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一生是为国人而活的一生
鲁迅先生的文章是苦涩难懂的,正如他的人一般。究竟是经常何等人生才能如此。
很多人对鲁迅的记忆可能停留在那个在日本弃医从文的《藤野先生》,而我却是三味书屋里在课桌上刻下的那个“早”字,不知道当时带坏了多少小朋友毁坏公物。
鲁迅先生有着一个美好的童年的,百草园里嬉戏打闹,和闰土偷花生看大戏,向着阿长讨要《山海经》等。本是一个美好的家庭,可后来因为一些无良巫医谎称大夫,误了自己父亲的病。从此,发奋想要做个医生为的是不让类似自己父亲这样的悲剧重演。在母亲的拉扯下,迅哥儿也争气,终于得到的国费留学日本的机会。
当鲁迅在日本看到许多的留学生整天游山玩水,不顾使命时(其实有着自嘲的成分在里面的,因为自己也是国费留洋的)。后来整日活着在同学的轻蔑之中,想要证明自己,证明国人的能力,却被认作为抄袭之流。一天在观影片时,看到了久违的国人观看砍头的场景,是那么的麻木,以至于不是任何高明医术所能医治的。因此狠下心来,决心回国。
回国后鲁迅先生看待世人的眼光都是发生的巨大变化的,回家看望母亲时本来应在家多待些日子以尽孝道的,却为了躲避母亲安排的"妻子“早早就离去了。匆忙中看望儿时的闰土,却发现当时的玩伴现在却被柴米油盐之类的事情所烦恼。终究已经不一路的人了,先生已经不是当年的迅哥儿了。
鲁迅先生起初觉得国人就如在一个密闭房间里的等死的人群一般,叫醒他们不如顺着他们在睡梦中灭亡,后受报社邀请,写一些文章,才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写了五四时期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没想到反响极好,正中当时大破大立的思想,于是一发不可收拾,陆续写了《药》《阿Q正传》《孔已己》《祥林嫂》等作品。无一不直击人性,反应着社会的黑暗。
先生的民族大义,博学多才,思想鲜明,曾一度被人们捧上了神坛。从先生的作品来看,其涉及内容之丰富,不光有怀念儿时的欢乐时间,也是作为中国人的血性义务,更有声张正义的勇气,还有对神话故事的憧憬向往。如此之文学思想者,走上神坛也是受得起的。
1926年先生受邀到北任教,一方面有着不错的收入,二来可以借机会教育更多的可教之人,面对的不再是无知的市井小民,可施展更多地抱负。北大的校徽便是先生任教时候亲自设计的,当今学子无不追忆先生。期间结识了一生所爱——许广平,在一起的十年时间算是他最为得意,随自己心意过的日子了。可惜先生终究是忧国忧民,为国人而活着的,1936年匆匆离世。若能多些日子,定能在诺贝尔奖留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