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道儒行 | 又见炊烟

作者简介

贾道儒行,原名邵国梁,杭州富阳人,平时喜欢拾掇文字,爱好广泛,善交友,在文字里寻找自己人生的乐趣,在平凡中探索人生的意义,一生热衷慈善公益事业。

又见炊烟

那天,老婆的小姐妹邀请我们俩一道到座落在苋浦西路的,一爿叫“柴火鱼”的小饭店去吃饭。饭店的特色就是在整个大厅里砌着一座座久违了的土柴灶,灶面中心安放一口铁锅,锅中放着以鱼为主的锅底料,并可添加各种蔬菜和其他食材,用柴火煮沸,灶台面就权当是桌面,食客们围灶面而坐,可以说着捞着吃着,而大快朵颐。这种用传统柴火灶边烧边吃的方式,带给我们的却是找寻那久别的足以惊醒味蕾的记忆。

引起我注意的并不是店或菜的特色,而是这一座座的柴灶。望着柴灶炉膛里升腾起来的火苗,我的思绪猝不及防地被撩起并拉回到了那个遥远而又亲切的孩提时代。我脑子里仿佛出现了那一幅镌刻得深入骨髓的熟悉画面:那一缕缕绵绵的炊烟,在孩提时代居住的老房子的烟囱洞里袅袅地飘升出来,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稀疏平常而朴实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让人有一种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突然地一阵潮湿,恍惚依稀看见,我那善良而又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房子石砌台阶的门口屋檐下,站在那一缕缕炊烟弥漫着的背景前,远远地张望着我,暖暖地喊着:好回来吃饭了!

这个画面感的时间往往定格在的是黄昏,长空碧玺彩霞满天;是傍黑,日落西山薄暮冥冥。先下班的母亲,就用柴灶炒好菜和烧好饭,就在夕光薄岚里,就在飘散的几缕炊烟中,默默地守望着父亲和儿女们的归来。而那时走在回家路上的我,最想先看到的和最迫切的心情,便是能望见我们家屋顶上的炊烟,想念那等候着的母亲,紧紧地小跑几步,心里涌动起了暖暖的甜香,就是再远,也能瞬时喜悦地洋溢并点亮我的眼睛和脸庞。

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中期以后,慢慢有了煤球炉、煤饼炉,再后来有了煤气灶,柴灶才逐渐退出城里的人家。但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用柴灶烧出来的饭菜香,是一辈子也无法忘怀的。这种在童年时就喜欢上的味道,是一生世也再不可能改变的。这种味道已经从我的心灵中格式化了,这种味道是母亲给予子女们装置的终生味道识别系统,它是母亲的烧菜手艺与人文灵魂深处的高度重合。带着这个系统,它像防火墙一样自觉地抵制其它菜肴的味道进入我的心魂最深处。

我童年时代的整个社会物质是非常地匮乏,有辰光就是几株青菜,也要到小菜场排队才能买到。即便如此,母亲也总是会变着花样地填饱我们姐弟几个的肚皮。在门口的后河边上搭个南瓜棚种老蕃瓜和丝瓜;在门口晾衣架下的空地上种青菜、萝卜、芥菜;甚至在破脸盆和破钵头里盛满烂泥种上小葱、大蒜;还有在一年里总要养上几只鸡和几只鸭。这些零零散散随季节种植和收获的蔬菜、家禽等,经母亲的巧手这么煎、煮、炒、蒸、腌一鼓捣,准能做出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来。

炸响铃和炸响铃炒青菜是两道菜,红烧葱焖鲫鱼和火煺清蒸鲫鱼是两种做法的菜,看似简单,但火候和调料的掌握只有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才是最配胃口的。这是母亲留给我一辈子都无法忘怀那种口味的两道菜。以至于我的姐姐和老婆都晓得我对这两道菜的情有独钟,她们会烧给我吃,但她们也知道与母亲种植在我味蕾上的记忆是不可替代的。

母亲的烧菜手艺是浑然天成的,用柴灶做的干粮和零食也是那个年代独特的。在柴灶上用蒸格蒸糯米做甜酒酿;将洗净去皮切碎的蕃薯煮烂研成浆,做蕃薯干或蕃薯片;用蒸笼格蒸芝麻化糕和馒头面包等等。柴灶烧饭后留下的镬焦是大家都喜爱的,但我直到现在还是拒绝,这是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因为满口烂牙齿,吃硬镬焦曾经痛的直冒眼泪而留下的阴影。因为是烂牙齿,母亲将蚕豆炒好分成姐弟三份,再将我的一份重新放回到镬子里添上水煮软给我,使我在咀嚼时的烂牙齿好受一点,不至于那么疼痛。

用柴灶做饭也不是很容易的,要炒菜和往灶膛添柴火两头顾牢。我很喜欢坐在矮凳上帮母亲烧火,尤其是冬天,灶膛里翻腾的火焰辐射到身上很暖和。柴灶的柴火烧尽后余下的木炭,会用火夹钳一颗颗地钳到瓮中储藏起来,到冬天是可以用来烤火璁的。

要使顿顿饭都做得色香味具佳,不仅要有好的刀工,更要有娴熟的烹饪技巧,和不为蛊惑的宁静。到了每一年的年关,母亲在柴灶前总是要忙上几天几夜,大展做菜技艺,烧出各种各样的各色好菜,什么白鲞烧肉,油豆腐烧肉,录笋烧肉,卤鸭,酱鸭,腌鸡,草包鸡,熏鱼,春卷等等,一钵头一钵头地烧出来,为的就是正月里好招待客人,而炊烟夹杂着的菜香味总要在屋里迭绕好两天。在这几天里,柴灶是一日到夜从来没有空歇的,就是连晚上也要用焖火烧猪头或煮棕子,而母亲也只能睡个囫囵觉。看着满嘴都流口水的菜肴,我是日夜惦记在心,进进出出想着法地偷来吃。

看着母亲忙忙碌碌地做菜烧饭,虽然有时炊烟也会呛得人眼泪直流,虽然也有巧妇难为的时候,但母亲心甘情愿从不厌烦,日复一日,总是把饭菜一样一样烧好放好,等着亲人们的回家。炊烟是没有味道的,炊烟的味道在母亲做的饭菜香里。这种平平淡淡的小老百姓生活,能够承受的,母亲都承受了;该当付出的,母亲都付出了。每当想起这一幕幕,总感觉到母亲和那时候的人们是那么地人间烟火,那么地人性淳朴,似一支悠扬愉快的俗曲,陈旧熟腻的调子,繁音促节,引我悠然入梦,使我潸然泪下。

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用柴灶做菜烧饭的甜美芬芳,深深地扎根在了我浸润于心而不可替代的童年,飘香四季,梦里萦绕。现在当我看到某件特别的物品,看电影或看书中的某个情节,听某首歌,嘴里也会对号入座地溢出那时那个菜的初始味道,这种味道就像我刚踏入社会时那么淳朴。

在母亲的菜谱里有着父亲的,有着子女的,但唯独没有她自己的。母亲的菜谱是用浓浓的亲情做调料,深深的舐犊之情做主料,再加上宽容、乐观、勤俭点缀其中的,母亲是把爱烧在了菜里,母亲的菜总是那么好吃!

我的味觉是母亲给的,似一种酶,在我的人生成长历程中,那初始的味觉记忆,早已成为我一生中最原始而最快乐的品味。作为杂食类的人类本身,对味环境的适应已经远远强于那些单食类动物了,可是人类还保留并有着那么一种对舌尖上的炽热的专注,其原因就是从生理上到心理上双重维系着的亲情所致。我的味觉上的亲情,就是对母亲无限的怀念和对家庭执着的眷念。对母亲的怀念,或许就在我的味蕾上。

俗话说:父爱如山,母爱如灯。山在远处巍峨,是承受风霜的坚定,是宽厚仁德的包容。灯在近处温暧,是一路的鸟语花香,是挚真挚爱的写意。在我心中,山的巍峨是遥不可及的,而灯的温暧却是无处不在的。

傍晚落山的太阳还没有完全地隐去,暮霭却已悄悄笼罩了整个小小的城关镇,家家户户早已开始烧火做饭了。昏暗的路灯下,匆匆走过紧赶着回家的行人。那个年代是没有电视的,更少有文化体育等娱乐活动,生活平淡无奇,节奏缓慢。晚上有的是工夫,做饭时不必急急忙忙,柴火也烧得不紧不慢。不猛不烈的缕缕炊烟从挨家挨户的屋顶上次第升起,被微风轻轻吹过,便消失在了暮色苍茫之中。

郑重声明

根据腾讯对微信平台的最新规定,本平台自2017年1月15日起,实行新的打赏结算标准和制度,望新老作家认真阅读细则,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矛盾和隔阂。

1、作者所投稿件无论是否在纸质媒体刊登过,在微信平台必须是原创首发。

2、作品自推出之日起,七日后向shuai_pengju索要稿酬,平台只统计七日内打赏金额,七日后不另行发放。

3、单贴10元内不返还(包括10元);10元以外返还作者百分之五十。中长篇小说按整篇累计。

4、普通投稿无字数限制。

5、 投稿时请附带作者简介和近期生活照, 凡大作已被其他微信公众平台发布过的作品,请勿再投《 文学百花园》及《小说大世界》 谢谢支持。

投稿邮箱:1403384853@qq.com

稿费发放:shuai_pengju

注意事项

作者必须主动索取打赏细目及稿费。

《文学百花园》纸刊杂志征稿启事

《文学百花园·微刊精选》杂志在广大作家朋友的大力支持下,在各位编辑老师的不懈努力下,第三期马上要和大家见面了。即日起,面向全国的文学爱好者、和作家朋友公开征招第四期杂志稿件,文体不限,内容要积极向上。

 投稿注意事项

1、来稿需注明【征文】字样 +作者简介+作者生活照,否则,视为普通投稿。

2、小说、散文、故事、随笔2000字以下为宜,诗歌不超过30行。

征文邮箱1403384853@qq.com

 普通稿件:1258873875@qq.com

《文学百花园》、《小说大世界》联合总编室

2017年4月13日

优秀奖获得者

(10名)

1、赵丽丽 | 记忆的河流(207)

折合点击量:1202+107元+留言3=1425

2、李耀洪 | 守护( 119)

折合点击量:780+119元+留言10=1048

3、颜家利 | 回乡(99)

折合点击量:907+114元+留言1=1138

4、车厘子 | 凉风吹拂的暑假(219)

折合点击量:847+67元+留言18=1035

5、妯娌情 | 艾瑛(02)

折合点击量:552+206元+留言3=973

6、原音 | 抗拒(187)

点击量:649+84元=817

7、俞洪水 | 廉政,浦江行(59)

折合点击量:794+9+留言7=833

8、苏德宏 | 窗前,和母亲赏雪(外二首)( 73)

折合点击量:644+65+留言10=804

9、冯静 | 母亲这一辈子( 75)

折合点击量:584+55+留言1=697

10、高建勇 | 爱的奉献(94)

折合点击量:511+78元+留言2=673

   文学百花园作家联盟核定

获奖作者请加我微信:shuai_pengju(索要奖金)

(0)

相关推荐

  • 何 刚丨怀念炊烟

    几年前,因为一场意外火灾,家里布置在院子一角的厨房烧得只剩下四壁.重建厨房的时候,妻子突然说要砌一眼灶.我以为她就随口一说,不成想,第二天她就安排我从建材市场拉回一根水泥烟囱.厨房建好后,一眼灶占去一 ...

  • 【洞庭作家】夏四文/灶边的那根吹火筒

    灶边的那根吹火筒 作者:夏四文 近来,一部<装台>火了.于是,又追了原著陈彦的另一部作品<主角>.其主人公忆秦娥在乡下演出的时候,看到了一个烧火丫头,八九岁的样子,拿着一根吹火 ...

  • 火膛煨番芋

    地底佳果 火膛煨番芋 文/施国标 番芋,也称红薯.红苕.甜薯.山芋等.但家乡习惯称之为:番芋.如今番芋在农家的田园里种得少了,但每当我想起小时候"火膛煨番芋"这件事时,仍无不为之兴 ...

  • 【中州作家】李鸿源:岁月飘逸的袅袅炊烟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56] 岁月飘逸的袅袅炊烟 福  建       李鸿源 有多少时光缓缓地飘走,但在流年旧事记忆的深处里,经历过风霜雨雪阴晴圆缺的人们总喜欢带上岁月的感悟出发,频频 ...

  • 「散文」那些曾经的岁月

    悠悠岁月,漫漫路. 日子消停了,人也老了,好像周围的一切都静了下来. 人生,有了闲暇时光,慢慢打开自己的心路,去寻找过去的旧岁月,那些曾经的事和人. ----- (一)炊烟 夕阳,映红了天. 村庄,笼 ...

  • 李国坚:乡村柴火灶

    闲来无事,打开手机的酷狗音乐播放邓丽君的专辑,一首<又见炊烟>让人思绪万千,袅袅炊烟从烟囱升腾的情景立刻浮现在眼前.炊烟是乡村的图腾,而炊烟来自柴火灶. 我们这地方并没有柴木可烧,柴火灶的 ...

  • 【大荔文学·散文·李跃峰】炊烟袅袅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355 国庆节前,我回到位于沙苑韦林镇的老家看望父母.父母非常高兴,把珍藏的蛋柿.冬枣拿出来给我吃.那天小雨,秋风瑟瑟.父亲从他的小菜园里给我摘了茄子.蔓 ...

  • 柴火灶前灶后的那些人去哪儿了?

    一年好景君须记,点击蓝字关注我 老早的柴火灶,原始,用粘土夯个长方体的台子,三口锅的长些,两口锅短些,至于高,要看主妇的个子,灶不欺人,人不欺灶,合适就行.倒扣锅比着画圆,拿瓦刀掏坑,嗯,锅放下去,再 ...

  • 灶屋里的家教

    作者:王继怀 在大山深处的老家,乡亲们称厨房为灶屋.灶屋是山里人生活必备的地方,因此家家户户都有"灶屋". 有灶屋就有灶.山里人的灶大多是用黏性很强的黄泥巴垒成的,当然也有用水泥和 ...

  • 费军:外婆的炊烟|散文选读

    作者|费军 来源:当代乡土作家(微信公众号) 小区倪奶奶用柴火烧煤球升起的浓浓烟雾,让我想起了外婆和她老人家亲手创作的炊烟.但凡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对炊烟都不会感到陌生,都不会忘记乡下屋顶上那一幅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