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令】古埃及42州名破译 ‖ 答【网友来信】探讨拾珠:夏朝细节疑问七则
注:这是网友沙途对埃夏论几个细节感悟或疑问的来信,蓝色字部分是兵策儒剑答复。 另在文后公开向网友征集对古埃及42个诺姆名字的破译。
光保大鉴:
《发现夏朝》,为华夏文化追宗溯源,大辟蹊跷之径!
又篇幅极精,直是处处令人觉得言而未尽,得之纲目,欠之周详与淋漓!
于是,将一些小感悟呈上,请不吝指点。
疑问七则:【荆楚同源】、【陆终后裔】、【夏朝粤语之九州布局】、【夏朝粤语之祭拜祖先】、【夏朝粤语之民族同源】、【夏朝粤语之画画起源】、【夏前两国】。如下:
一、《发现夏朝》拾珠之一,楚与荆字,可能同源?
(一)荆字来源
甲骨文(未见)
金文
篆书
古埃及?
(二)“楚”字来源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古埃及?
(三)依上,可能荆楚同源。
【兵策儒剑】:关于楚荆二字是否同源,笔者未敢确定。但上面给出的两个徽章文字很有意思。很想请教这两个徽章文字出处背景和是什么含义?笔者对于文字的解读破译,首先并不是根据字形来猜,而是根据文献记载找到对应的古埃及文字,然后再用字形来验证。
二、《发现夏朝》拾珠之二,共存两个徽章符号,可否确定为陆终后裔?
在中国一个地方,远古同一时期出现上面这两个符号,究竟推论是陆终之后裔,还是舜、(伯)益等之后裔?
【兵策儒剑】:同上,很感兴趣这两个徽章文字出处背景,何处发现?是否已有人解释何意?从字形上看,确实与楚字很相似。
三、《发现夏朝》拾珠之三,禹贡九州之布局,可否是这样理解?
汉人,常把秦朝统一的六国,称为诸夏。吴自称为南夏。秦人也称其附近为西夏。
能否认为,当初,华夏族迁移过来时,是有计划性,并统筹好地域分布?
依西汉有十三州,禹贡九州或者可以参考为:冀(翼)州、兖(沇、济、齐)州、青(彤)州、徐州、荆(楚)州、豫州、扬州、梁州及雍州。
(一)粤语发音分组(Y),a读音为[ei]或[a:]
翼(冀)Ya[ei]
,
豫Yu
,
Yong 雍
,
扬Yang
[a:]
梁
Lang[a:](发音为L与Y甚近,可作同类)
(二) 粤语发音分组(C),a读音为[ei]或[a:]
齐(沇、济、兖)Ca[ei]
,
(兖,也发音Yan[a:]。)
青(彤)Cian[a:]
,
徐Ciu
,
楚(荆)Cuo
(三)依此,是否可以推定若干结论
1、从粤语发音上,古埃及文化输入是主要是华夏族的两个近亲群体为主?
2、从分布的合理性分析,应当先有部分族群先行迁移。然后勘踏清楚地理环境后,再行大举移民。又或者是,几个小族群经过上千年发展后,统筹分配地域繁衍生息?
3、九州的字源是否可以,从古埃及42个诺姆找到,对应的地域族群徽章或王朝徽章?
【兵策儒剑】:
(1)关于古埃及文化输入和华夏族迁徙,《发现夏朝》提出有至少七大波次三大路线到东亚的迁徙。
(2)姜子牙齐国系应源自于古埃及第二王朝共工或炎帝系后裔迁徙。炎帝系在古埃及落败后,炎帝后裔迁徙东亚时间可能最早,对应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时期。商和周先祖都是帝喾,但他们迁徙时间和路线都不同。芈姓楚国系源自于古王国第四王朝斯尼夫鲁(陆终)小儿子(季年)后裔迁徙,良渚文化源自古王国祝融八姓封国。越国系源自于大禹(第一王朝那尔迈)后裔少康(第17王朝末位国王卡摩斯)庶子无余之封国。秦人先祖则是在夏末(第十八结束)离夏奔商而来。所以基本同意先有部分族群先行迁徙。从中国各地新石器上层文化的代表性玉器(如玉璋等)的统一形制来看,在夏时期,古埃及人已经把文化传遍中国大地,这也是后来大一统中国形成的文化基础,那么显然东亚地理也早已勘探清楚。根据记载,秦人是有目的“离夏奔商”而来,说明在夏商并存时期(对应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在古埃及和东亚之间就存在人员往来和信息交流,能够互相知道夏商已经并存。有其他网友如南京大辉等提出,埃及古王国时期昆吾等法老已经开始对东亚土地进行分封。但华夏族人迁徙是否已经做过统筹好地域分布,此事还难说。根据有关记载,商人迁徙中原,是跟姜子牙祖先打过一仗的,换句话说,中原是商人从原来姜子牙祖先手中抢来的。
(3)九州字源确实能够在古埃及42个诺姆中找到。目前兵策儒剑已有冀州考证文发布于微信公号。其他八州字源对应的古埃及诺姆,笔者也已基本完成考证和对应,但还未发文公布。如有其他人先行发文并与兵策儒剑考证一致,兵策儒剑也会承认其优先原创权。
(4)另外,关于九州概念,最早出自《禹贡》,但关于《禹贡》成文时间却有很多争论。以前的学者都以为《禹贡》为夏朝史官甚至是大禹本人的著述,现在早已为学界所否定。学界一般认为《禹贡》其实是战国后到汉初之间的作品。
四、《发现夏朝》拾珠之四,对比夏朝古音,粤语是否有其文化的继承性?拜年也是拜莲,是祭拜上埃及。
莲粤语发音为Lin,代表上埃及。年发音也是Lin,完全同音,代表上埃及。
粤语中,传宗接代的祝福语为早生贵子。常用莲子借代。子字,甲骨文
,金文
,古埃及还表示权力,暗指“贵”。
因此,“拜年”也为 “拜莲”。如果上埃及统一下埃及,当然祭拜祖先就是“拜年”了。
【兵策儒剑】:关于“莲”与“年”的关系,颇为有趣。“年”字象形原型实际是剥掉了树叶的棕榈茎。笔者同意粤语比现代普通话(受北方民族影响较大)的发音甚至文化更接近于古埃及原本面目。比如第一王朝Den法老,就是彤城氏先祖,他的名字是“彤”,但古希腊语保留下来的发音Den更接近于粤语“彤”字的发音。
五、《发现夏朝》拾珠之五,华与夏的粤语发音,可能昭示着西南民族、中华民族应是同源
夏,在粤语中发音为Ha[a:]。西南民族的阿哈,在粤语中基础音也为Ha[a:],声调略有不同。
上下埃及的统一,既是华也是夏。当然中华就是中夏,中原的意思。
汉朝之人,常把秦朝统一的六国,称为诸夏。吴自称为南夏。秦人也称其附近为西夏。
所以华夏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形成与认同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共识。
【兵策儒剑】:古埃及文化影响全球,但主要集中于东亚地区(与古埃及人太阳神崇拜有关)。南方少数民族一些文化传统和传说确实也是深受古埃及文化传播影响结果,比如盘古大神传说。甚至北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也同样受到古埃及文化影响。司马迁关于匈奴和拓跋部落来源的记载也是与黄帝(蝎子王)有关。
六、《发现夏朝》拾珠之六,华的粤语发音,是否暗示着画画的起源?
华,在粤语发音为Wa[a:]。画,不论是动词或名词,在粤语基础音也为Wa[a:],只是声调升降略有不同。古埃及高超的画画技巧,是否用“华”族的转音来指代“画画”能工巧匠?当你发现,很美的画画时,禁不住发出的是“华”的一声(而不是哇或哗,这两个字在粤语中声调与华截然不同,均发普通话的“蛙”声)!
【兵策儒剑】:“华”与“花”的甲骨文和金文是同一个字。“华”字象形原型是上下埃及两种代表性莎草植物的组合,也象征上下统一。其中上埃及的莎草可以被上埃及莲花符号替代,这在前王朝时期器物铭文上有出现。至于“华”与“画”、“蛙”等字关系很有趣,但需要更多文字源流考证。
七、《发现夏朝》拾珠之七,夏前天下的历史,是否按照两个国家的角度来记述比较合理?
既然华与夏都是代表上下埃及的统一,那么夏朝之前,应该按照两个国家发展的历程记述较为妥当。上埃及为“年国”,下埃及为“齐国”。
可能,国家形成前是部落制。这些大的旧部落的名字,估计应是42个诺姆(州)的名字了。对应中文,按照地名模仿原则,会不会就是周朝王族和各方国的名字?相信答案也会在古埃及的地域或王朝徽章中找到答案。
【兵策儒剑】:地名是随着人群迁徙而迁徙的。中国叫“州”的地名有很多,并不仅仅限于九州名字,比如“涿州”不在九州名字中,但其对应下埃及第十三州的州名。又如今天的“亳州”对应的是孟菲斯也是下埃及第一州的州名。“齐”字是按照尼罗河和黄河的入海三角洲来对比的。相信将来越来越多的夏朝时期就有的古地名其对应的古埃及地名都可以找出来。
乞指点!
沙途 顿首
2018年10月30日
及:
个人文化所限,见笑了!
也望能支援一份代表古埃及42个诺姆(州)的徽章,以解心头之渴。另外,还有些猜想,日后再讨教了!先谢!
征集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