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中华儿女的最强宣言,旷世奇功的背后,竟是假传圣旨, 一代名将晚景凄凉

一个喜欢历史喜欢文学,有梦想有故事的公众号,欢迎点击上方”长夜守灯人“关注

最近,《解放军报》公布了加勒万河谷冲突的视频资料。这段时间,官媒和很多热血儿女都在反复说一句话: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今天,我们继续讲历史,来聊聊和这句话相关的人物故事。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的原话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我看到有部分朋友误以为,这句话是汉武帝时期名将卫青或者霍去病说的,其实不然。霍去病的名言是“匈奴未灭,无以家为”,而发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几千年来中华儿女最强音的,是另一位西汉将军,他的名字叫陈汤。

我们的史书在写人物的时候,往往有一个误区,那就是以一刀切来分“好人”和“坏人”——就像我们儿时看电视喜欢问的问题——这是好人还是坏人呀?但是《汉书》中的陈汤,却是一位有血有肉,充满争议的人物,即使到今天,依然争论不休。

陈汤,字子公,山阳郡瑕丘县(今山东兖州市)人。陈汤年轻的时候喜欢读书,学识渊博,写得一手好文章。但是陈汤并不是“优秀青年”,他因为家境贫寒到处借钱,被人所看不起。后来陈汤去长安求取官职,谋得太官献食丞一官,太官令是宫廷主管膳食果酒的人,太官献食丞就是太官令的副手,属于底层公务员。几年的基层磨练,陈汤认识了富平侯张勃,并得到其赏识,这算是抱到大腿了。正好汉元帝要王公大臣推荐年轻人才,张勃就推荐了陈汤。

这本是好事,但陈汤却是实力坑队友。因为就在陈汤待分配期间,他的父亲过世了,大概是太急着出人头地,陈汤没有回家奔丧。在以孝治天下的汉朝,在孝廉可以当官的时代,陈汤这一举动可谓是自毁前程,用今天的话说,基本就是社会性死亡。于是陈汤被下狱,连富平侯张勃也被牵连。

想来这陈汤必然是有过人之处,一段时间后又有人推荐他,这次他做了郎官,差不多就是皇帝的近侍。一心想建功立业的陈汤并不满足于安稳的郎官生涯,他多次请求出使他国。终于在很久之后的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他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跟校尉甘延寿一起出使西域,这就开启了陈汤波澜壮阔的五彩人生。

我们都知道,在汉武帝时期,名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征匈奴大获全胜,但是匈奴可以说被打残,却从未被打死。几十年后,匈奴恢复了一部分实力,但又陷入内斗,五个单于争夺王位。为了得到汉朝的支持,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都送儿子到汉朝作为人质,这其中呼韩邪单于和汉朝关系最好,他亲自到汉朝称臣朝见汉宣帝,后来还娶了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为妻。

看着呼韩邪单于和汉朝交好,郅支单于不高兴了,他派人进攻呼韩邪单于的领地和势力范围,还围困并羞辱汉朝派出的,护送呼韩邪单于回国的使团。然后郅支单于又派使者去汉朝进贡,“顺便”要回自己作为人质的儿子,表态愿意归附汉朝。汉朝朝廷一番争论后,决定“好人做到底”,不但要归还质子,还派出卫司马谷吉率人护送质子到郅支单于的王庭。但是汉朝的好心肠显然被当作了驴肝肺,郅支单于竟然在接收儿子后,杀死了护送的谷吉等人。之后汉朝派遣三批使者想要回谷吉等人的尸体,均遭到拒绝,使团都被羞辱。用《汉书·陈汤传》的评论就是“其骄嫚如此”,郅支单于的傲慢,竟然到了如此程度。

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甘延寿为校尉,陈汤为副校尉的汉朝使团到达西域。面对郅支单于的多次无理挑衅,一向“多策谋,喜奇功”的陈汤想到了主动出击。陈汤给甘延寿提出建议,先分化瓦解依附于郅支单于的西域小国,再率领汉朝的屯田部队和乌孙国的军队,奔袭郅支单于的大本营。这样“千载之功可一朝而成也”,千年难得的功业可以很快获得。甘延寿也认为陈汤的计划可行,但是对外作战是大事,西域都护府有一部分自主用兵的权力,但主动出击且对手是曾经的西域霸主匈奴,甘延寿认为应该先请示朝廷。陈汤说:“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如果上奏朝廷,大臣们肯定会讨论,但是这大事并不是朝廷那群普通人能做成的,他们肯定不同意。甘延寿犹豫再三,没有采纳陈汤的建议。

大概是老天要给陈汤这个建立不世之功的机会,就在此时,甘延寿生病了,由陈汤代理主持工作。这个“胆大包天”的陈汤居然假传圣旨,调动依附汉朝的西域各国和城邦的军队、车师国的军队、汉朝的屯田部队,准备发动对郅支单于的袭击。矫诏可是大罪,病床上的甘延寿听说了此事,赶紧爬起来想阻止陈汤,不料陈汤按剑叱延寿曰:“大众已集会,竖子欲沮众邪?”手按宝剑厉声说:“大军已经集结完毕,你小子要阻止大家?”这潜台词就是现在要阻止已经来不及了,不识相就先杀了你。甘延寿看到这场面,也只好同意了陈汤的计划。

汉军和西域盟国的联军共四万人,甘延寿和陈汤将这四万人分为六队,两人一面亲自率军出征,一面上书弹劾自己矫诏。通过秘密行军和斩断郅支单于的羽翼,联军终于把郅支单于困在城里。郅支单于在盟友康居人的帮助下,几次试图突围没有成功,最终受伤而死,首级被汉军一位低级军官杜勋割下。联军攻破郅支王城,“凡斩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一十八级,生虏百四十五人,降虏千余人”,一共斩杀匈奴王后王妃、王子、王侯及以下一千五百一十八人,活捉一百四十五人,另外一千多人投降。

斩杀匈奴单于,这可是连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位大神都没有做到的壮举。就是在这场史诗级的大捷之后,陈汤在给汉元帝的上书中写道:“宜悬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应该把郅支单于的脑袋挂在胡人聚居的地方,让全世界都知道,胆敢冒犯大汉的人,就算再远也要消灭他!这句让人热血沸腾的话,可能是千百年来,中原王朝发出的最强宣言。

但是,回到汉朝的甘延寿和陈汤,却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此次出征虽是大胜,却是矫诏而行,矫诏可是死罪。汉朝朝廷也不得不面对这个巨大的尴尬,按律当斩,按结果却是天大的功劳。朝廷争论不休,而此时陈汤自己的臭毛病又暴露出来,他素来贪财,这次又没有按规定把战利品上交,这就给了那些本来就想给甘延寿陈汤治罪的大臣们理由。丞相匡衡、中书令石显等“顽固派”认为如果不给陈汤等人治罪,以后就会有更多的投机分子抱着侥幸心理去拿国家冒险。汉元帝内心向着陈汤和甘延寿,却又不能跟丞相对着干,于是朝议久久没有结果。

就在双方僵持的时候,宗室大臣刘向出来说话。刘向就是《战国策》、《列女传》、《说苑》等名著的作者,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这刘向果然是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他是旁征博引,从《诗经》说到《周易》再说到《司马法》,“而大功未著,小恶数布,臣窃痛之”。刘向认为陈汤和甘延寿大功没有受到表彰,小过错却被抓着不放,这实在让人痛心疾首。

刘向的进言显然说到了汉元帝的心里,于是皇帝下诏,说陈汤和甘延寿乃“立功万里之外,威震百蛮,名显四海。为国除残,兵革之原息,边竟得以安”。两人都建立了赫赫战功,所犯之错均免罪,并给与厚赏。“乃封延寿为义成侯。赐汤爵关内侯,食邑各三百户,加赐黄金百斤。告上帝、宗庙,大赦天下。拜延寿为长水校尉,汤为射声校尉”。两人都封侯,赐爵,赏钱,升官。

不久后,甘延寿善终,死在任上。如果说陈汤的故事也就这么结束了,那么也算是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然而历史的真相却有点残忍。几年后,汉元帝驾崩,汉成帝刘骜继位,一心想治陈汤罪的“老顽固”丞相匡衡又旧事重提,上书弹劾陈汤,继续说他不按律上交财物之事,汉成帝准奏,陈汤被免官。但陈汤的霉运远没结束,他又犯了“欺君之罪”。事情是之前和陈汤对战的康居国送王子来汉朝做人质,陈汤上书说这不是亲儿子,结果经过查证,这确实是康居王的儿子。于是陈汤按律当处死。太中大夫谷永上书为陈汤求情,认为他于国是大功臣,于普通士兵是偶像,于周边邻国是战神,杀这样的人就是亲者痛仇者快。汉成帝放过了陈汤的性命,却将他剥夺爵位,降为普通士兵。

保住了性命的陈汤,在此后又起起落落多年。皇帝再也没有重用他,在仕途和战场,陈汤再无建树。可能是功劳过大而树大招风,也因为自己行为的不检点,陈汤的“仇家们”始终不放过攻击他的机会,陈汤可以说是晚景凄凉。汉成帝认为陈汤不适合再居住长安,就将他发配敦煌,又因为他在边关威名太盛,再把他迁到安定。

汉成帝驾崩,汉哀帝继位,议郎耿育上奏书为陈汤鸣不平,他认为“汤功累世不可及,而汤过人情所有”,陈汤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前面几代人加起来都比不过他,而陈汤犯的错,却是人之常情。于是,汉哀帝终于同意了垂垂老矣的陈汤回到长安,不久后,陈汤也在落寞中走完了自己无比绚烂又无比坎坷的一生。

真正为陈汤平反的,是那位疑似穿越的篡汉者王莽。王莽年轻的时候受过陈汤的恩惠,又因为要为汉元帝歌功颂德,将斩杀郅支单于的千秋伟业作为汉元帝的成就,于是极力褒扬陈汤和甘延寿,两人都被追封,并荫及子孙。前面那位割下郅支单于首级的军官杜勋也终于受到了奖赏。

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陈汤和甘延寿当然是英雄,他们冒着战场失利的危险,冒着被朝廷治罪的危险,挺身而出,为国而战。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通讯落后的古代,为将者如果处处想着请示朝廷而不敢担责任,那才是对祖国和人民的不负责。最后,想与诸君一起高呼: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如能转发,不甚感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