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每一份坚守,都有十份的付出!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草席,已经伴随了人类数千年。
1973年,我国考古学家在宁波市余姚,发掘河姆渡遗址时,就发现了7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草席残片。
当时的先民们,用草席铺地睡觉或遮蔽风雨。
宁波,是有实物证据的,我国草席的最早发源地。
宁波草席,具有质地精密、挺括硬实、柔软光滑、收藏简便四大特点,畅销世界各地。
1954年,周总理参加日内瓦联合国大会前,指名要宁波市“白麻筋”草席,作为国礼赠送给参会的各国首脑,从此,宁波的“古林草席”名场全球。
现在,宁波草席,“黄古林”、“开诚”等品牌,主要销往日本等国家,成为当地农村的一项重要经济收入。
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变迁,草席的使用范围不断拓展,草席的外观也越来越美化,草席纺织工艺也不断更新。
编织草席,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一种精神与记忆。
编织草席的草,名叫蔺草。
每年冬天,人们在冰冷刺骨的水田里,冒寒种蔺草。
蔺草在大半年的生长期内,人们要施肥,除草,布网,让蔺草生长丰茂。
每年六月,梅雨时节,人们就要收割蔺草了,手工劳动,异常辛劳。
收割后的蔺草,再经烘干和处理,才能编织草席。
现在编织草席基本上都采用了机械化。
但是手工编织草席的工艺,人们一直世代传承。
草席的制作有十几道工序,必须两人配合,一个人坐在织席机前压筘,另一人坐在织席机右侧送草。
筘重十七八斤,必须将其用力压下,织出的草席才紧实耐用,因此手工编织草席,非常辛苦。
款式和花色越复杂,编织草席也就越慢,越精细。
在浮躁的现世中,还有几人能耐得住这样的寂寞?
我们只有在传承人的手工里,感知数千年的精神与记忆。
随着时代变迁,还有很多传统手工艺品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
比如竹制品,现在越来越难以看到了。
只有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好者们,坚韧地传承着记忆和精神。
宁波市奉化区的这位师傅,右手残疾,只有一根手指,但他依然可以熟练地制作竹制品。
虎头鞋、虎头帽,也是我国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状如虎头而名。
虎头鞋帽做工复杂,包括刺绣、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
虎头鞋帽也是一种吉祥物,专供儿童使用,传说中有辟邪功能,保护孩子健康成长。
虎头鞋帽,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观赏价值,现在,更多地是一种文化与记忆的象征。
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传统工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爱好者的手中,传承延续。
有精神,有记忆。
每一份坚守,都有十份的付出!
文化遗产,不容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