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船”说,南海一号背后的“海洋梦”
丝路“船”说,南海一号背后的“海洋梦”
一艘千年不腐的海底古沉船,不仅讲述了“南海I号”的前世今生,也为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实物佐证。
2020年元旦前夕,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再次改造升级2年后,我们走进了这一座水晶宫,在开放的发掘现场,近距离地观看考古学家发掘“南海I号”全过程:通过展厅内声光电多媒体场景,体验“南海I号”出帆远洋,搏击风浪和货通万国的浪漫故事,感受古代海上丝路恢宏灿烂的历史。
“南海I号”,传承千年海洋文明的历史见证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位于广东阳江海陵岛, “南海I号”就整体保存陈列在该馆水晶宫内。从1987年发现到现2007打捞发掘,20年间,这艘被命名为“南海一号”的在海底沉睡800多年的古沉船已经成为中国水下考古里程碑式的标志。
2019年8月,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南海I号”保护发掘项目考古工作成果。沉船中共出土18万余件文物精品,对研究我国乃至整个东亚、东南亚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运史、贸易史等有着重要意义。
2020年5月, “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列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中国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文物储存最多的远洋货船。
博物馆以“归航——南海I号的前世今生”为整个布展主题,设有扬帆、沉没、探秘、出水、价值、遗珍、成果等七大主题展区,整体参观线路1500米,展出的文物、展品2000多件。整个展览用了现代化手段加上传统工艺,古老和现代碰撞在一起营造艺术氛围,走进展馆,就像走进了‘南海I号’的宋朝年代,翻开一页页航海史、制造陶瓷的历史以及古代贸易的历史。
“南海I号”堪称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重要实物例证,它与广州城中的伊斯兰教“光塔”、清真先贤古墓等遗址可以连成一条线索,一同见证了广东2000年来长盛不衰的海洋文明。
“海底瓷都”,超过2000艘古沉船的南海风云
南海,一片神秘的海域,无数的历史掩埋在深不可测的海底。发现难,打捞更难,无数的珍宝只能深埋于海底数百年,深敛它的光彩。
“海底寻宝”的文物走私一度甚嚣尘上。1985年,英国人米歇尔·哈彻在南中国海域盗掘大批中国清康熙年间青花瓷器等珍贵文物,在荷兰拍得约2000万美元。1999年,英国人哈彻在南中国海打捞出了一艘大型清代沉船,被誉为“中国的泰坦尼克”的“泰兴号”,盗宝者从沉船上打捞出多达100万件德化青白瓷和牙白瓷。为了便于运输和抬高价格,哈彻竟然猖獗地敲碎了60多万件成色普通的瓷器,将剩下的35.6万件运往德国内戈尔拍卖行。
1987年,英国救捞公司联合广州打捞队寻找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莱茵堡号”时,从一条鎏金腰带里发现了一艘沉睡了840年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一时间,关于“南海一号”“沉船宝藏超千亿美金”、“价值可与兵马俑相媲美”、“海上敦煌”等舆论哗然。
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曾做过统计,南中国海古沉船应该超过2000艘。中国古船及其满载的成万件的外销瓷一旦遇上海难,都将沉没于南中国海,这里也因此被称作是“海底瓷都”。
“海上丝路”,彰显和平贸易取代战争的天赋秉性
“南海一号”的珍贵之处,除了18万件精品文物,便是船体本身。最令人瞩目的是其典型的水密隔舱机构,印证出最迟在宋代,远洋海船已采用成熟的水密隔舱造船技艺。在“南海一号”沉船后不久的13世纪末,这项伟大发明由马可·波罗传到西方,深远影响了人类航海事业。
船上还发掘出了120吨的铁条和铁制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当时我们先进的钢铁冶炼技术,就像现在我们追捧外国货一样销路火爆。
同时,从“南海一号”上的大量阿拉伯风格的玻璃器皿和金银推断,“南海一号”无疑是和今天的中东贸易关系十分密切。再看我们本土远赴重洋的瓷器,集中了福建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等著名窑口的精美瓷器。西方人拿着《圣经》到那些地方去征伐时,我们早就在几百年前就用贸易代替了掠夺,在那里树立起了一座和平的丰碑。
“南海一号”正是先民们以海为生,繁荣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一带一路”的历史传统所在,这艘沉船印证了我们这个民族对整个世界文明的影响。
遗憾的是明末清初之后的中国,频出“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的海禁政策,乃至焚毁出海船舶,阻断海外交通。甚至连脍炙人口的“郑和宝船”,船队上的任何部件、图纸却都找不到。
中国的海洋文明的黄金时代从此如同沉船,需要在千年以后的今天,重新起航,实现民族振兴的“中国梦”“海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