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带你了解逻辑的基本定律

逻辑,是关于推理和论证的,是理性的,科学都是讲逻辑的。如果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那逻辑就是讲道理。

对内思考时,清晰严谨的逻辑是我们独立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必不可缺的能力;

对外输出时,我们说话、写文字要有理有据,才能以理服人,让人信服。

逻辑有四个基础定律:同一律、无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基本上所有的逻辑系统都需要满足这四个要求。

下面我们一个个展开说。

一.同一律

即在同一思维过程里,所要讨论的对象、概念,所做的判断是要前后一致的,不能出现前后不一的情况。

混淆概念、偷换概念、跑题、偷换论题、出尔反尔、双标,这些都是典型地违反了同一律。

同一律是逻辑最基础的要求,暗含了公众对客观规则的约定俗成,并默认都遵守这个规则。

遵守同一律是讨论的前提,如果违反了同一律,各方连基础概念、讨论内容和自己的观点都前后不一,那讨论的基础也就不存在了。

同一律在某种角度上也与公平、聚焦的理念相契合:

在比赛、竞争、评价体系里,规则、标准应该是一致的;

在讨论和开会时,中心议题应该是一致的;

在写文章和发表观点时,中心思想应该是一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律并不否认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两者是可以兼容的。

因为同一律更侧重于静态和短期,强调的是在同一个思维过程里,如一次讨论、一篇文章;而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长期的。

二.矛盾律

即概念、判断不能自相矛盾,不能自己打自己脸(一个命题不能既为真,又为假)。

“天然的人工湖”、寓言里卖矛和盾的人、“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都是典型地违反了无矛盾律。

无矛盾律的内涵是一个逻辑系统应该是自洽的。

我们在思考和研究时,也可以把无矛盾律作为工具去寻找一些突破口,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在辩论里,这是辩手们最喜欢用的武器之一。

而在科学上的一个典型例子便是家喻户晓的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

在他之前,亚里士多德认为“越重的物体,下落速度越快”,这种观点统治了1800多年。

伽利略假想了一个重球捆绑一个轻球一起下落的情况,并推演出相矛盾的结果,由此对这个观点产生了质疑,并通过实验成功推翻了这个观点。

三.排中律

即一个陈述句如果能够判断出真假,那就不能既非真,也非假;一个命题,要么为真,要么为假,真或假里面,总要有一个是正确答案。

排中律要求逻辑应该是明确清晰的,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不能玩暧昧。

我们常用的反证法,就是利用了反矛盾律和排中律的。

以证明根号2为无理数为例:我们先假设根号2为有理数,然后推出矛盾,从而证明根号2为有理数的假设是错误的;

而基于排中律,根号2要么是有理数,要么是无理数,所以可证根号2为无理数。

包括我们常用的二分搜索,隐藏的逻辑基础其实也是排中律:比较a、b两个数的大小关系,要么a>b,要么a<=b,两者必居其一。

当然,现实世界是立体和灰色的,并不是非黑即白,并不如逻辑这般纯粹。

比如“某某是不是好人”、“某种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是否公平”等问题,自然没有明确的是非;但这里的根因在于“好人”“道德”“公平”的定义通常是笼统和有多种理解的,连定义都不确定,又如何回答问题呢?

所以这种问题本身就难以判断出真假,也就不涉及到排中律。

但反过来,如果一个现实问题我们拆解得足够细、足够具体,那我觉得我们最终总可以通过是或者否来回答,而把所有拆解完的问题的答案汇总起来,便可以支撑起我们最上层的决策;我觉得这也是分治思想的一部分。

计算机建模了现实世界,再复杂的计算机逻辑系统,其执行流的根基不也还是在于true or false的条件判断吗?

所以对于客观的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点。至于主观的问题,那本就是感性,逻辑本就不一定适用。

四.充足理由律

即任何判断必须有充足的理由,不能随便乱说。

这一条充分体现了理性的特点(足够严密),海德格尔说:“没有充足理由律,就没有现代科学”。

发表观点时,我们常说论点一定要有论据、论证过程的支撑,如果只说论点,而不说论据和论证过程,那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信口开河白扯淡。

假想一下,在“因为……,所以……”的句式里,如果只说“所以”,而不说“因为”,你能认可这个所谓的结论吗?

总结一下,同一律、无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分别在不同的角度代表了最基础的逻辑要求,也正因为其最基础,所以其最广泛。

如果用数学语言表达,那同一律就是 A=A;无矛盾律就是 A 且 非A = 0; 排中律就是 A 或 非A =1;充足理由律就是当A不为公理时,存在X, X=>A。

逻辑推理包括类比推理、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等。“逻辑”一词其实就是英文“logic”的音译。没想到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