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王朝》之七十:流亡朝廷

栾氏春秋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赵氏孤儿数辗转    宋末三杰萦道统

命途多舛宋恭宗

度宗于咸淳十年(1274)七月去世,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儿子:杨淑妃所生的赵昰7岁,全皇后所生的宋恭帝4岁,俞修容所生赵昺3岁。

谢太后召集群臣商议立帝,众人以为杨淑妃所生赵昰年长当立,但贾似道和谢太后都主张立嫡子,于是宋恭帝被立为帝。

恭帝此时年纪尚幼,因此由太皇太后谢氏垂帘听政,但朝廷实权实际上仍掌握在宰相贾似道手中。在理宗和度宗统治时期,宋朝的灭亡已经不可逆转,恭帝即位不满二年,宋廷就投降了元朝。

宋室江山是太祖赵匡胤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得,最后又失于孤儿寡母之手。后人写诗讥讽道:

当日陈桥驿里时,欺他寡妇与孤儿。谁知三百余年后,寡妇孤儿亦被欺。

宋恭宗即位之时,宋室江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蒙古铁骑大举南下,局势失去控制,大宋王朝的统治已经陷入了瘫痪状态。

咸淳十年九月,元军向大宋发起了总攻。十二月,伯颜率兵进逼鄂州,在青山矶击败宋将夏贵率领的鄂、汉守军,汉阳、鄂州相继陷落。

伯颜留下部分士兵守卫鄂州,自己率领主力部队,以宋朝降将吕文焕为前部,继续东下。沿江城池的守将多是吕氏旧部,元军所到之处,这些人纷纷归降,于德祐元年(1275)春攻克军事重镇安庆和池州,兵临建康城下。

鄂州陷落后,长江防线洞开,大宋朝野内外大震,京师各界都把希望寄托于贾似道身上,呼吁“师臣”亲征,指望他能像理宗朝那样取得“再造”之功。贾似道不得已,在临安设都督府,准备出征。蒙军的一路统帅刘整原系宋朝骁将,理宗末年,贾似道在武将中推行“打算法”来排斥异己,刘整为其上司利用“打算法”迫害,被迫归降蒙古。贾似道对刘整的能力知道得一清二楚,由于惧怕刘整,他迟迟不敢出兵,直到德祐元年正月,听说刘整死后,他才高兴地说:“吾得天助也。”上表恭帝,请求出征。

贾似道抽调各路精兵10余万,装载着无数金帛、器甲和给养,甚至带着妻妾,离开京城,阵势绵延百余里(约相当于现代长度的40公里)。二月,行至芜湖,与夏贵会合。夏贵一见贾似道,从袖中抽出一张字条,上写:“宋历三百二十年。”言下之意,宋朝历时已近320年,国势已尽,不要为它丢了性命。贾似道心照不宣,点头默许。

贾似道到达前线之后,率后军驻扎于鲁港,命大将孙虎臣统领前军屯驻在池州下游的丁家洲,夏贵率战舰3500百艘横列江上。贾似道深知蒙古军队的勇猛,不敢与之正面交战,仍然幻想走开庆元年(1259)同忽必烈讲和的老路,因此下令释放元朝俘虏,送荔枝、黄柑等物给伯颜,希望通过称臣纳币求得和平。但此时元军的目标在于灭亡大宋,称臣纳币已不能满足元人的贪欲,求和的请求被断然拒绝。两军交战,伯颜连续突破孙虎臣、夏贵两道防线,直抵鲁港,宋军大败,死者无数,江水为之变赤,贾似道仓惶逃到扬州。

贾似道位居平章军国重事、都督诸路军马,度宗尊之为“师臣”,众臣视之为“周公”,却如此不堪一击,时人讽之曰:

丁家洲上一声锣,惊走当年贾八哥。寄语满朝谀佞者,周公今变作周婆。

贾似道战败后,成为众矢之的,朝野上下出现处死贾似道的强烈呼声。谢太后却认为,贾似道勤劳三朝,不能因为一朝之罪,失了对待大臣的礼数,(赵匡胤立宋朝时定下礼待文人士大夫的规定,宋朝320年文臣被杀者仅伪楚皇帝张邦昌一人而矣,所以不杀贾并不是谢特别开恩有意包庇,而是制度使然,并不是谢个人之错。)仅将贾似道贬为高州团练使,循州安置,并抄没其家产。行至漳州,贾似道于木棉庵为监押官郑虎臣所杀,结束了其擅权误国的一生。

经过鲁港之役,大宋部队损失惨重,士气严重受挫。伯颜继续沿江东下,德祐元年十月,元军自建康分三路向临安挺进。伯颜亲率中军进攻常州。常州地处交通要道,扼守临安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伯颜在此投入了20万军队,常州知州姚訔、通判陈炤等奋勇抵抗。

伯颜驱使城外居民运土填充护城河,甚至将运土百姓也用作堆砌材料,最终筑成环城堤防。十一月十八日,元军总攻,两天后常州城被攻破,元军进行了野蛮的大屠杀,上万人被害,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幸免于难。常州大屠杀产生了蒙古入侵者所希望的震慑作用,随后,当元军逼近平江(今苏州)时,平江守将未经接战便献城投降。

随着蒙古铁骑的逼近,临安府内人心惶惶,大批人试图逃离都城,尤其是朝廷大小官员,为保身家性命,带头逃跑。同知枢密院事曾渊子等几十名大臣乘夜逃走。签书枢密院事文及翁和同签书枢密院事倪普等人,竟暗中指使御史台和谏院弹劾自己,以便卸任逃走,御史章未上,二人已先逃跑。谢太后严厉谴责了这些不忠之臣,下诏说:“我大宋朝建国三百余年来,对士大夫从来以礼相待。如今我与继位的新君遭蒙多难,你们这些大小臣子不见有一人一语号召救国。内有官僚叛离,外有郡守、县令弃印丢城,耳目之司不能为我纠击,二三执政又不能倡率群工,竟然内外合谋,接踵宵遁。平日读圣贤书,所许谓何!却于此时作此举措,生何面目对人,死何以见先帝!”然而,太后的谴责在蒙古铁骑的威胁之下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根本不能激起内外官员为宋室而战的信心。德祐二年正月短暂的休战后,仅有6名官员在朝堂上出现。官员的逃跑瓦解了军心、民心,使大宋王朝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皇室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擅权误国的贾似道已被罢免,此时朝廷如果能够振作起来,任用贤臣,局势或许还可以扭转。但恰恰此时,朝廷却犯下另一个严重的错误,即任命陈宜中为相。在陈宜中的主持下,宋朝终于陷入万劫不覆的深渊。陈宜中是一个狂妄自大、欺世盗名的两面派,惯于提出冠冕堂皇的高调言辞,谴责任何妥协退让的主张和行为。陈宜中本为贾似道所援引,贾似道兵败以后,他却率先提出处死贾似道,以提高自己的声望,毫无廉耻。统帅禁军的殿前指挥使韩震提出迁都建议,他竟然私自将其骗到自己家中杀害。

陈宜中长期通过这种哗众取宠的表演和豪言壮语来获得权势,提高自己的威望,但事实上却是一个优柔寡断、冒充抵抗英雄的胆小鬼。德祐元年春夏之交,战事最为激烈的时候,朝野内外纷纷要求他亲往前线督战,他却犹豫畏缩,不肯出城。显而易见,陈宜中不可能为宋朝冒生命危险。七月份,他离开临安,逃到了远离前线的南部沿海地区,要求朝廷在这一地区给他安排职务。他拒绝朝廷派来请他回朝的命令,太皇太后无奈,亲自给他的母亲写信。在他母亲的干预下,陈宜中回到了都城任职。太学生对陈宜中的逃跑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抨击,指责他畏首畏尾、胆小怕事,是一个言过其实的两面派,是和贾似道一样的误国之臣。

陈宜中当国,行事摇摆不定,徘徊在和与战之间,不能作出决断。他口头上喊出各种豪言壮语,实际上却懦弱怕事,没有与元军决一死战的勇气和才能。德祐元年年底,局势在他主持之下,朝着越来越不利于宋朝的方向发展,除了彻底投降以外,已没有其他回旋余地。文天祥、张世杰提出迁都到东南部地区,以图背水一战,胆小的陈宜中否决了这项提议,一意求和。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谢太后派大臣杨应奎向元军献上降表和传国玉玺,哀乞伯颜念上天好生之德,对宋朝皇室从宽处理。元朝要求与宰相面对面会谈,陈宜中被这种要求吓破了胆,便再一次抛弃了太后和年幼的皇帝,于当天夜里逃离了临安。

陈宜中逃走后,蒙古铁骑已兵临城下,局面已无可挽回。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蒙古军营谈判。文天祥正气凛然,被伯颜扣留,谢太后又派贾余庆出使。

二月初五,临安皇城里举行了受降仪式,宋恭帝宣布正式退位。三月二日,伯颜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临安。元世祖下达诏书,要伯颜送宋朝君臣速往大都朝见,赵同母亲全氏和少数侍从离开临安,踏上前往大都的路程。谢太后因有病在身,并未同行,但不久也在元军的逼迫下启程北上。至此,延续了近320年的赵宋王朝在表面上已经结束。直到端宗、怀宗流亡政权的覆灭,才最终宣告了320年的大宋王朝的最终灭亡。

异域高僧

  最初,元世祖忽必烈对赵㬎母子还算礼遇,将赵㬎封为瀛国公,忽必烈对赵㬎最初的印象不错,甚至将公主嫁给他。似乎赵㬎的一生虽然因为失去皇位而遗憾,但能在优渥安宁的生活中渡过一生,也算是亡国之君不幸之中的万幸。

  然而,事与愿违。民国史学家孟森认为:元朝统治的一大缺憾是马上打天下,马上治天下,没有能够更好的管理广阔中原地区的政治经验,由此导致了大大小小的反元斗争此伏彼起,而且很多的起义都是打着宋朝赵家的旗号。

  随着赵㬎的一天天长大,过去那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逐渐成长为一个成年男人,忽必烈对他的戒心越来越重,这种猜疑终于在一个点爆发了。也许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天夜里,忽必烈被噩梦惊醒。在梦里,他看到一条金龙缠绕在宫殿的柱子上,向他张牙舞爪。第二天,赵㬎来朝觐,恰好就站在忽必烈梦里金龙缠绕的柱子下,忽必烈感到事情非常严重,想要杀掉赵㬎,以绝后患。

  正当忽必烈向自己亲近的臣下商量这件事时,公主和赵㬎知道了这个消息,公主连夜痛哭流涕,苦求忽必烈放过赵㬎,赵㬎自己也非常害怕,于是以退为进,乞求忽必烈允许他出家,因为担心自己在汉地的影响,赵㬎主动要求去西藏做喇嘛,专心学习佛法,如此,忽必烈才放过赵㬎。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赵㬎当了喇嘛,他的母亲也出家为尼,赵㬎从此专心研读各种藏传佛教经文,凭借聪慧的天赋与勤奋的努力,赵㬎很快掌握了藏文,逐渐成长为一位佛法精深的上师,他翻译注解了《因明入正理论》、《百法明门经》等著名藏传佛教经典,被尊称为合尊法师,甚至还曾被推举为萨迦寺的主持。

  赵㬎有一个儿子,名叫赵完普,在赵完普很小的时候,赵㬎便让它剃度出家,历史似乎在这里可以结束了,然而这并不是这位末代皇帝的最终命运。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赵㬎已经53岁了。一天,他想到几十年来,自己身份从皇帝到喇嘛的巨大反差,感慨万千,作诗一首: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这首诗很快被监视赵㬎的人汇报到朝廷,于是不久赵显被赐死,至于赵显的儿子则继续做喇嘛。

  在元朝最后一任皇帝元顺帝时,中原地区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更加频繁激烈,很多义军都打着宋朝赵姓皇族的旗号,这再次引起了元朝政府深深的担忧,元廷害怕赵㬎的儿子赵完普即使是喇嘛,如果落到起义军手里,成为精神领袖,那对自己的统治大大不利,因此,至正九年(1349年)五月,元顺帝下令,将赵完普以及亲属都迁徙到偏僻的甘肃沙洲安置,严禁他们与任何人随便交往。

  在《皇明本纪》中,隐晦的记载了赵㬎这系子孙的最终命运。一天夜里,赵㬎的舅舅吴泾全,梦见二个僧人来见他。其中一个僧人说:“我是您的外甥啊,我们父子无罪,却被元廷杀害,准备诉诸于上天,舅舅资助些纸笔吧。”说完洒泪而去,从此,史籍中再无他们的任何记载。

元顺帝生父之谜

  与赵㬎相关还有一个传奇经历,元朝最后一任皇帝——元顺帝脱欢帖睦尔,其实是赵㬎的亲儿子,据说,在西北地区当喇嘛期间,赵㬎身边有一位容貌美丽的妻子罕禄鲁氏。

  有一次,赵㬎经过朔北扎颜这个地方,正好当时的周王,也就是后来的元明帝和世瓎,被谪配此地,赵㬎与罕禄鲁氏一同前去拜见。元明帝见罕禄鲁氏容颜秀美十分喜欢,便留在身边做了小妾,罕禄鲁氏此时已有身孕,在嫁给元明帝后不久,生下一个男孩,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元顺帝。

  还有一则更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这样讲述的:元明帝在朔北时与赵㬎关系不错,经常交往。一天清晨,明帝经过赵㬎居住的佛寺,突然看到佛寺上空出现了龙形的五彩花纹,非常惊讶。明帝便去询问赵㬎,寺里新添了什么奇珍异宝。赵㬎回答:“没有什么宝贝,只是刚出生了一个男孩。”不久前,明帝的儿子刚刚夭折,当时没有孩子,感觉这个男孩身世不凡,于是将他收养为自己的儿子。

  关于赵㬎与元顺帝的血缘关系真伪难定,有人认为赵㬎既然已经出家,怎么可能还有妻子,这点好解释,因为藏传佛教与汉地的佛教不同,藏传佛教中的一些派别是可以娶妻生子的。元朝时,藏传佛教中势力最强的宁玛派就是这样的派别,所以赵㬎娶妻生长都是可能的。至于元顺帝的血统,不由得让人想起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的血统之谜,成吉思汗的妻子被蔑儿乞人抢走,后来成吉思汗将蔑儿乞人击败,重新抢回妻子,在回军的路上,长子术赤就出生了,成吉思汗自己也怀疑长子的血统,起名“术赤”汉文意思为“客人”,术赤长大后,虽然屡立战功,但是一直因为血统的原因,被自己的父亲、兄弟怀疑,封国也距离蒙古草原本部最为遥远,年仅40岁抑郁而终。

  元顺帝也有类似的经历,顺帝的亲叔叔元文帝就公开否定他的皇族血统,起初,元文帝准备确定自己哥哥明帝的儿子为储君,论礼法应该是当时的长子元顺帝为太子,可是顺帝的乳母告密说:明帝生前经常说,顺帝不是他的亲生儿子。因此,元文帝将顺帝,发配到高丽,把他独自羁留在大青岛中,整整一年,不允许外人接触。

  之后,文帝诏告天下:明帝在西北的时候,经常说顺帝不是他的儿子,并将顺帝再次发配到广西静江,元文帝去世后,元顺帝的弟弟懿璘质班先做了皇帝,不久懿璘质班早夭,才由顺帝继位。顺帝继位后谈起自己身世,说的有些暧昧:“我自己的家事,你们外人怎么知道呢?”

  顺帝的血统之谜,还有另外一则旁证,明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八日,在武英门,明成祖朱棣和众大臣一起观赏宋朝诸位皇帝的画像。朱棣笑着说:“宋太祖以下,虽然都是胡羊鼻,但气质清癯,像太医啊。”第二天,朱棣又来到武英门,观看元朝诸位皇帝的画像,朱棣看到元朝皇帝个个魁伟雄迈,笑着说:“都是吃绵羊肉的啊。”等看到元顺帝的画像,朱棣回头对群臣说:“为什么只有他这么像个太医呢。”

后世传说宋恭帝为元顺帝妥懽帖睦尔之生父。宋恭宗成年后为了表明自己归顺元朝不再有反叛之心,决定出家当一名僧侣。他带着家人前往西北地区学习佛法。这个时候他遇到了西北地区的周王,也就是元仁宗的侄儿。周王看上了元朝的公主也就是宋恭宗的妻子,因此强夺过来纳了王妃。宋恭宗已经是出家人,对这个倒也没什么意见,但是这位元朝的公主当时已经怀有身孕。因此周王纳了王妃后生下的孩子竟然是宋恭宗的骨肉。这个小孩也就是后来的元顺帝。元顺帝是宋恭帝的儿子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传说的。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指赵㬎的妻子去世后,赵㬎出家到西北地区,遇到了郡王阿儿厮兰家族。他们见赵㬎没有妻妾,就把年轻的迈来迪许配给了赵㬎。而不久赵㬎又遇到了周王,周王看到了年轻貌美的迈来迪就把她占为己有,当时迈来迪已经怀孕身孕。迈拉迪生下儿子后就去世了。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元顺帝。元文宗曾布告中外,引元惠宗乳母夫之言,称元明宗在漠北时,素谓太子(妥懽帖睦尔)非己子,遂徙於高丽,後迁静江。元末明初人权衡撰《庚申外史》,谓瀛国公驻锡甘州山寺(元时称十字寺,即张掖大佛寺)时,封地位於汪古部旧地及居延一带的赵王曾以一回回女子与之(即顺帝生母迈来迪)。延祐七年四月,回回女生一男子。时值元武宗长子周王和世琜(即位後为元明宗)流亡西北,过甘州山寺,见瀛国公幼子,「大喜,因求为子,并其母载以归」。明代以後,此说遂成确论。至清代,四库提要认为此说乃宋遗民伪造,明人「附会而盛传之」,「覈以事实,渺无可据,实为荒诞之尤,非信史也」。」近时学者有谓瀛国公在移驻甘州之前,可能居於谦州吉利吉思地界(今叶尼塞河上游)。当时周王和世琜自陕西至岭北过金山(阿尔泰山),流亡於察合台後王封地,地理上与谦州接近。

关于元顺帝是宋恭帝之子还有一个传说。当年朱元璋成立明朝,供奉历代皇帝时,一直纳闷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的像,怎么看都象个汉人,和宋恭宗长的相似。

后来发现元顺帝的母亲曾经去过西藏,呆了几个月,与宋恭宗讨教过佛学典章。后来阴错阳差,皇帝招她入宫,不久已有身孕,就是后来的元顺帝。

经蒙古研究会证实:元顺帝后裔与赵宋皇族后裔基因鉴定表明,二者风马牛不相及,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元顺帝是元明宗之子。

宋陵大浩劫

宋朝皇帝陵墓本在河南奉先(河南巩义市),北宋9帝除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客死异乡外,其余7帝均葬于此。靖康之变以后,河南地区为金国控制,宋帝当然不能继续葬在奉先。绍兴元年(1131),哲宗皇后孟氏去世,遗命先择地“攒殡”,待恢复中原以后,再归葬河南。后葬于绍兴府会稽县宝山泰宁寺。后来此地就成为南宋的皇家陵园,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及徽宗梓宫均葬在这里。

宋朝灭亡不久,在元朝政府的默许之下,发生了一场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盗墓行动。这次盗墓的首要人物是西藏僧人杨琏真加。杨琏真加是吐蕃高僧八思巴的弟子,元世祖忽必烈崇尚佛教,尊八思巴为帝师,杨琏真加遂凭借老师的关系被任命为江南诸路释教总摄,总管江南地区佛教事务。

最先被盗的宋陵是魏王赵恺的坟墓。赵恺是孝宗的次子,葬在会稽县山阴法华山天长寺。至元二十二年(1285),会稽县泰宁寺僧人宗允、宗恺为讨好杨琏真加,勾结天长寺僧人福闻发掘了魏王赵恺的陵墓,获得不少珠宝,献给了杨琏真加。魏王陵的发掘极大地刺激了杨琏真加等人的贪欲,他们招来河西僧人及其凶党 ,开始大规模地挖掘宋陵。宁宗及皇后杨氏、理宗、度宗的陵寝成为首批被盗的宋帝陵。宋陵护陵使罗铣(xiǎn)拼死保护,遭到痛打,被人用刀架着赶出了陵园,罗铣趴在地上号啕大哭。

四陵之中,理宗陵寝所藏宝物尤多,据称打开墓葬的时候,有白气冲天而出,乃是宝气凝聚而成。理宗的尸体仍完好如生,有人说这是因为理宗口中含了夜明珠,这伙盗贼于是将理宗的尸体搬出墓穴,倒悬在树上。允泽用脚猛踢理宗的头颅,以示自己无所畏惧。防腐的水银慢慢地从理宗口中滴了三天三夜。西藏僧人之间有个习 俗,即得到帝王的髑髅(kū lóu)可以厌胜、致巨富,因此杨琏真加指挥手下将理宗的头颅割了下来,据为己有。杨琏真加一伙走后,罗铣买棺置衣将诸帝骸骨重新收敛,悲痛欲绝,附近乡里百姓皆为之感泣。到了夜晚,听到四面山中皆传来哭声,旬日不绝。后来,理宗的头颅一直在西藏僧人手中流传。明朝立国以后,太祖朱元璋得知此事,“叹息良久”,派人找到了理宗的头颅,于洪武二年(1369)以帝王礼葬于应天府(江 苏南京),第二年又命人将理宗的头骨归葬到绍兴永穆陵旧址。

不久,杨琏真加一伙又对宋陵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徽宗、钦宗、高宗、孝宗、光宗五帝及孟氏、韦氏、吴氏、谢氏四位皇后的陵寝在这次发掘中无一幸免。徽、钦二帝皆死于金朝,金朝虽曾归还遗骨,但高宗并未开棺检验。杨琏真加等人打开二帝的陵墓,但一无所获,徽宗棺中只有朽木一段,钦宗棺中有木灯檠(qínɡ)一枚。高宗、孝宗二帝的遗骨由于年岁已久,已经“骨发尽化,略无寸骸”。高宗墓内只有锡器数件、端砚一只,孝宗陵只有玉瓶炉一幅、古铜鬲一只。光宗吴后、宁宗杨后的尸体尚“俨然如生”,罗铣后来把二后的尸体重新装进棺材,然后火化了。陵墓内有数以万计的金钱,为尸气所蚀,如铜钱一般,诸僧弃而不取,多为附近村民拾得。

中国古代改朝换代之际,多对前代帝王陵寝采取保护政策。虽然中国历史上帝王陵寝被盗的记录史不绝书,但多属个人所为,与政府没有多大关系。宋陵被盗则与此性质截然不同。杨琏真加等人的盗墓行动得到了元朝政府的鼎力支持,曾有元朝官员和赵宋宗室请求元世祖保护宋陵,但忽必烈均置之不理。盗墓所得的宝物很多都献给了元政府,忽必烈曾用这些宝物装修天衣寺。元世祖对盗墓的支持态度当与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关。宋朝虽亡,但仍不断有人打着复兴宋室的旗号起义反元,杨琏真加借机上“压胜”之说,提出建造佛塔、佛寺,将宋帝遗骸置于其下,以压服宋人。这种说法正好迎合了忽必烈稳定统治的想法,忽必烈也想借发掘宋陵的机会,断绝百姓对赵宋的留恋与怀念,因此对杨琏真加的盗墓举动采取了支持态度。

杨琏真加的盗墓行动及元朝政府的支持带来极坏的影响。史称自此之后,“江南掘坟大起,天下无不发之墓矣”。此前遗留下来的坟墓普遍被盗,这种行为对中国古代文物的破坏性影响不言而喻。忽必烈本欲通过杨琏真加等人的行动来压服百姓,稳定统治,没想到却适得其反,这种掘人陵墓的行为引起了宋朝遗民的极端仇恨,百姓反抗情绪愈加高涨。直到元朝末年,朱元璋起事的时候还在借“宋陵事件”鼓动百姓反元,这是当初蒙古统治者万万没有料想到的。

夏贵降元

  临安城破,元军决定班师,有人不同意。元军汉人体系里的第一大姓史家,大汉奸史天泽的长子史格坚决要求追杀大宋余党。蒙古人毫无兴致,元军汉人体系里的第二大姓张家接了这个活儿。

  张弘范任主帅追杀大宋逃亡小朝廷。

  当年的6月份,大宋小朝廷到达了福州,并且聚集了全部班底。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遭遇,都费尽了千辛万苦,才汇聚到了大宋正溯的两位亲王身边。

  先说亲王的逃亡。

  益、广两王被范文虎追杀,关键时刻,是杨镇独自断后,牺牲了自己,才给他们争取到了逃亡的可能。途中逃亡者们无马无轿,徒步逃跑,最狼狈时他们躲在山中7日,几乎饥渴而死。

  陆秀夫是单独行动,可怜一介文官带着一家老小逃出临安,千里奔波,居然最早找到了赵昰与赵昺。茫茫人海,兵危乱世,这不是奇迹更不是偶然,而是陆秀夫对宋室的忠贞,而产生出来的竭尽全力的追寻。

  并且他发现了陈宜中。

  这个逃跑宰相被陆秀夫挖了出来,他居然有脸,而陆秀夫也真的原谅了他,带着他去见大宋皇室。这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更荒唐的是大宋皇室不仅不追究他之前的各种混账行为,居然还是承认,他是宋朝的首相……

  之后来到的是张世杰,他带着庞大的水师到来,给小朝廷以真正的安全感、存在感。

  文天祥的到来是坎坷最艰难的。他被元军押解去大都,走到镇江段时逃跑,一行六七人连夜逃到了真州(今江苏仪征)。真州守将苗再成开城迎接他,两人密谋以淮西军南下,趁元军不备反攻临安。这就要求两淮宋军通力合作,具体是李庭芝与夏贵。

  可怜战时混乱,文天祥、苗再成都不知道夏贵的现状。

  夏贵以淮西之地投降元朝。

  夏贵时年已经80岁,不知贪生、贪富贵,又能有几天享受。可他就是降了,因为他的投降,他在宋史中无传,在元史中无传,他一生中近20余年与元军角逐,攻略八方,战阿术、败董文炳,斗刘整、敌伯颜,大宋能以半壁残山剩水苟且偷安,他出的力着实不小。

  都化作云烟。

  降元之后只多活了3年,所为何来?

  时人有诗一首纪念他——享年八十三,何不七十九!呜呼夏相公,万古名不朽。

端宗继统

  整个江淮区域里的方面大将只剩下了李庭芝还在抵抗中,他的扬州是文天祥唯一的希望。可是李庭芝的回应是遗憾的,他密令苗再成杀了文天祥。

  理由很充分,文天祥曾参与议和,又有江南宋兵逃入扬州,说元军会派一个宋朝宰相来扬州招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与文天祥出现的时间、身份非常吻合。

  苗再成左右为难,只好把文天祥送出真州,临别时出示李庭芝的命令,让其自谋生路。分开后,苗再成仍然不放心,他派了两路士兵跟上去接触文天祥,如果文天祥真的劝他们投降的话,立即杀掉。三方相遇之后,文天祥强烈的爱国之心迅速感染了这些士兵。

  这些士兵没有去回付苗再成,而是直接保着文天祥去扬州。

  扬州之行仍然是遗憾的,他们根本没能进城,城周四面贴满了悬赏捉拿文天祥的告示,李庭芝许诺不论死活都有重赏。

  文天祥开始了漫长多难的南返之旅。他们在烧毁的荒村中躲藏,在树林中躲藏,随从被元军捉到,一行人饿得奄奄一息,被樵夫救活,由高邮稽家庄帮助,从海路到达了温州,找到大宋小朝廷。

  至此文武齐备,众人拥立益王赵昰为帝,是为宋端宗,改元景炎。进封皇弟赵昺为卫王,升福州为福安府。以陈宜中为宰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兵马。张世杰为枢密副使,陆秀夫为直学士,文天祥为枢密使同都督。流亡小朝廷下诏各地,图谋复兴。

  朝廷虽小,五脏俱全。哪怕在流亡途中,工作仍然在继续。首相陈宜中以身作则,打响了内讧第一枪。他看陆秀夫不顺眼。

宋末三杰

  临安时期,他是首相,陆秀夫是宗正,天差地远的身份。福州时期,他已隐身成功,混迹于茫茫人海,陆秀夫把他挖了出来,再次水深火热。这仇就不是一般的大了,偏偏陆秀夫天天喊抗战,看样子不到最后一人绝不罢休。

  很烦啊。

  陈宜中指使言官弹劾陆秀夫,务必要把他赶下台,不然有太多的事根本没法做。陈宜中在福州的陆地上做着非常熟悉的本职工作,被从海面上传来的一个声音给打断了。

  唯一的军方大佬张世杰说,都什么时候了,还搞这一套,恶心不?!

  陈宜中泄气,放过了陆秀夫。

  紧跟着张世杰又看文天祥不顺眼,两者间几乎什么都正拧。张世杰打算向南方发展,没有最南只有更南,最初的打算是在广州落脚,成立政治新中心。文天祥主张北上,开府永嘉(今浙江温州),这样才能勉强称之为国家。

  谁对谁错没有答案,问题是广州突然间投降了,张世杰必须改变计划,于是他顺带着“同意”了文天祥,可以为国家出力了,你去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开府,在那儿建立根据地。

  文天祥启程,尽管这与他的初衷不符,也仍然坚决执行。可张世杰还是后悔了,文天祥一呼百应,影响力迅速飚升,这会置他于何地,他还会是最有力的实力派人物吗?!

  文天祥你不要去南剑州了,去汀州(今福建长汀),有事直接向我汇报,没有召唤不许入朝。文天祥就此被隔离在外。

  后世将张世杰、文天祥、陆秀夫评为“宋末三杰”,三者杰则杰矣,各自的软肋弱项也着实的明显,于此国家沦丧种族危亡之际,后两位能坚持本我毫不妥协,而张世杰在本职业务方面短板严重之外,那颗心也着实地不大平整。

蒲寿庚降元

  流亡小朝廷忙着内讧,元军已经南下。十一月中旬左右,元朝陆军自浙入闽,逼近福州。小朝廷的反应是不去看敌我双方的战力对比,不考虑胜负可能,直接逃跑。

  全体登船,目标向南。

  当天雾满沧海,浓得不像话,他们在不知不觉间躲过了危险。元军的水师也已经到了,与他们擦身而过,真是险过剃头。

  船队南下泉州,这里有他们的既定目标——蒲寿庚。这是个阿拉伯大商人,任提举泉州市舶,三十多年里掌管着大宋的海外贸易,是大商人、大官人,更是个大军阀。眼下小朝廷物资严重缺乏,尤其是战船,而这些正是蒲寿庚屯积无数的。

  面对小朝廷的要求,蒲寿庚满口答应,不仅如此,还挽留小朝廷留在泉州,把这里当成行在。这是多么好的同志啊,如此时局,如此诚意,千载难逢。

  张世杰摇头,一来这与他的计划不符。泉州还不够南,他还要继续南下;二来蒲寿庚一直在宋、元之间摇摆,但此人还这么热诚,物反常必为妖!

  张世杰趁蒲寿庚回泉州内城的机会,把外港的战船都浩劫了,尽管这样做很下作,可非常时非常事,也是迫不得已,更何况君父浩劫子弟……父想洗子不得不被洗是吧。

  蒲寿庚大怒,大商人、大官人嘴脸收回去,大军阀面目暴露,他纠集势力扬帆出海,把小朝廷打得落荒而逃。要知道小朝廷这时的总兵力在30万之上。

  蒲寿庚于次月降元,不久之后尽杀赵宋宗室子弟近数万人,崖山海战之后更远赴重洋追杀赵宋遗孤。如此狠毒,不知是为了什么?说到天大,不外乎流亡小朝廷抢了他些钱,就值得这样报复?!坏事做绝终有报应,在元朝,这条狗在几十年之后变得不听话了,蒙古人可不像宋人那么手软,直接灭了蒲氏家族,所有蒲姓人都被赶到猪圈里砍头。

  蒲氏是阿拉伯人,信伊斯兰教,不食猪肉,在猪圈里杀他们,是最大的羞辱。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深恨蒲氏卖国求荣,下令将蒲氏一族剩余人等充军流放,为娼为奴,不得登仕籍,永不能为官。蒲氏从富甲一方变成贱族达数百年之久,到清朝时都没能翻身,可见天网恢恢,恶有恶报。当地的回族人耻与之为伍,其称家族为“无耻的叛教者”。

端宗殉国

  流亡小朝廷扬帆远去,不去理会身后发生了些什么事。他们的路还要走很远,先潮州再惠州,在第二年的四月一达了官富场(今香港九龙南),才勉强停了下来。

  这里足够南了吧,张世杰觉得安全了,他下令上岸盖房,在这里长期居住。

  奈何7个月之后,就不得不被迫再一次上船出海。元军又追过来了,这一次张弘范亲自领军,发誓追小朝廷到天涯海角。从这时起,两支宏大的船队几乎形影不离,从广州到秀山,从秀山到香山岛(今广东中山),双方且战且行,吃亏的永远是小朝廷一方。

  香山岛一役,小朝廷在战斗中减员不少,在飓风中损失更大,首相陈宜中率领的800艘战船全都翻了,据可靠记载,只有一个人活了下来,其余的都被淹死。

  这人的命可真够长。

  落汤鸡?陈受够了,他再不想飘来荡去,死去活来。他提议大伙儿去占城(今越南中南部)过海外陆地生活吧。

  没人响应。

  陈宜中热情高涨,说他去给大伙儿打前站,先去占城探路,就走了。这是他在历史中出现的最后一幕,当他的船开远了,有人才想起来,这人从前就逃跑过。

  陈宜中逃跑一个月后,小朝廷的船队到达了井澳(今广东中山南海中),他们再次遭遇了飓风,大约十分之四的船翻了,同等比例的人淹死。这些船里就有宋端宗赵昰的船,赵昰本人连淹带吓得了重病,在次年的四月病死。

  接连翻船,连续死皇帝,让所有人心惊肉跳,“群臣多欲散去”。关键旱情,陆秀夫站了出来——“度宗皇帝有一子尚在,将置其何地。古人有以一旅以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备,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立国?!

  他的话唤醒了一直都坚定存在的大宋忠义之心,能一路追随直到现在的,都是难忘故国,绝不屈膝异族的忠勇刚烈之人,谁愿意沉沦灭亡,成亡国之人呢?

  众人立赵昺为帝,是为帝昺,改元兴祥。杨太后继续垂帘听政,张世杰任枢密使主管军事,陆秀夫任首相,他每天亲自书写《大学章句》,为年仅8岁的帝昺上课。

请看下回

宋怀宗赵昺之一

厓山海战

梦碎厓山前路尽    可怜蜀地有孤忠

(0)

相关推荐

  • 南宋最后的丞相,名气仅次于文天祥,他想留下一部书,结局如何

    南宋末年忠臣烈士不在少数,最著名的比如文天祥.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他的知名度也很高,他拥护着南宋最后的皇帝,壮烈殉国. 这个人就是陆秀夫,传说陆秀夫在临死前曾想留下一部书,这部书记录了南宋末代君主 ...

  • 文天祥:一片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原名叫文云孙,字宋瑞,南宋人,与当时的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历史记载,文天祥身材高大,皮肤很白,长得眉清目秀,是个标准的古代帅哥. 文天祥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 ...

  • 《续资治通鉴》通俗故事 宋恭帝 赵隰

    宋度宗赵禥去世后,大臣们想让赵昰即位,但贾似道却让赵隰即位,就是宋恭帝. 赵隰当时才四岁,由太后临朝听政. 一只眼睛失明的汪立信向贾似道献计,贾似道看了大骂:"瞎贼敢如此狂言!"并 ...

  • 他是大宋最后的丞相,用一生书写《正气歌》

    他是大宋最后的丞相,用一生书写<正气歌> TA说 原创|发布:2021-01-12 17:46:23    更新:2021-01-12 17:46:23 01 民族英雄文天祥是宋末三杰之一 ...

  • 文天祥被俘后,战将王炎午为何极力劝说他早点自尽?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文天祥(公元1236--1283年),字屐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年誓死抗元的民族英雄. 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20岁的文天祥举进士,状元及第.被任宁 ...

  • 南宋流亡小朝廷,从福州一路南逃至广东

    一.南宋残余势力向南逃亡至福建福州: 1.南宋都城被元军攻占: 公元1276年2月4日(元朝至元十三年.南宋德佑二年),元军攻占了南宋都城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按照常理来说,此时的南宋应该是宣告灭 ...

  • 《大宋王朝》之七十二:正气千古

    栾氏春秋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海外空悬遗民泪    汗青永照万世芳 忠臣之子陆自立中华民族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长期领先于世界,因此,表现了极度的开拓力和自信. ...

  • 【纪录片】中国十大王朝05大宋王朝

    【纪录片】中国十大王朝05大宋王朝

  • 《大宋王朝》之七十一:厓山海战

    栾氏春秋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梦碎厓山前路尽    可怜蜀地有孤忠 大宋末帝 宋端宗驾崩后,张弘范亲自领军,发誓追小朝廷到天涯海角.从这时起,两支宏大的船队几乎 ...

  • 《大宋王朝》之六十九:临安城破

    栾氏春秋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决战长江收残局    三宫出降赴大都 长江防线 年近4岁的赵㬎登基坐殿,成了大宋的第16位皇帝,史称宋恭宗.赵昀那位有祖.端庄的皇 ...

  • 《大宋王朝》之六十八:襄阳鏖兵

    栾氏春秋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侠之大者忠肝胆    为国为民为苍生 刘整降元 忽必烈终于整合了内部,开始向外拓张.所谋求者,不外乎大宋.在当时的世界版图上,在蒙 ...

  • 《大宋王朝》之六十五:金亡蒙兴

    栾氏春秋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覆辙殷鉴帝王镜    前事不忘后事师 孟珙灭金武仙军的覆灭,也使围攻蔡州的蒙古军少了一个大负担.但是,金国仅存的战斗力依然旺盛.绍定六 ...

  • 欧阳修写给十四岁外甥女的词,轰动大宋王朝,至今读来都让人脸红

    提及欧阳修,首先想起的当是<醉翁亭记>,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响彻千古.但其实欧阳修的文学成就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 大宋王朝之谜--十二道金牌之谜

    民族英雄岳飞和岳家军抗击金兵的事迹可谓家喻户晓,其中岳飞被宋高宗十二道金牌逼迫班师回朝的故事,也最令人扼腕痛惜,真是十年之功,度于一旦哪!不过这十二道金牌是怎么回事知道吗?它的历史真实性又如何呢? 绍 ...

  • 《大宋王朝》之五十五:道学崇诎

    栾氏春秋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朱陆之辩貌殊途    鹅湖相会论是非 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江西信州鹅湖寺.一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辩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