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瓷器上的鹿纹寓意解读

明清时期的瓷器上,以鹿为主体的纹饰图案有很多,它们不但寓意丰富,而且变化多端。本文以一组清代鹿纹为例,解读它们具有怎样的寓意,以及之间的种种演变关系。

▌鹿鸣宴图:延揽才俊的诱饵

图1  ▌清青花鹿燕纹标本

图2   ▌清青花鹿燕纹标本

图3   ▌清青花鹿燕纹标本

图4  ▌清青花鹿燕纹标本

清初瓷器中有一批瓷画,以鹿为主体,以飞燕为配角,引人注目。从图1至图4的几个画面看,虽然繁简有所不同,但鹿与燕都画得很明确。这种瓷画的主题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画中“燕”与“宴”谐音相通,鹿、燕组合应该是在表示“鹿鸣宴”之意。“鹿鸣宴”是中国古代与科举考试有关的着名宴饮,一般是乡试中举的人,才有资格参加,乃人生一大喜事。

图1和图2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鹿和燕之外,右侧还画着一株枝繁叶茂的松树,松树树冠部有一大块云团,这也是有特别用意的。松树其实象征着人才,松树长入云端则是“凌云”之意,示人要有“凌云”之志。鹿鸣宴、凌云志,这两幅瓷画鼓励学子参加科举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意图一目了然。

科举乡试之后举行“鹿鸣宴”的习俗,起源于唐。据《新唐书·选举制上》记载:乡试“试已,长吏以乡饮酒礼,会属僚,设宾主,陈俎豆, 备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鸣》之诗,因与耆艾叙长少焉。”乡试之后,地方长官邀请中举者参加庆祝宴会“乡饮酒礼”,与地方官员和年长乡贤结识,并确定年轻人与年长者之间的礼数。因在酒宴上要“歌《鹿鸣》之诗”,故名“鹿鸣宴”。

为什么在乡试之后的庆祝宴会上要“歌《鹿鸣》之诗”呢?《鹿鸣》是《诗经·小雅》中的第一篇,讲的是古代君臣举行宴乐,交流感情之事。因诗的起首一句是“呦呦鹿鸣”,故题名《鹿鸣》。《鹿鸣》诗中的君臣关系,与乡试之后地方长官和新科举人的关系有相似之处,故“歌《鹿鸣》之诗”的实质,是要对进入官员队伍的新人进行“礼”的教育,在古代社会属特别重要的政治习俗。因此,“鹿鸣宴”在唐宋两代十分流行,明清时期也一直沿用下来。

明代瓷画中有许多与科举有关的品种,如“鱼跃龙门”“魁星踢斗”“并蒂莲花”“一甲登天”等,但似乎没有“鹿鸣宴”的一席之地。到清初,瓷画中大量出现《鹿鸣宴图》,而明代流行的科举题材却少见了。这又是为什么呢?要弄清楚其中的原因,应该先对清初实行科举制的情况有所了解。

满清入关是少数民族占领中原大地,当时满族在文化上的落后是显而易见的。在汉族大臣的帮助下,满清统治者早早地意识到吸收汉族文化为己所用的重要性。选拔人才方面,顺治二年(1645年)江南甫定,清政府就立即实施科举制度。同年,范文程奏疏道:“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宜广其途以搜之。请于丙戌(1646年)会试后,八月再行乡试,丁亥(1647年)二月再行会试。”清政府采纳了这个建议,非常时期竟连续开科取士,可见其用人心切。但那时刚刚亡国的汉人抗清情绪高涨,许多胸怀民族大义的读书人拒绝参加科举考试。满清统治者因此想方设法要引诱汉族青年才俊步入科举之途。瓷画《鹿鸣宴图》就有这方面的意图:参加鹿鸣宴多么荣耀啊,从此可以走上仕途,光宗耀祖,享尽富贵!

明清瓷画中的科举题材,因背景不同而出现较大区别。清代《鹿鸣宴图》与明代“魁星踢斗”“并蒂莲花”“鱼跃龙门”等图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引诱性的,而后者则是祝愿性的。祝愿性题材出现的前提,是大家把参加科举视为一种当然的共识,读书、科考、做官,人生当然之义。而引诱性题材,则是人们对科举本身是否应该参加,面临两难选择时才会出现。因此,瓷画《鹿鸣宴图》更像是一个诱饵。

▌双鹿图:君臣和谐的呼声

图5   ▌清青花双鹿图标本

图6  ▌清青花双鹿图标本

瓷画中图5至图6这种类型的《双鹿图》,出现于清早期。画面中两只鹿欢快地聚在一起, 前景有些小草,远处一抹是群山。双鹿似乎是一大一小。而且左边大的那只有鹿角,是公的;右边那只小鹿,有的有角,有的无角,性别不一。大鹿前行中回头望着小鹿,似乎在招呼它跟上;在后的小鹿看着大鹿,听话地举足欲前。

《双鹿图》画意应来自《诗经·小雅·鹿鸣》这首古诗。在解读《双鹿图》之前,不妨先来看看这首《鹿鸣》诗。全诗共三章,原文如下: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据专家分析,《鹿鸣》表现的是古代君王举行宴会招待群臣时的情景。原来,君臣之间平时等级森严,礼数以敬为主,先王因此担心君臣感情不通,故制订一套“燕飨之礼”,用于宴会之时,“以通上下之情”,最终目的当然是让臣下更好地为君主服务。诗用“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起兴,是因为鹿群在吃草时,发出欢快的“呦呦”叫声,可以烘托君臣宴会时的欢乐气氛。

清早期瓷画《双鹿图》,其实画的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场面。前景中的野草,即是鹿所食的“苹”“蒿”“芩”。通过画《鹿鸣》诗兴的部分,来间接表现兴后面的主体内容。比如双鹿的一大一小,一前一后,一呼一应,就象征着君与臣的等级关系;双鹿欢快的动作,则象征着君臣之间的和谐亲密。

查看明代瓷器上的鹿纹,很少在同一画面中如此刻意画双鹿的。清初突然流行《双鹿图》,应该有原因。这个原因就是满清入关后民族矛盾的尖锐。即使是统治集团内部,满族君主与汉族大臣之间也关系紧张。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双鹿图》在瓷器上大量涌现,应该是民间的一种无言呼声:学学古代君王的待臣之道吧,君臣和谐国家才能安宁!康熙中期之后,瓷画《双鹿图》逐渐少见了。这表明此时的君臣关系已经大有改善,社会趋向稳定。但《双鹿图》作为一种美好的诗意瓷画,在瓷器中仍有存在的价值。

图7   ▌清青花双鹿图标本

图7就是清中期出现的一种“双鹿图”瓷画。由于时代背景已经不同了,鹿纹的主题会出现变化。从君臣关系角度看,图7中的双鹿显得过于亲昵,总不如清初的《双鹿图》画得生动、得体。

▌古树伏鹿图:读书人的偶像

清代瓷器上再一种与鹿有关的新颖图案是:一头鹿卧倒在草地上,回首喜悦地看着身旁一株怪异的松树。

图8   ▌清青花古树伏鹿图标本

图9   ▌清青花古树伏鹿图标本

这个图案似乎眼熟,应该是从明代“松鹿图”脱胎而来。

明代“松鹿图”的画意比较明确,“松”寓意长寿,“鹿”谐音“禄”,两者组合在一起表示祝愿“长寿富贵”。那么清代改造过的“松鹿图”,有什么新意吗?对此问题,可从鲁迅一篇散文说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曾提到他第一次去私塾先生家的情节:“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从现在作为景点保留着的“三味书屋”实物看,匾下面的那幅画,画面就是由一松一鹿组合而成。这看似普通的“松鹿图”其实不普通,奥妙在图的名称上露出端倪。

鲁迅在文中说到此画时,是这样说的:“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请注意,鲁迅不说梅花鹿“卧”,而是说“伏”;不说“松树”,而是说“古树”。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有专家分析认为,说“伏鹿”是取其谐音“福禄”;说“古树”也是取谐音“古书”,因而此画的名称应该叫《古树伏鹿图》。这其中的含义,在那里生活了五年的鲁迅应该是很清楚的。

《古树伏鹿图》内含的意义是:读“古书”,“福禄”就在其中。这里的“古书”不是一般的书,而是指科举考试涉及的“四书五经”,以及广义的经、史、诸子的书。孔子曾在《论语·卫灵公》中教导弟子说:“学也,禄在其中矣。”意思是读好书,做高官,俸禄在其中。《古树伏鹿图》正是在表达这个意思。

鲁迅是在12岁时进三味书屋读私塾的。这一年是光绪十九年(1893年),属晚清。书屋里的《古树伏鹿图》与图8、图9这两幅康熙年间瓷画的画面相近,两者的画意应该相同。故瓷画的名称也应是《古树伏鹿图》,属引导人们谨记先圣孔子教诲的纹样。

再来看看瓷画《古树伏鹿图》中树的画法。一方面,这些树树干粗壮,但枝叶已基本脱落,这是古老之树的特征;另一方面,在树的枯枝上又有几丛松针叶,表明它们仍是有着生机的古树,不是死树。这样的画法,象征着古书很古,但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从这巧妙的画法上我们可以看出,瓷画《古树伏鹿图》是很有创意的。由于“古树”寓意“古书”,“古书”代表孔子思想,所以在康熙年间的瓷画中,“古树”就有了崇高的象征意义,受到人们特别的崇敬。

图10   ▌清青花古树图标本

图10是将《古树伏鹿图》中的“古树”单独拿来作为画面主体,从而衍化出一个新的瓷画品种《古树图》,正是人们这种崇敬心理的形象写照。

▌福禄寿图:思想束缚的象征

清代的《古树伏鹿图》是鼓励人们读古书,做大官,得福禄的瓷画,但现实生活中的人未必都有这样的雄心。更多的人只是希望自己和家人生活幸福,健康长寿就可以了。因此,《古树伏鹿图》很快又演化出另一个寓意长寿、富贵的新瓷画品种,以满足人们有更广泛群众基础的心理需要。

图11   ▌清青花古树灵芝伏鹿纹标本

图11瓷画,画着一只卧伏的鹿和一株古老的松树,粗看上去与“古树伏鹿图”十分相似。但细看又有不同。主要区别:一是古树画得更接近松树;二是图的右下方多画了一朵灵芝。在传统观念里,松树是长寿的象征,一株树画得更像古树,还是更像松树,隐含的画意是不一样的。灵芝是长寿的食物,明代瓷器上的“祝寿图”, 就常见鹿衔灵芝献给寿星的场面。

图12   ▌清青花古树灵芝伏鹿纹标本

图13   ▌清青花古树灵芝伏鹿纹标本

图12将灵芝画在松树旁,意在暗示这松树象征长寿。所以,这幅瓷画的改变虽然不大,但其实它的画意已经转向了,确切地说,已经属于“祝寿图”一类。

图12和图13,是图11的进一步演化。首先,在这两幅“祝寿图”中,松树旁的灵芝都画得十分夸张,其目的是将松树“长寿”的象征意义表达得更加明确。其次,既然“松”表示长寿,鹿的表意也回归单纯,只表示“禄”。因此这样的图,名称应是“松鹿图”,或者“寿禄图”。单纯表示“禄”的鹿,已经不需要强调它的卧伏了,所以这两幅图中的鹿都站了起来,显得生气勃勃。

在图13中,还可以观察到,在松枝的下方、鹿首的上方,有一个圆圈,内写一个“寿”字。为什么要在半空中画一个圆圈,写一个“寿”字?或许这个细节本身也有祝寿之意。圆圈代表甘露,天降甘露在传统意义上是吉兆。甘露本身也是增寿之物,故里面写“寿”字表明其用处。这个“寿”字进一步确切告诉大家,这幅瓷画的画意就是“祝寿”。另外,从“寿”字处于松树树冠之下的位置看,或许还有“落寿”的一层含义在里面。而鹿抬头迎着下落的“寿”字,则可能有“鹿受”的用意。“落寿”“鹿受”都与“禄寿”谐音,这样,一幅图中有了多重的“禄寿”之意,集中展示了清代人为“祝寿”而产生的众多巧思。

图14   ▌清青花古树灵芝蝙蝠伏鹿纹标本

图14 是前面几幅“祝寿图”的又一种新变化。它的画法是除了“松鹿”之外,又在空中增添了两只蝙蝠。“蝠”谐音“福”,以蝙蝠喻“福”,是清代的一种创新。这样画面中的“蝠”“鹿”“松”三物,就可以组合成“福禄寿”的画意了。

“福禄寿喜”数者并举,可说是清代瓷器纹样的最大主题。除了松、鹿、蝙蝠,还有石榴、佛手、桃子,山、海、文字、花卉,福、禄、寿三星人物等,也可用于祝贺性题材。这些祝贺性的绘画元素和它们数不胜数的组合形式,在清代构成了壮观的祝寿、祝福类瓷画品种。其数量之多,可用“泛滥”一词来形容。“祝寿”“祝福”是人们在瓷画中表达愿望最没有政治风险的内容。在这方面不断花样翻新,实质上是清代社会思想领域受到高度束缚折射出来的现象之一。从这个角度观察,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清代瓷画的内容,其实远不如明代丰富多彩。

本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

相关推荐

  • 瓷器百科丨君子怀德,受天“百禄”,瓷器中鹿纹图的寓意你看懂了吗?

    "鹿"在古人心目中,是一种瑞兽,有祥瑞之兆.<宋书·符瑞志>载:"鹿为纯善禄兽,王者孝则白鹿见,王者明,惠及下,亦见".由此可联想到,聪明活泼的群鹿 ...

  • 器物精赏|| 宋 镂雕松下双鹿图玉饰件

    镂雕松下双鹿图玉饰件 宋代 由于长年深埋地下,受到外界因素影响产生钙化现象,使玉器完全呈现鸡骨白色.整器为长方形片状,单面加工,透雕松下双鹿图案.画面中松叶茂密,松枝由左侧虬曲而上延至右侧,松荫之下一 ...

  • 蝙蝠 双鹿 背 福鹿星文 花钱

    蝙蝠 双鹿 背 福鹿星文 花钱 直径:38.44mm 重量:25.7g     pingpu

  • 明清瓷器上的鹿纹图有何寓意

    明清时期的瓷器上,以鹿为主体的纹饰图案有很多,它们不但寓意丰富,而且变化多端.本文以一组清代鹿纹为例,解读它们具有怎样的寓意,以及之间的种种演变关系. 鹿鸣宴图:延揽才俊的诱饵 图1 清青花鹿燕纹标本 ...

  • 明清瓷器上的鹿纹图有何寓意?

    古玩鑫 明清时期的瓷器上,以鹿为主体的纹饰图案有很多,它们不但寓意丰富,而且变化多端.本文以一组清代鹿纹为例,解读它们具有怎样的寓意,以及之间的种种演变关系. ▌鹿鸣宴图:延揽才俊的诱饵 ▌清青花鹿燕 ...

  • 清代官窑瓷器上的蝙蝠纹图案,代表了吉祥!

    瓷器界 "瓷器界"以交流和学习为宗旨,传递最新瓷器行情,网罗各类瓷器知识,行业内幕,古董瓷器辨伪等诸多内容.国内第一瓷器收藏攻略,是古玩爱好者.资深收藏家的必备号. 公众号 中国是 ...

  • 清代官窑瓷器上的蝙蝠纹图案,代表了吉祥

    中国是十分讲究祥瑞文化的民族,有趣的是对一些纹样来说,这种"讲究"不以貌取物,标准却是名称上的讨喜. 虽然蝙蝠形象丑陋且给人阴森恐怖之感,但由于蝙蝠谐音于"遍富" ...

  • 浅谈中国古瓷器上的莲纹

    莲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古代又称芙蕖.芙蓉.<尔雅·释草>"荷,芙蕖--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疏"芙蕖其总名也,别名芙蓉:江东呼荷:菡萏,莲华也.&qu ...

  • 康熙瓷器上的人物纹,很有特点,值得欣赏

            康熙瓷器上的人物纹,表现技法独特,时代特征明显,展现出了高超的技艺,值得很好的去品鉴欣赏.

  • 笔意清简 栩栩如生——康熙瓷器上的人物纹

    康熙瓷器人物故事纹题材最让喜欢,人物画法飘逸,栩栩如生,一改明晚气象,特别是眼睛画法,无论男女,多以线条体现.孩童之头部,后脑凸出夸张,淘气可爱.从人物的表现上,尽显康熙盛世之象.康熙瓷器人物纹饰题材 ...

  • 扬须探抓,追云赶珠:元代至清代瓷器上龙纹的演变过程

    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龙也是是中华民族最高吉祥物.龙纹是我国最最常见陶瓷装饰纹样之一,被频繁的运用于历代陶瓷器上并贯穿我国陶瓷发展史的始终,在我国陶瓷装饰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元代至清代的641年中 ...

  • 瓷器上的鱼纹装饰

    在磁州窑瓷器的众多装饰中,不同时代的鱼纹有不同的特征,从宋金元时期起,经明清至今,千余年来,一直占据着一席之地.从古至今,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富庶.繁荣的象征,不仅仅是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还体现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