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良师奚鑫康先生

〓 第 1432  期 〓

文|王万荣  编辑|王成海

前些时侯,写了一篇《我初中的班主任马恺老师》以后,正准备拟写我的高中数学老师奚鑫康。突然前天中午,在朋友圈里看到了同学王桂英转发的一篇文章:北方周末报报道的《上海知青与内蒙古姑娘的“生死恋"》,这是一篇催人泪下的关于奚老师生前的往事与身后遗孀范秀云对他的眷恋之爱,倾慕之心的文章,这篇美文。深深打动了我,也引发了同学们对奚老师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学长(学姐)的敬佩敬仰之情,也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

我与奚老师的相识、相处,亲切地交谈交流。毕业后的几次相见相处,以及在兴和二中院内的最后一次邂逅见面。他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仿佛奚老师就在眼前与我促膝长谈,他笑容可掬,平易近人。他既是良师,又是挚友。他与我推心置腹,无话不谈。

奚老师,是上海市来内蒙古兴和县下乡插队的一名知识青年。

那是一九六九年,19岁的奚老师与同学们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毅然和上海虹口区389名知青,踏上了开往内蒙古大草原的列车,风尘仆仆来到了兴和县下乡,插队落户。奚老师与方忠达、李德芬等41名知青被分配到兴和县民族团结乡十四苏木,与社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由于奚老师与乡亲们团结友爱,热爱劳动,乐于助人。在村里的讲习所里指导乡亲们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政治,学习文化,为乡亲们扫盲,受到了当地干部和社员群众的好评。

1973年,当时的乌盟师范学校来兴和县招生,很荣幸,奚老师被录取。1974年8月份奚老师毕业后,被分配到赛乌素地区中学(赛中)任教。1975年与范秀云女士结为终身伴侣。

当年,我正在赛中高二班就读。一开始,奚老师担任了我们班的政治课。

曾记得:奚老师给我们讲过的一节课“南门掀(立)木"。

一上课,他就开门见山地自我介绍,我叫奚鑫康,从上海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插队下乡。后来上了一年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贵校教书。今天,我给大家上政治课。我们成了一个战壕的战友,希望大家与我交朋友。下面,我们共同学习商鞅变法中的一个故事“南门掀(立)木"。

他说着,就在黑板上刷刷刷刷地写下了“南门掀(立)木"四个秀丽隽永的大字。接着就说着略带上海口腔的普通话开讲了:“南门掀(立)木”这个故事就从这里开始。“掀木"即为扛起木头,“立木"则为立起木头。有的版本叫“南门掀木”,即从南门扛木头;有的版本讲“南门立木”,就是在南门立木头。故事讲的是前后两个不同的动作过程。其着重点不同,一个重点讲扛,一个重点讲立。立与扛是全过程。有立有扛,故事就完整了。

商鞅来到秦国推行变法,为了取信于民,就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金子。"但没人去做。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了五十两。这时人群中有一个人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扛到北门。商鞅立刻派人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金。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上下。后来,商鞅变法得到了群众的信任。使变法得以顺利推行。最终使变法获得了巨大成功。

商鞅变法,废井田耕阡陌,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奖励耕织,奖励军功。为秦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为秦国秣马厉兵,扫六合,统一六国铺平了道路!“南木掀(立)木”取信于民的策略,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良好效果。商鞅变法,意义深远,载入史册。

一堂政治课,奚老师讲得深入浅出,有声有色。他说,做人就应该象商鞅那样,有志向,有担当。人生就是要勤奋工作,努力奋斗,不断进取,积极向上,为国家,为民族争光!

后来他又担任了我们的数学课。他是继我们的周淑琴老师之后的又一位数学老师。奚老师讲数学课,条理清晰,没有废话。他思维敏捷,逻辑性强。等量关系,讲解透彻,已知条件挖掘独到。求证目的明了,证明与反证法相结合,过程严谨合理。一题数解多解,想象力丰富,拓展拓宽解题思路,方法科学敏锐,敢于善于推翻传统解题方法。空间观念强,善于指导学生建立空间感。时间观念极强,讲课语速快,节奏快。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聚精会神不走神。如果听课走思,稍不留神,就会错过重要节点。他使我们养成了集中精力,专心听讲的良好习惯。

奚老师讲课从不带教科书教案。他已经把教材烂熟于胸。他在黑板上画圆,只用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先厾个圆点,然后将圆一挥而就。这个圆同用圆规,即人们戏称杨二嫂的画出来的一模一样。可见他的功底如此之深厚。

他还在课余时间,研究探讨,推翻韦达定理。并且象陆家羲那研究《歌德巴赫猜想》呢,可惜病魔作孽,夺去了他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呜呼,唉哉,一个数学天才离我们而去,已经三十多个春秋了……

奚老师一生酷爱数学,又勤奋好学,善于探究。解题时总要多问个为什么。他善于动脑动手,想象力极为丰富,他敢于善于推翻传统定理定义。他曾研究推翻过韦达定理,他还象陆家羲那样研究探索《歌德巴赫猜想》等等。他勤于并精于,善于和工于一题数解,多解,群解。他把解题作为一种乐趣,他认为解题是活跃大脑,开拓思维的一项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也是最好的休息。

奚老师为人忠厚,善于人交,平易近人,乐于助人。以校为家,忘我工作。他因材施教,治学严谨,教学有方,立德树人。培养优等生,辅助学困生。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还敢于碰硬,不畏权势,爱打抱不平。与学生相处却亲如弟兄,胜似亲人。

奚老师是标准的白面书生。他中等身材,面目清秀,牙齿洁白。说话干脆而语速快,吐字清晰,笑口常开。他浓眉大眼,炯炯有神。眼睛会说话,眨眼有办法……

他下乡插队时,就已经把胃弄坏。曾两次做过胃切除手术。第一次做手术,胃切除四分之三,刚恢复不久,他却离不开课堂,扔不下学生,重返岗位,登上了讲台。

1983年夫妻双双幸运地调入了兴和二中任教。

一九七六年我高中毕业后,曾几次在赛中与奚老师会过面,畅谈甚欢。他得知我在一个生产队当会计,在一九七七年的夏天,他骑着自行车远行十几里地,来到了我的工作地点。让我给他买点麻油,说粮站供应的一些,不够用。我就给他买了5斤麻油,他要付钱,我说我给打饥荒吧,我让保管员张秀清记在我个人帐上,准备秋后结算时扣我的工分钱。当时生产的库存麻油也不多。给奚老师支了5斤麻油,虽然不算多,在当年也不容易。一年一个社员才能分上2斤多一点。在那物资匮乏的年月,那也算是我的一点心意,或者说是“孝心"吧。后来我也再没有回报过奚老师什么物资,说来也挺惭愧的吧!

最后一次晤面,是在奚老师调回二中后,我去进修学校函授站所在地兴和二中的最前排平房内函授学习期间与他见的面。

那天晚上,我吃罢晚饭,从前院向后院漫步走去。一抬头看到了奚老师,他正从我迎面走来。一见面,相视而笑。我们来到一处花池边,交谈起来。他问我来这里干吗,我说函授学习。他却说,你还用学函授嘞,快回去吧,你不用学得嘞。我说,高中文凭不行,通过函授取得中师文凭,才算合格教师!“噢,哪就好好地学吧。"他说。

他与我讲述了他胃病切除手术的全过程。如今,一天得吃五六顿饭。因为胃小了,只能多吃几顿。谈话结束前,我让他好好保养身体。可就是一分钱也没给他,至今后悔不已。

这也因为我当时还是个民办老师,经济拮据。少了拿不出手,多了还没有。真是寒酸呀!至今心中滴泪!这次邂逅相遇,算是师生永别!

痛定思病,让我写上这篇拙作,以表达无尽的哀思与怀念……

在《上海知青与内蒙古姑娘的“生死恋"》一文中,得知他有返沪之机放弃,一心支边支教。与妻子不离不弃,堪称忠贞爱情,“生死之恋“。他的爱人陪他度过了二次手术后的余生。如今一人既当娘又当爹,把他们的爱情结晶——中元抚养成人,儿子继承了奚老师的从教事业,并且娶妻生子,后继有孙(人)。

愿远在天堂的亡灵安息吧,良师挚友,奚鑫康老师,顿泣,叩首!

喜欢本文就在最后右下角点个“在看”让更多朋友看到!

【作者介绍】王万荣,兴和县赛乌素镇小学退休教师。1978年参加工作,2016年退休。爱好文学,有时写些散文、打油诗、小说之类的东西自娱自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