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榜No.1,1个月发货5万册,非虚构出版要大火?
文/果旭军 真实故事计划
本文约4000字,预计8分钟阅读完毕
商务君按:《活着就是冲天一喊》一书刚上市,就登上了当当文学新书榜第1名,1个月发货5万册。作为一本非虚构故事集,这样的市场表现无疑是可圈可点的。以下是本书编辑对其出版过程的回顾与反思。
《活着就是冲天一喊》是矿工诗人陈年喜的首部非虚构故事集,记录了他在大地5000米以下的生死经历,由真实故事计划旗下的“真故图书”出品。
“真故图书”聚焦非虚构这个相对小众的品类,作者陈年喜之前以诗歌为人所知,这个小众品牌和小众作者的组合却迸发出巨大能量。新书刚上市,就登上了当当文学新书榜第1名,1个月发货5万册。
首度呈现大地5000米下的生死记录
真实故事计划和矿工诗人陈年喜的缘分由来已久,他刚离开矿山,转入非虚构写作的时候,好几篇稿子就发在真故上面,读者反馈特别好。其中《我的朋友哈拉汗》还获得了真故第二届非虚构写作大赛大奖。
所以我们就想要给陈老师打造一本非虚构故事集。
陈老师之前有出版过一本诗集《炸裂志》,但很多时候都是他自己在发货。读者从微博、微信联系他,陈老师自己填地址,包货,然后骑着摩托车从乡下老家驱车百里去县城发快递。知道这个消息后,我们团队就决定要以一种专业的方式,把陈老师的作品传播出去。
非虚构出版目前还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国内原创作品,好内容少,市场端也不成熟,可能很多读者对非虚构没有概念,接受度较低。但我们之所以有信心把这本书做出来,源于两点。
一是《活着就是冲天一喊》这本书的题材真的非常独特。可以说在此之前,还没有哪本作品如此真实、完整地呈现了大地5000米之下矿工这个群体的悲怆命运。
陈老师之前诗歌有写,但相对诗歌,非虚构写作有更宽阔的叙事空间,那些难以置信的生死经历,以及淤积的情绪得到更完整细腻的呈现。从这个角度说,《活着就是冲天一喊》是陈老师诗集《炸裂志》的加强版。诗歌没能释放的能量,我们要通过这本非虚构故事集充分爆发。
二是真实故事计划始终聚焦非虚构文学的大众化,在公号、抖音、知乎、头条等各个平台上都聚拢了800多万对非虚构感兴趣的读者。通过这几年与他们的频繁互动,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把握他们的口味。真故图书作为旗下的出版品牌,我们创立之初就是要在非虚构这块深耕细作,不在出书量上贪多,不冒进,但要把这个品类彻底吃透做精。
鉴于这两点,我们一定要把陈老师的首部非虚构故事集做出来。
我在五千米深处打发中年
在具体编辑这本书的时候,我们遇到一个难题,就是主要选择哪些故事。因为陈老师身上的故事实在太多了。
作为金矿爆破工,陈老师大半生都在中国边疆辗转流浪,去过山东、河南、甘肃,踏遍新疆的萨尔托海,大兴安岭的茫茫雪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见识过无数生死,领略过无数奇风异景。
作为他的首部故事集,我们几乎想要把他的所有故事都收录进来,但实在容纳不下。经过讨论,我们将内容主要聚集两块,一是他的矿工经历,二是他与家人之间复杂细腻的情感。
如果没有亲自去过矿山,你可能很难想象大地5000米之下深藏着这样一个黑色潮湿的世界。巷道在大地腹腔中蛇形蔓延,高不过一米七八,宽不过一米四五,而深度常达千米万米。内部有子洞,天井,斜井,空釆场,星罗棋布,如同一座巨大的谜宫。
巷道里经常烟尘滚滚,TNT炸药的味道不仅刺鼻,还有毒。经常有矿工晕倒,就有人提了整桶的冷水兜头去浇。还不醒,就装上架子车拉出洞外,扔在渣坡上让风吹。有的醒过来了,有的永远睡过去了。
陈老师的工作是爆破,这几乎是这个世界上最危险的工作之一。用空压机在坚硬的山体上打出一到两米深的孔,小儿手臂粗细。再填入炸药,埋进引信,点燃,轰然一响,炸出一个巨大的豁口,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挖出金矿。
他的很多工友都死在矿山,有人在爆炸声中跑成一蓬血雾,有人被飞溅的石块削成两半。其中有个叫王二的,下班后两人经常一起喝廉价的烈酒,高唱秦腔。爆破是一个江湖,身高接近一米九的王二在这个江湖上有些声名。传说他曾一个人独战5个抢炸药的人,大腿上尽是伤疤。
但不久之后,发生一场爆炸,一米长的钎杆,从王二的后背穿过前胸,没有一滴血。在处理他的后事时,人们怎么也拔不下来,像原本从身体上长出的一只细手。就带着去了火化厂。
陈老师自己也在这次事故中被炸聋了右耳,对王二的死也一直耿耿于怀。他说:“王二是死在我手上的,我不该在打眼的时候窜了孔。”
后来德成、吴德等矿友又相继死去。陈老师说自己相对幸运,只留下一副错位的颈椎,一腔尘肺。这让他总有隐隐的愧疚,觉得只有把这些人的故事都写下来,才算有个交代。
所以编辑的时候,我们把陈老师在矿山经历的那些生死放在了最核心的位置。
除了爆破工这个身份,陈老师还是一个为了生计辗转奔波,离家千里的中年男人。对家里的父母、妻儿充满了思念和愧疚。记得当初读他的诗集时候,写亲人的那几首特别动人。所以我们在编辑这部非虚构故事集的时候,也想重点呈现这部分内容。
很多人都读过他的那首《炸裂志》,但不知道这背后有个特别令人心碎的故事。
2013年,他在河南南阳的一个矿洞中做爆破,风钻的噪音超过了185分贝,下班后的两三个小时,几乎听不清任何声音,需要休息一夜才能恢复听力。
一天他接到弟弟的电话,说妈妈得了食道癌,晚期。那个时候他已经在矿洞下面工作了整整8个小时,刚抓着绳索一步步爬出洞口,非常非常累。刚到洞口就接到这个电话,就像晴天霹雳一样。
当时是3月份,矿洞上面有很多桃树,每一次爆破都会产生剧烈的震动,桃花就簌簌地落,铺满洞口。他想起家里院子就有一棵桃树,那是他妈妈种下的。
“我想栽下桃树的人在这个季节可能就要离开了,心里非常难过。”
于是那首流传久远的诗喷薄而出:
我在五千米深处打发中年
我把岩层一次次炸裂
借此 把一生重新组合
我微小的亲人 远在商山脚下
他们有病 身体落满灰尘
我的中年裁下多少
他们的晚年就能延长多少
我身体里有炸药三吨
他们是引信部分
就在昨夜 在他们床前
我岩石一样 轰地炸裂一地
家庭的重负,对亲人的愧疚,像经年的风雪一样积压在这个中年男人的骨头里。但他很少去说,因为“和石头打交道的人话不多,天天在井下,话多也没处说,说了,也没用”。
后来在做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建议他以文字的形式把家人的故事都写下来。稿子出来后,我们好几个编辑都看得热泪盈眶。尤其是他写给儿子的那封信:
也是在这封信中,他少有地袒露了对家人的愧疚:
可以说,在《活着就是冲天一喊》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父辈那代人独特的隐忍和辛酸。这里可以补充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细节。本书刚出来不久,我坐高铁回家,邻座的一个中年男人看我在翻这本书,问是讲什么的,我就把陈老师刚才这封信给他看了,他看完马上就把我手里的那本样书给买了,说要给他儿子看。
活着就是冲天一喊
本书出版过程中,我们花时间最长的可能是书名和封面。尤其是书名折腾了有两个月。一开始我们就决定从陈老师的诗歌中挑选一句,但因为好句子实在太多了,几乎挑不过来,比如:
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
追赶大雪的人衣衫单薄
活着就是冲天一喊
我在五千米深处打发中年
落在一个人身体里的雪从来不被别的身体看见
我想让你绕过书本看看人间又怕你真的看清
都特别直戳人心,但我们最后选了“活着就是冲天一喊”,这句来自陈老师的诗歌《秦腔》:
活着就是冲天一喊
真情和真理皆在民间
选这句有两个原因,一是陈老师的作品有源自杜甫的那种沉郁顿挫,但在大生大死之际又迸发出悲怆炽烈的力量感。很多读者也被这种力量感打动:
我们每个人生命中可能都有一段特别艰难的岁月,需要我们自己独自扛过。陈老师16年矿工生涯,独自历经生死,但依然梗着脖子,冲天一喊,活出自己的尊严和勇气,这种动人的悲壮感能给我们提供巨大的精神支撑。
“活着就是冲天一喊”这句话很好地传达出这种力量感。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句话后面紧跟的是“真情和真理皆在民间”,很好地证明了陈老师这种民间写作的价值。眼下文学创作越来越知识分子化,精致优雅,但对生活的表达很多时候停留在表面,触及不到“真情和真理”。而陈老师的创作,用读者的话来说,就是“贴着大地,与土地摩擦,直到擦出血来”。
它是对我们所遭遇伤害与剥夺的正视,是把我们在天长日久的生活中所淤积的伤痛一一摊开,认认真真地探讨,再一一抚平。这样的作品对于人生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应该在我们与生活缠斗的每一个艰难时刻翻开。
将陈老师的这部作品定位于民间写作后,腰封上的那句文案也就喷涌而出:重振《诗经》的民间叙事传统,挖掘中国人悲怆炽烈的生命力。
虽然折腾了两个月,但我们确定选到了对的书名。它给整本书确定了基调,那么封面自然也要延续这种力量感,不能太小清新或者过于文艺。
我们买了一张火山喷发的纪实摄影图片,然后把对比度拉大,颜色饱和度提高,为的就是追求一种粗粝、厚重的视觉风格。
现在这本书终于出来了,而且刚上市就登上了文学新书榜第一名。这让我们感到特别开心,因为再次证明了发自内心的写作是有价值的。我们还做了一个小诗集随书附赠,收录了陈老师这两年的全新作品,取名《炸药与诗歌》。
最后再补充一个信息,就是图书出来后,经陈老师倡议,我们跟专门救助尘肺病的公益组织大爱清尘达成了捐赠合作,每卖出一本书,我们捐1块钱给尘肺病家庭子女。
陈老师在2020年确诊了尘肺,他希望《活着就是冲天一喊》不只是一本书,而是一声呐喊,让大家关注到尘肺病这件事,因为在他身后,还有600万左右的尘肺病群体在默默煎熬。他曾写“落在一个人身体里的雪,从来不被别的身体看见”,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让大家看见彼此身上的雪,相互守望。
在当下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刻,我们觉得这点特别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