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结海棠社,为什么大观园里拉一个人出来就是诗人?

《红楼梦》读至三十七回,还是红楼梦第十三年。

一、探春的邀请函

探春安排翠墨(要记得,侍书和翠墨是探春的侍女)送来了花笺邀请函,宝玉赶紧打开看,除了用花笺写成外,这封邀请函写得文采飞扬,足显探春的才气与性格:
(莲叶花笺)
娣探谨奉二兄文几:
前夕新霁,月色如洗,因惜清景难逢,讵忍就卧。时漏已三转,犹徘徊于桐槛之下,未防风露所欺,致获采薪之患。昨蒙亲劳抚嘱,复又数遣侍儿问切,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何痌瘝惠爱之深哉!今因伏几凭床处默之时,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敌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
娣虽不才,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技。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
此谨奉。
这是一篇文言文邀请函,文辞古雅,用典恰切,已足显探春的文学修养,有几个典故,需简单说明一下:
(贾探春)
采薪之患,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原作“采薪之忧”,朱熹《四书集注》:“言病不能采薪,谦辞也。亦作'负薪之忧’”意思是有病不能打柴,后来用作自称有病的婉辞。
痌瘝惠爱:痌,指痛;瘝,指病。古时候,帝王常用“痌瘝乃身”一类的话表示其视民间疾苦犹若自身病痛。这里,探春用以表示对宝玉对自己生病的关切。
投辖攀辕:《汉书·陈遵传》里记载陈遵嗜酒好客,宴饮之时,常常将客人的车辖投入井中,使客人不得离去。攀辕意思相近,指挽住车辕子不让走。合起来表达留客殷切之情。
棹雪而来:《世说新语·任诞》记述王子猷(王徽之)雪夜行船访戴安道,船行一夜方至,到了戴家门前却不进去,又原路返回了,别人问他,他的回答是“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由此留下“棹雪而来”的典故,就是乘兴而来的意思。
合起来,这封邀请函可以简单直译一下:
前晚雨过天晴,月色清丽,惋惜美景难再,不忍心立刻就睡。当时已三更,我还在桐树下走动,不小心受了风寒,得了一点小病,昨天你亲自来探望,后又多次派人问候,并且拿鲜荔枝和颜真卿字帖给我,你的关爱是何等的深啊!
今天默默地靠着几案而坐,因想到历来处于名利场上的古人,还会布置一些园林景观招引客人,并且极力挽留,热情地让他们在里面漫游,他们有的作词,有的写诗,虽是一时兴趣,却都成了千古美谈。
妹妹虽然没有什么才华,姑且贪婪地住在泉水、奇石环绕的大观园中,但也对薛、林的文采很羡慕,庭院楦榭之前清风明月,可惜没能以宴会的形式邀集作诗的人;桃杏映水美景在前,自得其乐之下也许可以醉酒传杯、吟诗作对。谁说掌握深远学问的人一定只能是男人,雅人相会,女子也是一样的。如果兄长乘兴而来,我会扫花以待。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是不是很无趣?没办法,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肯定会失去了原文的高雅。
探春本就不是俗人,第三回她出场时,就是“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的。后来,写她屋子里的陈设时:“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的《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幅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四十回)处处透着她的才学与不俗。
简言之,探春不俗!以她作为诗社的发起人,很合适。

二、海棠社的成员

探春当然不止写了一张请柬,因为宝玉到秋爽斋时,宝钗、黛玉、迎春、惜春都已经在那里了。等到李纨也来到,人基本就齐了,每一位都起了别号:
(海棠社成员及其别号)
史湘云后来也入社成功,也起了别号。这时加起来,海棠诗社一共是八个成员,他们别号及其由来略述如下:
贾宝玉:别号怡红公子、富贵闲人、绛洞花主(王)。怡红公子来源于他是住在怡红院的公子。富贵闲人是宝钗调侃宝玉起的别号,说他又是富贵之人,又极闲散。绛洞花主(王)是宝玉小时候给自己起的别号,称自己是花神之主(花神之王)。
薛宝钗:别号蘅芜君。是李纨给她封的别号,赞赏她有君子之风,所谓“蘅芜”,就是古人对香花香草的称呼,名字最早来源于宝玉给院落起的名字的“蘅芷清芬”,这里最后定名“蘅芜院”,最终成了宝钗的住处,蘅芜院谐音“恨无缘”,从某种程度上,强调这个名字,也强调了宝钗未来的不幸。
(潇湘斑竹)
林黛玉:别号潇湘妃子。这是探春给她起的别号,原因是“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林黛玉对这个别号很满意,实际上,她在书中的确是来“还泪”的,叫这个名字太合适了。
(阔大的芭蕉)
贾探春:别号蕉下客,探春自己给自己起的别号,因为她喜欢芭蕉。我们都知道,芭蕉叶大,探春性格阔大,她喜欢大的东西,后面再看她屋内的陈设也是:“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的大佛手……”
李纨:别号稻香老农;贾迎春:别号菱洲;贾惜春:别号藕榭。这三位别号都来源于她们的居处。
史湘云来的晚,她的别号是到下一回才提起,原因是史家旧时有一个亭子叫“枕霞阁”,所以她经宝钗提醒,给自己起了“枕霞旧友”的别号。其实我们看,史湘云大有捷才,她入社是“限韵”立成了两首诗,到后来联诗,更见她的诗才敏捷。
(史湘云)
总的来看,这八人中,极擅写诗的有五位: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贾探春、史湘云,能评诗的是李纨,大家都服气,说明她对诗词一道,虽不能创作,但鉴赏水平不低;贾迎春也熟悉韵律,因为小丫头随口说了一个“门”字,她立即说出这是“十三元”,说明她至少熟悉韵字。倒是惜春稍差一些,可能不作诗,但是书法不错,可以抄、誊诗稿,文化素养也不会太差。
那么问题来了,大观园中的女儿们,为什么拉一个人出来就是诗人?

三、个个都是诗人,为什么?

先说句题外话:《红楼梦》里的诗词很重要,它们存在的原因绝不是曹雪芹为了卖弄才华,熟悉这些诗词的读者很快就会发现,它们参与情节的推动,参与人物性格的描写,它们是《红楼梦》全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书中的精华。
注意,大观园里的人,拉出来一个就是诗人,说限韵就限韵,说做诗就做诗,说联句就能开口成联,为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这些人,都出自名门大家,书中所写的人物,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贵族门第出身,他们都受过或正受着良好的教育,所以,作者这样写,符合特定的故事情境:
贾府不说了,第一回说贾府是“诗书簪缨之族”,第二回说贾府“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第十三回有写贾府是“诗书旧族”,第十八回说“世代读书”,第十九回说“代代读书”……,所以,贾宝玉、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这些人,不用多说,他们自小就受这样的教育。后来我们看,就连贾环这样不成才的人,击鼓传花时也能拿起笔来就写一首绝句(第七十五回),可见,读书写诗,是这样的家庭所谓的“世家子弟”基本的教养。
林黛玉呢,第二回说,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说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第五十七回说林家是“世代书宦之家”。其实很容易理解,如果按照门当户对的婚姻条件,林家如果这方面有欠缺,黛玉的母亲贾敏是不会嫁到林家去的。
(海棠诗社)
薛宝钗呢?第四回说他们“本是书香继世之家”,第四十二回说“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极爱藏书。”试想,如果不是这样,薛蟠怎么会在酒宴上突然蹦出一句“洞房花烛朝慵起”的句子呢?
(李纨)
李纨擅评诗,当然胸中才学不浅,第四回介绍她时说她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厉害吧,父亲是国家头牌大学校长的千金,这还了得。
史湘云不用多说,她从小基本在贾家长大,更何况,就算回到本家,在叔父忠靖侯身边长大,史家也是“金陵世勋”(第二回),他们家的诗书教育当然也差不到哪里去。
其实,就算后来联诗,只说了开头一句“一夜北风紧”的王熙凤所出身的王家,第四十五回,也说是“诗书大宦名门之家”;妙玉也是“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所以他们在交往中,才情、语境是对等、相通的。
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看到的大观园里的这些公子小姐,几乎拉出来一个就是诗人,一点也不意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