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说课
说明:参加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主办、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承办的大学语文教师暑期培训班,听了4名老师同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篇课文,有点不同看法。我对语文课的定位是:“语文是一门形式训练课,它以其他所有学科的内容为内容,凭借这些内容为例子,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我觉得这4位老师都是把大学语文上成内容课,其实也是当前几乎所有大学语文课的通行上法。那么我的“形式训练课”是怎么样的呢?我认为它应该是一门母语训练课,现代汉语有三大来源:一是古代汉语,二是翻译语言,三是当代口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属于第一个源头,即古代汉语。但是对古代汉语我又有区分,我认为古代汉语又分为已经“死”的古代汉语,其特征就是一句一注,不注就不能卒读,譬如《离骚》《史记》,一篇课文可以有三四百条注。这种文本可以成为中文专业尤其是文献学专业研究的对象。另一种是“活在现代汉语中的古代汉语”,它们才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之一,大学语文主要要学习的就是这类课文。《红楼梦》等四大名著,“三言二拍”里的作品,应该属于这一类。学习这类课文的目的既然是为了学习语言,那么就不应该再搞翻译,不要去读什么“白话四大名著”之类的书,因为翻译好比是一个把门人,古代的东西必须换上现代装束才放进来,那么和我们的现代汉语就永远隔着一层了。我们要直接读这些作品,让它们进入我们的语言文字,成为我们现代汉语中最高雅的部分。这是我当年编写这个教材的一个基本理念。正好教材中也有这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课文的“题解”“导读”和“思考练习”部分正相当于一种“说课”,大家可以和这次培训的说课内容对照着看,或许可以更清楚地理解什么叫“内容课”,什么叫“形式训练课”。不一定说我就对,别人就错,但是起码能够看出编教材要有教材理念,教材理念的重要,不同的教材理念编出来的内容是非常不相同的,从而老师们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是各式各样的。这就可以避免众多大学语文教材大同小异、老师们的教法雷同乏味的弊病。
参考:全国大学语文教师培训班说课
http://www.eyjx.com/view.asp?id=8375
http://www.eyjx.com/view.asp?id=8374
http://www.eyjx.com/view.asp?id=8382
http://www.eyjx.com/view.asp?id=8376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课文略)
冯梦龙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他最有名的作品为“拟话本”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与后来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为《警世通言》的开篇之作。
【导读】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是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桥梁,也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桥梁,是我们今天仍然可资利用的语言资源。
白话小说又往往采用了“拟话本”的形式,也就是借鉴说书人的口头表达方式,没有文言文那种与口语相分离的现象,所以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白话小说读法,建议只当故事读去,一气灌注,注重的是阅读量,最好把“三言二拍”全部读了,即使做不到,起码也把精选“三言二拍”的《今古奇观》整本读了。这是本课的基本导向,也是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的根本区别——我们不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讨论主人公摔琴的行为对不对,值不值,我们先知道有这样一个故事,有时间就读下一篇,把白话小说的这些故事先都烂熟于胸再说。
白话小说的语言是非常流畅的,只要耐下心来仔细阅读,没有读不懂的。试看故事的缘起与发展——俞伯牙两次泊船崖湾——的文字:
只因览胜探奇,不顾山遥水远。伯牙是个风流才子,那江山之胜,正投其怀。张一片风帆,凌千层碧浪,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时当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进,泊于山崖之下。不多时,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那雨后之月,其光倍常。
事有偶然,刚刚八月十五夜,水手禀复,此去马安山不远。伯牙依稀还认得去年泊船相会子期之处。吩咐水手,将船湾泊,水底抛锚,崖边钉橛。其夜晴明,船舱内一线月光,射进朱帘。伯牙命童子将帘卷起,步出舱门,立于船头之上,仰观斗柄。水底天心,万顷茫然,照如白昼。思想去岁与知己相逢,雨止月明。今夜重来,又值良夜。
再比较现代作家沈从文《鸭窠围的夜》中类似文字:
天快黄昏时落了一阵雪子,不久就停了。天气真冷,在寒气中一切都仿佛结了冰。便是空气,也象快要冻结的样子。我包定的那一只小船,在天空大把撒着雪子时已泊了岸,从桃源县沿河而上这已是第五个夜晚。看情形晚上还会有风有雪,故船泊岸边时便从各处挑选好地方。沿岸除了某一处有片沙岨宜于泊船以外,其余地方全是黛色如屋的大岩石。石头既然那么大,船又那么小,我们都希望寻觅得到一个能作小船风雪屏障,同时要上岸又还方便的处所。凡是可以泊船的地方早已被当地渔船占去了。小船上的水手,把船上下各处撑去,钢钻头敲打着沿岸大石头,发出好听的声音,结果这只小船,还是不能不同许多大小船只一样,在正当泊船处插了篙子,把当作锚头用的石碇抛到沙上去,尽那行将来到的风雪,摊派到这只船上。
不会觉得三百年前的文字比今天有多么的艰难,相反,由于白话小说“拟话本”的性质,更加口语,更多短句式,或许更加轻松一些。即使里面真有一些读不懂的词语,只要不影响故事的连贯,不妨先也读下去。清代的李渔也是一个通俗文学的作家,他深谙这样的读书方法,且看他教他的家眷读白话小说——
先令识字,字识而后教之以书……乘其爱看之时,急觅传奇之有情节、小说之无破绽者,听其翻阅,则书非书也,不怒不威而引人登堂入室之明师也。其故维何?……以传奇、小说所载之言,尽是常谈俗语,妇人阅之,若逢故物。譬如一句之中,共有十字,此女已识者七,未识者三,顺口念去,自然不差。是因已识之七字,可悟未识之三字,则此三字也者,非我教之,传奇、小说教之也。
李渔这个方法,虽是教之家眷,但也是古今很多作家谈自己读书时候的体会,当然也适用于我们今天的学习。所以这篇课文我们尝试先不加注释,同学们顺着文意自己读去,真有影响文思的时候,再问老师,或者自己查百度去。假如这个方法能行,那么能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一篇,也就能读《今古奇观》一书,甚至“三言二拍”全体,而老师则曰:“非我教之,小说教之也”,岂不快哉!
【思考与练习】
1.伯牙知音的故事,早在《列子·汤问》中已有记载: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试谈课文对《列子》中的这个故事做了哪些发展?哪些情节是原来没有的?
2.课文哪些地方保持着较明显的“拟话本”色彩?
3.课文中哪些词语不能明白,试百度一下,做出注释。
补记:当年我编写教材的时候还没有流行二维码,再修订我可能会加上,以链接“三言二拍”,起码也链接“三言二拍的压缩版”《今古奇观》(版权问题另议)。至于课堂活动,我的设计是带着学生反复读,尝试学习“说故事人”的“说”。挑出一些段落,让他们看要不要翻译,让他们看能不能进入我们语言。读时学生真有不懂的地方,就给他们略讲一讲。教学目标具体有三点:
1.引导学生直接读古代白话小说原文。
2.引导学生读整本书。
3.引导学生学习“活在现代汉语里的古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