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谁该为中国移动1.05亿芯公里低价普缆质量买单?

中国移动1.05亿芯公里普缆集采尘埃落定,最终十三家厂商成为中标候选人。经历2018年的“至暗时刻”,光纤光缆行业似乎在中国移动抛出新春大礼时迎来“绝处逢生”。但最终公示的集采结果,却让行业上下一片哗然。低价中标、赔本赚吆喝、恶性杀价等词汇不断涌现,行业发展在迎来黎明曙光的同时又转入了无尽的黑暗。

腰斩似乎已经不能完美的诠释中国移动本次集采相关价格的下滑幅度,总价方面来说,本次集采标的约100亿元,企业投标报价最低约57亿元,之间相差达到43亿元;最高约66亿元,之间相差34亿元。据相关人士介绍,市场的正常报价区间应为80—90亿元。按照80亿元的合理报价来说,企业报价比合理报价低约15—22亿元。相差如此之大,缆企能否有利润可想而知!

光纤报价方面,30家企业的光纤报价最低为25.86元(不含税);含税价约为30元;最高为38.79元(不含税),含税价约为45元。而在13家中标企业的光纤报价中,最高报价为30元(不含税),含税价约为35元。据行业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国产光纤的成本价格在35-40元左右。由此可见,赔本赚吆喝基本上是铁定的事实。

01
都是集采规则惹的祸?

从表面上来看,运营商招投标规则是导致低价中标的最直接因素!

事实上,电信业启用集采招标模式的初衷是好的,可以引入充分竞争,降低建设成本。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招投标的方式竟然会成为低价中标滋生的温床。

处于建网成本考虑,运营商倾向于以更低的价格购得相关产品。所以,在以往的集采招标过程中,兼顾技术分的同时更加看重价格分。“反向竞标”和“屋顶价格”等招标方式的出现,更是有助于把价格压得更低。技术对等看价格!谁在集采的过程中给出的价格越低,谁中标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直接导致价格战愈演愈烈,低价中标的规则也备受诟病。虽说运营商也在不断改善集采招标的规则,在看重价格的同时,会综合考量技术、综合实力、服务等其它多方面因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仍旧暗藏“最低价中标”规则。当企业技术水平、综合实力,甚至是服务能力都相差无几时,唯有在价格上进行厮杀。

具体到中国移动本次普缆集采项目,招投标规则运用的更加细腻,值得玩味!本次普缆集采份额更加向头部集中,前四名占据了70%左右的份额。而现实是光纤光缆行业有五大实力相差无几、排名靠前的企业,除此之外,还有若干其它实力不俗的企业。在其它因素不相上下的时候,50%的价格分就成了能够决定命运的筹码。竞争惨烈可想而知!

另外一点,赔本赚吆喝的买卖有时也必须要做。电信业集采招标规则有时令光纤光缆厂商很无奈,如果本次集采没有入围,那么下次就很难入局。很多时候厂商不仅仅是要在一次集采中拿到名次和份额,更重要的是要获得一张下次集采项目的入场券。对于过度依赖运营商生存的光纤光缆企业来说,能否抢到运营商订单,或者说能抢到多大的份额,都决定着企业生存的命运。所以,中国移动本次普缆集采价格腰斩就有根可循!

作为买方,运营商制定了招投标规则。而向下引导的相关规则则直接导致企业在投标的过程中争相压价,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百亿腰斩的普缆集采结果。

02
低价厮杀何时休!

如果把低价中标的责任都推在运营商的身上,难免有失偏颇,而某些光纤光缆企业也难辞其咎。

集采招标的规则是运营商制定的,但“拔剑相向”的却是行业企业。据业内相关人士透露,本次中国移动普缆集采金额核算光纤价格应超过40元,但是在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较量过后,这个价格被一路“摧残”,不再坚挺!在1.05亿芯公里大单的吸引下,在运营商提供的平台上,企业各显神通,惨烈厮杀,价格战的打法再次发威。“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胜利到手却难有快意,回首张望,留下一地惆怅。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恶性竞争由来已久,价格战更是屡见不鲜。在僧多粥少的市场环境下,只要一家企业报低价,其他企业也只能无奈跟进,毕竟谁都不想在热火朝天的招投标过程中先出局。如此,低价中标就会呈现。中国移动的本次普缆集采光纤价格跌破26元,价格战“居功至伟”。

搅局者大有人在。俗话说浑水好摸鱼,在招投标的过程中,一些不规范的小企业会前来搅局,为了能够分一杯羹,会以更低价,甚至是裸价手段获得份额。搅局者的加入会使整个招投标过程更加难以控制,价格也会被拉得更低。

无休止的产能扩张为低价中标提供了可能。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光纤光缆行业发展迅猛,一跃成为光纤光缆第一产销大国。虽然已产能过剩,但是产能扩张的步伐没有止息,有光棒的企业在不断提升光棒产能,部分没有光棒的企业在陆续上马光棒项目。在此过程中,运营商招标规则中的等级制度是行业产能规模扩张的主要原因。运营商招投标规则规定拥有棒、纤、缆完整产业链的企业位列第一档,其次是有光纤和光缆的企业。所以,是否拥有光棒就决定着能否在运营商集采中占据更大份额,这也直接导致行业光棒产能不断提升,继而带来光纤光缆产能大幅提升,在市场需求下滑的状况下,光纤价格一路下跌也就成为必然。

03
饮鸩止渴!并非危言耸听

整体情况来看,中国移动本次普缆集采又落入了低价中标的窠臼。在经过2018年的发展低谷之后,行业上下都在期盼运营商集采早日到来。2019年开春时节,中国移动送来超百亿集采大礼让行业企业有了久旱逢甘霖的快感。摩拳擦掌,奋力征战,争相压价。热闹之后归于平静,翘首以盼的集采大单形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对行业发展来说,本次集采低价拿单无异于“饮鸩止渴”,这并非危言耸听!“不合理竞争,低价中标的做法最终会毁了整个产业链。”产业相关人士表示,低价中标的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仅是运营商,光纤光缆企业、材料企业、制造装备企业都会受到影响。

对运营商来说,要深思企业在亏损的状况下供货会不会出现质量问题。虽然运营商会对相关产品层层抽检,但是企业在亏损状态下的产品供货具有不可控性。如果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劣质产品将会给网络建设带来更大的人力、物力资源方面的浪费。最为严重的是,会为国家信息通信安全埋下隐患。除此之外,运营商还要考虑光纤光缆企业持续性供货的问题。企业亏损短时间内或许影响不大,但是如果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因长期亏损而导致供货难以为继或可发生。

对光纤光缆企业来说,亏损供单伤筋动骨,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几轮厮杀下来,行业企业把光纤价格拉低到超乎想像的价位,企业亏损在所难免。据行业相关人士介绍,本次中国移动普缆集采中标企业亏损会位于15%左右。对于多元化发展的企业来说,可以“拆东墙补西墙”,弥补本次集采的损失,但是对于只拥有光纤光缆产业链的企业来说,这种伤害可以说是伤筋动骨的。既要保证产品质量,又要最大限度降低亏损,对中标企业来说,这无疑是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

这仅仅是基本层面上的损失,产品出口或受阻更应引起警醒。国内光纤光缆企业的争相压价直接导致了世界光纤光缆价格的降低,之前推动行业发展的光纤、光棒反倾销在这个时间段内已经变得没有意义。看清中国光纤光缆市场乱象,康宁、藤仓、住友等世界光纤光缆巨头势必会对中国光纤光缆企业保持警惕,技术层面的交流沟通或更加保持克制。除此之外,海外市场各国为保证本国市场不被中国低价的光纤光缆冲击,针对中国光纤光缆的反倾销或许会很快启动。如此,中国光纤光缆产品走向海外的道路将遇到更大的阻力。

就此可以总结,本次中国移动普缆集采低价中标,对于国内光纤光缆企业来说受损的不仅仅是金钱,更会对企业的创新升级、长久、可持续发展带来伤害,而这种伤害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对于材料企业来说,受害更甚。正如行业相关专家预言的那样,低价中标利益损害最终会转嫁,而转嫁的目标就是位居末端的卖方市场,而材料行业就是这一卖方市场。

据了解,在中国移动普缆集采开标后不久,某光纤光缆企业就开启了相关材料的采购招标工作。运营商集采平台上价格厮杀的余热未消,光纤光缆采购招标平台上的硝烟又起。据悉,该企业的招标规则规定:每轮报价后,报价最高的20%将失去比选资格;每轮报价均不得高于上一轮报价;多轮报价以最后一轮报价为最终报价。同时,招标规则还规定入选厂家数量为选一备一,备选厂家执行入选厂家的价格。

在如此的招投标规则下,价格似乎成了唯一中标决定因素。投标企业在只能看到自己投标报价和排名的情形下不断跟进,如此你来我往,最终角逐出入围者。选一备一,备选厂家执行入选厂家的价格的规定,更是让人难以理解。当入选厂家无力供货时,备选厂家还要按照入选厂家的价格来供货。买方市场的强硬一览无余。

在亏损的状态下,产品质量又该如何保证?对于体量相对较小的材料厂商来说,能维持多久这样的亏损?优价才能优质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厂商如何才能在亏损状态下保证产品质量?虽然光纤光缆企业也会层层抽检,但质量问题方面的担忧仍不可避免。事实上,材料企业低价厮杀,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无奈,本次不入围,下次很难拿单已经成为禁锢材料厂商的魔咒。

更可怕的是,据行业相关人士介绍,后续还会有光纤光缆企业沿用这种投标方式。在钢材价格、原油价格、人力成本等都在不断上涨的大环境下,材料企业何去何从?长此以往,或许不合理的招投标规则将成为压倒材料行业发展的最后一根稻草。部分工厂停工,部分厂商关门大吉,并非不可预测。

光纤光缆厂商与材料厂商息息相关,利益共存。材料厂商要靠光纤光缆厂商生存,而光纤光缆厂商也需要材料厂商来支撑发展。遇到难关,应该抱团度过,否则,就会伤人一千,自损八百!

除了材料行业外,制造装备行业发展也会受到影响,订单不足、回款难等问题的严重性或会加剧。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移动普缆集采引发了蝴蝶效应,整个光纤光缆产业链都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这场你争我夺的较量中,或许没有赢家,有的只是对整个产业链发展的损害。

谁该为中国移动1.05亿芯公里低价普缆质量买单?未来行业发展将何去何从?理性竞争,休止价格战,共建和谐共赢的生态圈,才是唯一出路。面对运营商集采,行业企业要有克制力,不以价格论英雄。在产能扩张方面,要保持理性。“产能扩张不能盲目,要更加注重技术方面的创新,新产品的研发。”行业相关专家表示,行业企业不要把发展重点放在“量”上,而是要在“质”上下功夫。

纵观本次中国移动普缆集采,后果引人深思。对行业企业来说,唯有理性发展、合理竞争,才能走出低价中标的怪圈。否则周而复始,无异于饮鸩止渴,贻害无穷,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将成为奢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