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这种脉象,很危险 !

在开始之前,我们要先搞清楚两个问题:把脉的正确姿势以及手指所按的位置代表的意义。

为什么中医把脉要把两只手呢?

中医认为,左右手的“寸关尺”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左手“寸关尺”代表“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代表“肺脾肾(命门)”,所以中医把脉要两只手都把。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开始学习分析脉象啦!

一、浮沉:浮沉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把手轻轻地放到脉上,只稍稍用力,就能摸到明显的脉动,这就叫浮。

要是一直摸不着,不断加力,几乎已经按到骨头了,才能摸到明显的脉动,这就叫沉。

如果不用力摸不着,稍加点力往里按,但又不至于按到底,这个就叫不沉不浮,也可以根据用力大小的情况称之为偏沉(用力较多)偏浮(用力较少),统称为中。

另一种就是把脉的时候,只明显感到了寸部的脉动,而关、尺部远没那么明显,这也叫浮;如此类推,寸关不明显而尺明显,也叫沉;寸尺不明显而关明显,也叫中。

为什么脉会有浮沉之别呢 ?

一般来说,人体的保护机能与外邪作斗争,首先想从“表”解决问题,津液气血都集合到这里打仗来了,所以这里气血充足,脉就现浮象;当在这里不能解决问题,邪向里挺进,正气往里退,气血津液又集中到中部(半表半里)了,脉就现中象;邪气再胜再往里进,正气再战败往里退,全退到里面来了,在这里积蓄力量跟病邪作殊死决战,脉就现沉象。

简而言之,正气(津血、气血)在哪集结,就会在脉的相应部位有所反映,守住这一条,观脉就不难了。

二、力度

找到脉之后,不是按住不动就可以了,医生们会搞一些“小动作”。慢慢加力向下按,然后再把力减少一点,把手指再提回原处,反复做上好几次。

为什么这样做?

那么有没有力又代表什么呢?

有力,代表正气实,但如果邪气跟正气有一拼,中医通常就会说邪气实,正气还行,照着邪实去治就可以。没有力就代表正气虚,治疗上首先要补充、扶助正气,正气足了,自然能够与邪气交争!从治法上看,有力的脉,中医常用的是攻、泄之法,比如麻黄汤证,要求的是脉要紧,承气汤之类的,要求脉要实,这个紧啊、实啊,说的就是要有力,如果脉无力用了这些方剂,就会使病人虚脱,昏死过去!

无力的脉中医通常要用补法,比如桂枝汤证的脉缓,四逆汤证的脉微弱,都是无力的脉,不能攻下,只能补养。至于要用多大的药量,攻之中要不要加补的成分、补之中要不要加攻的成分、加多少,就要从脉的有力没力的程度上去分析判断。

三、粗细

只知道脉的力度还不够,还有一个小动作,用指头从拇指一方向尾指一方、再由尾指一方向拇指一方这样水平来回地小心按摩或推摩几下,感知脉管的宽度,通俗的说就是看看脉有多粗大或者多细小。

因为正气津血足了,要流动,要往外输送,不仅力量会大,要求输送管道(血管)的空间也得大,否则正气足了但空间不够,不能及时地往外送。所以仲景说“阳明脉大”,阳明是多血多气的,要输送它,脉管就得大。以此类推,“细”当然就是气血不充沛了。

但这里有些特殊情况,临床上常有脉大而无力或脉小而有力的例子,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气血的偏盛偏衰问题了。

气血是互为阴阳的两个东西,气主要管输送,把血灌输到全身,所以它属阳,主动、主扩张;血属阴主滋养,它有个很实在的形体(液体),看得见摸得着;脉的力量或粗细是气血共同的功劳,但血侧重于脉的力量,气侧重于脉管的粗细。它们都强,脉就粗而有力;都衰,就细而无力;气衰血强,脉就细而有力;气强血衰,脉就粗而无力。所以粗细还要有没有力气连着一起看才行!

中医就是根据这个判断该用气分药还是该用血分(阴分)药。比如,现代人常说阴虚、要养阴,吃阿胶、喝首乌汁之类的滋阴养阴药,但如果你的脉细,吃这个就很可能会长痘痘;有的人喜欢吃补气药,人参、黄芪,但如果你的脉粗,吃了就会上火、失眠、烦躁。当然,这也只是一般的规律而已,中医用药还要考虑很多细节,这里不多讲。

四、快慢

脉跳多快算正常?《素问·平人气象论》里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就是说一个正常人,呼吸节奏是固定的,一呼一吸之间,脉应该跳四次。

说得好象挺简单、挺实用,但实际上很难把握!人呼吸有快有慢,究竟以谁的为标准?西医在这方面的研究给了中医很大帮助。

据西医的研究结果,一个正常的成年人,脉的跳动频率是在每分钟75次左右,老年人会相对慢些,年轻人会相对快些,婴儿更快。有了这个标准,快慢就好定了:没能达到标准次数的,就叫慢;超过标准次数的就属于快。

判断快慢有什么意义呢?《难经》有云:“数则为热,迟则为寒”,就是说:快,表示机体的抗病自保系统处在比较积极、主动的状态;慢,表示抗病机能已经相当疲惫,进入了一种消极、被动甚至是想放弃的状态。新经络公众号提示中医根据脉搏的快慢选择治疗策略,快,就积极配合袪邪,给身体提供足够的粮草和弹药!慢,就先考虚扶正,不急于攻邪。它自己都不想战斗,硬把粮草弹药塞给它逼它上前线,到时候不是投敌就是做逃兵,先做思想工作,激起它的战斗情绪。

五、停跳,很危险!

停跳,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脉“开小差”了,分三种类型。

1.有规律的停跳

比如,跳五下停了,停完再跳,又是跳五下就停了,很有规律。这种脉象必然会伴随这些症状:心悸明显;胸闷;手脚发麻;头晕眼花;眼睛发胀。不一定全有,但胸堵、心悸是必有的。

这种脉象说明:“这个病人有心脑血管的问题,至少目前心或脑的供血情况有异常!”这是一个警告,如果不理会它,就可能出更大的毛病,轻者晕厥,重者中风、脑溢血,更严重就是猝死!

这种脉象青壮年人比较常见,一般是疲劳过度、消耗太过,例如连续熬夜工作,超长时间玩电脑打游戏、打麻将,又或者是下利的病人利得太厉害了,吃发汗药吃过了吃错了,大汗不止,出现虚脱的表现。一般比较容易恢复。

2.无规律的停跳

上面是有规律的停跳,这回规律也乱了,节奏也没了!这次跳一下就停,下次跳三下才停,没有规律。这个脉一般老年人比较多见。它同样具备上条说的那些伴生的症状,而且更严重,有的还有呕吐,一般还有高血压的问题。这个脉就得赶紧治疗了,中风、脑溢血、猝死的风险相当高!

3.无规律+变速停跳

前两种停跳在停的前后,脉跳动的速度是一样的,但这条连速度都变了,它原来如果是快的,停完再跳,可能就变慢了,而且还可能连力度都有变化,时而有力时而无力。这个脉一般出现在须要抢救的危重病人身上!见到这个脉,中风、脑溢血、猝死这些情况基本上已经发生了,如果抢救无效,就得下去跟阎王爷打麻将了 ! 南少林火功推拿提示“浮沉、力量、粗细、快慢、停”是把脉最基本的要素,也是诊脉最最基本的功夫。这里讲的很粗浅,看懂并不难,但想要熟练掌握,需要不断的练习和实践 . 为了让一些喜欢脉诊的网友对脉诊有更多的认识,接下来新经络公众号小编再分享一篇有关脉诊的文章——

六指擒龙脉法

论脉

脉属奇恒之腑,生于皮肉之下、筋骨之间、脏腑之外,赖血以充,赖气以行,贯通一身上下左右,是人体内与外的重要连接系统,其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环流不休。

人体与自然界相应,人的脉道气血随四季气候、地理环境、日月昼夜更替会产生变化,如冬去春到、寒来暑往,产生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脉象,东南沿海低洼之地,其民脉象必以滑软为多,西北高原干燥之域,其人脉象又常以涩硬众;至于白昼阳气旺盛,脉道气血偏向于肌表,故易于探求,夜晚阴寒逼人,脉道气血偏向于里,把脉时又需加大指力,这是一定之理。

红尘中凡人患疾,千般疾难,不出四条。曰外感六淫、饮食(饮食从口入胃,自外而来,我认为应划入外感病范围,与古今常规定论相左)、内伤七情、劳欲。

风寒暑燥湿火等异气侵袭皮表,震动脉管,脉为之变,如热灼血脉,使血液流动加快、脉搏节律增强,故脉必数,寒凝脉道,使血流变缓、脉搏节律及次数减少,故脉必迟;风邪煽肌,卫阳奋起抗邪于外,故其脉浮。

内伤七情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从而影响到五脏六腑之气机,使之气血功能紊乱,从内至外触动血脉,脉亦为之而变,如怒气伤肝,按其脉管多硬(弦);郁郁寡欢,肝气郁结,探其脉管多涩滞;恐惧伤肾,求其脉多入骨难觅,当情绪逐渐恢复平静,脉象亦会慢慢恢复正常。

而劳则气散,不论劳心劳力,过度损耗真气其脉必然无力,古今往来,贪欲无涯,色心难填,蛇身焉能吞象?房中美色,拔尽人身真阴,致血脉亏枯,至死方休,功名富贵,宦海沉浮,斗角钩心,脉乱如麻,谦谦君子,可不慎乎?四体不勤,安稳少动,逸则气滞,气血失活,脉象多艰涩难行。

而饮食从外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肺,通调至全身四肢百骸,其糟粕又下入于小、大肠,经魄门而出;饮食自倍,致饮料食物阻滞于胃肠,腑气不通,鼓动于血脉,其脉必现圆滑有力之象;而过饥不食,营养不足,仓禀空虚,粮道既断,血脉之源头不足,其脉象必现虚弱无力,迁延久长,脾虚及肾,脉管就算重按至骨亦无定踪;饮食虽在体内伤及脾胃脏腑,但从病因而言,终是从外而入,故还是应并入外感病类,新经络公众号提示以上不管是外感还是内伤,都自有体系与血脉相连感应,《素问· 经脉别论》有云:“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之变也”,有心者只要在临证中不断静心去体会脉象,相信一定会有很多感触。

人两手桡骨茎突寸口桡动脉处为“脉之大会”,属手太阴肺经,为气血循环起始之处,脉气流注肺而总会于寸口,故五脏六腑之盛衰,营卫气血之盈亏,均可直接从寸口脉象上反映出来,且寸口脉位置表浅,其脉气感触极为灵敏,便于医者诊按,故几千年来医家诊脉,莫不以寸口脉为主。

寸口脉象也确实能够全面反映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如患者身材高大医者瘦小,寸口脉布指宜稀疏,患者身材矮小医者壮硕则布指宜紧密,这样才能更好的抓到寸口脉的脉体。

至于诊脉时间,本人认为一般至少需要3分钟以上,指下才有所得,手未离脉前,建议医者不要问诊察舌,也请病患闭口不言为妙,以免影响脉象真假,整个切脉过程,要从容不迫,严肃认真,且不可草率随意按触,疑难病例心中无定;仔细诊脉5分钟以上又有何不可,医者仔细认真,病家更是欢喜信任,正如仲圣在《伤寒论.序》中所说:“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近百年来科技日新月异,现代医学新技术新项目层出不穷,许多同道对中医脉诊这一古老技术已越来越不够重视,甚至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当然更无深研之心,诊病之时,手持病腕,全不知寸口分部,按寸不及尺,按关不及寸,肆意谈笑,指下全无神意灌注其中,要想以脉测证,实在很难;噫!道心已失,脉诊仅沦为摆设而已,悲哀至极。

亦有人过度夸大脉诊神奇,门诊既不问诊,也不察舌,诊脉毕即处方给药,患者诉说病情,或有疑问,顿露不悦之色,甚至一按脉便曰“肝脏肿瘤”,“胃中息肉”,以炫奇取庞,既有如此水平,要现代“B超”“CT”何用?

古人创立脉诊,本为探察人体寒热虚实真假、脏腑功能气血紊乱之病机,很朴素的一门学问,却被一些人搞得玄奥难测 ,而社会有很多人偏偏好这一口,我在中医门诊中就经常有人来考脉诊水平,问诊绝然不语,双手一摊,要求诊脉,表示脉诊对了,就服你药,一有偏颇,掉头就走,让人苦笑不已,医者能医人病,却不能医其心,可叹!

以上医者极左极右这两种对脉诊的态度,我认为均是对病人相当不负责任,是对祖国医学瑰宝——脉学的亵渎,对个人学术提高更无半点好处,真正的脉学实际上是极其朴素和实用的一门学科,我们应该努力继承和发扬,于国于民于己都会有莫大好处,一指导引归根术提示诊脉时我们要全神贯注,凝心于医者手指与病人寸口之间,以神会神,仔细去体会指下脉管细微变化,由于六淫骤然从外侵犯机体,脉象一定会随着外部环境而改变较快,常使脉无定体,变化迅捷,但舌苔短时间内却变化不大,故'外感重舌”,喜怒忧思悲恐惊及劳欲内伤脏腑,其脉象变化在一段时间内较为稳定,故“内伤重脉”。

“外感重舌,内伤重脉”这两个 “重”字是重视的意思,并不是说完全舍弃舌与脉任何一方;许多复杂疾病病程较长,往往外感与内伤交结缠绵,已难分彼此,更宜舌脉并重,四诊合参,才能做到识真烛奸,病无遁形。临证中,脉理需要我们去深究,四诊更是不可偏废,术至于细,才能精深。

六指擒龙脉法之起手

传统脉诊,诊一手换一手,学验俱丰之士固然心中有数,我等涉医不深之辈则诊一手忘一手,诊一脉忘一脉,实在心中无底,指下难明。鉴于此,我在临证中双手六指共下,擒住病者左右双手共参,嘱病者对案而坐。

诊间之桌不要太宽,三尺足矣。可以拉近与病人之间距离,易于感受病人之气息(现今中医诊室大搞复古,桌子雕花宽大,美是美矣,于诊脉却不甚合),让病人双手平伸手心向上翻覆于脉枕之上,掌面摊开,手指自然放松垂下,坐姿要适当,以保证双手与心脏同一水平,手表及腕部饰物一定要完全拿掉,衬衫袖扣要解开,冬天大衣要脱掉,一定要宽松裸露寸关尺三部完整肌肤。

医者需平心静气,以双手食、中、无名指六指齐下,按住病人双手寸口,以左手三指探查病人右手之脉,以右手三指探查病人左手之脉(人之食、中、无名指感觉灵敏,拇、小二指感觉较差),先以双手中指寻到病人双手桡骨高骨以定关部,再以双手食、无名两指分别定寸、尺部,心中意念如手捧莲花、六指盛开,以指力浮沉细心按求,抓着脉体之后可闭目凝神,以体会病人之寒热虚实表里,病之在脏在腑。

待得心中有数,脉管离指,才许问诊望色,切切不可未得脉体,便忙于察舌询病,徒乱心神,一把住脉,我们的意念心神就应当俱在六指之中,由于双手齐下,指力分布可以更加均匀,并可以随时调整,使六部脉能够从容相互比较,如体会某一二部脉特殊之处,可其余四五指均翘起离脉,特别单用一指或二指探察此处脉象。南少林火功推拿提示在很多病例中,特别是一些疑难病案,病机繁杂,真假难辨,证、舌、脉三相矛盾,此时,自古就有“内伤疑难从脉”之说,六脉双手共参,层层剥茧,许多疑惑可能豁然开朗,取名“六指擒龙”,即是医者以神存于六指之间,擒住病之真机之意。

六指擒龙脉法之定位

欲明五脏六腑与脉之联系,必先明寸口脉之分候何脏何腑;没有寸口六部脉之规范定位,把脉心中将全无根脚,所以六脉定位在学习脉法中一直是重中之重,试问:“君升岱岳、诣扶桑无径舟之便,会是何等艰苦。”

古今脉诀五脏寸关尺分部基本无异议,左手寸、关、尺对应为心、肝、左肾;右手寸、关、尺对应为肺、脾、右肾,由于五脏位置较深,故诊脏脉时宜用力较重,有时甚至按至筋骨才能体会到脏之脉象,故“沉取”应脏,而六腑位置相对于五脏较浅,故诊腑脉时以较轻指力按在寸口脉搏动部位即可感受到,故“浮取”应腑。

其中左右手二关脉浮取为胆胃二腑已成定识,无须再辨;而两寸两尺腑脉分部却千古争论不休;《难经》、《脉经》载左右二寸对应为小、大二肠,左尺均对应为膀胱;右尺部《难经》对应为命门,《脉经》对应为三焦;至明·《景岳全书》左右二寸改为心包络、膻中,将大、小肠移入尺部,后清·《医宗金鉴》又将膻中移至左寸,右寸改为胸中,大、小肠亦移入尺部,但左右位置对调;众说纷纭,乱人耳目,一时让有心学脉者不知何去何从。

我在初学脉时就被这个问题搞得头脑一片糊涂,把脉时在两寸两尺间幻象四起,先贤之说,不知应该遵谁?后来读到清·周学霆《三指禅》中曰:“琥珀拾芥,悬空亦起,磁石吸铁,隔碍潜通,而何论大小肠之在下,心肺之在上乎?”不禁恍然而悟,五脏六腑与寸口脉自有体系相连感应,又怎能古板上下机械定位,难道《内经》“上竟上”“下竟下”之说我们就不能怀疑吗?高阳生伪诀之名可以洗脱矣!

我在临证中就宗周氏之说,依其分部而行,左关肝胆与右关脾胃木土互校,左尺肾膀胱与右尺肾命门水火共济,左寸心小肠与右寸肺大肠血气相对,其中两寸心肺二肠为上焦,两关肝胆脾胃为中焦,两尺双肾膀胱为下焦,五脏六腑俱已缩小摆入寸口脉中,让医者稳稳去把探,真是妙哉!

不久我又发现了问题,如此定位,大小肠配肺心,胆胃配肝脾,膀胱配左肾(水),均为脏腑表里相属,合情合理,而命门配右肾(火),似乎又于理欠妥;《难经·三十九难》云:“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命门是人体生命的根本,是维持生命和繁衍后代的门户,故称“命门”。

“男子藏精,女子系胞”说明人体的生殖机能皆在于命门,所以男子睾丸女子卵巢均应属命门范畴,男人命门(睾丸)显露在外,借输精管与前列腺相通相表里,女子命门(卵巢)藏于体内,以输卵管为管道与子宫相通相表里,“其气与肾通”,说明实际上命门即是右肾,两者一气相通。

右尺部

  • 沉取应脏为右肾(命门),男为睾丸女为卵巢,内寄真火(生命之火)。

  • 浮取应腑为(男)前列腺(女)子宫。

此部,现代谓生殖系统是也。

左尺部

  • 沉取应脏为左肾,内寄真水(生命之水)

  • 浮取应腑为膀胱。

    此部现代谓泌尿系统是也。

两关部

  • 取两关部脉得肝胆脾胃之气,现代谓消化系统是也。

两寸部

  • 两寸部沉取得心肺之脉,现代谓循环、呼吸系统是也,与大小二肠互为表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