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不是目的,健康才是真谛
长寿不是目的,健康才是真谛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 陈可冀
千百年来,长寿都是人类不断追求的。从古时徐福东渡寻求不老仙药,到如今科学研究各种各样的长寿保健方法,无不体现了人们对长寿的渴求。
老年学家对寿命有几种提法:一曰自然寿命,指个体的最高年岁,中医学称“天年”。《黄帝内经》谓人的“天年”当是“度百岁乃去”,《尚书·洪范》称“以百二十为寿”,说明人的自然寿命活到100~120岁是正常或可能的。二曰预期寿命,指群体的平均寿命,我国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升到2018年末的77岁,达到一个较高水平。三曰历法年龄,通常所说的“世上难逢百岁人”, 指的就是它。四曰生理学年龄,这就是医学界提出的要“保持年轻的活力”, 争取延长人的精力旺盛期达15%~20%,也就是说要比同历法年龄的人身心更为健康,所谓“老当益壮”“年高而不老” “寿高而不衰”,延缓衰老的到来。
由于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达、医药条件的改善,当今人们的平均寿命得到了大幅度延伸,我们已经进入长寿的时代,人们不仅要实现存活期的延长,更要保证生命的质量,将寿命与健康相结合。在我看来,活得长,其实不如活得好,如果长寿是以降低生活水准为代价,变成毫无快乐而言的“苟活”,那就失去了长寿的意义。
人类的衰老和寿命都是自然规律,我们不要刻意追求寿命的长短。不过人类寿命的长短约有10%是由遗传因素决定,剩下的大部分是由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来决定的,所以保健和养生是很有必要的。古人云:“有养生之道,无长生之方”,这是很实在的概括。对于养生我们要做到“从不刻意,却不随意,但要注意”,建立科学的、联系个人实际的养生方法,培养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养生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是种生活方式,是对生命的全方位关注,它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升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关于养生保健,我认为首先是厚德养性。在古代文献中,“养性”几乎是养生的同义语,比如“百病生于气,养生先静心”“养生莫若养性”。《黄帝内经》在分析百岁老人长寿原因时指出:“所以能年皆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种重视修养与健康长寿关系的观点,与现代医学发展模式和新的健康概念是相通的。
其次是中庸调和。它追求的是人身阴阳、气血、动静的多方位协调,而不是局部的解剖学或单纯的某一生理学效应,如形神共养、动静结合、精气神合一、天人合一,饮食起居必须做到有节制、有规律。在中国传统养生术中,倡导“动静结合”。老年人要坚持运动,可以适当做气功、太极拳、八段锦、内养功等练习,但要考虑到身体状态,“动以养生,但莫大疲”。
最后是修身养气。气在中国古代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因此,养生的重要目的,就是学会如何保养人体之气。医家养生,则以保养正气为本。正气,包括人体抗病、调节和代偿诸功能。从脏腑功能来看,又重在脾肾,可通过节欲、运动、针灸、按摩、食疗和药物诸措施来多方面调理、扶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