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巨擘傅抱石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祖籍江西新余,生于江西南昌,被称为20世纪中国杰出的篆刻家、画家和美术史论家。他是篆刻奇才,20多岁就凭微雕作品名震东瀛;他是美术史学大家,一生著有美术论著240余万字;他是画界大师,独创的“抱石皴”如排山倒海,气势磅礴;他是艺术巨匠,绘就多娇江山,展现华夏巨变,创制传世巨作。
篆刻奇才
篆,即书法;刻,即雕刻。篆刻是书法和雕刻的综合表现方式。1904年,傅抱石出生于南昌建德观一个贫困的修伞匠家庭。父母盼望他能健康成长,取名长生。幼时的傅长生,早早尝遍了贫困的味道。在他之前,贫穷和疾病夺走了他5个兄姊的生命。巧的是,傅家修伞铺旁有一个姓郑的师傅开的刻图章小摊,好学的傅长生就在郑师傅旁边一边看一边学。慢慢地,傅长生画画、刻章的名气在南昌一带传开,篆刻还成了他养家糊口的手艺。
好学勤奋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门。1917年,在傅长生13岁的时候,有位好心邻居感动于他的勤奋好学,就安排他到江西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旁听,并为他改名“傅瑞麟”。四年后的1921年,勤奋的傅瑞麟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这一年,他改名“抱石”,号“抱石斋主人”,意为追随明末清初画家石涛,也是他整天抱石头篆刻的意思。抱石一名,伴随一生。傅抱石称自己是“印痴”,小时候学习篆刻时,“就膝攻之,砚坚滑,皮破血流,不以为苦”,“经常在胳臂大腿衣服上排列印之”。
傅抱石是篆刻艺术的奇才,其微雕达到了顶峰水平,在不用放大镜的状态下,完全凭感觉进行雕刻。在日本留学时,他举办了“傅抱石书画篆刻个展”,篆刻作品在日本艺术界引发了强烈反响。他一生制印4000余方,迄今有记载的微雕印章共有9枚,其中最出名的是“采芳洲兮杜若”印。“采芳洲兮杜若”鸡血石印章,在长仅4厘米宽仅2.8厘米的狭小空间里,刻有屈原《离骚》2765字,被誉为“神刻”“精神雕刻”,一举夺得全日本篆刻大赛冠军。把此作品放大数百倍,行距清晰,排列整齐,字字雄健,犹如古代碑刻,堪称稀世珍宝。
学术大家
1926年,傅抱石22岁。这一年,他从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并被安排留校当了老师。在这几年的读书时间里,他完成了《摹印学》一书,此书共分七章,从印学渊源、材料选择、印式、篆法、章法、刀法等7个方面,对篆刻学进行了大纲式梳理,对中国现代印学研究有初创之功。
1929年,傅抱石著成《中国绘画变迁史纲》,被称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学重要著作之一”。在此著作中,他用独特的学术视角、非同一般的思考方式和敏锐的洞察力,理清了中国绘画的发展轨迹,提出了中国画在世界美术界具有不可替代性的观点,带有浓厚的民族情感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1931年,傅抱石与徐悲鸿相识,并被推荐出国留学。由此,傅抱石走上了留日学习的道路。在日本,傅抱石师从日本知名美术史学大家金原省吾学习东方美术史和中国画论。在学术研究方面,他翻译了日本学者的优秀著作,向中国宣传了日本美术学的研究成果。他还结识了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人物——郭沫若。二人交往甚笃,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35年9月,经徐悲鸿推荐,傅抱石到南京国立中央大学任教,这期间,他也创作了不少绘画与篆刻作品,并在学术方面进行了更深层次和更宽视野的研究。
傅抱石与郭沫若
傅抱石一生致力于中国美术史和中国绘画理论研究,著有学术著作150多篇(册),240余万字。傅抱石以独特的研究视角开创了中国现代美术史论研究的新局面,在史学研究方法、顾恺之画作研究、石涛研究等多方面贡献颇多,是20世纪美术史论研究的开拓者。新中国成立后,他在美术教育方面提出了中国山水画写生的“四步骤”——游、悟、记、写,成为写生必备的“四字要诀”。游,即“细致观察”;悟,是“深入思考”;记,指“记录于心”;写,要“妙笔生情”。傅抱石认为,写生中“游”“悟”“记”只有准备扎实,“写”起来才能游刃有余,“四步骤”字字重要、循序渐进、终落于写。《中国美术年鉴(1947)》中对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傅抱石评价:“写山水变化万千,穷宇宙造化之秘,实开我国绘画之新纪元”“已出版者有《中国绘画变迁史》《中国美术年表》等数十种,学识渊博,立说精湛,为我国画史画论研究之权威”。
画界大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傅抱石带着家人开始了颠沛流离的迁徙生活,他先是回到江西南昌新余章塘村,短暂居住之后赶赴武汉投奔郭沫若。武汉岌岌可危之时,傅抱石一家又转迁到了重庆,寓居重庆西郊歌乐山金刚坡下的一处农舍,自署“金刚坡下抱石山斋”。
全家在重庆金刚坡下“山斋”合影
有评论家认为“傅抱石的画,以金刚坡时期为佳”。在歌乐山下,傅抱石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艺术创作中,绘画山水、人物同时达到很高的造诣。他的仕女图有东晋顾恺之遗风,图中仕女雍容华贵,矜持恬静,意味深远。此时,傅抱石的山水画逐渐显出个人风格,他广泛采用了“散锋笔法”,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抱石皴”。他的画中,不仅山体质地肌理用“皴”,其他如雨、云、瀑、泉、河、湖乃至人物的衣褶甚至头发、眼珠之画法,皆出自这种笔法。傅抱石之女傅益瑶认为“抱石皴”是其父亲燃烧生命铸炼出来的本领。傅抱石喜欢酒后创作,他行笔疾速,纵情挥毫泼墨,以求山水气势豪放,磅礴多姿。1942年,傅抱石在重庆举办“壬午画展”,获得广泛肯定,赢得了画界大师的地位。徐悲鸿称其为绘画界之“巨星”。
笔墨之变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每一位画家都面临题材和风格的重新选择,傅抱石也不例外。他提倡“笔墨当为时代而变”,从一个游离于政治之外的“资本主义时代的旧画家”演变成一个“社会主义时代的讴歌者”。
他开始尝试政治题材的画作。1950年9月,傅抱石创作《〈清平乐·六盘山〉词意图》,在新中国美术史上最早探索用图画表现毛泽东诗词,成功开辟了新的创作之路。他来到湖南韶山,感受伟人故里,瞻仰主席故居,创作《韶山全景》。之后,傅抱石将新技法、新创意和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全身心地投入到毛主席诗意画的创作之中。这一时期,他创作与毛泽东诗词有关的作品200余幅,如《〈沁园春·长沙〉词意图》《抢渡大渡河》《更喜岷山千里雪》等。这些作品既大胆又恰当地表现出伟人诗词的宏大意境,为传统的中国画在新背景下探索出了广阔的展现空间。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词意图》(第二稿),于2018年在拍卖会上以1.33亿元成交。
傅抱石 《毛主席故居》
艺术巨匠
晚年的傅抱石,非常注重写生。他强调应该从社会生活中萌发艺术灵感,在写生中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发现能力。譬如1960年,他率团进行二万三千里写生,1961年到东北写生,1963年到浙江写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将饱满的激情、丰富的情感渲染在笔纸之间,完成了绘画思想的转变和一系列绘画巨作。郭沫若评价说:“我国绘画,南北有二石,北石即齐白石,南石即傅抱石。今北石已老,尚望南石经历风霜,更臻岿然”。
傅抱石、关山月 《千山竞秀》
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人民大会堂在刚刚竣工之时,需要一幅大型国画装点。中央决定由傅抱石和关山月来创作,要求在国庆节前完成。周恩来总理定作品主题为“江山如此多娇”,要求以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为背景,陈毅、郭沫若等国家领导人多次指导。知道傅抱石喜欢酒后创作,周总理还特批了几箱茅台酒给他。在创作过程中,傅抱石和关山月把细腻柔和的岭南画派和奔放深厚的抱石风格融为一体又各有特色。画作完成后,毛泽东主席亲自为此画题写“江山如此多娇”六个大字,成为孤例。这幅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墙上的巨作,宽9米、高5.5米,画幅之大在中国绘画史上非常少见。
傅抱石、关山月 《江山如此多娇》
《江山如此多娇》通过对长城、黄河等中华大地宽广辽阔地域形象的描绘,突出了“东方红,太阳升”的主题,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崭新面貌,体现了当代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具有强烈感人的艺术魅力。此作一成,成为傅抱石走向艺术巅峰的标志,成就了傅抱石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之后,他先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西泠印社副社长、南京师范学院艺术系教授等职务。1965年9月,61岁的傅抱石在家中突发脑溢血不幸去世。
傅抱石《云中君和大司命》
据不完全统计,傅抱石一生创作国画近3000幅,篆刻4000余方。进入新世纪后,国画拍卖市场掀起了一股“抱石热”。从2010年起,傅抱石的作品几乎每年在拍卖会上的成交金额都过亿元,其画作均价在近现代国画画家中排名榜首。2011年11月,傅抱石代表作《毛主席诗意》册页以2.3亿元成交,成为傅抱石最早过亿元的作品。2016年6月和2017年6月,作品《云中君和大司命》和《茅山雄姿》分别以2.3亿元和1.87亿元成交。
傅抱石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先后多次回新余避难或探亲访友,他的画作上常有“新喻傅抱石”的落款。新中国成立之后,新余市专门修建了“傅抱石纪念馆”,打造了“抱石公园”,连旅游口号都是“仙女下凡地,抱石故园人”,傅抱石已经成为新余的一张亮丽名片。
傅抱石纪念馆
江右一地,盛产名家,其画匠多以开宗立派为己任,在中华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在这块人杰地灵之地,傅抱石无疑是一颗耀眼的璀璨巨星,他和董源、巨然、杨无咎、朱耷、黄秋园等大家巨擘一起,或自成一派,或声名远播,提升了江西画界的水平和影响力,丰富了赣鄱文化的艺术内涵,为“江西风景独好”注入了千秋荣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