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史姝睿:教育实习中导师制成效高下的影响机制
受到教育实习带队指导教师人员不足、高校教师的实习指导缺乏针对性、学生教育实践能力发展需求的影响,教育实习模式随教育新形势发生改变,教育实习导师制建立。教育实习导师制是高校在全省范围内选定学校,将其作为教育实习基地,并从各学科中聘任优秀教师作为实习指导老师。在实习过程中采用导师制,每位指导教师负责2—3名实习生的实习工作,指导教师根据要求对实习生进行教学及班主任工作的安排培训,在实习结束后对实习生评分,并由实习学校确认。
一、师徒间权力关系、责任划分及经验分享会影响学习成效
学科教学知识,是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的结合。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师徒互动不是简单意义上教学经验的传授。实习生与指导教师的互动更集中于课堂外。师徒间权力关系的是否对称、责任的承担与教学经验的分享程度都会影响实习生学科教学知识的习得。师徒间的权力关系主要体现在双方对于实习指导老师的角色定位,不对等的权力关系则表现为指导教师的单向控制,如对实习生课堂的随意打断。责任的承担体现在实习生产生问题后双方的应对态度,问题发生的根源究竟是指导教师还是学生。教学经验的分享程度则集中于指导教师层面,指导教师通过言行传递出的教学经验信息与实习生观察模仿习得的教学经验不对等容易造成师徒间的距离感,进而造成实习生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滞后。
二、师徒间投契式、合模式、区隔式、疏离式和谐会影响自我效能
在一般情况下,实习期的师徒关系不会出现对立的情况,往往是较为和谐的关系,师徒关系在和谐的前提下主要有投契式和谐、合模式和谐、区隔式和谐、疏离式和谐等几类。投契式和谐主要表现为师徒间的相互影响,意气相投,但研究显示这样的关系对师范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影响不明显。合模式和谐中师徒互相配合,遵守规矩,责任行事,对师范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帮助较大。区隔式和谐中师徒双方相互尊重,但有距离,缺乏彼此间的交流,没有充分的信任关系,对实习生教育效能的提升影响很难体现。疏离式和谐关系下的师徒双方的价值观念及处理问题的态度都差距较大,自我效能感变化较为矛盾。
三、师徒间职业道德与心理、知识与能力等素养的传习会影响职业认同
教师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职业心理素养四个部分。实习生除了要学习学科教学与班级管理的显性课程,还会从指导教师身上学到关于教师素养的隐性课程。师范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在对指导教师进行观察与无意识的模仿:在课堂上注重观察指导教师的教学,课后观察指导教师的学科教师工作、班主任工作及班级的管理。指导教师有着良好的精神风貌、学识修养,塑造出积极向上的教师形象,实习生心中自然会留下教师形象的良好印象,受指导教师影响,同样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实习生对待工作的态度。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素养则会对实习生起到激励与导向的作用,通过实习期间的观察,实习生明白自己与指导教师的差距,也是明白自己离真正步入教师岗位的差距,进而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加强知识积累与能力训练,坚定自身信念与职业认同。此外,教师的师德师风也是影响实习生职业认同感的重要因素。实习生通过对教师的言行举止和班级学生学风的观察,对教师职业进行评估,从而提升或降低对教师的职业认同。
四、师徒传习、理论结合实践、反思性实践会保障实习质量
教育实习中导师制的出现使大学带队教师、学校指导教师和实习生形成了三角关系。美国学者蔡克纳对教育实习提出了三种理解取向:师傅带徒弟、理论运用到实践、反思性实践。这三类取向在现在的教育实习中均有体现。指导教师倾向于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实习生,提升实习生的教学能力。大学带队老师强调实习生将大学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注重以理论为基础发展实践能力。反思性实践则集中于实习生自身在三角关系下寻找理论与实践的权衡点,推动自身在实践中反思与改进。这使师范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单一向专业化与多元化发展,不断深化。
[1]陈克波.建立教育实习导师制提高教育实习质量[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1):101-105.
[2]江淑玲.师徒互动中实习生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J].教育学术月刊,2017(07):64-73.
[3]曲霞.实习期间的师徒关系对师范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3,25(04):62-67+19.
[4]陈瑶,禹建柏.教育实习生对指导教师的观察与认知体验研究——基于教育现象学的视野[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3(01):78-84.
[5]王芳,卢乃桂.教育实习中的“三角关系”探析[J].教育科学,2010,26(02):40-45.
[6]卢俊勇,陶青.观察与思维:重新理解师范生的有效实习观察[J].中国教育学刊,2018(09):9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