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的药对应用心得,难得一见
陈宝贵教授临证五十年,在中药的临床应用方面经验丰富,尤其应用对药得心应手,信手拈来,每效如桴鼓。陈宝贵教授的一些运用对药的经验总结如下。
脾主运化水湿而恶湿邪,故湿邪最易困脾,脾虚亦最易生湿。
脾气或脾阳虚弱,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输布,反而滋生水湿之邪,导致湿邪内困,临床表现为腹胀便溏、纳呆食少、气短懒言、四肢倦怠、畏寒肢冷、身形浮肿等症状。脾虚不仅生内湿,又易感受外湿,湿邪困脾,又可导致脾虚。针对脾虚湿困证,陈教授喜用苍术、白术,其中,白术甘缓苦燥,功善补气健脾,扶植脾胃以消食除痞;苍术辛香燥烈,走而不守,健脾胃以燥湿,除秽浊以悦脾。《玉楸药解》云:“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其消食纳谷、止呕住泄亦同白术,而泄水开郁,苍术独长。”所以,白术、苍术二药合用,有补有泻,健脾燥湿之力颇强。
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本品具有温燥之性,能燥湿化痰,并具有止咳作用,为治湿痰的要药,半夏既能燥湿以化痰,又能降逆以和胃,辛散消痞。川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用于肠胃湿热所致的腹泻、痢疾、呕吐等。黄连去中焦湿热,并具有解毒作用,脾胃病患病日久,多见寒热错杂,病机复杂,而半夏、黄连相伍,一寒一温,清热而不患寒,散寒而不忧热,二者相反相成,相激相制,从而平衡阴阳,使气机调畅。
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贾所学:“柴胡,性轻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泄。”张锡纯:“柴胡,味微苦,性平。禀少阳生发之气,为足少阳主药,而兼治足厥阴。肝气不舒畅者,此能舒之;胆火甚炽者,此能散之;至外感在少阳者,又能助其转输以透膈升出之,故《神农本草经》谓其主寒热,寒热者少阳外感之邪也。又谓其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诚以五行之理,木能疏土,为柴胡善达少阳之木气,则少阳之气自能疏通胃土之郁,而其结气饮食积聚自消化也。”
白芍,苦、酸、甘,微寒,归肝、脾经。缪希雍:“芍药味酸寒,专入脾经血分,能泻肝家火邪,故其所主收而补,治肝补脾,健运脾经。脾主中焦,以其正补脾经,故能缓中。”
张隐庵:“芍药,气苦味平。”风木之邪,伤其中土,致脾络不能从静脉而外行则腹痛;芍药疏通经脉,则邪气在腹而痛者可治也。心主血,肝藏血,芍药禀木气而治肝……肝主疏泄,故利小便。益气者,益血中之气也,益气则血行矣。仲圣以芍药治腹痛,一以益脾阴而摄纳至阴耗散之气,一以养肝阴而柔刚木桀鹜之威,与行气之药直折肝家悍气者,截然两途。此泻肝与柔肝之辨。故柴胡与白芍相伍,一散一敛,疏肝、行气、养肝、柔肝、敛肝,体阴用阳。
枳实苦辛微寒,气香味厚,性勇猛,善破气除痞,消积导滞,兼以行气化痰。《药品化义》云:“枳实专泄胃实,开导坚结,故主中脘以治血分,疗脐腹间实满,消痰癖,祛停水,逐宿食,破结胸,通便闭,非此不能也。厚朴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有燥湿、行气、消积之功,但尤以行气滞、散实满、燥湿浊见长,其既能下有形之实满,又能下有形之湿满。”《名医别录》云:“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陈宝贵教授认为,枳实破气化痰消痞,性偏寒,厚朴祛湿消胀除满,性偏温,二药配伍,虽性相反但均能理气而功相似,一寒一温,相得不偏。临证对寒热互结中焦,气机不利,郁而痞塞不通所致之心下痞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者效佳。推其理,郁而痞塞不通,非辛不开,非苦不降,寒非温不散,热非寒不清,而将二者相合则能宣能开,能泄能降,气机斡旋,寒热并调,运化中州而痞满除。
沉香,辛苦温,归脾、胃、肾经。功效:行气止痛,降逆调中,温肾纳气。
李东垣:“沉香,能养诸气,用为使,最相宜。”(《用药法象》)李中梓:“沉香,温而不燥,行而不泄,扶脾而运行不倦,达肾而导火归元,有降气之功,无破气之害,洵为良品。”张石顽:“沉水香专于化气,诸气郁结不伸者宜之。温而不燥,行而不泄,扶脾达肾,摄火归原。郁金辛、苦、寒。归心、肝、胆经。功效: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本草备要》:“行气解郁,泻血破瘀,凉心热,散肝郁,治妇人经脉逆行。”两药合用,可疏肝行气解郁,临床上脾胃病多由于肝气郁结所致,且病程日久。陈宝贵教授将沉香、郁金合用治疗肝郁日久渐化热,胸腹胁肋胀痛者,其行气解郁之力较强,用治无不效,在临床上治疗脾胃病及肿瘤病属长期肝郁不舒者,能迅速缓解症状,临床疗效满意。
佛手,辛、苦、温,归肝、脾、胃、肺经。香橼辛、微苦、酸、温,归肝、脾、肺经。二者合用,治疗肝郁气滞所致的胁痛、胸闷,及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胃痛、纳呆、嗳气、呕恶等症。佛手气清香而不烈,性温和而不峻,功近香橼而作用较为缓和,既能疏理脾胃气滞,又可舒肝解郁,行气止痛。本品行气之功颇佳,但止痛作用较弱。《本草便读》谓佛手“理气快膈,唯肝脾气滞者宜之”。
用于寒热错杂之胃肠疾病。
半夏辛、温,善化痰散结,降逆宽中。黄连苦、寒,善清热燥湿,和胃止呕。取黄连以苦降,并清痰湿所生之热;用半夏以辛开,兼理痰湿之壅结,除热中之湿。两药辛苦合用,辛开苦降,疏理气机,调和胃肠,寒温并用,且清热无碍祛湿,燥湿又无碍清热,有相使相辅之妙用。
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结石,亦适用于肝病胃纳不佳者。体现出治胆不忘和胃的用药特点。
郁金辛、苦、微寒,入心、肺、肝、胆经。体轻气窜,其气先上行而后下达,入于气分以行气解郁,达于血分以凉血破瘀,为疏肝解郁,行气消胀,祛瘀止痛的要药。鸡内金甘、平,入脾、胃、小肠、膀胱经,能健脾益胃,消食化积。二药相伍,舒肝和胃,利胆消石。
用于中焦虚寒之胃脘胀满疼痛者,遇凉痛甚或呕吐,舌暗淡。
干姜辛、热,入心、肺、脾、胃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痰。良姜辛、热,入脾胃经,行气止痛,温胃散寒,温中止呕。二药均辛热温通,以热为主,治疗中焦虚寒,治寒以热,乃寒者热之。
用于脾气虚弱,水不化气之身面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黄芪甘、微温,入脾、肺经,具有升发之性,可补中气,壮脾阳,利水消肿。浮萍辛、寒,入肺经,升散之力较强,善开毛窍而发汗解表,利水消肿。二药合用,一温一寒,相互制约,均有发散之性,使水邪从小便、汗液而解。若水肿较重,还可加入茯苓、泽泻等健脾利水之品。
用于治疗气滞血瘀之胸痛、肋软骨炎等。
穿山甲咸、微寒,归肝、胃经,性善走窜,功专行散,内通脏腑,外透经络,直达病所。刘寄奴苦、温,归心、脾经,温经破血,消胀止痛。二药相合,寒温并用,活血通经,消胀止痛。若经济条件不佳,可用没药代替穿山甲。
用于治疗高血压、眩晕、耳鸣、失眠、疲劳症等,亦为抗衰老之良药。
女贞子甘、苦、凉。旱莲草甘、酸、寒。二药均入肝、肾经,同为滋补肝肾之良药。常用于治疗肝肾阴虚之头晕目眩,视物昏花,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耳鸣健忘等症。二药相须为用可增强疗效,还可治疗肝肾阴虚之失眠多梦,疲乏无力等。
如为肝肾阴阳两虚,可加仙茅、仙灵脾等温肾壮阳之品,从而达到阴阳双补之目的。
用于心肾不交之失眠患者。
菖蒲辛、苦、温,归心、胃经,用于开窍宁神,化湿和胃。远志辛、苦、微温,归心、肾、肺经,具有安神益智,祛痰开窍之功。二药均入心经,均辛散苦燥,合用具有宁心安神,开窍化痰之功。临床多用于痰蒙神窍、神志昏迷、痰浊阻络、痰浊中阻、痰火扰心而致的烦躁、失眠、健忘等。二药同用可使心肾相交,故心悸、失眠、烦躁可除。
用于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还可治疗胆石症。
金钱草甘、淡、微寒,入肝、胆、肾、膀胱经,功专清热利胆,通淋排石。海金沙甘、淡、寒,入小肠、膀胱经,功专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二药相伍,相须为用,清热利尿,通淋排石的力量增强。
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痰饮射肺,气逆喘咳等。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既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又能利水消肿。治疗风寒感冒,咳嗽痰喘。细辛辛、温,归肺、肾、心经,具有祛风散寒,温肺化饮之功。二药配伍合用,咳嗽痰喘皆可选用。二药均辛温,在组方中常与生石膏、五味子、白芍等药配伍,以防二药过热、过燥、过于辛散。兼有风寒感冒者配用辛温解表药;兼风热感冒者配用辛凉解表药;外寒入里化热,痰热壅肺者配用清肺化痰药。
为用于治疗风湿痹证之要药。
老鹳草苦、辛、微温,祛风疏经,活血通络,治疗风湿痹症,筋骨疼痛。透骨草辛、温,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二药均辛散温通,祛风活血。相须为用,可增强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止痛之效。治风湿亦可于方中加入威灵仙、仙灵脾以增强疗效。
用于治疗腰酸乏力、心悸、失眠、健忘、多汗等疲劳症、更年期综合征。
五味子酸、甘、温,归肺、心、肾经,具有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的功效。仙灵脾辛、甘、温,归肝、肾经,具有温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的功效。二药相伍,一酸一辛,一收一散,一阴一阳,收散并用,阴阳共济,联合起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使散中有收,补阳不致伤阴。临床多可改善体质,提高免疫功能,但应注意二者比例:仙灵脾∶五味子为3∶1时,疗效更佳。
用于治疗腰膝冷痛、肢体麻木、风湿痹痛等症。
威灵仙辛、咸、温,归膀胱经,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功效,善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游走性疼痛等症。仙灵脾辛、甘、温,归肝、肾经,既能祛风除湿,又能强筋骨,壮肾阳。两药同为辛温,相伍起协同作用,加强祛风湿的功效。
专治舌苔剥脱。
荷叶苦、涩,性平,入肝、脾、心、胃经,气味清香,既能解暑清热,又能升发清阳。莱菔子辛、苦、温,入肺、脾、胃经,能行气消胀,和胃消食。二药均入脾、胃经,专治剥脱苔,此为胃气不足,中焦浊气阻滞,枢机不畅而致。用荷叶鼓舞胃气上达,莱菔子降气,一升一降,升清降浊,此谓“治中焦如衡”,使浊气下降,清气上升,气机调畅则剥苔可除,胃病可愈。
用于治疗胃阴不足之呕吐、反胃,或阴虚肺热之咳嗽、痰少、气喘者。
半夏辛、温,入脾、胃、肺经,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麦冬甘、苦、微寒,入心、肺、胃经,能生津养胃,养阴润肺。二药相伍,均入脾、肺经,温凉并用,润燥相兼,动静结合,麦冬可以牵制半夏之燥,半夏可以制约麦冬之凉。但应注意二者比例:麦冬是半夏的2倍时,疗效最佳。
用于治疗秋燥咳嗽或咳嗽初起之咽干口渴等症。
麻黄辛、微苦、温,入肺、膀胱经,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沙参甘、苦、凉,入肺、脾经,可养阴清肺,祛痰止咳。二药均入肺经,相伍为用,一温一凉,一燥一润,一动一静,发散与养阴并用。沙参养阴可牵制麻黄辛燥之性,麻黄宣散又可防止沙参之滋腻。
用于治疗肾阳亏虚型的更年期综合征有奇效。
仙茅辛、热,归肝、肾、脾经,长于温肾壮阳,强筋骨,祛寒湿。仙灵脾辛、甘、温,归肝、肾经,具有温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之功效。二药均入肝肾经,治疗因肾阳亏虚所致的腰膝酸软无力、阳痿、宫冷、不孕等。还可配合女贞子、旱莲草治机体阴阳不和,肾阴阳两虚之更年期综合征。
龙骨,性味甘,涩、平。《本草述》:“龙骨可以疗阴阳乖离之病。”“牡蛎,性味咸,微寒,可生用或煅用。”《神农本草经》载:“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痿,女子带下赤白。久服强骨节。”二药常配伍使用,有重镇安神,平肝息风之效。张锡纯认为“龙牡敛正气而不敛邪气”,应用很广,“凡心气耗散、肺气息贲、肝气浮越、肾气滑脱,用之皆有捷效,即证兼瘀、兼疼或兼外感,放胆用之,毫无妨碍”。陈宝贵教授常将此药对用于汤剂,治疗肝魂不安之惊悸狂躁、心烦不眠。常用剂量为15 ~ 30g,大剂量可用至60g。龙骨味涩而主收敛,“涩可以去脱,龙骨入肝敛魂,收敛浮越之气”,其性收阳中之阴,如阴不能守其阳,则为惊悸;如阳不能固其阴,则为中风危证,龙骨可治之。牡蛎咸寒入阴,其质重能镇,故有安神之功效,咸为软坚之剂,入肝经,有平肝潜阳,益阴之功。且牡蛎肉是非常好的滋阴、补血的食物,特别适用于体虚劳损的病患和阴虚、血亏、气血不足之人。其他配伍有:龙骨、牡蛎配党参、黄芪,消补兼施治疗虚劳;配茜草、海螵蛸,可化瘀收涩、止崩带,治遗精白浊;配蒺藜、牛膝,平肝潜阳息风;配山萸肉以固脱;配半夏以化痰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