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散原创:征文展示】宋耀邦作品 | 边城的船

西散原创主编手册——梅雨墨香
西散原创大型采风征文活动唯一官方发布基地
2021“我心中的凤凰”大型征文展示(003)

沈从文先生在小说《边城》里,经常写到各种船。光阴荏苒,近百年过去,边城的船还是旧时模样吗?

白水河是湖南沅江的一条支流,流经花垣的边城茶峒。茶峒的许多人家傍河而居。不少茶峒人因此被称为“河边人”。河边人无论男女,大多会泅水,男人大多会驾船,当然也有不少女人会驾船的。

长期生活在船上的,就被称为“船上人”。“船上人”以船为家,靠打鱼为生。还有半渔半耕,或以农耕为主、渔业为辅的。

陆地公路未修建时,白水河是边城人通向外面世界的唯一通道。船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白水河上的行船曾经络绎不绝过,成为白水河上的一大景观。边城人常用的船有渔船、货船、渡船。渔船是渔民用作打鱼的,体积不大,方头,翘尾,船头船尾各一个露天舱,中间搭有一个拱形篷子,叫做“渔篷子”。这渔篷子用竹篾编制而成,其间铺粽叶,整个渔篷子可装上卸下。有时候鹭鸶就站在渔篷子上歇息。方形的船头甲板较宽,便于站人撒网捕鱼;翘起的船尾较狭窄,可容下一个人的屁股。渔篷子占据三个舱的位置,在舱上铺上盖板,人就可以在篷子里睡觉。

货船、渡船的式样和渔船基本相似,只是体积大得多,功用不尽相同。货船、渡船建造的选料与渔船有所不同。渔船一般用杉木建造,既可保证船的浮性,又轻巧便于操作,涨洪水时一两个人可拖曳上岸。货船、渡船底板一般选质地坚硬又耐腐蚀的木料。边城人就地取材,选枫香树、柏子木、樟木树等做货船、渡船的底板。边城镇和平村几个老船工介绍,枫香树、柏子木、樟木树做大船的底板,经得起河滩岩石的磕撞,还耐浸泡,水螺蛳和各种鱼类都不会噬咬。不过,枫香树不能做垫舱板。据说人在枫香树板上睡久了,会患风湿病。

货船、渡船的底板比船的身板厚实。身板又称帮板。身板的选料称为“上料”或“出水料”,一般选樟木、椿木、柏木。椿木虽然是造船的一种好料,但矮车坝村一位田姓的造船工说椿木是“王木”,不宜做底板,否则会翻船。

为了增加货船、渡船载重时身板的浮力和减轻波浪的冲击力,身板上部还装有挡浪板。挡浪板好像一道“吃水线”。为了安全航行,装载货物时船下沉的深度不可超过挡浪板。

货船、渡船的船舱都是相通的。为了方便排水,舱底隔着舱板,舱板较低,但漏水只要漫过了舱的隔板,便会给船带来一定的危险。所以船上必备舀水的瓢瓜。这瓢瓜木制,平底,无把手,前薄后厚。

货船、渡船都搭有棚子。棚子一般搭在尾部,多用木板盖成,前后有门,前门通向船头,后门通向船尾。船工可以在棚子里休息。

船的建造要择年择月择日。建大船看年看月看日,一般选闰年闰月里的好日子。建小船虽然不忌年月,但也要讲究择一个吉利日子。择日以老黄历为准,宜择建日、成日、开日,忌择破日、危日、闭日。

择定吉日后,开工要先敬鲁班。造大船要摆一个猪头、一把斧头,烧香烧纸,磕头作揖;造小船摆一刀白肉、一把斧头,然后烧香烧纸跪拜。

木工造船的工具分锯子、斧头、锤子、手钻、推刨、角尺、墨斗、捻锤、捻凿、掏锯、千斤(拔钉专用)。木工用竹篾背篓装工具,有时背篓装不完,就将锯子、斧头拿在手上。

造船选河岸比较平坦的草坪进行,船头要面向河流的上游,船尾面向河流的下游。造船过程中,忌说翻、破、打、倒、沉等字眼,尤忌孕妇踩踏船头。

造船要先铺底板,然后固定舱横板,再安装肋骨框,再从下至上装身板。这些工序都离不开前尖后平的四方形铁钉和一头直一头有钩的扁形铁钉。船的雏形出来后,捻船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将捣烂的葛根麻绒用捻锤捻凿扎进船缝里,再在扎麻绒处塞进桐油与石灰搅拌揉捣而成的油灰。捻船时,捻船的声音犹如一场盛大的音乐会,仿佛一大群乐师,围着一只船形的乐器,全神贯注地敲击。声音时而如万鸟啄木、铿锵热烈;时而如山泉叮当、清越悠扬;时而如急风暴雨、荡人胸怀。

捻船“音乐”结束后,船壳就出来了。货船、渡船大多和渔船一样方头、翘尾。因船有“木龙”之称,新船下水,按旧例要面向船只烧香烧纸敬龙王菩萨,并向观音菩萨祈求平安。

边城的货船过去很多,每只船都备有一只大锚在船头供停泊。一只货船还要配备拦头工一名,舵工一名,纤夫数名。纤夫可根据需要增减。纤夫分头纤和末纤,头纤必须对前进路线十分熟悉,末纤的水性必须很好。边城船歌号子有“背纤哥哥光屁股,四脚抵岩眼睛鼓”之句,可见当纤夫是十分辛苦的行当。

撑船的工具主要有篙、桨、橹等。大船用长篙、长桨、长橹。下行急流险滩时用篙、桨,平静水域就优哉游哉摇橹前行。边城货船因多在山区河流航行,鲜有安装桅、帆的。作为当时贸易的主要交通工具,边城货船常装载桐油、棉花、兽皮等土特产到沅陵、常德一带去贩卖,然后又采购食盐、煤油、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回来。当时沅陵、常德大码头河面上热闹繁华的景象,就不乏边城货船的身影。

其实,那时白水河上的木筏和竹筏,也是一种简陋的运输工具。当沅陵、常德大市口云集的商家要采购木料和竹子时,边城人便用棉竹篾条或者葛藤将商品扎成排,顺水运送到指定地点。

陆路交通发达后,特别是白水河上修筑的一道道拦河大坝,使边城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货船逐渐消逝了。

不过,边城的渡船有些地方还存在。边城茶峒的拉拉渡,由于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如今已经变成一处鲜活的古迹。拉拉渡与边城其他地方的渡船有所不同。拉拉渡船是两个方头,载人的舱和船老板渡人所坐的地方都搭了棚子。船老板拉渡的地方装有挡板,舱板上摆个火柜当椅子;客舱四面通光,便于游人欣赏船外的风景。拉拉渡不用桨、篙撑船,也不用舵来固定方向。船老板拉渡,只用一截硬扎扎的茶油树木棒,在一头开个口子,将棒口衔在贯通河两岸的缆绳上,用力往后拉,船便可以向对岸的码头驶进了。过拉拉渡如过桥,从这头上船,可以从另一头上岸,先上船的人可以先上岸。

边城其他地方的渡船都是方头、翘尾,没给客舱搭棚子,渡人都需要桨、舵和竹篙。竹篙的一头安着一截铁尖子防滑。这些渡船,从船头上船,还得从上船的地方下船。所以有“先上船后上岸”之说。船载客后,离岸必须迅速调头。这个动作是每渡一船人都必须做的,否则就到达不了对岸。

拉拉渡下游的隘门口村、曲乐村、骑马坡村、猫儿塘村,过去都有渡船。原大河坪乡政府所在地,现更名为和平村的河边,有一个大渡口,对岸是重庆市秀山县的峨溶镇。这个渡口历史悠久。“峨和大桥”开通后,这个渡口才终结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成为边城人的一个回忆。

在和平村渡口下游的大木树村还有两个渡口,一个在白岩塘高高的悬崖下面,一个在湍急的十八滩上游。大木树村下游的凉风洞村和通州村,虽然没有正规的渡船和码头,平时要到河对面去办事,还是备有其他的船只替代渡船。

渡船要收河粮。秋收后,渡船老板就挑着箩筐,到渡船附近村寨走家串户去收河粮。一斤谷子两斤苞谷任人送。渡船老板的箩筐就一只装谷子,一只装苞谷。收河粮也称“打河粮”,交钱也行。渡船老板更喜欢人交钱。交过河粮后,一年都可以在渡船上过来过去。没有交河粮的外地人,每过一次都要收钱,收多收少看行情而定。

边城其他的船还有舢板船、划子船、龙船。龙船只在端午节比赛时使用,船身瘦长,有二十多个舱。龙船的行驶是船尾向前,船头向后。舢板船、划子船过去都用作打鱼。舢板船又名“三板船”,顾名思义是三块木板就可以做成的船。舢板船无桨无舵无篷,最多可容三人乘坐,一根小竹篙就可以把舢板驾驶如飞。所以舢板如一片树叶,还有“水上漂”的称号。舢板船虽小,要驾驭好却绝非易事。能驾驶好舢板船的,都是河边驾船的行家里手。

划子船现在都摇身一变成了小游船,边城茶峒码头边特别多,被打扮得招人眼目,棚子下俨然一个幸福的小家,船舱干净舒适,船上装饰着门窗,挂着彩帘,一串串红灯笼仿佛在朝每个游人招手,成为边城茶峒新时代的一道风景。


作者简介:宋耀邦,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青年文学家》《青年月刊》《短篇小说》《团结报》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寓言、小品文400余篇。

西散原创执行主编:梅雨墨

微信:1805544718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