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老治疗心悸之法大抵可分“镇”、“养”、“化”、“温”四法。
董建华教授认为心悸证临床见症诸多,然不出虚实两端,而病因又可归为三种:一为精神因素,常与惊怒有关;二为浊邪因素,主要为痰、火、水、饮、瘀血作乱;三为体质因素,主要为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肾阴亏损、虚火扰心、阳气不振、心脉痹阻。
董老治疗心悸之法大抵可分“镇”、“养”、“化”、“温”四法。
(一)镇——镇心定悸法
多用于心胆素虚,又受惊恐引发之惊悸,也用于七情过激、恼怒气逆、心肝火旺所致之心悸。在心气虚衰,心阳欲脱,怔忡不止时,也常配用于益气、回阳、固脱剂中。凡用镇心定悸法,患者多有心悸,善惊易恐,或心中空虚,惕惕而动,坐卧不宁,不寐多梦等心神不宁见症。
常用药物为磁石、朱砂、琥珀、生铁落、生龙骨、生牡蛎、生龙齿、珍珠母、紫石英等。
代表方剂为磁朱丸。
【病案】
陈某,女性,37岁,1976年6月13日初诊。因心悸、易惊、胸闷2月而就诊。患者初始每于精神紧张之时,先觉心悸气短,心前区闷痛,后症情日益加重,继之出现头晕乏力,时自汗出,四肢欠温而颤抖,脉象细数,舌淡苔薄黄而腻。证属肝郁乘脾,心神不宁,故当镇心安神,兼顾肝脾。
处方:珍珠母30g(先煎),生龙齿30g(先煎),旋覆花(包煎)10g,郁金10g,桂皮5g,佛手6g,川芎10g,当归10g,党参10g,车前子(包煎)10g,炙甘草3g。
上方连服20剂,心悸渐平,胸痹亦减,仍觉头昏,神疲纳差,故于上方加谷麦芽以开胃消食,充其化源,再服20余剂,诸症均安。嘱服养血安神之品以防复发。
(二)养——养血安神和养阴清火
1.养血安神法
凡由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致化源不足,心血虚,或久病体弱,或失血过多而致之心悸,需用养血安神法。患者当有心悸头晕、面色少华、倦怠无力、舌淡苔薄、脉细或脉细而结代等见症。此法在用养血药的同时,多配用益气健脾之品。
常用药物为丹参、当归、白芍、何首乌、夜交藤、柏子仁、枣仁、党参、茯神等。
代表剂为归脾汤、养心汤、炙甘草汤等。
2.养阴清火法
凡久病体虚或热病伤阴而致心阴不足,或肾水亏耗之人,阴虚而虚火上扰,或因肾水不足,心肾不交,心火妄动,心神不宁者所致之心悸,当用养阴清火法。患者当出现心烦而悸,少寐乱梦,头晕目眩,腰酸耳鸣,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或促结等症。
常用药物为生地、元参、丹参、黄连、阿胶、知母、旱莲草、女贞子、麦冬、五味子、山栀、连翘、莲子心等。
代表方剂为黄连阿胶汤、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知柏地黄丸等。
【病案】
陈某,女性,30岁,1977年8月19日初诊。患者妊娠8月,近日时感心悸,动则益甚,头昏乏力,甚至卧床不起,又夜难成寐,饮食不馨,脉象细滑而数,心率116次/分钟,律齐,舌质黯有瘀斑,苔黄。证属妊娠后期,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故心悸不宁,血脉不充则血行涩滞,舌质黯而有瘀斑。当从补养心脾入手,气血充则心神安。
处方:党参10g,黄芪12g,白术5g,全当归10g,甘草5g,茯神10g,远志6g,龙眼肉10g,生牡蛎10g(先煎),竹叶6g,莲子心5g。
上方服6剂后,心悸即止,仍睡眠不实,于上方去莲子心,加莲子肉、生地,健脾养阴。又进6剂,诸症均愈。后足月分娩,母子安康。
(三)化——化痰清热和化瘀活血
1.化痰清热法
凡脾胃受伤而健运失司,痰湿内生,蕴久化热;或情志不遂,肝气郁久化火,煎熬津液为痰;或阳盛之体,过食肥甘辛辣之人,亦每易生痰化热。痰热内停;扰动心神而致心悸,可用化痰清热法。患者当有心悸善惊、胸脘痞闷、烦躁痰盛、夜寐多梦、面赤口渴、苔黄腻、脉滑数促结等症。
常用药物为陈皮、半夏、胆南星、天竺黄、竹沥水、菖蒲、远志、郁金、苦参等。
代表方剂为温胆汤、黄连温胆汤、导痰汤、小陷胸汤等。
2.化瘀活血法
凡由风寒湿邪所致之痹证,邪气久羁,脉痹不已,内舍于心,则心血瘀阻;或心气不足,心阳不振,无力鼓动血行,亦致瘀血内停;以及缘于感受外邪或体内气、血、痰、水等运行失常所引起的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热与血结、湿阻血聚、寒凝血滞、痰瘀互阻等均可导致心悸。凡有血瘀存在,即当采用化瘀活血法。临床所见为病程日久或久治不愈,心悸不宁,伴胸闷而痛,口唇、指甲紫绛而黯,唇、舌可见瘀斑、瘀点,脉涩结代等。
常用药物为桃仁、红花、丹皮、赤芍、丹参、生蒲黄、五灵脂、苏木、三七、琥珀等。
代表方剂为失笑散、桃仁红花煎、血府逐瘀汤等。
【病案】
徐某,男性,77岁,1977年8月18日初诊。患者夙有高血压病,血压高达27.9/12.6kPa(210/95mmHg),近1年经常心悸胸闷,心电图支持冠心病诊断,遂求治于中医。刻下除心悸胸闷外,并见头昏而痛,心胸烦热,欲饮凉水,咯吐稠痰色黄。证属年过古稀,肝肾阴亏,阴血不充血脉而行涩,虚火煎熬津液为痰,痰瘀互阻,心神被扰,则心悸,胸痹乃成。治当育阴平肝,清化痰热以通络宁神。
处方:生地12g,菊花10g,生石决明30g(先下),夏枯草12g,地龙10g,郁金5g,元参10g,全瓜蒌18g,旋覆花10g(包)。
药进6剂,心悸、胸闷、头昏略减,仍心烦灼热,咯痰不爽,故重用化痰清热之品。
处方:生地12g,元参10g,麦冬10g,百合10g,丹参10g,生龙牡各30g,山栀10g,连翘10g,全瓜蒌12g,莲子心3g,川贝母5g。
此方出入连服18剂,诸症悉退,血压维持在20/13.4kPa(150/100mmHg)左右,神爽纳香,可以外出散步。
(四)温——温通心阳和温阳行水
1.温通心阳法
凡大病久病之后,阳气虚衰,不能温煦心脉,或胸阳不展,气机阻滞所致之心悸惕动,皆用此法。患者当具有心中空虚,惕惕而动,面色苍白,胸闷气短,胸痛彻背,形寒肢冷,脉细弱或沉细、结代,舌淡苔薄白等症。
常用药物为桂枝、薤白、荜茇、白酒、人参、干姜、炮附片、肉桂心等。
代表方剂为桂枝甘草汤、桂甘龙牡汤、瓜蒌薤白白酒汤等。
2.温阳行水法
凡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而致水饮内停,水饮之邪上逆,凌心犯肺,故症见心悸喘憋,当用温阳行水法。患者每有心悸眩晕,胸脘痞满,浮肿尿少,渴欲饮,甚或恶心,咯吐痰涎,苔白水滑,脉滑或结代等症。
常用药物为茯苓、泽泻、桂枝、白术、附片、猪苓等。
代表方剂为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真武汤等。
【病案】
陶某,男性,20岁,1977年8月30日初诊。两月来心悸胸闷,时发时止,症状不缓而来就诊,诊见面白少华,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四末欠温,动则易汗,呼吸不利,眠差多梦,脉沉细而缓,心率58次/分钟,舌质黯,苔薄白。患者禀赋素弱,时值盛复,汗液大泄,阳气暴伤,故心失温养,治宜益气温阳,和血宁神。
处方:党参10g,黄芪10g,甘草6g,附片3g,桂枝3g,当10g,丹参12g,川芎5g,炒赤芍10g,炒枣仁10g,龙齿(先煎),水煎服,日1剂。
连服6日,阳气渐复,心悸、气短、胸闷近平,多汗、失眠亦差。方又进6剂,精神大振,四肢转温。嘱其劳逸适度,饮食调养收其全功。
小结:
董老根据多年经验,认为心悸各证型的特点是:心气虚、心阳虚多见空虚而悸;心阴虚多见虚烦而悸;痰火扰心常见心悸烦躁,胸中烦热,少眠乱梦等;饮邪上犯多为悸而胸闷,喘憋水肿等;瘀血阻络之悸,则心悸惕惕,多兼心痛。
心悸一证本虚者多,心气虚、心阳虚多伴有瘀血、水饮;心阴虚多兼虚火、痰火相兼作乱。
因此,镇、养、化、温四法宜配合作用,谨守病机,灵活立法,是取得疗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