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补充的是岸英之前的人生经历;第二课时补充的是朝鲜战场牺牲的烈士,是怎样为了祖国和朝鲜人民的利益牺牲的。
两个课时的补充材料都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课堂上有一次可贵的沉默。我说,朝鲜那么艰苦,斗争那么激烈,毛主席大概是不够爱自己的儿子才会派他去那里吧。小朋友们一时无语,后来发现,原来挫折教育就是主席想给孩子的。不知道他们明不明白,我问这个问题的原因……
教学实录
一、导入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分享上节课的小练笔,评价学生的练笔
3.再读第三自然段
二、聚焦课文第二部分,抓住描写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内心世界。
1.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感悟毛泽东的人物形象。
(第五自然段老师范读)
师:为什么有两种选择?
生:……
师:中国人强调入土为安。
师:那为什么朝鲜方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
生:因为岸英是在对朝鲜意义重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上牺牲的。
师:是对岸英的尊重,是对烈士的尊重。
师:你再看上节课勾画的最触动你的句子,还没有补充,再给3分钟的时间。3分钟后4人小组讨论
师评:哪些地方触动了你?其他同学仔细听,拿起笔勾画,别人想到我没想到的进行补充。
生:“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念”“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无限”两个字流露出毛泽东对儿子的深情。
师:从无限眷念到黯然的目光,蔡欣妍善于联系上下文学习。
师:这句话,还有哪些同学勾画出的,举手看一看。一起读一读。
师:把动词圈画出来。“站、仰、望、忍”这些动词都表现出了毛主席此时悲痛难耐的心情。
生:……
师:即是主席又是父亲,杨礼源发现了毛泽东对自己身份的纠结……。
师总结:我们从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分析了毛主席,蔡欣妍还联系上下文学习。
三、结合课外资料,交流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1.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话的意思,进一步感悟毛泽东内心世界。
师:为什么主席会说: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
那是一场怎样的战争,看看那个时候的故事,教师补充黄继光和杨根思的故事。
师:再读“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
师:读到了这里你对毛泽东又有了什么映像?给5分钟的时间,在刚才的本子上再写。你可选择以“再读文章,毛泽东给了我这样的映像”起头,也可以写“我对毛泽东有了这样新的映像”。已经写完的可以和同桌互相交流。
师:一起读一读最后一句话“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马革裹尸的意思是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英勇作战、死于疆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么死后尸身是否要归葬家乡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何妨。
2.教师写作指导
师:我们如果要把一件事写清楚,首先要找到主人公是谁,其次通过动作、神态
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同学说心理变化,如果你能写出心理变化那就非常了不起。
反思
本文篇幅不长,教学之初,冯老师先让学生们默读课文。默读的同时设置两个学习任务:一是思考课文两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二是学生勾画出最让自己触动的语句。通过完成任务一,学生可以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任务二中,学生首先找出最触动自己的语句,然后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分析,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语文要素的落地有了具体内容的支撑。
在理解毛泽东内心世界的环节,小朋友们积极讨论。当蔡欣妍说到省略号时,甘瑞林同学紧接着蔡欣妍的发言继续发表自己的想法,表达了他对此处省略号的不同理解。学生在合作探索中解决问题,冯老师适时点拨引导,将课堂还给学生。但是这种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学习的方式对我来说还比较困难,主要是担心自己把控不了课堂节奏。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冯老师会先组织学生自行思考并在书上批注自己的想法,防止在合作交流时,被其他同学的想法覆盖了自己的思考。
学生通过文字体会毛主席悲痛的感情其实并不困难,困难的是为什么岸英的逝世会让毛主席如此悲痛。冯老师在这个环节补充了资料,加深了学生的体会。岸英从小颠沛流离,8岁坐牢,经历坎坷,是毛泽东心爱的长子。毛泽东虽是一国领袖,但也是一个孩子的父亲,岸英从小就缺失父亲的陪伴,如今却死在战场,这让毛泽东更加痛苦。通过进一步体会毛泽东的情感,学生再次朗读时,情感也沉重起来。课下冯老师说,会读就表示已经理解了。在走进毛主席内心世界以前,学生并没有带着情感读课文。通过借助语言、动作、神态对人物进行层层分析后,学生再次朗读时便能将自己的理解体会与人物的情感结合起来朗读。这样多层次的朗读方式,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情感的领悟。
好书推荐:《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
推荐理由:《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是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现就职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夏雪梅博士的研究成果。这本书是2012年出版的,但是很多研究对现在也很有指导意义。我已经是三刷这本书了,每一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