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创业史》回归中学语文
呼唤《创业史》回归中学语文
崔小红
一、《创业史》内容简介
长篇小说《创业史》是柳青的作品。小说的主要情节发生在1952年前后,表现的是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从时间和内容上看,《创业史》好像已经过时,其实它的艺术生命相当久长。
翻看书页,波光粼粼,依旧深情地在汤河上荡漾。在蛤蟆滩上,众多的人物纷纷出场。贫雇农和富裕中农这些历史性词语所代表的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真实感受,他们共同沐浴苍茫的春雨,一起走过四季,走进泛黄的时光。
这部呕心沥血之作台词经典,充满深意:梁生宝与郭振山的矛盾冲突如果发生在如今,谁更能掌握蛤蟆滩生活的方向?
二、呼唤《创业史》回归的理由
首先是《创业史》本身闪烁着璀璨的艺术光芒。小说的三大要素是环境、情节、人物,它们在柳青的布局谋篇里无缝对接,水乳交融。环境又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细节环境。
1、这部长篇小说的环境描写,种类一应俱全,依次展现自然界与世态的冷暖各类画面。细微的观察,通透的描写,渲染了气氛,推动着情节发展,及时服务于文章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列举如下:
一九三〇的春天,撒布在汤河沿岸产稻区的饥民,好像季候鸟一样,在几天内都走了。
早春的清晨,汤河上的庄稼人还没有睡醒以前,因为终南山里普遍开始解冻,可以听到汤河涨水的呜咽声……繁星一批接着一批,从浮着云片的蓝天上消失了,独独留下正月底残余的下弦月。在太阳从黄堡镇那边的东原上升起来以前,东方首先发出了鱼肚白……在刚锄过草的麦苗上,在稻地里复种的青稞绿叶上,在河边、路旁和渠岸刚刚发着嫩芽的春草上,露珠摇摇欲坠地闪着光了。
冯有万说着就跑,两只脚不着地似的飞快。从黑糊糊的青稞苗中间月光照白的小径上,他向高增福指给的方向飞跑去了。
春雨刷刷地下着。透过外面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和市镇,百里烟波,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
2、这部长篇小说的情节没有大起大落,但前车后辙,顺理成章,发生的自然而然。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砸碎压在身上的枷锁,使农民得到梦寐以求的土地。不过,在土改后,农村出现因规模小和贫富悬殊而导致的生产力低下、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
中共中央在1955年之前开展“互助组”和“初级社”工作。这基本符合当时农民利益和现实需要,其结果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增长。《创业史》表现的就是这一期间的生活。小说情节布设缜密,环节过渡流畅。
3、小说人物众多,个个被塑造的血肉丰满。不论是贫雇农出身的梁生宝,还是代表着思想有问题的共产党员郭振山,或者是反面人物,富裕中农出身的郭世富、姚士杰,帮腔跟屁的孙水嘴,甚至是丧妻后独自一个人带着孩子的高增福,极少露面的区委王书记,精打细算的梁大老汉等等,人物不分主角和配角,全被刻画的栩栩如生,却不刻板。典型化,却不脸谱化。
在故事情节的推动下,在让人身临其境的环境里,在一句句符合他们身份的典型语言中,在细微变化的动作前,人物的的呼吸真切可感,不同的阶层所独有的心理体验流露的那么自然,他们的言行可以穿越时空,敢放在今天让读者重新检验。列举如下:
郭世富用拿烟锅的手揭开毡帽,另一只手舒服地搔着五十多岁的夹杂着白头发的光脑袋。大伙望着他,看他会说些什么话;但是他把毡帽重新戴上,又擤着鼻涕,也许他擤毕鼻涕,会考虑好说什么话吧?但是他又把烟袋锅插进烟布袋里,慢条斯理地装起烟来考虑着什么,然后从怀里掏出火柴吸烟了……这样,这个拿板弄势的富裕中农直至散会,好歹没吭声。
孙水嘴朝她背影说:“改霞,你不晓得。有一回,我把贫农的贫字,写成贪污的贪字了。乡文书把我狠尅了一顿,说我故意糟蹋贫农。咱实地没那个心……”
痛苦和忧愁,是这三十几岁的人瘦削的脸上固定的表情。高增福是沉默寡言的。无论你什么时候看见他,他总像刚刚独自一个人哭过的样子;其实他即使在埋葬女人的时候,也没掉过一颗眼泪珠。他的出身已经给他精神上注入了一种特别的素质。使他能够用咬牙的沉默,抵抗命运给他的一切打击。他既不诉苦,也不埋怨,拿起农具是男人,拿起灶具是女人。作为乡人民代表,他还得经常在黑夜抱着才才,参加村内各种会议。有时要过汤河到下堡村乡政府去开会,他也把才才背在背上。
郭振山对梁生宝说:“生宝同志,你这是一番好意,咱们明年冬天是不是办联社,也不能由你我两个人说了就算,要由官渠岸的人民和上、下河沿的人民决定……”
区长周守义和樊乡长,还有几个区干部显露出赞成郭振山的笑容,欣赏地点着头。
主持谈论会的区委书记一直在用手摸着丰满的腮帮,显得很不高兴的样子。“振山同志,”王书记终于很严肃的说,“办不办联社,由谁来决定呢?我说是由党对群众的教育来决定。共产党员不能笼统地说人民决定!嗯,不能这样说!”王书记加重语气重复了一遍,看着郭振山。
郭振山有圈脸胡楂的大脸盘全红了。他把烟锅插进烟口袋里去装烟。一直到休息,他再没发言。
呼唤《创业史》回归中学语文,是语文学科性质的需要。语文课程的主要学习材料是母语及汉语言构造的文章。在《创业史》里,时代性词语丰富。尽管其中的一些词语已经退出生活舞台,但是它们记录下历史阶段和地域特色,即使放进时间长河中浸泡,也仍然鲜艳,毫不褪色。
语文是精神文化,离不开名著摹画的生活状貌为它提供接地气的给养。
呼唤回归,是当代中学生了解历史的需要。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他们不知道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生活是怎样的情况?史诗般的《创业史》则会为学生展开一幅鲜活的生活画面,供学生们开阔视野,精神徜徉。
中学生通过今夕对比,切身了解那个时代的生产资料现状,会珍惜和平、幸福、富足,把时代进步带来的甜蜜细细品尝。
三、回归中学语文,《创业史》可能会遇到的阻力
这个阻力可能与《创业史》表现的社会生活有关。1953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在中国广大农村全面开展起来,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1955年以后,急躁冒进、盲目集体化的倾向开始出现。文学服务于政治,当某段政治生活被淡化处理的时候,反映这一生活的文学作品被连带雪藏。
不过,文学同时服务于生活。20世纪50年代的生活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创业史》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完全符合文学创作规律,积极反映社会现实。小说三大要素在作者的文学素养、创作激情、历史使命、深入采风、沉心伏案等综合因素地控制下,被处理的浑然一体。堪称是一面反映那一阶段农村生活的铜镜。人物的言行就是放到今天来看,还有许多现实意义。
四、《创业史》回归中学语文的途径
途径之一,让《创业史》中的经典片段回归中学语文范文。以目前初中语文为例,有几篇散文仅仅是作者数量有限的单薄作品中的所谓“经典”,根本不能与《创业史》这样的经典长篇,鸿篇巨制相提并论。
途径之二,先行进入学生的名著导读系列,这个目标现在已经实现。
途径之三,借助课程改革,或者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时候,把《创业史》中的经典片段选作听力材料选用,这也同时兼顾了对名著导读的检测。
途径之四,结合语文教学检测,选用《创业史》的片段做阅读检测的语料。
乡谚说:创业难……
什么又是容易的呢?让《创业史》回归中学语文也是亦然。
让《创业史》回归中学语文
作者:崔小红
20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