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学爱好当事业

把文学爱好当事业

——唐根华系列文学作品集释读

丁 一

由于我为上海女作家俞娜华的几部小说、散文的诗集作过二次书评,是通过唐根华的QQ邮箱传给她的,因此,与他也有了文字上的交集。半年前,收到唐根华发来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浦东新区作家协会小说专委会副主任、原南汇水政管理所所长姚海洪作序、团结出版社出版的报告文学集《情系水务》《中国梦,唐根华作品选》清样;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教授、著名评论家潘颂德为《追梦足迹》作序、由文汇出版社出版的两部大作和部分作家对这两部作品集的评论,并希望我给他的几部作品集写个评。日前,又寄来由他主编、团结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电视连续剧剧本等各种作品集,约有170多万字《追梦路上》丛书。近半年来,我多次阅读他的这几部报告文学作品集,酝酿着找出一个书写他的突破口。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唐根华是上海南汇惠南镇人(现已并入东新区),原供职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河道管理事务中心,自1992年加入南风文学协会并任秘书长,为作者编辑《南风报》和《南风润苑》杂志;2010年起任浦东新区文学协会、后任浦东新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2018年筹建创办《惠南文学社》并任副社长,每年发起组织作者参加研讨会、讲座、创作、采风等15多次活动,还主持策划出版了《浦东作家》丛书、《在追梦路上》丛书、《东南风》丛书共15套及姚海洪创作个人专著10部,为颜志忠、白杨、顾亚华、黄元璋、夏敏、周晓兵、池波、姚海洪等几十名作者圆了出书梦,还加入了浦东作协、市作协和中国作协,被作者们益为“作家公仆”“摆渡人”“乐为他人作嫁衣”“孺子牛"的好秘书长。近几年自己多篇文章发表在报刊杂志,其中十年磨一剑“被浦东新区精神文明办征文比赛中荣获二等奖。《文学报》《东方城乡报》等媒体报道了唐根华在文学路上的努力拼搏的精神。至今已主持策划编辑出版16部长篇小说计250多本图书。市作家协会会员、浦东老乡周劲草说“唐根华关注文学,同样也关注文学新人。这些年来,他在编报编书上投入了更多精力。特别是编书出书,已成为他每年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近半个世纪以来,唐根华致力于企业人物特写和报告文学写作,计有150多篇。在数百万字的行走中,他真实地记录了企业家、养殖户、劳模人物、复退军人等无数平凡而伟大的上海人,彰显了追梦人在追梦路上的风雨辛劳和辉煌业绩,也充分展示了当代文学追梦人在新时代繁荣文学的路上笔耕不辍的靓丽风景。栖居于文学里的出版家和作家,唐根华可谓是实至名归。唐根华出版家、作家身份兼具,二者集于一体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浦东作家邵天骏曾在《栖居于文学里的出版家和作家》一文中这样形容唐根华:“最早知道唐根华的文学才情时,是他的出书与写书同时引起关注。那时,他担任主编的文学丛书如雨后春笋般一下子冒了出来,自然反响很大。而他的写书亦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产生点点涟漪。以出版家和作家的双重身份在浦东崭露头角的,唐根华可说是一位佼佼者。唐根华的出版家情结,浓缩了浦东文学书籍出版的精彩片段。他的'为他人作嫁衣’的奉献情怀,陆续使一些文学爱好者跨入了浦东新区作家协会、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中国作家协会的大门,这让人无形中想到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典故。出版家同样在做着类似的工作。甘为出书作者的铺路石子,愿成文学交流的向上阶梯,唐根华的'孺子牛’精神,在此可见一斑。也许,功不可没之誉,亦是对他的最好褒奖。”也许,这也是对他文学人生最客观也是最好的写照。

唐根华如今已65岁,他的父亲97岁去世,母亲高寿102岁。母亲97岁时还在地里干活。“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唐根华如是说。他有许多爱好,最大的爱好莫过于读书看报了,至今还长年订阅《上海文学》《萌芽》《文学报》等报刊杂志。对叶辛的个人成长史及作品、赵丽宏的散文、报告文学作品爱不释手。他常说:看一本优秀的书,仿佛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从中可汲取丰富的营养,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精神境界。对水利人,这样的人群为国家为人民默默无私作贡献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在呕心沥血,但几乎没有多少作家特地去采写,即使是报告文学也极少反映他们的丰功伟绩,《唐根华作品选》却全部是撰写水利和水利人努力、奋斗、拼搏、艰难,辉煌、喜悦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报告文学是文艺性的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报告文学作品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运用文学的描写手法,使人与事更具有典型意义,但在基本事实上绝不允许虚构。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王晓明说报告文学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写的。唐老师对人物和事物的细致观察,对报告文学的创作热情,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使每一篇的报告文学有着相当的宽度和厚度,这些有温度、有爱心、有家国情怀的文稿,乡土气息浓厚,语言通俗,记录着水利工程、民间艺术、南汇变迁等多方面内容,洋溢着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可以成为史料供后人参考。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美啊!浦东的水》《我写民歌颂浦东》《献给浦东人》《创浦东文化品牌:让故事传遍中华》等篇目,特别是在陆雨欣新书《又闻桂花香》首发式的致辞中提倡“要多创作有家乡温度的作品”,字字句句饱含着对家乡浦东的赤忱之情。

小说创作,注重的是符合生活的再创作,是允许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来选择细节进行虚构的,讲究的是“艺术的真实”。报告文学作品不同于小说作品,报告文学文本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能迅速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讲究的是真人真事的再现,经适当艺术加工而成,有出其不意的感染力,有无限鼓动效果的一种文学形式,须有抓得住人心的故事情节,即使进行适当修饰艺术加工,也必须是遵循“不违反真实”原则,讲究的是“生活的真实”;小说可以依据情节展开、人物塑造的需要,有节制的随心所欲。报告文学则不能随心所欲,某种意义上报告文学作品更难写。报告文学作品中的人,要写得毫无虚假、栩栩如生,对所写人物不倾注炽热的真情实感,就引不起读者共鸣。唐根华的多篇报告文学作品,大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乡土气息浓厚,选择的场景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人物大多在各自的领域有代表性。又因为他对这些典型充满着崇敬之意,所以他的文字总是饱蘸着深厚的情谊。唐根华的作品中,既生动而又曲折的故事情节,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唐根华严格遵循报告文学的创作规范,深入采访,全面了解采访对象的工作和生活,甚至了解他们的家庭乃至兴趣爱好,从而在作品中不但能够全面的叙写其创业的艰难历程、工作业绩,还能够展示其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青春汗水洒千家  鼎超名声扬天下》叙写上海鼎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周四宏总经理“拿青春赌明天”、不断攀登事业高峰。作者写周总,不但浓墨重彩写他“拿青春赌明天”、鼎超公司在长征式的考验中的逐渐壮大,也顺写他少年时代受家乡“礼让”文化影响,插叙他执掌鼎超公司后再“充电”武装自己,不但人物形象显得饱满,而且充实一个初中未毕业的年轻人之所以能开创“鼎超”品牌的内里,名扬天下就显得真实可信。报告文学作品要写得生动感人,要求作家深入采访,采访得越深入越好。当然,在写作时,报告文学作家对采访得来的素材,根据作品主题的需要,必须根据作品主题的需要,进行选择、提炼、加工。《东海边天空那颗新星——记上海邻港养护院院长黄飞》内容非常丰富,没有对黄飞进行深入的采访,是不可能得到一手的素材和可歌可泣的细节。作品中丰富的材料围绕表现黄飞异常关爱入住邻港养护院的老人展开。黄飞对住院老人的关爱无微不至,他不但关心老人的饮食起居、治疗康复,也关心老人的精神生活。住院的8旬老翁赵伟道,退休后游遍了上海600多处名胜古迹,入住邻港养护院期间,精心编写了书稿《游遍上海》,黄飞慷慨解囊出资5万元,帮助老人及时出书。黄飞的这一义举,深化了作品的主题。《老人50年圆梦记》叙写浦江镇“笛痴”顾德林学吹笛,以顽强的毅力,通过10级考试,实现梦想的故事,围绕中心精心选取许多细节,如他与8、9岁小朋友一起学吹笛,60岁时去参加竹笛考级,保安以为他带学生来考等细节,从而突现他顽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颇多细节在文字中的呈现,不是采访一二次就能完成的。

唐根华对故乡的拳拳之情,对人生深切感悟的文学作品,大多描写倾注在水利和水利人,并集中反映在占了相当的篇幅叙写水利人的《在追梦路上》。成人之美,是唐根华的所爱。近半个世纪以来,唐根华笔耕不辍,同时还参与策划、编辑出版了260余部书籍,甘愿为上海的作家默默奉献,推荐他们的作品集到出版社出版,先后帮助300多位中老年人出了个人作品集,使一批文学爱好者圆了出书梦,从而使60几位作者因此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和上海市作家协会,浦东作家协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浦东作家。出版家需要与众人打交道,需要及时捕捉到作品的内在价值,会牺牲自己大量时间,某种程度上还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唐根华却长时间坚持,无怨无悔,心甘情愿完成作者心中夙愿,成就了一批又一批文学爱好者的文学梦、出书梦、作家梦,也使自己在文学的天地自由翱翔,实在是功德无量的事。临港养护院80多岁的老人赵伟道要出一本《游遍上海》的书籍,苦于没有钱。他得知后与院长黄飞两人联合投资6万元帮其了却心愿。当这位老人拿到油墨飘香的新书时,高兴得眉飞色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姚海洪是近年来崛起的专写浦东变迁的著名作家,唐根华一路跟随,又是策划、校对,又是帮其开新闻发布会广泛宣传,使姚海洪长篇小说的销售颇有起色。2021年7月21日在普陀区石泉图书馆举行的《在追梦路上》丛书首发式暨研讨会,会上上海市文艺评论家邵天骏作了综合性评论,上海作协副主席赵丽宏在讲话中肯定了这些作家们的成果。更是对唐根华为他人作嫁衣的人品和文品作了高度评价。由唐根华主编、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这套《在追梦路上》,每一本都体现了作家们的创作特点。《外滩的那根老木桩》作者丁旭光,用老木桩拟人的手法,见证了上海外滩100多年来风云变幻的沧桑历史;朱林兴的《晚拾旧忆》把乡愁写得淋漓尽致,“摸鱼”“割草”“去游戏”天真烂漫的童年岁月,让读者在倍感亲切中回味无穷;白杨的《时光之河》、钱坤忠的《心中的风景》、李汝保的《星集大成,秦怡铭鉴》、翟笃钧的《白果姐姐》、陆天松的《故乡是九龙山》、陈柏有的《自卫·缉拿》《掀诙,叩阍》。从多角度出发、全方位展示了作家丰富多彩的心路历程。

《追梦足迹.报告文选精选》一书,唐根华满怀深情地讴歌了28位站在浦东大地上的有根有据、有血有肉、砥砺前行的追梦人。他们中有用心驾驭“界龙”船,引领村民生活美的浦东新区川沙新镇界龙村现任党委书记、村主任马凤英;有“泥腿子”出身的农民企业家---上海沪汇日用化学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德昌;有怀柔一腔故土情,(、)历经风雨为“菜篮子”工程作奉献的上海红刚青扁豆生产专业合作社董事长王洪刚;有用十年的光阴书写“希望工程”奇迹的浦东新区河道管理事务中心南汇管理站的董建国;更有那竭尽全力耗尽家产在浦东的东海边唱响大爱无疆赞歌、一生致力于养老事业的浦东临港养护院院长黄力等。书中的28位领先追梦在浦东大地上的杰出人物,分别属于不同的行业,他们在各自不同的追梦路上,用自己的聪颖睿智、吃苦耐劳和永不言败的创业精神,历经艰难困苦终成梦圆。界龙村的现任党委书记、村主任马凤英,是一位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村姑娘,勤劳、好学、聪明的她高中毕业后进入界龙日化厂工作,从小员工化验员做起,脚踏实地、勤恳努力地沿着自己的追梦之路前行,工作上的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终于赢得了上级领导的信任和群众的支持,成为今日界龙村的掌门人,当她走上领导岗位后,走村串乡、积极主动为村民排忧解难,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她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换得了“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十大青年领军人物”“优秀管理干部”“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上海沪汇日用化学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德昌,是用1000元人民币起家的自主创业先行者。泥腿子出身的他在“穷则思变”的古训下,积极打开思路,跑市场,搞联营,同德国汉高公司、日本JOSCO超市等建立合作关系,用勤奋、拼搏奋斗的创业精神,硬是从只有两台注塑机的“果园塑料制品厂”发展成拥有近千人员工、年产值6.5亿、上交国税3000多万的有限公司。蒋德昌用“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创业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在浦东大地上,追逐梦想并圆了梦想。一生钟情于浦东故土的上海红刚青扁豆生产专业合作社的王红刚,勤于思考善于捕捉信息,敢于打破祖辈的“靠天吃饭”单一耕种的传统,建立起独特的农产品红刚青扁豆品牌,成立了合作社,带动村民发家致富的同时也为市民的舌尖增添了美食,让老百姓吃得放心,让菜篮子有了保障,也让王红刚在追梦的路上有了腾飞。这些追梦人具有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坚韧不拔、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心慈好善。他们自始至终保持着自己的本色,不忘初心,坚守梦想。尽管追梦的道路崎岖坎坷,但他们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唱出了在浦东的大地上久久回荡的天籁之音。

唐根华用饱满的笔触,花费4000多字写下《'竹’艺技术童年学——访上海浦东新区书院镇丰产村老竹匠朱福根》一文。朱福根1933年出生在浦东书院镇丰产村的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由于经济的困难,福根只念了私塾小学二年就辍学不读了,小小的年纪就开始走上了一条种田、割草、看牛、放羊的艰苦的生存之路。当时小福根尽管只有10来岁,但小家伙天资聪明又能干。记得在当时老宅的北边有一条园沟宅河,河的岸边上自然长出了许多竹子。福根一面挑着刚从泥地钻出的竹笋,拿回家给妈妈烧“油焖笋”吃,一面在竹园里挑着各种竹子,做起了各式各样的小玩具,像用小叶子编成竹帽,用竹竿做成抽水筒、弹弓、口哨等等,还时常分享给小朋友们一道做着游戏,享受着童年的欢乐时光。从此,竹在小福根身上结下了缘,竹在小福根身上埋下了爱的种子。日积月累,水滴石穿。福根很快学会锯、劈、刨、编、算等全套竹艺技术。两年后朱福根做的竹篮制品,由于工艺精细,很快在浦东南路一带名声响起,客户纷至沓来。为方便顾客购买,朱福根在书院镇北侧洋溢港边租了一间房屋,挂起“朱福根竹铺店”的牌子,朱福根以店为家,兢兢业业,不忘初心,以独特竹匠工艺,编织了成千上万的竹制品,走进千家万户,被誉为竹匠传人……对外地来沪的建设者,唐根华深情地写了一首《献给新浦东人》:不管风吹雨打、电闪雷鸣/不管骄阳似火寒冬月明/田野里,你们用灵巧的双手/辛勤的春之播种秋的硕果  在厂里,你们在电脑前忙碌的身影/正描绘着远大理想,锦绣前程/在学校、在机关、在军营/在最需要的时刻……/都有你们飒爽的英姿和矫健的身影/诠释着动人的故事和精彩的神话  看啊!一幢幢高楼你们用手托起/一条条彩虹你们用心架起……/当我们问起你们从哪里来/你们回眸一笑留下串串音符/我来自安徽、浙江、广西、广东/我来自新疆、贵州、云南、山东  啊!祖国各地、四面八方汇聚一起/奋战在浦东这块热土上/用双手、用智慧……/托起了一艘远航的巨轮/齐心协力把浦东驶向腾飞的明天/这就是我们一代新的浦东人……用一生的爱编织“竹”的梦。

80高龄的唐玉田义务理发60年,常常有人排队等着他理发,中午有时顾不得回家吃饭,一天下来总是很累,被他义务理过发的人何止上万。为此,唐玉田老人也受到了单位、街道、同事和上级部门的一致赞扬,多次荣获各种奖项,唐玉田追求着人生最高贵的东西:“光和热”,也照亮了惠南镇西门居委“志愿服务从头做起”公益大道……《志愿服务从“'头” ’开始——记浦东新区惠南镇西门居委唐玉田义务理发60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一篇报告文学力作。《水在心中境自高——读<道德经>杂谈》是唐根华在水利行业上摸、爬、滚、打几十年,对水情有独钟,书写爱水、惜水、护水的一篇最好的随笔。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他看到社区、农村个别同志向河道倾倒垃圾和杂物时,会毫不留情地大喊,坚决给予制止。《道德经》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始祖老子的哲学传世之作,中国历代王朝的政治家、思想家均从中汲取丰富营养来推行治国方针,并深受西方学者青睐。黑格尔即从《道德经》,吸取了不少观点运用在自己的论述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当人生有水一样了境界,内心深处就会被水亲和、渗透、交融,在行动上自会做出常人无法做到的业绩。像水一样,玉洁水清,奔腾向前,永无止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做一个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事业人,便会产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水一般的境界,水在心中境自高,唐根华就是这样一位把文学爱好当事业来做的作家暨出版家。

2021年7 月初稿

丁一,江南影视艺术学院暨清迈大学教授、学报主编,文学创作一级。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散文家协会副会长、国际诗词协会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