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第四十五章 老子是在教导我们不追求完美吗?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讲《道德经》,来听听老子老先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人生启发。今天我们来到了第四十五章的讲解。
时光过的非常快,从我去年开始讲到现在,已经讲了二百多期,已经第四十五章了,《道德经》共八十一章,我们讲了一半出头了,这时间还是比较快的。有很多朋友听完以后觉得特别开心,心里不纠结了,我看到这样的留言我很开心。有人说,罗老师,悟道了以后,只问耕耘不问结果,你应该不开心,你应该没有开心、也没有悲伤,您应该只讲,然后不问回报。
我觉得我们一般都是人,我们有正常人的感情在里边,就好比医生给人开方子,给患者治病,您说是希望好还是坏?患者好当然你会开心一点,这个开心是可以有的,我觉得这是保持一种愉悦的状态去为大家做事,我觉得这是比较好的。所以,我确实为大家的改变感到欣喜,感到心里很愉悦,我们一点点这样了解,没辜负老子老人家写的这些文字,我们体会到其中的含义了,指导我们人生,让我们少生病,您说这是好事,为大家的这点改变,我们是开心的。
今天我们接着学《道德经》,我们一点点学习,一点点提升。今天讲第四十五章第一句话“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先看这里面的“弊”当弊病、弊害讲,意思就是有问题,出现问题。“大成若缺”当中的“成”当成就、完成讲,真正大的完成的状态,就像反而有缺陷一样,用起来却一点问题没有,越用越好,这叫“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这些话其实各家解释的都不一样,但是我觉得这句话反而是河上公解释特别好。河上公是一个高人,河上公这几个字怎么写?就是河上面的老翁,这叫河上公,他也叫河上丈人。这位高人他家应该在山东那边,今天日照附近。这位河上公其实是历史上真正的隐士,他写的老子《道德经》的《河上公章句》,就把老子《道德经》一句一句进行注释了,影响非常大。但是河上公到底出生在哪?他姓甚名谁?就知道河上老人、河上丈人,这个人到底是干什么工作的?谁都不知道。所以这人是真正明白老子《道德经》的一个人,他留下这一本书,把《道德经》讲了一遍以后,他就隐身而去了,深埋功与名,你根本找不到他。所以这是真正的高人。
据后人传说,说他成道、成仙了,他的徒弟就是著名的仙人——安期生,这都是传说。也据说是这样,汉文帝,文景之治怎么来的?据说跟河上公的指点有关。当时的汉文帝对《道德经》推崇备至,他就特别喜欢研读《道德经》,但是却不怎么懂,读不透。于是他就派人四处求访,看哪有高人能讲《道德经》。后来有人就说,河上有一个老头,叫河上公、河上丈人,他能讲。文帝就派使者去了,“我们要去学习,你学习去吧。”结果河上公对文帝的使者说:“《道德经》讲的是大道,如此尊贵的经典,道德如此的尊贵,你怎么能够派人来学呢?怎么不亲自来学呢?”文帝一听,这看来是高人,于是亲自到河边开始跟河上公去学习,河上公给他讲了一遍。
还有传说,汉文帝有点不服气,说:“让我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河上公难道不是我的臣子?还让我来跟你学来?”河上公一下就飞在半空之中,说:“我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我也不占你的土地,你说我是你的臣民吗?”文帝一看,这是神仙,于是就虚心开始学习。当然这都是传说,但是文景之治确实用的是《道德经》的理论来指导治理国家。
《河上公章句》因为它流传特别广,也可能确实与当时皇家的学习有关。河上公到底是谁?我们也不知道,这千古以来我们没有人知道,我们就学习。河上公讲《道德经》,有的地方我觉得稍微值得商榷,有的地方讲的特别特别到位。比如说就讲这两章,前面讲“甚爱必大费”,河上公直接上来就解释,那种如果喜欢女色的君主,一定会损害自己的身体,一定会损害自己国家的能力。他上来就讲,第一是给领导者;第二“甚爱”,讲的就是好色。所以河上公直指这个问题的核心。
今天这句话“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河上公讲的也非常好。河上公讲这就是有道的领导者、有道的这些君主,这样的君主他有很大的成就,治理国家治理的非常好,这叫“大成”。但是这样的人,你看把国家治理的这么好,他把事情本身做的很好,低头做事,但是他对做事带来的这些虚幻的后果、名誉、地位等等,他毁灭名分,不需要它,然后把荣誉都抛弃掉,掩盖这些荣誉,不需要。对结果不重视,这叫做“大成若缺”。看上去你有丰功伟绩,你应该了不起,地位应该高,大家都应该膜拜你。但是他没有,他把事情做好以后,把自己的名誉、地位、功利全部放掉,一般人看上去这种就是缺少什么东西,这是不足,这哪够?但是他却觉得这是正常的,这叫“大成若缺”。
“其用不弊”的意思是,这样的领导者来治理公司,比如说公司领导用这种态度治理公司,您放心,他治理公司就没有任何缺失,就会认真把公司治理下去,这就叫“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您看他讲的非常到位。我看河上公讲的这两章,我心里痛快极了。因为河上公上来直指要害,我觉得他是明白《道德经》是讲什么的,他非常清楚把一个领导者做事和做事带来的名誉、利益、地位给分开,这就是非常高明的做法。否则很多人讲“大成若缺,其用不弊。”讲做事快做好的时候你停下来不做,就留这样一个缺口,留下这样的缺陷,这就叫“大成若缺”。
比如说盖一个楼,这个楼本来封顶要盖好了,等快要盖好的时候,我把这顶就不封上,“大成若缺,其用不弊。”这楼用的就好了?这楼就漏水了,您说这对吗?所以《道德经》如果不前后看,不整体上来看,您就解释这个字句,容易把老子给歪解了,老子没让您盖楼到最后留楼顶不盖了,这叫“大成若缺”,不是这样。老师讲题,讲到最后马上要解开了,对不起,“大成若缺”,不讲了;医生给患者开方子,方子都写出来了,方子五味药。写到四味药以后,最后一味药,对不起,不写了,“大成若缺”,就缺这点才能成。这就是胡解《道德经》,我甚至觉得这是在侮辱老子,老子其实上文、下文讲的非常清楚。老子讲的是做事要好好做,但是外边最后带来的后果,带来虚幻的东西,名誉、地位等等不要在意它。
在外人看来这好像您是缺的,缺了一块,但是实际您自己心里知道,因为您悟道了,那些东西没什么重要的,浮云一样。所以您事做的更坦然,更轻装前进,这是老子讲的道理。老子讲这句话是不是这回事呢?当然是这回事,真是对的。比如说我前面讲过顺丰的老板王卫,做了这么大的一个公司,20多万员工,一年收入几百个亿。结果怎么样?他自己要不要名誉?没有。应该给王卫评一个“2016全国最佳企业家”,应该颁奖,应该上一下《对话》栏目,去指点一下经济的走向,然后评一个“2015经济人物”,他没有这些事,为什么?他觉得这些都是经营之外带来的结果,虚幻的,不重要,真正需要的是把自己的公司认真做好,所以他非常低调地经营自己的公司,公司发展也非常非常好。
这样的企业家其实非常多,我发现往往是有这种品质的企业家,最后真正做的才好,大家可能觉得他太缺失了,你那么有钱,应该有地位,可是不会这样的,恰恰是人家没看中地位,没有看中我一定要做得怎么样,他就低头去经营,所以才把公司经营大了。有些人天天看这那名誉,有可能公司反而经营不好,盲目扩张、陷入危机等等,最后公司慢慢出问题了。我一直认为,一个企业家的品质,他能不能悟到这点,决定了他最后企业做到什么程度。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这个企业家老板,企业做的很大的人,他们孩子生活什么样?大家一想应该很富裕,该要什么都有,那整天父亲一下给拨10个亿,玩去吧,去做企业,爱怎么做怎么做。我曾经见过很多西北地区做煤炭起家的这些商人,有钱,当时因为卖资源有钱,结果他们的孩子在北京整天玩着跑车、花钱,每到晚上你到工体边上,看那些跑车,那是十几辆,一串跑车在一起,一阵轰鸣。这些孩子们十八、九岁、二十多岁,有的是钱,家长给钱,玩,边上全是夜总会,晚上去夜总会。因为中医药管理局在对面,我曾经在那儿写东西,我就晚上听到什么声音?我出去一看一串跑车,一阵轰鸣,一起开。然后边上是夜总会,晚上灯红酒绿,这样玩。这些孩子里面,很多孩子最后走入吸毒的道路,出现问题了。这好像是我的孩子什么都有、富有,应该是圆满的,可是并不圆满。
我给大家举一个相反的例子——李嘉诚。李嘉诚这个人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尊重的商人,我们有很多对他的负面新闻,其实这个人是值得尊重的,在商业领域做事是可圈可点。李嘉诚在教育孩子方面他的心得,当年他的一个孩子去美国留学,李嘉诚那么有钱,当时的华人首富,他没有给孩子买轿车,就是让骑自行车,每天去自己打工,骑自行车赚钱,给他一定的生活费。李嘉诚什么时候觉得要给他买车?是有一天他到美国出差,然后让孩子到酒店来看他,结果他在窗户里边看见外边下着雨,然后远处有一个人在路上骑着自行车在车流里穿梭,最后来到酒店门口。把雨衣揭开一看,这就是自己的儿子。
华人首富的儿子,他没有给孩子买豪车、买跑车,晚上出去玩,并没有,让你勤工俭学,然后仅仅让他骑自行车作为交通工作。这是你看似好像是缺的,“大成若缺”。这么有钱的家庭,孩子骑自行车做交通工具,没有跑车,这过得简直不如普通人,这真是有缺憾,您觉得是不完美的。但是恰恰这样,培养了孩子的品性,这恰恰是一个商人应该做的。
李嘉诚对自己生活也是“大成若缺”,您说他人生应该圆满了,完美了,那么有钱,有地位,创办那么多公司,然后养活那么多人,应该不错了。但是李嘉诚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比如说他的手表就是3000港币的,好像是日本叫西铁城的牌子。各位您想华人首富的手表3000港币,我们一般人买表都买上万块钱,可是他特别节俭,自己的鞋带断了,他都不会轻易扔掉,他会窜一窜,然后够长再系一下。他的椅子用了几十年没有换过。我们一想,这有缺陷,这么大的老板,这么有钱人,他应该过皇帝一样的生活,每天早晨一碗燕窝汤?他没有,其实他很简单。李嘉诚吃饭,他说就是一碟青菜,要是有鱼的话,来几条小猫鱼,很简单。他并没有像我们想象这样,华人首富,大的企业家,吃饭山珍海味,他没有这样。所以他身体很健康,因为清淡饮食,身体才健康。这就是“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家一定要知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我们绝对不是明白道理以后,故意装作“若缺”的样子,这是错的,不是这样。而是我们意识到了,那些形式上的东西没有大用,好像身边经过的浮云一样,你看一看,微笑微笑就可以了。您说名誉太多有用吗?真没有什么用。所以我们是心里明白道理以后,能做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就好了,这也就是前面老子讲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我们低头做事,认真把事情努力想办法做好,这事情至于带来什么东西,我们就别太在意它,那些名誉、地位、利益等等,您让它缺点有可能是您的福分,这是老子给大家讲的道理。
各位朋友,今天我就把这句话给大家分析到这儿,我们分析完就知道了,跟传统的理解,把事情做到快要结束我们留一个缺口,留一个缺陷,那是不同的,那是对《道德经》的误解。实际上老子讲的并不是这个意思,老子讲是把事情做好,把事情所带来的其它名誉地位等等尽量忘记,因为它没有那么重要,这样事情会越做越好。
朋友们,这是今天跟大家讲的道理,我们明天这个时间接着跟大家来分享。各位如果觉得有道理的话,可以分享给周围的朋友,让大家一起来了解《道德经》,我们明天再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