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时晋绥军仅剩12万,为何就敢出兵上党,打响内战第一枪
编辑搜图
▲热播剧《亮剑》中的晋绥军
晋绥军曾经是中国北方非常有影响的军事集团。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后,山西新军在省会太原起兵响应,杀死满清山西巡抚陆钟琦,成立军政府,并推举标统(相当于团长)阎锡山为都督。不久,随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阎锡山也积极投靠,逐步掌握了山西一省军政大权,并在全省境内大肆屠杀革命党人。
编辑搜图
▲武昌起义成功后各省纷纷响应
晋绥军从无到有扩充到20万人
随后的十余年,阎锡山在军阀混战中左右逢源、纵横捭阖,势力不断壮大,到1927年北伐战争时,其又重新投身革命阵营,摇身一变成为国民革命军第3集团军总司令,势力扩展到山西、绥远、河北3省和平津两市,其麾下的晋绥军也扩编为20余万人,称雄黄河以北。
1930年的中原大战是晋绥军集团第一次遭遇的重要挫折,尽管阎锡山纠集了全国各反蒋派系联合起兵,但依然不敌蒋介石中央军,最终丢掉除了山西、绥远以外的全部地盘,阎锡山也一度被逼下野,不得不逃往大连港,靠着日本人的庇护存身。不过,晋绥军部队由于撤退及时,倒是基本得到保存,仍有20万部队。
编辑搜图
▲“山西王”阎锡山
抗战期间晋绥军仅剩12万人枪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晋绥军在忻口等地奋勇抗击日寇,遭受了不小的损失;太原会战后,晋绥军一败再败,从太原败退到临汾,稍作抵抗又退到了晋西山区。8年抗战,晋绥军就靠着晋西14县勉强容身,虽然日寇未再对其进攻,但其多次与八路军摩擦,部队再次受损,到1945年抗战结束时,已经仅剩12万部队了。
尽管如此,阎锡山对于重新独占山西,恢复昔日“山西王”荣耀依然迫不及待,当时,蒋介石虽然依靠美国用大批飞机、军舰大批调动部队,但日占区地盘实在太大,这些兵力占领北平、天津、青岛等大城市已经捉襟见肘,因此中央军主力只能走陆路从西北、西南地区缓慢推进。这些部队要进入山西有3条途径,就是先沿粤汉、平汉铁路一路北上,然后从河北邯郸经上党地区进入晋南;从石家庄经阳泉进入晋东;从北平经大同进入晋北。
编辑搜图
▲日寇投降仪式
上党战役消灭晋绥军三分之一
在8月15日日寇正式宣布投降前,阎锡山派兵向太原进军的同时,也紧急调动了数万部队,分别向大同、阳泉等地进军,迅速从日伪军手中接管了晋北、晋东40余县,堵死了中央军从石家庄、北平进入山西的道路。但阎锡山深知:“上党才是表里山河的表里山河”,“上党居心腹之地,当四达之冲,肘京师而履河津,倚太原而跨河朔,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阎锡山认为如此就万无一失,殊不知八路军已经并非1936年东征时仅有万余兵力的红军,而是久经战火考验的劲旅。9月10日,在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刘伯承、政委邓小平指挥下,八路军太行、太岳军区部队迅速集结,对来犯的史泽波部发动反击;10月12日,史泽波部17000人及随后来援的20000余人被尽数歼灭,史泽波本人也被俘虏,经过教育后,于1947年8月被礼送出境,放回太原。
编辑搜图
▲上党战役形势图
编辑搜图
▲刘邓指挥上党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