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战:八王之乱(7)所有咬死你的狼,都是你自己养出来的!
司马氏这群败家子将中原祸害的遍地狼藉的同时,北境游牧民族不仅仅在汉化程度、入塞深度等方面达到了千年来的最高点,老天还本着要死你就死的瓷实点的原则,让人家赶上了巨大的科技红利!
中国古代最伟大一档的军事发明在两晋悲歌歌咏大赛唱响的时候,终于基本成型了!
双马镫的发明,完成了。
说马镫之前,要回忆四百年前的一段故事了。
在卫青霍去病时代,中原政权跨时代的发明出了突骑战法,随后汉军对匈奴开始了降维打击。
自卫青开始,汉军的骑兵不再与匈奴人较量远射,而是将步兵的正面冲锋战术移植了过来,跟匈奴人玩肉搏来抵消掉匈奴人的骑射优势。
所有的骑兵编队,组成冲击方阵。
如步兵军团般成整齐建制的向敌人高速冲击!
这个跨时代的“突骑”战法具体操作是每个骑兵一只手挽缰绳,一只手将长矛长戟夹在腋下手腕攥住枪杆,利用马的冲击速度,击杀匈奴人。(如下图缺了一只手的詹姆)
汉人不再跟你搞射箭比赛,而是利用中原政权的纪律性和武器的先进性组成骑兵方阵突突草原民族。
是由强大的纪律性组成的军事方阵放大了中原民族的战争力量!
论正规战争,匈奴怎么能和尸山血海中战斗了成百上千年的中原民族比经验呢?
基本上步兵的阵法,谋略,士兵的训练方式在汉朝时就已经很成熟了。
跟你比骑射,我们永远也比不上。
但是,跟你比纪律,比团结一致向前看,比总能量的集中调度,你们比我们差了上千年!
我们是治水杠黄河的民族!
我们是基建狂魔造长城的民族!
我们是打过上百万规模战争的民族!
我们是所有适龄男子在一声令下驰援长平战场包饺子的民族!
在这片土地,这个民族所最令人害怕的战争力量从来不是个体的天赋异禀!
而是成百上千人旗帜鲜明整齐划一所聚拢迸发出的恐怖力量!
你们因为草原的基因天生打起仗来就是一个个松散的个体在各自为战!
你们令人恐怖的地方不过是高质量的骑射和便宜的战争成本。
如果我们把我们的阵法和纪律由步兵牵引到骑兵上呢?
我们建立在马上的移动军团将弥平你们的个体优势,摧垮你们民族的生存力量!
整个两汉三国游牧民族看见中原政权其实都是腿肚子转筋的。
因为这套突骑战法少数民族根本模仿不来,它属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七伤拳。
当时没有马镫,你一枪捅过去有可能会出现要么兵器拔不出来,要么被巨大的后坐力顶下来的情况。
无论是哪种可能,对于游牧民族来讲,都是有违基因的。
因为人家有机会就抢一把,没机会就跑,永远犯不上拼命,从来不觉得这事丢人。(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
人家打仗就是打算盘,突骑战法对游牧民族的战损率太高,不合算。
而且更关键的是,由于突骑战法只能攻击一个方向,所以这需要组成编队一块冲锋才有杀伤效果。
自己一个人拿着杆枪往前冲其实效果不大还容易被人当靶子射。
游牧民族天生是无法组织出这种方阵编队的,就算组织出来,通常真打起来也都迅速四散奔逃了,因为谁也不想硬碰硬的打战损率高的战役。
时代发展到两晋,就好比当年“突骑战法”不需要练习骑射降低了汉民族的骑兵门槛一样,双马镫发明出来后,“突骑战法”的高伤亡门槛也开始降下来了,少数民族武装突然开始意识到,突骑军团也是能搞一搞的了。
来看一下双马镫的诞生过程。
由于突骑捅死对手的时候会产生相应的后坐力,所以需要骑兵将自己尽可能地固定在马背上以抵消刺杀敌人时的反冲力。
最开始的思路,是加高马鞍。
但是吧,马鞍变高后,虽然被后坐力顶下去的可能性降低了,但骑兵上马又成了问题。
因为自古以来,所有的骑兵是要按着马背跳上马的。
这其实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儿。
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廉颇老同志为了证明自己威猛不减当年一顿饭吃了一斗米,肉十斤,还披甲上马。(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这段故事仅仅为后世留下了“尚能饭否”的成语,却不知后面的那句“被甲上马”实际上同样是高技术含量。
当时没有马镫,要跳上马,而且甲是很重的,廉颇以此证明自己的身手不减当年。
但是马鞍加高后,跳上去的难度变高了,因为腿要跨过高马鞍,那真叫是一不留神就扯着蛋了。
平时上马还好说,踩个东西帮一把,要是真打起仗来你被颠下马了,再想上去就真得靠自己扯蛋了。
所以,当年的骑兵选拔跟今天的舞蹈学院一样,要看腿的长短。
像孙权同志那种大长身子小短腿的就无法光荣入选骑兵战队,他想扯蛋都没机会。
与此鲜明对比的就是咱二爷,二爷弄死颜良就是突骑战法的“刺”,咱二爷绝对大长腿多高的马鞍都不叫事。
为了帮助孙权这种同志在高马鞍的环境下上马,马镫作为辅助性工具,开始被发明出来了。
既然是为了辅助上马,最开始马镫出现的形式,是简单金属环状造型的单马镫。
就是为了方便踩那一脚上马。(有一种说法马镫在东汉年间就已经发明,在李约瑟1954年出版的英文版《中国的科技与文明》第六卷中,刊发了一幅东汉时武梁祠骑马者画像石的拓片,画像中骑者脚下有清晰的马镫造型,但马镫形制是极为成熟现代的踏板型,事后考证,该祠虽然始建于147年,但画像出自清人冯云鹏的金石拓片集《金石索》)
时代发展到了三国时期,用于辅助上马的单马蹬开始普及了。
比较直接的文献例证是239年,孙权的交州牧吕岱平定一场叛乱,当时他已经年过八十,有人写信恭维他:“老英雄上马还能自己蹦上去,不用“跨蹑”,您就是活廉颇呀。(又知上马辄自超乘,不由跨蹑,如此足下过廉颇也)
此时上马已经有“跨蹑”了。(“蹑”为踩踏之意)
最直接的例证,就是上世纪50年代,长沙西晋墓葬中出土了一批马和人骑马造型的陶俑,其中有四尊马身的一侧都塑有一个三角形马镫,但骑者的脚未在镫中,所以推测此时的马镫仍然是供骑手上马时用的,骑上之后就不用镫了。
但是,当骑手在实行突击战法的时候,一旦发现一只脚踩住单马镫能够更稳的坐在马背上获得一部分支撑力的时候,双马镫的发明,就不远了!
东晋时期,双马镫开始普及,出土的墓葬中,开始出现双马镫的造型。(南京象山东晋墓7号墓;前后秦时期西安草场坡1号墓铠马陶俑)
当双马镫出现后,骑手发现不用一只手挽住缰绳了!
俩腿踩着马镫可以夹着了!
双手解放出来了!
骑兵从此成为了一个强有力的单独杀伤单位。
过去的突骑战法,由于要一手控制缰绳,所以突刺的方向只有前面一个方向。
但是现在,方向开始变成了多种多样!
不仅杀伤方向开始多角度输出,连被后坐力顶下马的可能性都开始大大降低!
这也就意味着,突骑的伤亡属性开始降低,双马镫配高马鞍的技术革新,帮助少数民族克服了基因当中的恐惧。
再配合着北境异族对中原制度的学习和汉化的加深,突骑战法开始逐渐对接到北境异族的武器库中!
骑兵如果仅仅是射箭,能量终归有限!
因为射箭是冲不开步兵方阵的!
只有冲开军阵,才能进行后面的砍瓜切菜!
强大的骑兵力量,开始正式帮助北境奠定三百年的武运基础!
王浚带着多民族成分的晋胡武装一路南下,司马颖派王斌和石超率冀州军力于平棘迎击,大战后河北军被击败。
邺城震动,大量的官僚开始逃跑,士卒离散,败象已现。(邺中大震,百僚奔走,士卒分散)
按史书中的记载,司马颖其实并没有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以主溥祁弘为前锋,遇颖将石超于平棘,击败之;颖遣幽州刺史王斌及石超、李毅等距浚,为羯朱等所败)
但是,统治大厦却在并不沉重的打击后崩盘了。
自301年到304年,司马颖已经打了太多次的仗了。
当年项羽百战百胜尚且一战而亡,你穷兵黩武浪战的背后,其实就是将所有的忍耐与士气一战又一战的透支光!
本来就都是兵户!本来就对战斗已经极度抵触,胡人南下的闪电突击开始让所有人胆寒。
大厦将倾,邺城告急。
在危急存亡之秋,拉开五胡南下大幕的第一位时代人物站出来了。
“现在幽并二镇骄横强暴,让我回去召集我的五部人马共赴国难!”
说这话的人,叫刘渊。
继鲜卑乌桓开始入中原后,另一支古老的力量也要解除封印了。
匈奴人终于要在这片祖祖辈辈被削了数百年的土地上书写自己的故事了!
关于匈奴人近二百年来的变迁故事,没看上一战的一定补一下这一章:第六十一战:凛冬将至(7)一个老对手的百年阉割之路(把茶泡好,深度长篇)
上一章写到了由于东汉中后期南匈奴单于一系的威信被中央政府彻底打掉的历史原因已经失去了对匈奴族裔的统治权,屠各部经过了近四百年的辗转,终于在魏晋禅代时期达到了作为匈奴民族代言人的权势顶端。
但是,又没啥可自豪的。
西晋对匈奴进行了拆分,每一部也都给你派上政委指导员了,各部汉都尉都指挥枪了你还蹦跶个屁啊!
如果说再这样定居下去,再过个一二百年,匈奴人就该和并州人慢慢同化了。
因为纸张逐渐开始普及了,知识的传播在加速,过去杂居难融合的巨大难题开始被撕开了口子,匈奴这个民族在时间的推移下也将从历史舞台上彻底销户了。
但是,老天爷在扇司马家耳光的时候,还是给了匈奴人的戏份,派下了刘渊这个奇男子。
刘渊年幼聪慧,文武俱佳,长大后仪表魁梧,身高八尺四寸。
须长三尺多,似关公再生;胸口三根红色毫毛,长三尺六寸,类孙悟空转世。
当时的著名相师崔懿之、公师彧等见到刘渊后都惊奇并大为宣传:此人之相从未见过!必是大人物!
魏晋交替之际,他爹刘豹开始大发神威,将匈奴五部统一为了一部。
刘渊因此成了晋的人质。
再后来,太原王氏的王浑多次在司马炎面前推荐刘渊,说这是个大才。
见过刘渊后,大长胳膊帝王相更爆棚的司马炎对王济说:'你爸给我推荐的那个刘渊不得了,容颜、仪表,即使是春秋的由余、汉代的金日磾不能高过他!'(泰始之后,浑又屡言之于武帝。帝召与语,大悦之,谓王济曰:'刘元海容仪机鉴,虽由余、日磾无以加也)
王济接茬说:不仅是相貌,刘渊的文武才干超出由余和金日磾很远,陛下您若能委任他统领东南地,吴地咱早就平啦!
刘渊人生第一次被拉上了历史舞台。
但在候场门前被撅回来了。
司马炎旁边的亲信孔恂、杨珧说:刘渊此人大才不假,但您最好别重用他,他如果得到了权力必成大气候,他要是渡江后不回来,可比吴难对付多了。
后面的这句话,我直接列原文让大家感受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任之以本部,臣窃为陛下寒心。若举天阻之固以资之,无乃不可乎!帝默然。
其实从理论上来讲,这种话更多的是出于党争的原因。
因为当时西晋的武运控制力还是相当强的,而且胡人去长江流域作战,那纯属当炮灰,你还担心他割据,他连船怎么划都不知道!
这本来是个挺好的建议,调少数民族去打江东,打死反贼平外乱,打死匈奴平内患。
之所以列出那句原文,是为了给大家看一下那句耳熟能详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对北方异族的提防和看不起是当时的常态,但令人反常的是王浑王济父子对刘渊没完没了的赞美。
他家是海内高门的太原王家!为何会对刘渊如此推荐呢?
其实侧面可以挖掘出来一条隐藏的线。
屠各部落之所以能够迅速一统匈奴,除了之前说的那些民族内部因素外,其实和太原王氏的背后撑腰有着巨大关系。
大家记住一个永恒的定理:任何在你控制下长成的心腹巨患,都有着你内部人出于种种原因下的支持与撑腰。
很多时候,敌人真的不在外部。
屠各雄起如此;淝水战后的遍地复国如此;安史之乱如此;努尔哈赤崛起亦如此。
狼,都是你自己养起来的。
匈奴被曹老板拆分五部之后,很大一部分居住于晋阳附近。(魏武分为五部,分居晋阳汾涧之滨)
这和太原晋阳的王氏,开始产生了交集。
太原王氏是军功起家,祖上第一代王柔担任护东汉匈奴中郎将,王泽为代郡太守;
第二代的王昶是司马家铁杆当荆州的都督;
第三代的王沈当过各地军区都督,最后升骠骑将军;王浑平吴时是东部司令;
他家在由地方豪族升为一流高门的过程中,一直没丢下军功之路。
这让太原王氏的家族基因中就和屠各有亲近的可能。
还记得当年邓艾上书屠各刘豹是重大威胁时说过的一句话吗?
现在的胡汉杂居不是个事,汉人跟这帮匈奴人都待野了,给那帮蛮夷输送友谊弹药呢!(又陈:'羌胡与民同处者,宜以渐出之,使居民表崇廉耻之教,塞奸宄之路)
其实旁敲侧击的就是在说太原王氏。
屠各刘氏和太原王氏关系好到什么地步呢?
刘渊他妈死的时候,已经官居司空的王昶前来吊丧。(龆龀英慧,七岁遭母忧,擗踊号叫,哀感旁邻,宗族部落咸共叹赏。时司空太原王昶闻而嘉之,并遣吊赙)
后来刘渊成人后,王昶子王浑拿刘渊当哥们,还令儿子王济拜见相识。(太原王浑虚襟友之,命子济拜焉)
要知道负责匈奴的并州刺史是个啥品级呢?
四品而已。
小小的异族首领之子,在大晋一品高门的眼中能够得到如此优待,仅仅是因为这孩子真那么优秀吗?
仅仅是因为对他屠各刘家如此敬重吗?
怎么可能!
要知道,匈奴单于几百年来都被护匈奴中郎将像狗一样的想杀就杀,到了魏晋时那待遇还不如汉朝呢,还记得西晋朝堂上对异族的称呼吗?
那是“丑虏”和“群丑”啊!
两晋的历史为唐代所修,相隔久远,每到细节之处通常就说不清楚。
从常理来讲,高阶层厚待低阶层的可能性通常只有两种:
1、要么拿他当刀;
2、要么靠他牟利。
屠各刘家的会来事和会走上层路线,一定在很多方面巨大的满足了并州高门和豪族。
以太原王氏为首的高门对屠各部的厚爱与照顾,巨大程度上帮助屠各迅速崭露头角统一了匈奴族裔;
异族之间,绝不会有什么真正的友谊!
所有的相交条件永远是利益互换!
其实不光王家在屠各那里得了巨大好处,当时并州的所有官僚对屠各刘家似乎都愿意说几句好话。
后来西北的秃发鲜卑杀秦州刺史胡烈和凉州刺史杨欣,闹得西北大乱,弄得司马炎很着急。
上党李憙说:“陛下您若是真的能够征发匈奴五部的兵众,让刘渊带着他们出征,西北那边患根本就不叫个事!
孔恂说:你这办法有后患。
李憙怒了,看原话:以匈奴之劲悍,元海之晓兵,奉宣圣威,何不尽之有!(瞅瞅这背书)
孔恂回答:他刘渊若是能够平定凉州,斩杀树机能,恐怕凉州境内又要乱了,蛟龙得云雨,非复池中物也!
再后来,齐王司马攸也发现了刘渊,对他哥哥说:您如果不除掉刘渊,恐怕并州算是不会安定了。(齐王攸时在九曲,比闻而驰遣视之,见元海在焉,言于帝曰:陛下不除刘元海,臣恐并州不得久宁)
但在太原王浑的多次维护下,司马炎并没有杀刘渊。(王浑进曰:元海长者,浑为君王保明之。且大晋方表信殊俗,怀远以德,如之何以无萌之疑杀人侍子,以示晋德不弘)
屠各刘氏后来在西晋走上层路线到达什么地步呢?
太康末年,也许是太多人对司马炎说刘渊的好话了,刘渊居然被任命为为北部都尉。(太康末,拜北部都尉)
当时阉割匈奴的关键一步,就是“晋指挥枪”!都尉掌兵,是五部实际的隐形老大!
都尉一定要是汉人的!
但在屠各此时已经一家独大之时,刘渊居然做了“北部都尉”!
这就相当于本来这链子就已经快拴不住他了,你还把打开链子的钥匙给他了!
随后史书中展现了刘渊的巨大影响力,他在任期间,明刑法,禁奸邪,轻财好施,推诚接物,五部俊杰无不至者。幽冀名儒,后门秀士,不远千里,亦皆游焉。
不光是刘渊,他的儿子刘聪也做到了“右部都尉”的岗位!(刘聪···累迁右部都尉,善于抚接,五部豪右无不归之)
随后史书中也写的很明确:累迁右部都尉,善于抚接,五部豪右无不归之。
同志们,他屠各能到这个位置绝对是内部有坏人啊!
这是权力游戏的规则啊!看政权发展与兴起一定要参考这个角度啊!
290年,司马衷继位后杨骏滥发好处,任命刘渊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封爵为汉光乡侯。(杨骏辅政,以元海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封汉光乡侯)
司马炎在生命尽头时已经不是明白人了,结果他走后就全是糊涂蛋了!刘渊居然拿到了五部最高领导的官方认证,成为了匈奴五部自治州的实质一把手。
又十年,刘渊基本上做好了以“屠各部”为最豪贵,匈奴各部落参股的大融合。
元康末年,因为部人叛逃出塞,刘渊被免官。(元康末,坐部人叛出塞免官)
元康年间为291年—299年,元康末年大概率是298到299年。
刘渊这五部书记干的好好的,为啥被找茬拿下了呢?为啥贾南风这个时候才动的刘渊呢?
因为297年,王浑死了!
其子王济也早于王浑之前就死了,刘渊失去了在朝堂上最大的保护伞!
所以很快他就被找茬拿下了!
上层没有人,天上地下那就是分分钟的事!
狼!永远是你自己养出来的!
并州高门们不会知道,你现在得了多少好处,将来你们的后代在自己的家乡就会被人家屠戮的多么悲惨!
此时此刻,已经来到了末日之前,无论你再怎么想挽回,再怎么重新布局调整,但历史已经不会再给司马家这个机会了。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刘渊早已经完成了对匈奴各部的整合!
刘渊又找了司马颖的关系前去走门路,司马颖上表荐刘渊任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成都王颖镇邺,表元海行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
也是在这个时间段,风云突变,天下开始剧烈搅动,司马伦篡位了,紧接着就是诸王混杀。
司马颖因此并没有将刘渊放回去。
他对并州匈奴是有期待的,抓住了刘渊,就抓住了五部。
刘渊比较悲催,早知道司马家马上就互相砍成王八蛋了,自己就在老家老实呆着了,马上自己就能独立创业了!
但是,这阴差阳错的反而也有好处!
因为早冒头的通常都完蛋的早。
在司马家混战初期,你那匈奴五部还明显不够汉兵打的!
随着混杀的加剧,过去被汉民族踩了四百年的匈奴人开始蠢蠢欲动了。
匈奴此时的高层刘宣等人密谋:现在我们早就失去了祖辈的荣光了,魏晋两朝,我单于虽有虚号,但无尺土之业,都他娘的成人家的编户了!现在天赐良机,司马氏骨肉相互残杀,天下鼎沸,我们建立国家、复兴祖业的时机到了。(惠帝失驭,寇盗蜂起,元海从祖故北部都尉、左贤王刘宣等窃议曰:'昔我先人与汉约为兄弟,忧泰同之。自汉亡以来,魏晋代兴,我单于虽有虚号,无复尺土之业,自诸王侯,降同编户。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刘渊的相貌风采才能超人绝世,如果不是上天要光大匈奴,不会派下这种人物的!(左贤王元海姿器绝人,干宇超世。天若不恢崇单于,终不虚生此人也)
五部内部开始秘密准备起事,派呼延攸到邺城将秘谋告诉了刘渊。(于是密共推元海为大单于。乃使其党呼延攸诣邺,以谋告之)
刘渊此时也看出来天下大乱了,于是请求回故地参加葬礼,但司马颖没放人。刘渊于是让呼延攸先回去,告诉刘宣等秘密招集五部和宜阳诸胡,等他回去。(元海请归会葬,颖弗许。乃令攸先归,告宣等招集五部,引会宜阳诸胡,声言应颖,实背之也)
随后在司马家多次会战后,司马颖拿下了皇太弟的位置,任命了刘渊为禁军中的屯骑校尉。
司马越半年后北伐,司马颖命刘渊为辅国将军,督北城守事,艰难平定司马越后,封刘渊为冠军将军,卢奴伯。
直到王浚南下而来,情况危急,司马颖撑不住了,刘渊开始做广告了。
刘渊说:现在幽州并州二镇跋扈,众十余万(吓唬司马颖,北军就两万人南下),我怕现在暂弄不过他们啊!让我回老家带五部屠各来为殿下共赴国难吧!(元海说颖曰:'今二镇跋扈,众余十万,恐非宿卫及近都士庶所能御之,请为殿下还说五部,以赴国难)
司马颖问:“五部的人马会来吗?即便能来,鲜卑、乌桓据说很猛,你打得过吗?我想护送皇帝回洛阳避其锋芒,接着再告示天下,号召平叛。(颖曰:五部之众可保发已不?纵能发之,鲜卑、乌丸劲速如风云,何易可当邪?吾欲奉乘舆还洛阳,避其锋锐,徐传檄天下,以逆顺制之)
刘渊劝他别走,一走就是示弱,洛阳也不是您的大本营,东胡根本就不是我们五部的对手,请您守住邺城,我用二部摧毁司马腾,以三部之兵杀王浚!您就信我的吧!
司马颖最终官方任命了刘渊为北单于、参丞相军事,放人!
刘渊拿到了官方任命西出邺城。
至此,龙归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