》《陈鉴修书法作品精选》《献县文史资料》《陈秀英影集》《我的父亲吕二强》《单桥文化》《厚德斋文选》等。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