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孙思邈[dream1] ,初唐时期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约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跨越隋唐两个朝代,享年101岁。孙思邈医德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活人,在中医药界被

人物简介

孙思邈[dream1] ,初唐时期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约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跨越隋唐两个朝代,享年101岁。孙思邈医德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活人,在中医药界被尊为“药王”,佛教尊为药师佛化身,在道教界亦享有崇高地位,时至今日,很多道教宫观里都有"药王殿"。

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隐居于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五台山(今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影响最大,两部巨著60卷,药方论6500首。是继《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之后,中医学史上的第三次伟大总结,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日本学者多纪元坚等人为《备急千金要方》作序云:“尝窃考之,晋唐以降,医籍浩繁,其存而传于今者,亦复何限,求其可以扶翊长沙,绳尺百世者,盖莫若孙思邈《千金方》者焉。”足见其地位之崇高,影响之巨大。

孙思邈还是世界上倡导医德的第一人,他在《备急千金要方》第一章中用大篇幅论述了医德的重要性,指出医德是成为一名良医的必要条件,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又一位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巨匠,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历史背景

孙思邈出生于贫穷农民家庭,一生经历北周、隋、唐三个朝代,少时适逢北周向隋朝过渡。隋文帝八方征战[dream2] ,平定北周余党,此时国库空虚,百废待兴,百姓因为战火流离失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病难治。这些在孙思邈幼年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对他从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总体来说,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繁荣昌盛的时期,有诸如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唐明皇李隆基这样的贤明君主,整个社会政治开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文化进步,与外族交流頻繁,许多商品药材在此时期从西域被引进。商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轻徭役减赋税的政策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药材的引入和栽培。中医药学在天时地利与人和之下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杨坚建立隋朝以后,励精图治,重视医药文化发展,国家一片欣欣向荣,为孙思邈后来的求学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成长经历

公元58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自幼聪慧过人,七岁时便能识能写一千多字,二十岁时通晓道家经典,推崇“老庄”思想。《法喜志卷二》载:“孙思邈,华原人,幼聪慧,日记万言。独狐信异之曰:圣童也。”由此可见孙思邈天赋异禀,有极高的悟性。

孙思邈幼时体弱多病,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传说孙思邈年少时曾患疟疾,卧床一月不起,痛苦不堪,其母忧心忡忡。恰逢一郎中路过他家,孙母赶紧请来为其诊治。郎中号脉之后,开出一药方嘱孙母立即买药材煎煮。正当药熬好的时候,听闻邻居家的孩子也病倒了,症状与孙思邈相似,于是孙母便将熬好的药分了一小碗给邻居,最后一碗药治好了两个孩子。从这以后,或许是亲身经历过疾病的痛苦,亦或者是叹医者治病救人之神奇,孙思邈立下了当医生的志向。

早年间他不辞劳苦,跋山涉水拜访名医,只为虚心求教、获得验方,足见他对民间验方的重视。在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上造诣颇深,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在《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中论述医德思想,更是前无古人。孙思邈一生还致力于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终南山,下江州,隐居太白山等地,一边行医,一边采集中药进行临床试验,

代表著作及主要学术成就

1.《千金方》的学术成就

(1)倡饮食疗法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食治.序论》中写道:“夫为医者,当须先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意思是说,医者看病,明确病因以后,应当首先考虑食物治疗,如果疗效不佳再用药物。这充分说明了孙思邈对于食治的重视。该篇详细介绍了五谷、肉类、果蔬等各类食物的性味功效,但需“取益人者而食之”,即不同体质的人应该选择适宜自身的食材。《食治》篇记云:“酸走筋,多食酸令人癃;咸走血,多食咸,令人渴;辛走气,多食辛,令人愠心;苦走骨,多食苦,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甘,令人恶心”。强调以饮食调理身体需适度平和,不可急功近利,否则物极必反。

(2)论养生之要

孙思邈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罕见的百岁老人,他在长年的研究与探索中积累了关于养生的宝贵经验,更是提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主张:“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心易役,气若病相侵,勿被悲欢极,当令饭食均。”他认为情志、饮食等对人体健康有巨大影响,若要延年益寿,需顺应天时、调畅情志、均衡膳食。他创造的养生之法归纳如下: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漱玉津,耳常鼓,面常洗,头常摇,腰常摆,腹常揉,摄谷道,膝常把,常散步,脚常搓。时至今日,孙思邈的养生理念仍被国内外学者推崇备至,并从中开拓出了养生、保健、美容等广受欢迎的学科领域。

(3)重视针药合施

孙思邈既擅长于用药,也精于针灸,临床强调综合治疗。他在《千金翼方.针灸》中写道:“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何则?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不能如此,虽有愈疾,兹为偶差,非医差也。”体现了孙思邈主张针药并施、综合治疗的理念。

(4)首创“阿是穴”

著名的“阿是穴”正是由孙思邈首次提出。《备急千金要方》中写道:“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记得变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借验,故云阿是穴也。因其无固定名称与位置,以病痛局部或压痛点为腧穴,故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作用。关于阿是穴,还有一个有趣的典故。终南山里有位老猎人,由于常年在外狩猎,风餐露宿,患了腿痛病,每逢阴雨天则疼痛难耐,多方求医无果,后来听闻长安城里有一位“药王”孙思邈医术高明,便前去拜访。孙思邈起初给他服药、扎针,但是治疗将近半个月仍不见好转,此时孙思邈想,除了十四经穴以外是否可以找到新的穴位呢?于是便在自己身上以针试验,确保安全后再在病人身上施针,终于当他掐住一个点后老猎人惊呼:“啊,是这里。”从此孙思邈便把这种疗效显著而特别的“痛点”称为“阿是穴”。至今,阿是穴在临床上仍应用广泛,对治疗各种痛证疗效甚佳。

(5)擅长化裁经方

《千金方》极大地丰富了方剂学的内容,在阅读《金匮要略》时不难发现,附方中有不少出自《千金方》。张仲景治寒疝腹痛及胁痛里急者,创制当归生姜羊肉汤,孙思邈在此基础上,化裁出了四首方:加健脾益气之茯苓、黄芪等,主治产后及伤身大虚,上气腹痛,兼微风;加少阳病之要药黄芩、芍药等,主治产后腹中心下切痛,不能食,往来寒热,若中风,乏气力者;羊肉杜仲汤,以杜仲强腰健骨、紫菀清肺止咳为臣药,加五味子、细辛、款冬花等,主治产后腰痛咳嗽;羊肉生地黄汤,重用生地黄二升,当归、川芎等活血行气,主治产后三日腹痛,补中益气,平调气血。当归生姜羊肉汤本是治血虚里寒之方,在此病机基础上,孙思邈重视臣药的配伍,一味黄芪大补气之虚损;引经药黄芩使药力直击少阳经脉;半分杜仲施补肾健腰之功;重用生地黄,平和以调产后气血之逆乱。每味药的增减,孙思邈都运用得恰到好处,给后世以临证灵活变通运用经方的启发。仲景的名方小建中汤,在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亦化裁衍生出了内补当归建中汤、内补芎䓖汤、大补中当归汤等效验卓著的方剂。这些都是由于孙思邈具备了丰富的临证经验,才能将经方运用得得心应手,更在于他善于总结创新,汲取前人经验,才能不断衍化发展成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术成果。

2.创造多项世界第一

《千金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日韩等国外学者称为“人类至宝”;

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

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

第一位麻风病专家;

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

第一个创绘彩色《明堂三人图》;

第一个将美容药推向民间;

第一个创立阿是穴;

第一个扩大奇穴范围,选编针灸验方;

第一个提出用复方治病;

第一个提出多样化用药外治牙病;

第一个提出用草药喂牛,而用其牛奶治病;

第一个提出“针灸会用、针药兼用”和预防“保健灸法”;

第一个系统、全面、具体论述药物种植、采集、收藏;

第一个提出并试验成功野生药物变家种;

第一个治疗脚气病,并最早使用彀树皮煎汤煮粥食用,预防脚气病和脚气病的复发,比欧洲人早一千年;

第一个用动物肝脏治眼病;

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

第一个发明导尿术;

首创地黄炮制和巴豆去毒炮制法;

首用胎盘粉治病;

首创以砷剂(雄黄等)治疗疟疾病,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

首创用羊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

同时他还是我国第一个深入民间,收集验方的医者。

如此多的荣誉和光环集中在孙思邈身上,足见其对我国乃至世界医学所做贡献之巨大。

医案故事

1.   锯末姜汤

孙思邈最早是在盛产珍贵稀有药材的太白山拜师学艺,他一边以锯木为生,一边向高人学习医理。一次偶然的机会,孙思邈在山林中锯木时,遇到一妇人怀抱抽搐吐泻的小孩,焦急惶恐地赶路,于是上前询问。他为孩子号脉之后,便捡起地上刚锯落的檀香木屑小心包好交予妇人,嘱咐她立即回家,将檀香木屑与生姜片同煮,然后给孩子服下药汁。妇人照做之后,孩子的病很快就好了。于是,妇人便在乡野间传播孙思邈拯危救难的事迹,从那以后,他便小有名气。

2.葱管导尿

孙思邈是导尿术的发明者。据史书记载,有一病人患癃闭,小便数十日未解,腹胀如鼓,拘急难耐,痛苦不堪。孙思邈见状,知晓病人情况危急,服药恐怕一时解决不了,便考虑用管子插入尿道或许可使尿液顺势而下。此时他见一孩童吹葱管玩耍,葱管细软头尖,于是他决定用葱管一试。挑选一粗细适宜者,于火上轻烧,切去尖头,轻轻插进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顷刻间尿液顺着葱管流了出来,病人的小腹慢慢瘪了下去,顿时身心舒畅了许多。而后孙思邈再开出药方,细心嘱咐病人饮食起居及调护之法。在此案中,孙思邈见微知著,悉心洞察周围的环境事物,创造葱管导尿法治疗尿潴留病人,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的人,较法国医生拿力敦在1860年发明橡皮管导尿要早1200多年。

总结成才经验

1.   不慕钱权,淡泊名利

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却做官诏请。隋文帝欲征召他为国子监博士,唐太宗欲授予其爵位,唐高宗欲拜其为谏议大夫,他都固辞不受,一心致力于中医药事业。正是由于孙思邈远离官场,过着如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才能自由行走于民间,见识到千奇百怪、错综复杂的疑难病例,进而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

2.   大医习业,通读医经

孙思邈[dream4] 毕生勤于著书,古稀之年博采群方,著成《备急千金要方》,百岁之年仍是笔耕不辍,未尝释卷,写下《千金翼方》。史载其著作多达三十多种,因为年代久远,大多数已亡佚,其他如《摄养论》、《太清丹经要诀》、《枕中方》等数种,仅有部分佚文可见。后来受唐高宗邀请,参与编著了我国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唐本草》,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药学资料。孙思邈在他的《备急千金要方·卷一》的《大医习业》中写到:“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材、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这充分说明孙思邈治学之严谨求实,医者需博览群书,吸收先圣大家的思想精华,才能举一反三,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

4.大医精诚,心系苍生

孙思邈医德崇高,他认为医者必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第一也是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在其著作中他首次将“医德”思想单篇提出论述,可见其对医德的重视。孙思邈被西方学者称之为“医学论之父”,是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著名科学家和思想家。孙思邈认为医者需以精诚之心,面对苍生,面对自己,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医”。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一》的《大医精诚》中写道:“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行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因为孙思邈深知为大医者,须“习业”,须“精诚”,他才能不忘初心,成为一代大家。

4.虚心求教,广采众方

早年,孙思邈在太白山学艺不久,便认为自己学有所成,毅然下山,回家乡挂牌行医。恰逢此时家乡暴发狂犬瘟疫,每天无数的病患来孙家拜访,希望孙思邈为其诊治,也就在这个时候,孙思邈发现自己针对此症竟难以下药,眼看着生病求诊的村民们失望而去,他这才明白自己所学尚浅。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中有这样的记载:“吾初学医,未以为业,有人遭此将以问吾,吾了不佑报答。”对行医者来说,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将之载于书中,可见其作风之严谨求实。《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接着又写到:“自此锐意学之。”从这以后,孙思邈下定决心寻遍名医,虚心求教。他曾经前往终南山投奔高僧道宣,废寝忘食、刻苦钻研医理,渐渐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声名远播。此外,孙思邈还重视民间单方验方,为了求得高人的验方,获得医理指教,他不惜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也要前去拜访。一路上免费看病,积累德行。这种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和精神成就了“药王”孙思邈,成就了《千金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