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月:梦回武陵山水间
这就是我曾经住过的猪圈屋遗址
梦回武陵山水间
作者:山 月
生机盎然的春天,我们相约,在火炉知青郭满荣的带领下,知友符晓、山月、蛋壳及蛋壳儿子一家三口和她的二哥,说走就走,前往数十年前上山下乡时的武隆火炉乡,去游历、去追寻那过去的青春时光。
带着乡愁,重返火炉村
5月1日上午,接待我们返乡知青的朱村长,首先带领我们一行去拜访了万峰林中一富豪。令人意外的是,此人在外面打拼多年功成名就后,又衣锦还乡,竟在深山老林中建起了一座独幢别墅,令人刮目相看。
从豪宅出来,朱村长知道我念念不忘的乡愁,便带领我们一行前往我上山下乡落户时的大队,现在的火炉村。
朴面而来的,是平坝中的农田改建成的鱼塘,远远望去,鱼塘中还修建了一幢全木质结构的两层建筑,看上去古色古香的。接着,沿着崎岖的山路,我们来到了当年我落户的生产队。在这里,一座山梁上,有我曾经住过的猪圈屋遗址,今天,人们很难想象,当时一个远离父母亲的女知青被安排住在了猪圈屋里,这样的屈辱,令我刻骨铭心,所以我迫不急待的引领大家,去追寻我那不堪回首的过往。
但而今眼目下,这里已是一片农田,过去我惨遭蹂躏的知青屋早已销声匿迹。
随后我们穿过山林,来到我曾与贫下中农共建的家园。令我意外的是,两年前还在的房子,在一场暴雨中垮塌了,眼前只是平坝,连屋基都没了,要知道,那可是我十年知青最后的记忆呀。
2010年6月,回到30年前落户的武陵山野,我与贫下中农共建的家园还在。
2020年4月再次回到40年前落户的武陵山野,我与贫下中农共建的家园已经垮塌。
这是我与生产队一老乡在旧址前留影。
很快,我见到了曾经的贫下中农“兄弟”,也见到了几个曾经的老乡。但不知为什么,此时的我却总想逃离,逃离这曾经的伤心地,须知,当年因我出身“黑五类”,在知青返城大潮中,我被歧视,被遗弃,在我人生最黄金的岁月,19至29岁,被丟弃在了这武陵山野中,最后,得益于云南知青发起的返城运动,才将我解救出来,回到城市文明中。
故地重游后,我们回到万峰山庄中。此时,朱村长的媳妇,早已在柴火屋里为我们煮好了木桶两糙饭,还有那大盘大盘的农家菜。
木桶蒸糙饭是我知青时最美好的记忆
昔日贫困山沟,今天旅游胜地
5月2日上午8点半,在朱村长的安排下,我们一行驱车前往沧沟乡纳溪沟。
纳溪沟地处沿沧河下游,因山高沟深而得名。当我们一个个跳下车时,突然,一道亮丽的风景映入我们的眼帘,潺潺的溪水上跃出一座木桥,木桥前有个红色大风车,阳光下,我们似乎听到它吱吱呀呀悠悠扬扬的转动声。
纳溪沟的红色大风车(模型)。
走过木桥,我们一行进入幽深莫测的纳溪沟,扑面而来是既壮观又秀丽的沟壑。
我们兴致勃勃的一路走去,不断闯入眼帘的,是悬岩峭壁,是嶙峋怪石,是葱茏林木。而山沟中,只见潺潺溪水哗哗地流过大小零落的石头,宛如玉佩撞击,听得人心都醉了。
潺潺溪水哗哗地流过大小零落的石头。
此时,蛋壳兴趣所至,要让我在壁立千仞中翩翩起舞。于是。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致中,我顿时“飘飘乎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在壁立千仞中,蛋壳让我翩跹起舞。
趁着春风荡漾、阳光迷离时,我们又一路前行,只见洞壑、清幽,别有一种可人的景致。
蛋壳一家,牵着才四岁的孙娃,走过沟壑、悬崖、峭壁,大家没听见他的哭声、闹声,小崽娃反而与我们一样,越走越好奇,越走越兴奋。
蛋壳一家,牵着四岁的小崽娃过独木桥。
越往深处走,两边壁立的山峰越是气象万千、巍峨壮观,有些山峰旖旎秀丽,有些山峰千姿百态,有些山峰覆盖着郁郁葱葱的森林,有些山峰怪石嶙峋、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危峰兀立。
走着看着,不知不觉,前方沟壑的上方,悬崖峭壁上,又出现了一条栈道,哇,从沟底到峭壁,路竟没有断。我们一行兴致勃勃地爬了上去,在峭壁修建的全木栈道行走。此时,只要低头看去,脚底深不可测的沟壑,令我们这些从大山沟出来的知青,也倍感惊险、刺激。
走出了纳溪沟后,下午,我们来到了青杠村,听朱村长介绍这里曾是沧沟乡青杠村的“古渡驿站”,有着丰富的驿道文化、盐道文化。
我等返乡知青在古渡驿市的茶亭品武陵山茶。
接着,我们又驱车前往龙坝,在最美人间四月天中,梦回武陵梦冲塘。
其实,龙坝梦冲塘并不大,面积只有200平方米,是因为它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成了火炉镇著名的景点:涪陵龙王坨蔡龙王的三女嫁给火炉镇梦冲塘的美男子罗偏耷,发现这里地势平坦,但唯一的一口清泉出水位置太低,在父亲蔡龙王的帮助下,把桶大的泉水移上三里地,灌溉了整个龙坝几千亩良田,梦冲塘村从此有了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世代村民也过上了富庶的生活。就是这个美丽的传说,让梦冲塘从此成了火炉乡著名景点之一。
梦冲塘还神奇的是,据说水从塘底下冒出,冬暖夏凉,夏天,用手摸水,感觉冰凉刺骨;冬天,水温则在十度左右。
最美人间四月天,我们一行返乡知青,在梦冲塘与朱村长合影。
苗族姑娘穿着盛装,正在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神奇的蚩尤九黎城,壮观的苗族“九黎宮”
还没有从梦冲塘的传说中醒过来,第二天一早,朱村长又安排我们前往彭水亭子坝,去游览观赏巍峨壮观、气象万千的苗族蚩尤九黎城。
之前,我们闻所未闻,根本没听说在武陵大山深处的彭水,还建造了这么一处古风犹存、历史文化厚重的苗族大型建筑群。
刚下车来的我们,远远望去,蚩尤九黎城那依山造势、层层叠叠的吊脚楼顿时让我们惊叹不已,这是什么建筑呀?竟在两座山的山脊中,顺山势而上,建造出四合院到吊脚楼再到冲天楼的建筑群?好奇心让我们快步走过去,都急切的要进入宫中一探究竟。
据介绍,蚩尤九黎城的设计确实很独特,它是苗族接龙堂、晒楼虎口堂、四合院、八字朝门和吊脚楼等多种文化符号集合而成的,是建筑中的大杂汇,且顺山势而上,层层叠叠,不知世上还有没有第二处如此奇特的民俗文化大型建筑群?反正我是第一次开眼界了。
进入蚩尤九黎城中,最吸引我们眼球的建筑群,就是吊脚楼,它依山而建,拥有300多间房屋,建筑群落差,从山底到山顶高达81米,可谓目前中国最大最奇特的吊脚楼群。
依山造势、退山而居的蚩尤九黎宫。
好奇心促使我们要赶快进入吊脚楼一探究竟。顺楼梯往上爬,还好,我们都来自山城,爬坡上坎不累。一口气,我们就爬上了畎夷门、于夷门、方夷门、黃夷门、白夷门、赤夷门、玄夷门、风夷门、阳夷门,进入了世界唯一的九进门庭。中途,我们还与苗族姑娘相遇,她们穿着盛装,正在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苗族姑娘穿着盛装,正在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站在九黎宫的冲天楼上,往外望去,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那连绵起伏的美景尽收眼底。
下了山后,意想不到,景观一处又一处,苗戏楼、蚩尤大殿、九黎神柱、三苗长廊,又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又一路游览过去,将苗文化尽收眼底。
令人感概万千,这次游览九黎宫,让我们个个大开眼界,它绝妙的设计,都是因地制宜、依山造势,并按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四合院、吊脚楼、八字朝门等多种传统文化设计,还尊从了苗族民俗文化、历史传说和民间吉祥的图腾,为此,彭水九黎城成了全国最具苗族古城风貌之景观。
在深深的武陵山中,开发出如此厚重的民俗文化,真为彭水人大大的点赞。
回到农耕文化中,赶乡场了
一大早,朱村长来告之大家,火炉镇今天赶场了,顿时,我们高兴得手舞足蹈,要知道,赶场天是我们知青时代最美好的记忆:能到邮局看父母亲的来信了;散落各公社的知青可以聚集了;到街上食店可以吃肉饱餐一顿了;可以到供销社打媒油买肥皂牙膏了,有些知青,甚至还可以去小偷小摸农民背篓里的鸡蛋了。
吃过早饭,我们一行兴冲冲的背起背包,和知青时代一样,一路下山,去火炉场赶场买土鸡蛋、土鸡鸭、土猪肉、土特产,还有那刚从土里收割的、绿茵茵的疏菜。
熙熙攘攘的街市让我们一行,顿时回到知青时代最美好的记忆中。
进入火炉场,在街沿一角,我们就看见一位老太中医师在扎针灸,她用特制的金属针,按穴位,刺入患者体内,用捻、提等手法在治疗患者疾病,这可是乡村流传几千年的中医术呀,看来至今还是武陵大山沟中治病疗伤的主要手法。
再往前走,我又看见一老农背着上大下小的背篓,哇,这可是我背了10年的竹背篓呀,那时收红苕、洋芋要背,交公粮要背,平时买大件什么的要背。兴趣所致,我请老农让我再背背,回味知青时的生活,于是他欣然取下背篓给我,看,是不是当年的知青又回来了。
当年知青果然回来了。
到了场上,我又看见一位矮小但特慈祥的老大娘冲着我笑,难道她认出我们这些当年的知青?我问她:还认识我们吗?
老大娘就一直笑,什么也没说。
接着,我们又走进一个集市,哇,这里才是真正的土特产市场。
老板看见我们走来,就连忙大声吆喝着要我们买他的手工面。
逛过整个集市,我们就急急忙忙去找下场口的邮局,那可是我们火炉知青曾经最最想往的地方呀。要知道,火炉邮局给当年知青带来的总是远在重庆父母亲的关爱:有的是信件、有的是10元钱、有的是5斤粮票、有的是一双新鞋、有的是一件毛线衣,还有的是……,总之,火炉邮局会给我们知青带来期盼、带来钱粮、带来生活急需品。而更更重要的是,火炉邮局门口还成了那时知青赶场聚会的场所,因当初几乎所有信息都来自那里:谁调回重庆了、谁进学校读书了、谁入党入团了、万峰公社有知青跳江了、江口有知青因好奇摘了农民的几颗樱桃而被农民砍死了、涪陵八个知青为开“百鸡宴”偷农民的鸡,全部被农民追杀了……,总之,火炉邮局是获得各种信息的地方,能让洒落山沟中的知青得到从物质到精神的满足。
赶场的留守老人
蛋壳二哥不是火炉知青仍和我们一道兴致勃勃赶场。
但我们这次回来,火炉镇大变了,不仅那里邮局没了,场上的瓦片木板房也没了,场边的天坑也被新建房子挡住了,总之,当年知青最眷顾的火炉街已消失在记忆中。
带着有些失落的忧伤,我们一行终于在赶完场后,再次告别火炉镇,沿着碧绿的乌江,踏上返回重庆的高速公路。
2020年5月15日坡月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