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学传灯录摘

一、一生嗜武

商师爷一生嗜武,几乎是一有空闲时间就练拳、琢磨拳艺。特别是他晚年,将所学到的形意、八卦、太极、少林五行熔铸一炉,开创了一支风格独具的形意拳门派。其中仅一个劈拳,就琢磨出了20余种练法打法。为形意拳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商师爷个头矮小,身高只有一米六几,但身灵如猿,坚硬如铁,用起功夫来,可将三四百斤重的碌碡平托而起,且面不改色。直到晚年,运用轻灵功夫之时,忽而在左,忽而在右,左右莫测,一瞬间又转到了别人身后,实在令人难以捉摸。因此,在并州大地,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成为一代形意拳明家高手。但遗憾的是,由于一生操劳,只有68岁就身患疾病早逝。

曹师初入商门,即遵形意门内古法,学站三体式和劈拳。老辈人教拳,既严格又很保守。不像现在的武馆和公园培训班教拳,今天一式,明天一招,半月一月就教了学员不少招数和套路。

商师爷授徒,规矩也大。一是不轻易教,一切慢慢来。二是各授一艺,徒弟之间分开教,师徒二人外有第三者在场是不教的,这叫“一法不传六耳”。

曹师他们4人虽说拜师入门了,但商师爷并不急着教拳。三体式让站了一年半,接下来劈拳练了两年半。入师门几年,再难学到别的招数。

现在曹师回忆起来,还经常说开始学拳是磨性子的事。当然这一磨,也就把基本功磨得扎扎实实。

二、足心踏实才是真

形意拳门内有一个说法:“万法源于三体式”。意思是说,三体式把人体各部位按照形意拳的要领浓缩其中了,它既是形意拳基本功,也是基本法则。所有形意拳的动作都离不开这个基本法则,各种拳招套路尽管变化万端,但原理和要领是一致的。

为练习时简便易记,我据曹师所教,从头至足用“两字诀”概括为:顶头、突额、扣齿、抵舌、收颏、竖项、沉肩、坠肘、含胸、拨背、束肋、塌腰、提肛、挺胯、合膝、抓趾。

不论是古传九数歌、二十四法,还是我斗胆胡诌的“两字诀”,都仅是粗略概括,还不足以完整细致地表述其全部要求。

譬如说“抓趾”。趾如何抓?过去前辈们在传授时,多有“五趾抓地足心空”的训导。但后面还有一句话,前辈们始终是不给讲的,以致让很多徒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曹师说,五趾抓地的确是对的,一点错都没有。然而这个“足心空”,就把好多人弄糊涂了。因此,有不少人问:“这个'足心空’,到底应该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呢?”

曹师让他们脱掉鞋子,五趾抓地,腾空足心,然后再让他们快速地行走,结果谁也走不来。就好像是裹了脚的老太太,一步一拐,难以灵敏。首先连自己都站不稳。行动起来非常艰难,又如何谈得上进退反侧的灵活呢?

过去所传的“五趾抓地足心空”,只是讲了前半句,应该再加上后半句:“足心踏实才是真”!所以,在足落地时,有三个层次是需要分清的,首先要使足后跟轻轻触地,然后再使足掌踏实,最后才是五趾抓地。但是,虽然说是“足心踏实”,实际上是要将涌泉穴周围的足掌踏实,并不是真正让足心也触到地面。

劲、气、力放在足跟和足趾上,有意地让足心腾空,本身就是一个失中的形态,难以使自己稳固。如果将劲气单贯注于五趾,就会出现前栽,是经不起对方丝毫领捋的;如果单贯注于足跟,又会出现后仰,又经不起对方丝毫冲击。抓趾一项,必须使气贯涌泉,劲踏掌中,才能使自己永远保持中正不偏,不栽不仰。

三、桩是静止的拳,拳是运动的桩。

站三体式,如仅仅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什么也不管,那还不行。哨兵站岗,一站几个小时丝纹不动,可从没听说过谁站出了一身功夫。

过去把站三体式也叫作“校正二十四法”,就是告诉人要按三顶、三扣、三圆、三毒、三抱、三垂、三曲、三挺的要求,一项项去做,一项项去不断校正。站时外静内动,外表平静,里面要“暗流涌动”。体内要有动感,脑中要有动意,要有意识地引导劲气在体内奔腾不息。

曹师学站三体式时,从刚开始每次站几分钟到20来分钟,最后能坚持50分钟。

1964年春节后,商师爷又提出了三逼、三提、一大挺等新要求。增加了这些新内容后,一分钟也站不了。刚站20多秒就开始就全身发抖。

师父只能教给正确的拳架和练法,而无法把功夫直接给你,所以功夫还得靠自己苦练才能得到。这就是过去人们常说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方法对了,你去做了,最后就成了自己的东西。否则终究只能是镜中人,井中月,看起来虽好,终不可得。

曹师经商师爷教了“三逼、三提、一大挺”站法后,练了一个月,临睡前两腿都抬不上床,要靠两只手搬着慢慢移上去。

今年,曹师在为我讲述拳法时还回忆说,直到两个多月后才觉腿不痛了,时间上也慢慢能站上一分多钟,但还是站不了两分钟。第四个月时才能站上三分钟,半年后能站上六七分钟,但怎么也站不上八分钟,整个身子抖动得厉害。

曹师经常叨念一句话:学拳者有四种人:“一是喜欢,二是热爱,三是酷爱,四是痴迷。”

学拳不爱拳不行,光热爱没入迷也不行。练拳入了迷,行走坐卧都琢磨着,只要人不蠢,没有不开窍的。

曹师自入商长锁师门,沉浸于形意拳40多年,就真正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对形意拳执著钻研,不仅练之于手,练之于身,而且一有闲暇就琢磨拳理。所悟所得,点点滴滴,记录整理下来,于是就有了上百万字的《形意拳理论研究》等几本专著。

站了一年半三体式,1964年秋天,商师爷终于开始教曹师练劈拳了。可一个劈拳就又让曹师练了两年半。

四、找劲

曹师说,以他在商师爷门下学练劈拳的体会,觉得劈拳最难的就是找劲。找不着劲是令人烦恼的一件事。练上三年找不到劲,练上五年还是找不到劲,甚至于练上十年依然还是找不到劲。

曹师授徒时,也经常有徒弟不耐烦地问他:“师父,你说的找劲,究竟是要找什么样的劲呢?我总不理解,也找不着。”曹师反复诱导:要找的是劲气从哪里起,又往哪里走,最后要到达哪里,这股子劲气走的不是直线,而是要走螺旋路线,并且要找到它的力点和支点,以及两手的运行方法,使得意、气、劲、力真正能够相合在一起,就会慢慢地找到说不上来的那股子劲了。

首先要懂得劈拳的劲力须从哪里生发出来,而后再转换到哪里去,哪里是劈拳的发力点,哪里是劈拳劲力的支点,这是非常关键的。还有劈拳中的各种要领、规矩、尺寸,角度以及发放劲力的技巧、奥妙等,都是劈拳中的关键所在。

内三合与外三合,沉肩与坠肘,起钻与落翻,阴与阳的相互变化。内三合需要如何合?外三合又该怎样合?沉肩究竟要沉到什么程度才算合乎要求,起钻如何起,如何钻?起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起?钻时要如何转,转要转到什么角度才是正确的?落翻又如何落,如何翻?落到什么程度?翻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在练习劈拳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性的技术问题。

这些问题也正是过去老前辈们所保守的东西,是不肯轻易说破说透的。即使教给徒弟,也是“一法不传六耳”,不让第三人听到。商师爷当年还特别要求,练习时绝对不能让别人在一旁观看到,所以,曹师大多时候只是在自己家中练习。

曹师有位朋友,60多岁了,算起来也差不多练了将近30多年,但无论怎样使尽全身力气,他的劈拳就是发不出人,最多就是把对方推出三四步。后来曹师给他点醒:该合时合不住,该放时又放不开,起钻落翻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好。

后来他回去又练了一段时间后,非常高兴地对曹师说:“我现在能把徒弟们发出去了,但还是不够干脆利落。”

练劈拳,要“先练开展,后练收缩”。开始练习时,一定要大开大合,舒展大方。但也必须掌握一个度,要张而不偏于浮,开而不偏于散,放而不偏于肆,展而不偏于直。练至收缩时,又必须是敛而不偏于拘泥,约而不偏于别屈,缩而不偏于抽龊。最后求得劲力的含而不露,沉而不僵,身灵而不偏于飘浮,沉稳而不偏于僵滞。

当第一步明劲功夫练到功深圆满,劲力已入骨,浑身成为一个整体的劲力,需要爆发刚劲时,真正能够干脆利索、断钢截铁般地发出,则应转换到暗劲的练法上来。

在练习暗劲时,不但要体现出灵活无滞、形如流水,而且要体现出进退无声、轻灵和“柔如绳之系”的特色来。

曹师在商师爷门下学练劈拳,刚开始时是明劲,练了一年。明劲阶段主要是求整劲,接着下来再练刚劲,总感觉练不出来,难练!后来商师爷讲了一个诀窍,练了一个月就体会到了。

用刚劲练正圆劈拳,就是一个“挥锄翻土”的动作。有的人空手练劈拳,来回几趟下来累得气喘呼呼。而农民两手抡着一柄锄头,半天下来,要挖翻一大片地,也未见叫苦叫累。

手握锄柄,抡起锄头挖下去,所用的如仅是两条手臂上的劲力,这样不仅入土不深,而且挖不了几锄,臂膀就会酸痛得受不了,甚至握锄的手掌也会磨出水泡来。有经验的老农另有诀窍,在此就卖个关子不说了。读者不妨自己去做一回体力劳动,从挥锄翻土中去体会该怎么使劲,找出刚劲劈拳的劲诀。

曹师接着练暗劲,又扎扎实实练了一年。

练到暗劲阶段时,商师爷不准曹师再放劲了,全身各部都要稳住、合住,就像是拉弓射箭一般。要求把功夫练到自己的身上来。两手、两臂、两足的出入要配合呼吸的快慢来运动,而不是让呼吸配合手足的运动。

曹师练暗劲,两手的出入,由大圆变成了中圆或小圆。无论是左右手向回收,还是向前上方钻出,力求做到沉肩坠肘,真正使肩顶骨落下,使内外的意、气、劲、力相合为一,成为后重前轻、轻刀快马的整劲。另外,两手暗合,两肘暗合,两肩暗合,注重练出合劲。

说到合劲,凡是练习形意拳的人都明白关于内三合与外三合的要求,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并不多。

曹师说,“合劲”绝不是一句简单的空话,而是一定要将它真正理解好和做好。要做到这一点,如果得不到真传,掌握不了其中的奥妙,也还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在练习劈拳时,除了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的内三合,以及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的外三合外,同时还要做到两肩相合,两肘相合,两手相合,两胯相合和两膝相合,以及左手与右足相合,右手与左足相合,心与眼合,眼与手合等,总之,要使自己全身合成一个整体。

虽然初学者在练习相合时,还谈不上打人的方法,但是没有这个合劲的锻炼基础,要想在将来运用,就催不动对方,拔不掉对方的根基,是不可能将对方抛发出去的。

学练劈拳,两肩一是要“沉”,二是要“合”。一定要心存“沉”、“合”两字。没有沉肩,就会使上肢的劲无所依,力无所托,成为漂浮而无根的草,任人摆布,又岂能不败于人呢!没有两肩和两肘、两手的相合,上肢就会成为一个散乱而无力、中看不中用的摆设。

劈拳化劲只练了几个月,商师爷说:“先给你讲讲,以后慢慢去体会。”可以随心所欲地走架盘势,练得动作劲力不走样就放手了。

五、十点总结

对化劲的深入了解,是曹师在以后几十年的练习中慢慢体味的。在修订再版《形意拳理论研究》时,曹师将练习心得总结出了十点:

第一、练时既不可没有劲,更不能将劲力浪费掉,一定要保存住,才能把功力练到自己的身上。

第二、要真正体现出后重前轻。

第三、劈拳的劲力要从足底提起来,而后通过腰、背,再传送到膊、膀、肘、手,使上下内外真正成为一个整体。

第四、两肩要真正地沉落下来,让肩顶骨真正落入骨缝之中。开始练习时,要有意识地稍微向下沉,然后再逐步地使其下沉,并向回合。最后再练习开肩。

第五、两肘要沉。“中节空,节节空”,坠肘要在动作中真正体现出来,才能把钢用在刀刃上。

第六、练习劈拳时,须有全身的劲力。抽肩调膀,劲力的互相转换一定要实实在在地运作,绝不可以走了空招。一定要注意将劲力由左手倒换到右手上来,再从右手倒换到左手上来,通过不断地互相转换,才能使自己的劲力走活。

第七、两手一出一入所走的圆,也要由大圆逐渐地变为中圆或小圆。

第八、两手无论是出是入,都要有拧劲(即螺旋劲)。两手和两臂的出入,不仅要有螺旋式的运动,而且要有两手的相摩,两肘与两肋相摩。

第九、气与力要合。气与力合,不在于单手配合呼吸之气,而是要使全身的劲力与气都必须相合在一起。

第十、俗话说:“织衣织裤,贵在开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定要把收势做得认真扎实,真正把气沉下去。两手从两侧向上举起时须配合吸气,然后再从面部沿中线向下慢慢地运行时,又须配合呼气,两手到脐前时,意念要随之将一口气送到脐下气穴中(下丹田),要把气深沉到海底。

形意拳的精华全在劈拳。练形意拳,以劈拳始,以劈拳终。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形意拳的套路,基本上都是以劈拳为起势和收势。二是说,学劈拳开始,至五行拳、十二形练习,经过五年十年若干轮回把每一招一式练好后,有的前辈仅把劈拳留下来作为终生操习之招。

练习劈拳不是简单练招,而是要抱定这简单一招找到劲,练出劲,练出功夫来。以一点寻求突破,从一招求得深入。一般来说,也像站三体式一样,要经历刚、柔、韧、活四个阶段。

通过劈拳反复练习掌握了形意拳的要领、诀窍后,再学练其它招式,就会举一反三,一通百通。这是老祖宗的一种智慧,是历代先师的智慧结晶和体悟心得。初学者须切记勿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