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误导了!肆虐明朝东南沿海的“倭寇”,主体竟然是中国人!
大明嘉靖年间,明帝国的东南沿海遭遇了倭寇的疯狂肆虐,沿海百姓苦不堪言。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大明王朝的浙江、福建等地区涌现出了胡宗宪、谭纶等一系列抗倭名臣,以及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名将,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热血谱写出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抗倭悲歌!
但是,抛开历史的表象,我们要发掘其中的本质。今天我们要说的也许会颠覆你的三观,但是这却是历史背后实实在在的真相!
首先,倭寇的形成主要原因是明朝的沿海治理政策出了问题!
在明朝立国之初便开始实施“海禁”政策,其目的是为了限制压缩沿海军阀残余和海盗的生存空间,而海禁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禁止民间海外贸易,随着时间的推移,“海禁”政策逐步收紧,到了嘉靖年间已经达到了“片板不准下海,寸货不许入番”的程度。原本这项政策正是为了打击海盗而设置,但这却恰恰成为了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实力迅速膨胀的根本性原因。
在福建和浙江,这里有着极为特殊的地理风貌,号称是“九山半水半分田”!通俗的说,就是,耕地极为稀少!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使得福建、浙江两省的经济模式和我国古代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有着明显的区别。
耕地稀少,种出来的粮食就少,根本就满足不了这里老百姓的基本口粮。所以沿海百姓传统做法就是通过海外贸易获取财富,然后再从外省购粮用以满足自身的需求!
但是现在问题出来了,朝廷搞“海禁”,老百姓不能出海做买卖了;不能做买卖,当然就赚不到钱了;赚不到钱,就买不到粮食;买不到粮食就会饿肚子;而饿肚子……是会死人的!
民间海商集团开始形成!
政府不让老百姓下海做生意,但是老百姓必须要填饱肚子,那么结果自然是老百姓瞒着政府偷偷下海做生意。与其在岸上活活饿死,不如偷偷下海搏一把!这是一种正常的心态!
然而让这些偷偷下海的老百姓没想到的是,海外贸易竟然能够获取巨额的财富!明朝的丝绸、瓷器、丝绵等物在海外都是紧俏的商品,一船运到南洋、日本等地就能获取天价白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原本在陆地上不敢下海的人,看着自己同村的老乡冒着生命危险出海几趟,回来之后就摇身一变成了富人。这下好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偷着下海贸易。
干的人多了,大家自然就开始抱团儿!随着人数规模的扩大,这些老百姓就渐渐的有组织起来,他们开始控制各个海域的贸易路线,垄断相关的货物运输,从而进一步使得自身的财力越来越强。所谓“片板不准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
到了这个时候,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民间海商集团就形成了!
民间海商集团的变质!
由于民间海外贸易的丰厚利润,海商集团的财力越来越强,渐渐的他们开始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希望在出海时拥有更多的安全保障,于是他们就耗费巨资开始对自己的船队进行武装。
他们购进火炮、火枪、冷兵器,并且组建了自己的私人武装,这样一来使得他们对于保护自己的货物和财富更加有底气,甚至敢于在海上与大明朝的官军公然对抗!
此时的大明正处于一个虚弱的阶段,武将长期被文官压制,导致海防废驰、军队战斗力涣散……这就使得海上集团发现,他们的武器比官兵更先进,战斗意志比官兵更强,甚至人数比官兵还多,海洋,早已经不是大明官兵的天下了!
在掌握了海洋的主导权之后,海商集团中一些强有力的实力派开始意识到一个问题:既然连官军都奈何不了我们,那我们岂不是可以为所欲为?既然可以为所欲为,那还做什么买卖?干脆直接去抢,这才是来钱最快的办法!
这个时候,海商集团开始堕落了!他们一方面是把持着民间海上贸易的商人,一方面又变成了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强盗。其中,嘉靖年间的两大海商集团头目汪直和徐海便是这些人当中的代表,两人麾下动辄便可聚集上万人或劫掠沿海州县,或公然与官兵对抗。其中汪直更是直接占据了日本的肥前国平户岛一带区域,对外称“徽王”,后来还有了国号“宋”。
这些人虽然干着强盗的活计,但毕竟是华夏土生土长的人,大家今后回到陆地上还需要有一个体面的身份,所以这些堕落的海商集团就和海上的日本浪人勾结在一起,大家换上日本武士的衣衫,拿起武士刀,统一以日本强盗的面目出现,干着杀人放火的勾当!
到了这个时候,疯狂肆虐明朝东南沿海的“倭寇”便出现了!至于倭寇又是如何销声匿迹的呢?我们下期再聊!我是华夏问长安喜欢我,就关注我!
图/来源于网络
文/华夏问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