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晓晓大型组画《伟大的长征》北京首展专家学术研讨会

时间:2021年6月16日  

地点:新华1949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展示中心

主持:续鸿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杂志编委会主任)

摄影:潘旭临  中国新闻社记者 


学术研讨会会场

许向群在崔晓晓大型组画《伟大的长征》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杂志编委会主任续鸿明主持研讨会

长征题材美术创作是近年油画创作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陈池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所所长)


       陈池瑜:非常高兴来参加著名画家崔晓晓大型组画《伟大的长征》开幕式和研讨会,这个画展的主题非常好,在北京、延安、平遥、银川等地展出,正好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纪念日快到了,所以在纪念日的前夕举办这样一个重要的展览非常及时,非常有意义。目前全国各地都在举行相关展览,大型组画《伟大的长征》是其中一个很有特点的展览,主题突出,从表现形式到风格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大型组画《伟大的长征》用油画来记录伟大的长征,而且是一个人完成的,太有意义了。像毛泽东讲的,长征是宣传队,是播种机,是一个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当然以前我们也有长征组歌、长征电影,包括画长征的油画、国画都不少,像《峥嵘岁月》《四渡赤水》《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都有人画,各有特点,特别是在五十年代后期,建国十周年的时候,北京新建十大建筑,中国革命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等等这些大型的建筑,需要美术作品进行装饰,画家们创作了有关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些题材的优秀作品,成为经典。当代美术界表现近代或者现代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有悠久的传统,也产生了一批好的作品。前些年国家包括文化部、财政部搞了一批重大题材主题性的创作,还有中华文明史美术创作工程, “一带一路”等主题性创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崔晓晓老师这组大型作品是我们当下主题性创作里面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刚才听崔晓晓说,为了画好这一组画也是经过了几年的摸索,其中三次重走长征路,画了很多速写,回来又到画室里面创作,这个工作量很大的。崔晓晓当过兵,是共产党员,这个任务也不是谁给他布置的,我刚才说的国家重大题材项目一幅作品国家给一百万,崔晓晓今天展出的作品没有部门给经费,完全是自发的,是出于一个军人、党员的责任感,自己创作的,这是了不起的,值得称赞。崔晓晓觉得自己有义务要保卫长征精神遗产,把它用画笔画出来,我觉得这种创作精神也是很值得颂扬的,我们应该向崔晓晓致敬。我们画家也好,我们的人民也好,今天都要弘扬长征精神。包括大学生、中小学生现在有一些同学就是缺少这种精神,我们要有担当,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心,长征精神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好好发扬的。

从五十年代一直到现在,油画作品表现长征的很多,在这种背景之下如何创作革命历史题材就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这是相当不容易的。我今天看到崔晓晓老师的作品之后感到很震撼,他跟以前表现长征的,表现革命历史的作品不一样,有他自己的风格特点和油画语言的特点,有他自己的表现形式和方法,做到这点很不容易。以往我们看到的包括现在国家博物馆陈列的作品,还有军事博物馆陈列的,这些作品大部分是以现实主义方法或者叫写实的方法画出来的。这些历史题材的画面人物变形、夸张的方法不够好。但是我们现在这批画家经过了八十年代在中国兴起的西方现代美术思潮,也吸收了现代的哲学、美学观点,所以他们的方法也是寻求一些变化,并不是完全用写实主义方法来画。崔晓晓老师的作品就和我们从五十年代到上世纪末表现历史题材,运用写实的,现实主义方法创作是不一样的,他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他自己说用了现实主义方法,因为他表现的内容和题材都是历史题材,当然要用现实主义方法,不能歪曲历史。他说还用象征的方法,不是完全写实。他更不是照葫芦画瓢,现在环境、时代变了。因为五十年代、六十年代这批画家画的爬雪山、过草地,他们画的时候感情是更接近,另外他们熟悉当时的情景、人物,就用写实的方法。而过了几十年,崔晓晓如果完全步他们的后尘还是这样画,一方面是表现方法上面没有什么差别和突破,另一方面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变了,又过去了几十年,必须要探索一种新的方法,他把现实主义方法和表现主义方法结合起来,这样综合就是一种新的尝试,从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绘画语言。我看他的作品像《血战湘江》,这个画里面有一些场面,火焰、炸弹爆炸像抽象画一样的,这是一种新的表现方法,这是借鉴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但又不同于他们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表现方法。崔晓晓也有一些作品写实性强一点。另有一些作品用象征方法把整个大的氛围表现出来,像《三军会师》是在甘肃会宁,表现会师时整个欢腾的场面,大的气势画出来了,这都蛮好的。还有《爬雪山》《过草地》《四渡赤水》《娄山关大捷》画出了长征艰难的过程和胜利,把战争的苦难、艰辛,红军坚毅刚强的意志很好地表达出来了。共产党和我们的红军越是艰险越向前,三十万军队出发之后到目的地只有三万了,相当不容易。

三军大会师   布面油画   400x240cm

《三军大会师》局部之三

四渡赤水  布面油画  480x200cm

四渡赤水(局部)之一

崔晓晓的作品灰色用得很好,用灰色做主色调表现出不同的灰阶层次。从色彩方面和五十年代、六十年代表现长征的也不一样。观看崔晓晓的作品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创造了一种新的审美图式,是非常好的。我觉得有些作品,可以参加全国有关主题性的展览,可以参加庆祝的展览,以后经常有一些大的展览,或者国家的创作项目,崔晓晓都可以参展,有机会多推荐,崔晓晓的大型长征组画是长征题材近年油画创作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这个展览还有一个特点,承办方之一是辽宁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我经常跟出版社联系,我参加过新闻出版总署的“十三五”图书出版规划、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等评审活动。还有《艺术教育》杂志等参与支持这个展览,很高兴看到一个展览有这么多的教育单位来参与。我们要弘扬长征精神,纪念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就是要不忘初心、肩负使命。通过这么多教育单位参与举办这个展览,对我们的大学生也好,中学生也好,小学生也好,对他们起到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以后可以组织中小学生、大学师生们来参观,这是一个很好的主题活动,让他们来欣赏作品,切身地受到教育。这个展览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是非常有特点的,我们的共同目的就是要把长征精神传递下来。

大型组画《伟大的长征》有着非常强烈的个性绘画语言表达

许向群(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许向群:从看图片给晓晓写文章,到这次看原作,这当中还是有差别的,虽然现在网络、3D、网上美术馆很发达了,我们也在一起研究未来的发展,疫情开放以后是不是网络的展览能不能代替真实的美术馆展览?我感觉还不行,艺术作品还是要看原作。

我看了崔晓晓的原作感觉很震撼。我在部队一直搞主题性美术创作,尤其是革命题材的主题性艺术创作的研讨关注比较多。对于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多样性,大家在创作领域确实是比较关注的,包括这几次国家重大题材的创作、中华文明题材的创作,到最近党史的创作。主题性绘画是近几年来一个热点,艺术家都投入到这个领域来进行创作。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在当下现实主义肯定是一个主流,我始终在讲现实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肯定应该是不断变化的,不断有新的东西出来,而且我个人更赞赏现实主义是个开放的体系,应该随着现在的艺术发展,主要是对现实主义的表达跟当下这种精神的表达相合拍的某些东西,观念也好,技法也好,材料也好,都应该运用到当下的艺术创作当中去。

强渡大渡河  创作草图之一   纸本综合材料  19x14cm

但是我们看到在全国展示的重大的历史题材或者现实题材的作品当中,真正在个性面貌、艺术语言方面比较能够显现出个人特征,或者说非常有辨识度的这种作品还是非常少的,所以说崔晓晓的大型组画《伟大的长征》给我的印象是,他有着非常强烈的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我个人认为是表现性风格,同时也把中国的这种写意的精神融入到油画当中来。

今天看了大的作品原作肯定比看图像要好,视觉张力,整体色彩的强悍,包括造型上的力量感都能够显现出来。有些非常小的草图,他的构思、构图那种感觉是非常强烈的,给我感觉非常好,但是小草图在放大的过程中有些东西是必须要具体的,可能有些受到形象的约束,受到画面尺寸的约束,我觉得表达得还不够强烈,其实有些草图当中精彩的部分可以通过不断地艺术探索,应该把草图上的深重感、整体意境的完整性通过大画更完整地表现出来。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领域,将个性绘画语言注入主题,并构成完备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一件十分艰巨的学术课题。历史题材绘画的属性从某个层面看,注重的是它的还原性和写实性,鲜明的个性绘画语言是否能够与题旨相吻合,是对画家功力与修养的挑战。崔晓晓在长征组画中的史诗性表达,凸显出独特的个性化绘画语言,体现出把控重大题材的气度与能力,显现出了较高的学术品格和水准。历史题材绘画的当代表达,除了还原历史的基本属性外,艺术呈现的深度是考量其含金量的重要元素。崔晓晓富有个性绘画语言的塑造与表达,充分地展现了他在革命历史画创作中的功力和潜力。

总之,我认为崔晓晓这组大型作品有一个强烈的主题,但他完全规避了通过这件事情标榜自己,或者当做宣传口号、宣传画式表现,而是完全通过一种学术角度的切入,用一种鲜明个性绘画语言来表达这个主题。而且他有军人的经历,他的创作行动是党员身份的自觉,是一个党员艺术家或者美术工作者的自觉,是用一种艺术的方式结合自己非常有个性的艺术语言对要表达的主题做了充分而全面的诠释,应该说这条路还是可以继续走下去。崔晓晓以前画过西藏题材,画过东北乡村题材,善于把非常厚重的、非常执着的东西在作品里面跟非常富有激情的表现的语言结合起来。

最近朋友圈里看到杨小彦写的一篇文章《笨拙得像一个天才》,指塞尚的造型,他实实在在觉得自己永远也画不完,一直很勤奋地在画。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广东乃至全国的油画楷模是陈衍宁,他画得很帅,年轻学子最羡慕他。后来看到老院长胡一川画的东西,这种作品怎么那么笨呢?通过美术史的学习,通过艺术知识的学习,他发现笨拙比帅气更难得,是更好反映自己心性的东西。崔晓晓在这方面有这种艺术上的探索,希望应该把这种探索继续放到创作当中来,这样的话你的作品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以油画的笔触、色彩来描绘意象化的人物、景物

黄丹麾(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特聘美术学博士生导师)

黄丹麾:我最早撰写有关红色艺术的文章应该是在2015年,当时为在国博策划“铁的新四军”大展,我确定了展览的主题,叫“新历史主义和后红色艺术”,并撰写了同名文章。后来,我又到遵义美术馆参加“红色艺术高峰论坛”,我也写了专题文章,题目是《红色美术与新红色美术摭谈》,近期应续鸿明先生之邀,写了一篇题为《中国重大主题美术创作管窥》。我们一提到重大主题美术创作,就要尊重历史史实,严格地按照历史的发展脉络来创作历史画卷。

我提出的所谓新历史主义就是要消解传统历史主义作品,像陈逸飞那个年代的历史主义作品采用的技法就是红、光、亮,那个时代的历史画是时代的产物。后历史主义强调多元化视野,既描写领袖人物和重大场面,也描绘平凡人物和非重大历史出那个面,强调一种平民化、多样化的视角。

血战湘江   布面油画   240x200cm

回到崔晓晓的作品,他描绘的仍然是一个重大历史画卷:长征场面、长征精神、长征的主题,我认为无疑是主题性绘画。但是他也是运用了新历史主义和后红色艺术的艺术特点。比如说他画的翻越雪山情景,这个视野更加广袤,大家看画面的主体和中心不是人物,而且对人物的描画也是逸笔草草,处于“似与不似”之间。按照齐白石的话讲,就是“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也”。刚才在展厅中央电视台采访的时候,我也谈到了这个问题,我说“不似之似”是中国画的美学精神和美学理想,崔晓晓把它运用到油画的语言之中,他以油画的笔触、色彩来描绘意象化的人物、景物。有人说崔晓晓的这组大型作品用灰色调较多,为什么?他不想画成以前陈逸飞那个年代的红、光、亮形象以及三角形的构图。我想崔晓晓总的思想是要创新,运用新的视觉图像元素创作出新的图像样式。所以他找到了一个写意油画方法去表现。写意油画是戴士和先生提出的,同时吴为山先生也提出写意雕塑这一概念。这种提法应该说现在还有争议,但是我对这种提法深表理解,为什么呢?中国人画油画、搞雕塑怎么样才能够有民族特点?怎么样才具有中国风格?怎么样形成中国印象?无疑,写意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写意的,是诗性化的。中国绘画不是像西方那样按照科学主义来创作,他们的人物画具有写实性,强调造型的准确性,强调色彩的物理性;中国的艺术一直强调“意在笔先”,强调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化表现,强调意象的营造和心象的描绘。所以崔晓晓的艺术价值就体现在这里,除了《过草地》和《翻越雪山》之外,我们还可以看看《血战湘江》。《血战湘江》这幅作品我看了,他也不是把人物处于中心位置。因为在电视剧里,很多描绘这个主题都是红军在浮桥上冒着敌人的炮火和飞机的轰炸在渡江。崔晓晓他用炸起来的波浪、卷起来的浪涛作为画面中心,他消解了人物形象的中心化,把人物藏起来、隐起来,隐和藏是崔晓晓作品的最大亮点。崔晓晓在创作主题画的时候是进行了认真的构思和巧妙的安排。

翻越雪山二   布面油画   235x195cm

我们再回到《翻越雪山》这幅作品,我感觉他为什么要消解人物中心化?为什么要突出雪山?突出所谓的风景呢?他一方面强调夹金山的险峻。人在自然面前,我认为是渺小的,老庄早就说到这一点,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无言”。人在自然中按照老庄的话讲就是一个小小的蚂蚁,人是非常的渺小。崔晓晓在作品里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以恶劣的自然环境反衬红军战士永不屈服的坚强信念,此时人和雪山已经融为一体。崔晓晓在主题创作当中善于打破常规性的构思,善于在别人没走过的路上去探索,也就是说避实就虚,避熟就生,这是艺术创作生命的伟大之所在。

这幅作品按照中国画术语来讲就是山水和人物的整合,按照西方画的术语来说就是风景画和肖像的整合。崔晓晓把两个画种进行了一种对接,把中西两种艺术形式予以融会,我看有水墨画的那种淋漓的效果,水墨画的浸染和油画的涂抹整合到一起,他在中西艺术结合上即中国画和西方油画的结合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他在两种民族精神上进行了对接,所以说崔晓晓在主题性创作方面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比如说《遵义会议》这幅作品许多画家都画过。沈尧伊先生的《遵义会议》作品描绘红军高级将领正在开会,人们围成一个圆圈。崔晓晓则依据史料,描写遵义会议开完之后大家合影的情节,他将毛泽东描绘在思索、反思红军的命运和我党的战略大局以及怎么样扭转局面?这个细节把毛泽东的那种倔强、坚韧,既敢于斗争,同时善于斗争的形象描写得惟妙惟肖。

过草地   布面油画   240x200cm

《过草地》这幅作品采用环形的构图,中国画讲究近大远小,近实远虚,在这幅作品中,有大和小的对比、虚和实的对比。所以在创作历史画的时候,崔晓晓更多把中国画的表现手法、美学理念移植到油画创作之中。我们说长征它本身是伟大征程,是艰苦卓绝的,从几十万人缩减到几万人,那个时候也是革命的低潮,他用这种灰暗的色调来表现中国革命处于一个危难和低潮时期,符合历史史实。再看崔晓晓描绘泸定桥的作品——《飞夺泸定桥》,按常规的画法,应该是红军勇士拿着刀枪,雄纠纠、气昂昂勇夺泸定桥,但是他依然把泸定桥描绘为一个很小的视点,而且不是画面的中心,他有意的消解了所谓的惯用的中心图式和常用的构思方式,形成了个性化的表达形式,他在描绘人物有时候采用了“减法”,有时候采用“藏”和“隐”的手法,而不是采用更多的张扬性手法,崔晓晓的构思、立意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独具慧眼表达这个宏大的主题。

善于表现画面效果和烘托气氛

曾陆红(中央文化和旅游部管理干部学院艺术学院副主任)

曾陆红:很高兴参加崔晓晓教授的大型组画《伟大的长征》全国巡展北京首展的开幕式和学术研讨会。实际上,我认识崔晓晓教授时间不长,最初也是通过网上图片资料了解他的。今天的展览才真正见识到他的油画和创作,看图片与看原作效果是不一样。在今天的会上我就谈谈我的一点感受。在与崔晓晓教授的交谈中,我可以感觉他创作大型组画《伟大的长征》的一颗真诚的心和满腔激情。崔晓晓参过军, 1979年,在部队的时候,他原以为可以奔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前线,但最后部队去的是北边,也就是中俄边界。他在讲述这段经历的时候,有一股甘愿血洒战场,保卫国家的牺牲精神和英勇气概。他作为一个艺术家为什么会选择创作《长征》这种主题性的创作?我认为他还是一种情怀,是对革命先烈,对英雄的的敬仰以及昔日军旅生活和令他难忘的经历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伟大的长征》这组主题性绘画既不是组织的任务,也不是工作份内的事情。崔晓晓教授自费,花了两年多的时间重走长征路。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写生与创作达两百多幅作品,这个数量是惊人的,不得不令人佩服。按他的话来说,这两年几乎是没日没夜在创作中。崔晓晓教授是一个内心充满激情的艺术家。我们看到50多岁的崔晓晓老师,像年轻的小伙子一样,精力十分充沛,也许他认为自己创作的成熟期已经到来,他需要用大型的创作来表现他的激情。所以,在创作大型组画《伟大的长征》过程中,他几乎每天都处在亢奋中,很晚才入睡,甚至许多天都夜不成寐,心中所想全是构思、构图和画中人物安排,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之中。

遵义会议   布面油画   400x240cm

遵义会议(局部)毛泽东

遵义会议(局部)陈云

遵义会议(局部)王稼祥

关于这组画的艺术性和艺术价值,刚才许向群先生表述他的观点:表现性语言和写意精神。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如《遵义会议》这幅作品,崔晓晓表现的不是开会的真实情景,而是表现这批影响中国前途和命运的红军领袖们会后在会址前集体合影的情景。画中每个人都各具鲜明的个性和不凡的气度,画面气氛庄严而肃穆。在这些人物的表现上,崔晓晓喜欢使用的是粗犷的线条,强调的是绘画元素如同木刻的块面、线条和画面的肌理效果。人物造型,如身体部分细节上没有更多精雕细琢,有的甚至做了省略,但给观众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整个画面上有一个内在的张力在向外伸展,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黄丹麾先生谈到《遵义会议》这幅画表现毛泽东身体稍侧斜站立状,头部形象塑造的很自然,这是以前美术创作所没有的。我认为崔晓晓教授恰到处好要表现毛泽东此时此刻踌躇满志的精神面貌。毛泽东的形象在这幅画中是非常成功的,似是神来之笔。

在组画的创作中,崔晓晓大量使用了中国画写意的表现元素,但我认为他更是一位善于表现画面效果和烘托气氛的一位大师,有好几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把人物融入在自然或景物当中,努力创造一种氛围和或统一在一种色调之中。如《翻越雪山》,我们看到是红军穿越夹金山雪地的场面,画面是蓝黑灰色调,突出的是环境凶险和气候的恶劣。人物可以说是朦胧的,他们被融入在整个大山之中,人只是山的点缀。崔晓晓在画面中创作出一种气氛,一种色调,这种气氛的营造是有意“破坏”画面而形成的。这种“破坏”是需要勇气的。

崔晓晓的大型长征组画,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技法上,是他艺术实践的一次大胆尝试和自我突破。《翻越雪山》《遵义会议》《四渡赤水》《过草地》这些巨幅大作既准确地表达了主题思想,也表现出画家驾驭大场面、大制作的能力,更难得的是突显了自己的个性绘画语言,作品是成功的。

打动人心的艺术精神

马汉跃(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文化艺术卷主编)


马汉跃:在筹备这个画展的时候,我还不认识崔晓晓教授,看到发过来的图片和相关的介绍,对于大型组画《伟大的长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看了画册,这个时候还没有想像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画家,能画《伟大的长征》,能重走长征路。然后我又阅读了许向群先生写的画册前面的那篇文章,从学术、艺术上有了更多的认识。展览开幕前几天我见到了崔晓晓教授,非常高兴,领略了他的风采,听他讲那些故事的时候深受感动,有一种感染,有一种力量。在崔晓晓的身上有一种普通的艺术家所不具备的气质和力量,这样一种生命的精神才使他能够完成《伟大的长征》这样一组伟大的作品。

我们每天都接到一些邀请,去参加一些展览会、研讨会,但是之后我们还能记得的有多少?回想起来,我们看过的那些展览,我们参加的那些活动,能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震撼的又有多少?对于崔晓晓教授,我孤陋寡闻,之前不甚了解,但是有了这样一次展览,有了这样一次研讨会,我想将在我的心灵中留下永久的印象。这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这是一种永久的、难以忘却的记忆。

崔晓晓这种创作的经历、创作的精神实际上是可以给我们这些艺术家带来关于生命的启迪,从心灵深处、从精神深处来打动我们。我在想,崔晓晓在画《伟大的长征》的时候,在他重走长征路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开始自己生命的一次长征,也是在开始自己艺术的一次长征。我希望崔晓晓教授有更多的、更震撼的作品拿出来,带给我们这个世界。

高度的艺术提炼,独具慧眼的艺术感悟

洪和文(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艺术馆馆长)


洪和文: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很高兴参加今天举办的大型组画“伟大的长征”崔晓晓主题绘画全国巡展学术研讨活动,我和崔晓晓先生刚刚结识不久,但一见如故,大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当然这种感觉一方面是源于崔晓晓个人的艺术魅力,更多的则是通过他的作品,一下子进入到了他所营造的艺术天地中。

遵义会议(局部)聂荣臻

遵义会议(局部)张闻天

下面谈三点感想,第一个感想,我认为,包括长征在内的革命题材的美术作品,不容易创作,伟大的长征,在世界历史上是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这样的作品很多,很容易雷同,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有所突破,需要下一番功夫。细品崔晓晓先生历时几年创作的这些作品,我认为是有新意的、有创意的。听崔晓晓先生讲,他为此是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的,是经过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的搜集、知识储备和沿着长征路线实地考察、实地体验的,找寻那业已消失的战火硝烟和红军战士的浴血奋战。这些作品,无论是景物的描绘还是人物的刻画,都有他自己的理解。比如这幅《遵义会议》,对诸多革命领袖的塑造,很准确地把握了那个时期的人物形象,对内在的精神气质和外在的形象特点的刻画,恰到好处,革命领袖形象既意志坚定又和蔼可亲,既刻画了他们个性十足、与众不同的精神风貌,又刻画了他们基于共同的革命理想而走到一起的相近的精神气质,可以说既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再比如这幅《翻越雪山》的巨幅作品,红军战士艰难地行进在雪山中、山脊上,看了之后我忽然想起在四渡赤水期间,毛泽东和林彪的一番对话,当时毛泽东带兵打仗都是走山脊,林彪说毛主席不会带兵的,尽走弓背,毛主席说你还是个娃娃呢,因为毛主席带兵打仗是不拘一格的,有他的不同于常人的考虑。还有这种模糊、粗狂的表现方式,正是雪中行军的感觉,似乎是毛主席的那句诗词“雪里行军情更切”的再现。

第二个感想,表现重大历史题材,崔晓晓先生做到了举重若轻,尤其是巨幅的大场面,大场景作品的表现,注重整体把握,细部处理上不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如《血战湘江》《飞夺泸定桥》等作品,重点进行整体战争气氛的营造,红军战士似乎成了点缀,而这种处理方法,恰恰真实又艺术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在枪林弹雨似乎听到了他们和敌人搏斗的呐喊和厮杀声。再如《遵义会议》这幅作品,整体感觉很平静,显然表现的是经过激烈斗争之后短暂的平静,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历史人物,尽管身心略显疲惫,但更加从容和自信。总之,外表的平静折射了内心的复杂情感,这种辩证艺术的表现形式,给人以启迪和思考,让人回味。我觉得这组大型作品创作很有意义,它们既可以当作艺术品来欣赏,又可以当作历史资料来学习。通过参观展览,我们会再一次深刻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再一次体会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革命事业所经过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第三个感想,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尤其是革命历史题材的艺术创作,一方面要忠于历史,不能戏说,一方面又不能简单的再现,必须有艺术的加工,这样的艺术创作,介于“似与不似之间”,这需要高度的艺术提炼,需要作者的综合素质和独具慧眼的艺术感悟。崔晓晓先生的作品,有自己的艺术视角。有自己的生活与积累、有自己的绘画个性语言,又能够吸收百家之长,形成自家风貌,殊为难得。

由崔晓晓先生的画展我又想到,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纵观世界历史,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和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的文化艺术工作者,要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紧紧问绕国家重点文化建设,服务大局,增强文化自信,构建文化强国,尤其要做好对外交流工作,为更多的外国朋友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历史担当。

借此机会顺便介绍一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国际文化交流艺术馆。该馆于2018年底设立,是公益性的艺术展馆,自成立以来,组织了大约70场活动,分别展示了世界各国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以及我们国内艺术家的作品,获得社会各界广泛的赞许。我和崔晓晓先生已经约定好了,准备在今年年底,为崔晓晓先生举办一次关于东北农村集市生活的系列作品展,届时请各位专家学者莅临指导。

主题性创作凝结着艺术家的创新意识


孟祥宁(中国艺术报社副社长)

孟祥宁: 趁着各位老师讲话的间隙,我很认真到展厅看了一下,看了之后感觉非常震撼,我对崔晓晓老师的崇拜之情更加浓厚。2018年我们组织过一次重走长征路的采访,我们是一个群体,一路采风采访。崔晓晓老师重走长征路却是一个人,有这样深入的调研,有这样深入的写生,才有这样的创作,这种精神非常让我感佩。

看崔晓晓老师的个人经历,他之前是和我们同行,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做过中国文化人物肖像、中国两院院士的摄影工程,尤其让我感兴趣,因为我从2000年到报社以来,一直在从事摄影的工作。他用近十年的时间拍摄了很多的中国文化名人肖像,非常难得,这些肖像也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说到造型,因为油画跟摄影有天然的联系,摄影的出现跟肖像摄影有很大关系,正是因为崔晓晓老师有这么多年对造型和构图的历练才能有今天的大型组画,才能有这么精彩的作品。

翻越雪山    布面油画   1000x240cm

翻越雪山 (局部)之一

刚才黄丹麾老师讲到了写意和写实的关系问题,我也感同身受。看崔晓晓老师的作品,他从焦点透视到散点透视,从西方的经典油画到中国传统的写意精神做了非常好的结合。例如,《翻越雪山》这件巨幅作品,每一个独立的片段(局部)都能够成为一件独立的作品,体现出很深厚的功力。

这组大型组画创作背后凝结的是艺术家的创新意识,并以艺术的角度进行创作,对传统的尊重和汲取,让大家眼前一亮的作品其实是特别不容易的。尤其是在七一之前,建党百年这样的时间节点,在北京举办这样大体量的主题创作,非常及时。说到大历史观,崔晓晓老师的作品体现了他的眼界,因为眼界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作品的格局和气象,创作者得有情怀和大历史观,作品才能与众不同,才能独树一帜。崔晓晓老师写过谈创作体会的文章,对艺术的理解,对长征的理解,非常深刻和深入,对其他艺术家创作也很有借鉴意义。

最后想说一点这个展览的社会意义。主办单位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展示中心和辽宁教育学院,承办单位是辽宁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协办单位是《艺术教育》杂志和辽宁教育杂志社,我觉得长征精神跟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都是需要从娃娃抓起,通过艺术作品的魅力让更多的孩子们,更多的年轻人懂得历史,只有不忘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从展览的策划、组织也能看出非常用心,体现出这次展览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出版《伟大的长征》作品集,传承长征精神

王晓虹(辽宁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总编辑)

王晓虹:首先,我代表主办方辽宁教育学院,承办方辽宁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感谢各位能够莅临崔晓晓教授的大型组画《伟大的长征》画展。刚才大家都是从艺术评论家角度谈《伟大的长征》的创作和学术意义。本人从1995年开始做编辑工作,今天想从一个老编辑的角度谈谈对崔晓晓教授画展的意义。

《伟大的长征》这部作品,我们出版社选择了这个重大选题,是崔晓晓教授的艺术造诣以及他对创作的态度执着感染了我。同时我跟他多次交流,多次提想法,包括后期的时候和他催稿。听他说:创作时经常到凌晨一点多,甚至两点,甚至彻夜难眠。其实说句心里话,心里很矛盾,毕竟崔晓晓教授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但是,由于正值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所以必须在关键的时间节点前完成创作,所以又不停地催稿。

第二点,感谢各位专家学者们对崔晓晓教授组画这种高度的评价。另外,大家刚才的发言,请允许我们在出版《伟大的长征》这本画册里能够体现。我们辽宁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既有书号,又有音像出版权和网络出版权。将来这本书出版时一定是以融媒体的形式出版。让作品以图像、文字、声音、影视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更丰富的内容。今天的画展由于场馆有限,只展出了崔晓晓教授组画的六分之一作品,我们出版的书一定是240多幅作品的完整体现,同时会有影像、配音,并配有U盘和二维码扫描功能,把当初作者的创作手稿,以及崔晓晓教授为什么要创作,以及他在创作长征过程中的创作谈都会通过声音或者文字、图片完整地呈现出来。

第三点,我作为辽宁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辽宁教育杂志社、小学生报社的总编辑,谈谈我们为什么要承办和协办此次画展?我们刚才几位专家学者也都提到了长征精神,我想长征精神应该从娃娃抓起,中国的兴旺也应该从娃娃抓起。我们今天在座很多人都是教育工作者、教授,还有很多同行,我们的责任就是文化传承,应该把中国的声音传播出去。所以我们有信心用《伟大的长征》作品的出版,影响广大的读者,尤其是千千万万个青少年,激励他们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去努力。

最后,从崔晓晓教授《伟大的长征》的创作以及过去他创作的很多作品来说,军人精神在他身上体现的是淋漓尽致的,对艺术创作他有执着,同时有一种情怀。刚才我跟崔晓晓教授在会前交流的时候他说,全国巡展还有三场的展览,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再次莅临其他场次的展出。今天我受辽宁教育学院所有教职员工的重托,对承办这次画展的人员可能有些照顾不周,我代表辽宁教育学院再次对各位领导的莅临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希望大家今后多关注崔晓晓教授的创作。

以探索的态度和学术角度切入长征主题,表述我的审美观

艺术家崔晓晓致答谢词

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合影

崔晓晓: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对我的作品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我来说是一种鼓舞和鞭策。

我以探索的态度和学术的角度切入长征主题,表述我的审美观。在创作这组作品的过程中,也是反复思考如何叙述历史、还原历史、客观再现历史,以我的艺术观和审美视角表现,怎么做才更能切合主题?所以每一幅作品都创作了很多草图。从第一幅开始直到第六幅、第七幅……每一幅草图经常推翻,推翻的目的就是没有达到我想要表现的效果。所以产生这么多的草图。

重走长征路地图 

历史题材绘画除了要还原历史属性外,体现出创作者的个人绘画表述方式是必要的,这样才能体现出创作者的艺术观点和审美主张。你有什么样的审美,你就有什么样的审美取向。革命历史题材绘画也离不开绘画语言的个性表现,特别是长征题材,优秀作品很多,如何拉开画风,表述自己的审美样式,我认为对一个艺术家来说非常重要。绘画是造型艺术,艺术家在创作时,无论是在造型上还是在色彩上,以及表现形式上,应该有自己的语言表述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长征这个主题,作品才有留存价值。

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对我的艺术创作指明了方向,是非常宝贵的。我再次感谢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参加我的画展。

谢谢大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