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楚人的基因塑造松滋城的灵魂

   演   讲   

沿江大道建成通车打卡诗赛

2021 SPRING FESTIVAL

有句网络流行语: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这是一种真切的阳光的人生感受。
我的一生已走过50余年,始终没有走出松滋。生我养我的地方就是新江口,原来叫划子嘴。在这里哭,在这里笑,在这里成长;迷茫过,快意过;曾经年轻过,现在正在一天天老去,也有还有解不开人生之结,但仍然怀着一些天真的梦想。2017年下半年,我在大家的支持下创办了“高成文学百部百册”公众号,创立了民间的高成文学奖,已经连续4 年举办了颁奖活动。作为主编,包括编辑团队都是没有报酬的,一直坚持了下来,把一个天真的梦变成了现实。
年轻时,羡慕别人走出松滋,走出新江口,在大城市落户,在大单位、大公司工作。如今因为高成文学,我不羡慕了。高成文学公众号这4 年来一共发了近800篇原创文学作品。大部分作品都是写松滋的人和事,让我更加了解、更加热爱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以新江口为中心,我差不多跑遍了松滋的山山水水,践行“结缘草根,文化修行”的 理念。今后还要跑,每跑一次都会有收获。感觉松滋就像母亲从不亏待儿子一样,总会给予我丰厚的馈赠。
而我们用什么来回赠母亲?
文化人唯有用文化回赠,一首诗,一篇散文,一次旅行等都可以聊表赤子之心。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凤凰于飞,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是曾经富有开创精神埋头苦干的楚国人。
楚人爱划龙船,奋勇争先。
而屈原创造了诗歌楚辞体,且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时代。
江汉之边属于楚地的划子嘴、新江口、松滋市,百年变迁,于今为盛,这浸透了楚人精神和文化的基因。
2020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松滋精神“重礼守信,务实争先”是与楚人的精神和文化基因基本吻合。
我曾经喟叹河街、老十字街作为一座城市的发源地,曾经引领了半个多世纪的繁华,却也抵不过时代前进的车轮,在新城区的扩张中陷入落寞。我也欣喜地见证“一江两岸,十里画廊”的宏图纳入松滋市委、市政府的规划,两年的艰苦卓绝奋战,哪怕经历了疫情,沿江大道仍然于2021年元月建成通车。这是松滋城市建设的点睛之笔。一路通,路路通,口岸江城再谱华章,每一个新江口人,第一个松滋人无不欢欣鼓舞。我想,要是屈原在世,一定会写诗赞颂。
乐人民所乐,忧人民所忧,是所有写作者应有的基本品质。
作为楚人之后和一个文学的虔诚信徒,我提议举办一场诗赛来祝贺这一盛事、喜事,得到山海先生、克权院长和世良先生的支持和众多文友的响应,因为他们也有楚人的精神和文化基因。
于是,一首首诗在“高成文学”公众号上发了出来,向我们的伟大时代致敬!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2020年我们渴望春天太久,2021年老天慷慨赏给我们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诗赛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启。
小诗赛,大情怀。文友红松这样称赞这次活动。整个诗赛的征稿时间只有短短20天,我收到了20首诗。参赛诗歌的整体水平都很高,热情地赞美了沿江大道建成通车,热情讴歌了我们的母亲河松滋河,同时写出了这里的人文历史。
这里曾经有艰辛的纤夫,也曾经有热火朝天的龙舟赛;
这里曾经有洪涝灾害,也曾有繁忙的河码头。
如今,大手笔,沿江一带老城区脱胎换骨,旧貌换新颜。
这次诗赛让我见识了诗歌的魅力,在文学小众化的今天,“高成文学”因为诗赛,自创办以来迎来一次阅读诗歌的高潮,一首《沿江大道赞》竟有3800多人阅读,很多诗人都没料到自已诗还能有这么高的阅读量,老贝的诗、晓胜的诗阅读量超过了1700多人,邓国华、金箭的诗1400多人阅读,还有多首诗都700、800以上的阅读量。阅读量成了这次评奖的重要参考。
什么是好诗?我总结了四条。一是立意新颖语言养人;二是意象生动形象感人;三是思想健康情感美人;四是节奏和谐音韵动人。要达到以上标准,核心就是不断有所创新。
老贝是近几年我们松滋出现的一个颇有创新精神、且很纯粹诗人,他属于迷宗派,用诗探索生活的隐秘和趣味,独树一帜。我没料到他这首获奖的诗写得如此阳光灿烂,节奏明快,意象饱满,意境阔达,我基本上找不到不足。晓胜的诗风是婉约派,这次他获奖的诗把作为江南小镇的新江口的过去写如此婉约、清丽、可人,不足之处就是后半部分虽然不乏昂扬的激情,但在意象和意境的表达上还是略显不足。毛华蓉这次获奖的诗是她的第二篇投稿,第一篇投稿我没有采用刊发。这篇实际近似赋体骈文,介于诗歌与散文间的一种文体,并不符合新诗这种体裁。但令我感到意外是一经发表出来,受到读者热捧。说明传统文体依然有它的魅力,将之用于现代诗的创作也算是一种创新吧。金箭的诗属于豪放派,起笔处妙喻生花,大开大合,吟唱了松西河的独特地理及沿江巨变。诗后部分在营造意境上也存在不足。刘红灵的获奖诗在松滋老年大学受到热评,祖父作为纤夫形象的塑造,我是很欣赏的。邓国华的获奖诗视角独特,满怀感恩之情向返乡人员介绍沿江大道这一建设新成果。此外,这次评奖还吸纳了大众评委的成果,在这里感谢那些默默关注这次诗赛的读者。
应该说刊发出来每篇诗赛作品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我在这里就不一一点评。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李白夜泊湖口写下的诗篇,成为美酒白云边的命名的来历,让松滋人梦回大唐。
现实中的白云边酒业为松滋经济社会发展立下了扛鼎之功。这与文化的魅力是分不开的。
基于这次诗赛,我在思考新江口乃至松滋城有没有灵魂。我想是有的,所谓城市的灵魂就是城市的文化。
新江口曾经的小镇文化让我在贫穷年代无比受益。我从7岁到19岁一直在新江口读书,从小就在京剧团看过戏,10来岁看《狸猫换太子》连看四场,在电影院看电影,在小人书摊看《三国演义》连环画。成家立业后,无论过得多么艰难,我竟迷上了《危水》杂志。80年代,新江口作为一座不发达的小县城的京剧、小说居然在全国叫响。如果说我还有那么一点文化和写作能力的话,那都全都是得益于新江口那时的文化熏陶。
那个时代虽然穷,但因文化快乐而富有。
现在我们比以前十倍富有了,但我们却越来越焦虑。那恬静安逸的江南小镇及其对应的文化正在消失。
我们不能否认在快速发展中存在诸多的失衡。比如,我们的教育、医疗如此趋利,让大多数人都感到焦虑。城市的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我们已经没有能力上演一场像样的京剧,说鼓子已不可能让万人空巷,电影不可能再现那人山人海的局面。一切似乎让位于急功近利的微信、抖音、游戏等快餐文化,可谓泥沙俱下,如果那也可叫做文艺创作,那也只能是当今文化的一种无赖和浮躁的体现。
金松新城的崛起,必须有与之匹配的文化,正确地引导人们的人生观、生活观。因此在文化建设上,我们民间力量应该发扬楚人勇于开拓、埋头苦干、忧国为民的基因,有所作为,用楚人的基因来塑造我们城市的灵魂,从精神层面提升生活品质。
而诗赛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要长期坚持,就会成为我们这座城市的文化品牌。
今后,我们还要倡导龙舟赛,深度发掘优秀的荆楚文化,主动对接“一区两市三城”的宏伟蓝图,为时代而歌,尽楚人的后代之责,尽松滋市民之责。

注:“一区两市三城”指把松滋建成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和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市、湘鄂边重要门户节点市,打造充满活力的工业新城、山水绿城、口岸江城。

附:高成文学“沿江大道建成通车打卡诗赛”获奖名录

一等奖1篇

《沿江大道通车献诗》

作者:老贝(杨军)

二等奖2篇

《致松西河与沿江大道》

作者:周晓胜

《沿江大道赞》

作者:毛华蓉

三等奖3篇

《咏松西河——写于沿江大道通车之际》

作者:金 箭

《寻找祖父的足迹》

作者:刘红灵

《春风十里沿江大道》

作者:邓国华

顾       问:王夏子

覃世良

李克权

名誉主编:覃章海  周    兵

主       编:覃亚志

副  主  编:杨祖新  杜旭琼

文学总监:卢义宏

文案制作:邓呈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