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衡量一所学校的第一标准是……

精彩导读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指出,谢家湾小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怎么把学校精雕细琢,怎么用研究带动教师成长,怎么样去突破现有教育和教学的一些体制和机制的障碍来做一些微变革,进而通过这样的变革撬动整个学校文化的建设,撬动整个学校和教师的成长。

核心观点

1. 在校的师生很安心、放松和自然,是衡量这所学校最重要、直观性的标准。

2. 教育应该帮每个人不断发现自我、增强自信。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人,是在教育过程不断制造失败者。
3. 每个人学习的方式不一样,未来应该允许学生自己去选择学习方式,选择学习地点和老师。
4. 教师不断地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成长,能帮助克服一定的职业倦怠感。
以下为朱永新教授在2020年小学教育发展论坛上作的点评报告(根据录音整理,略作调整)。
各位校长,各位老师:
大家好!
虽然我是今天上午才到,但是对谢家湾小学并不陌生,我曾与希娅校长在全国两会上共同参加过对话访谈,来学校之前也看了材料做了一些研究。
今天到了以后,看了一些教室,看了学校各个角落,印象非常深刻。
因为时间关系,我用四句话概括对学校的初步印象:
一是发自内心的幸福笑容;二是整合资源的课程设计;三是学生中心的时间安排;四是校本研究的教师成长。

发自内心幸福的笑容

从一下飞机开始,学校的书记、副校长一路眉飞色舞说个没停,可以感受到她们对学校发自内心的一种爱,发自内心的一种幸福感。平时我到各个学校考察,就是喜欢看孩子们的笑容,因为孩子们的笑容是不会装的,装不出来的。
我经常会看到一些学校,孩子脸上基本上没有笑容,很紧张,你问问题,他甚至不回答。有些学校孩子也有笑容,但是笑容不自然,不是发自内心的。发自内心的笑容是装不出来的,老师也是这样。
我认为,一所学校有没有笑容,有没有笑声,有没有幸福感,有没有快乐是衡量一所学校的第一标准。
孩子们老师们如果觉得在学校活得没有意思,活得很紧张,活得很压抑,活得没有幸福感,那还是什么好学校呢?
一所学校让所有在学校的人很安心,很放松,很自然,这是衡量一所学校最重要的、直观性的标准。
我到学校很快能判断这所学校大概是什么水平,老师们孩子们幸福不幸福。今天到了谢家湾小学,看到孩子们,我感觉到这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是幸福的。
大家都知道在新教育学校,我要求把“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放在学校最醒目的位置,其实这句话首先应放在心里,但是为什么要放在显著的位置呢?
是因为大部分学校还做不到,还需要提醒。就像谢家湾小学到处可以见到“六年影响一生”一样,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提醒:让大家都知道这六年对孩子们来说的确很重要。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标。”既然人的最高目的是幸福,那整个教育就是应该为人的幸福作准备,应该让所有与教育相关的人,包括孩子、老师、校长、父母,都能够享受到教育带来的快乐,让孩子们享受到校园生活带给他们成长的快乐,探索未知世界的时候的快乐。
田刚院士讲的,王敏教授讲的,对事物的好奇心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的本能,满足人本能需要的时候一定是幸福的。但是我们的教育恰恰是不断地摧毁人的好奇心,不断地扼杀人的幸福感。
很多父母亲说,现在不苦一点,未来怎么幸福呢?
这是把现在的幸福和未来的幸福对立起来了。其实最好的教育是现在幸福、将来也幸福。
人生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没有截然的界限,不可能在河的前一段是不幸福的,后一段是幸福的。
没有童年的幸福不可能有幸福人生,西方心理学家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成年人的问题,可以从童年的生活中去找到源头,几乎所有的精神病患者、人格分裂者、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人,都和他的童年生活有关。为什么这六年很重要,就在于此。
校园里发自内心的幸福笑容给我印象很深刻,我到过很多学校,孩子们这么灿烂,这么主动、这么热情的笑容不多见的,没有长期环境的熏陶,没有长期的教养很难有这样一种笑容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感受。

整合资源的课程设计

我一直在研究一个问题:现在学生学习的课程是不是天经地义的?
目前课程设计理念是当初学科知识高度分化的时代产生的,往精细化、分化的角度发展,哪些知识对人更有用,跟人类生活相关更紧密就学哪些。
但是现在学科本身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科学学科,可以分为宇宙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三大科学。有教育家、科学家从这三大科学里概括出14个概念,有的科学家以这个概念整合小学和中学的科学课程。
新教育在研究未来课程的时候提出了“大科学”,也就是说未来所有的学生只要学一门“大科学”就够了,并且不分文理科,所有人都要学的。
科学课程解决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问题,而不仅仅是科学知识。人文课程也是一样。现在人文课程有历史、地理、哲学、文学,分得越来越细。其实我们知道,真正的人文是通的,历史地理能分吗?历史哲学能分吗?历史文学能分吗?《史记》是历史,还是地理,还是文学,还是哲学?什么都是。为什么不能用“大人文”课程来整合呢?
此外,还有“大艺术”的概念。美术、音乐这两门课早已不是艺术教育最重要的形式了,因为艺术发展得很快,设计、雕塑、电影、戏剧都是艺术,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意义比现在美术课还要重要得多、全面得多,需要更全面的艺术素养才能应对。
艺术是培养人的灵性的非常重要的路径,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艺术精神、艺术思维。现在的艺术教育没有艺术思维、艺术创造,所以新教育提出艺术教育是成人之美,有一套专门的理论体系。
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些课程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既然是面向所有学生,作为基本教养就不能这么细,不能拔得那么高,不能有那么高的难度。
我在《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一书和最近新出版的《走向学习中心——未来学校构想》一书中,进一步阐述了对未来课程的构想,那就是要大幅度地降低难度,大幅度地整合课程,让大部分人学得很轻松,在轻松的过程中进入学习。
这是国家基本教育课程,一定不能像我们这样的教。但这样的课程不是教育的所有,而仅是教育的一部分,基础部分。
基础部分应该只占学生50%的时间,另外50%的时间应该做什么呢?发展个性。
发展个性最重要的是帮助每个人找到自我,帮助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我。我们的教育有没有这样做呢?连方向都没有,因为我们的方向是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人,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制造失败者。
教育不应该是这样的,教育应该是帮助每个人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信,不断发现自我:原来我可以像王敏那样成为艺术家,原来我可以像田刚一样成为数学家,原来我可以像刘翔那样成为奔跑者。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像田刚院士一样,那就麻烦了。
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才是最好的教育。怎么成为自己?必须有大量的时间让他去寻找。未来的课程,应该要教孩子怎么去寻找。
我一直认为,这个寻找的任务,不可能在一所学校里完成,必须要有多个学习中心,必须要有更多的学习资源。为什么要打破学校的围墙,为什么要构建未来的教育体系,原因就在于此。
我们可以想想,成年人是怎么学习的,是怎么建构知识的,有多少知识在学校完成的?其实我们大部分的知识,大部分经验,大部分能力是自己在学习中、工作中去探索的。
所以,我甚至不主张未来再有“三个六年”:一直读博士硕士到30岁,人生一小半已经去掉了。其实20岁左右就应该开始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了,因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创造的时间就是20多岁。
在最应该创造的时候去完成传统的学习,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应该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一边建构。
传统的教育思维是为职业做准备,未来的教育应该是为一生做准备。人是一个终身学习者,为什么一辈子都要学习?不学习没法适应,学校的学习没办法为你的工作做准备,这是现在和未来很大的区别。
所以我一直认为整合课程资源是一定要做的,谢家湾小学做了试水,做了一点突破,这是非常好的探索。当然这种探索可以更大胆,最重要的是去研究教育的任务到底是什么,使命是什么,价值是什么,这是教育的顶层设计应该真正去思考的。
根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民、需要什么样的核心发展的人来思考我们的教育课程体系,仅在传统课程体系里面做文章是走不出来的。
现在的教育事实上是在不断做加法:人工智能来了,人工智能课程马上开;编程来了,相关课程马上开;而原来的课程又不能丢,所以只能不断地做加法。
为什么老师、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因为社会越来越发展,不加新课程就“跟不上”。所以我们应该把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工具交给学生,而不是不断地增加课程。
现在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跟传统不一样了。工业化早期知识还不像现在这样泛在化,获取知识资源不容易,所以要把知识集中在一个称为“学校”的地方才能学习。
现在处处是学校,一部手机不是学校吗?一台电脑不是学校吗?很多问题都可以找到答案。这样一种整合课程资源的方式我一直认为很好。
课程的卓越性决定了生命的卓越性,课程的丰富性决定了生命的丰富性,为什么新教育会用大量的时间研究未来的课程怎么去建构,道理就在这里。

以学生为中心的安排

从未来的角度来说,整个时间安排还可更弹性化。其实每个人的作息规律不一样,像我每天五点钟起来开始读书写作,有些人八点钟起来。
当然从医学的角度来说,也许我这样早起早睡更符合健康要求,我们更多倡导学生早起早睡养成良好的习惯。未来可能会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学习方式来进行时间安排。
有的人适应自己学为主,有的通过网络学得很棒,有的只有通过老师讲了,才能学得很轻松。每个人学习的方式不一样,未来应该允许学生自己去选择学习方式,选择学习地点,选择老师。
说到老师,我认为未来会是一个“能者为师”的时代。
未来很可能是艺术家成为艺术教师,通过带徒弟的方式来开艺术课。比如,我看到北大附中的艺术课基本上是艺术家在上,艺术家在学校建艺术工作坊,学生跟着他们学。
当然未来会有很多艺术教育资源提供方,新教育也专门成立了新教育艺术教育研究院,里面的老师不是普通的艺术老师,而是以艺术家老师为主,并在艺术家老师的指导下开发新的课程体系,目标就是成为艺术课程资源提供方,可以为学校提供艺术教育课程。

校本研究的教师成长

大家注意到谢家湾小学所有学科做了校本教材,全部做了教学建议。
坦率地说,我对一个学校投入大量精力研究所有课程还是打问号的,也不太主张所有学校都做课程研发,所有老师都开发校本课程。
一所学校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的课程做到最好,所以我主张未来学校要更多地去研究课程资源,去利用好国际国内最好的教育资源,把这些资源整合到学校体系中,而不是都去自己研究。
当然我们知道,其实谢家湾小学在做校本课程研究中也是这么做的,他们广泛的研究了国内外、各版本的教材,也结合了地区和学校自身的特点,这种精神是值得提倡的。
并且,鼓励教师参与研究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教师首先是研究者,如果教师对研究不热心,对教育研究没有感觉,很难做好教师。
教师为什么很难有幸福感?我觉得没有专业性,没有成长,肯定不会幸福。
谢家湾小学老师基本上没有职业倦怠感,我相信,也是因为他们不断地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成长。只要一个人在成长,就会相信成长的力量,所以我很欣赏研究的精神。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三个路径——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团队的肩膀上飞翔。这是教师成长逃不出的三条路径。
一是专业阅读。没有阅读不可能走远,所有优秀的教师成长的路径,比如说唐校长(注:唐江澎),如果没有阅读走不到现在,更不要说成所长(注:成尚荣),口若悬河出口成章,背后是大量的阅读,没有大量的阅读,没有这种积淀,不可能条理分明、思维清晰。
一个教师怎么成为优秀的教师?一定在头脑里是有一个工具箱,没有工具箱,来一招对一策,成不了一个好教师。
这个工具箱从哪里来?就是从不同的阅读中不断的建构起来的。读什么比读书本身更重要,教师一定要做专业阅读,因为人类几千年创造的教育智慧、教育理论,往往集中在最伟大的教育著作中,只有和它对话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常说读书有三个阶段:从浪漫走向精确,再走向综合,要经历这样的过程,要有基本的阅读,要读基本的书籍。所以我经常说,老师成长必须有成长规划,自觉和大师对话。
二是专业写作。没有写作的教师很难成长。我曾说过,教师坚持每天写1000字,写十年一定会成功,为什么呢?因为只有活得精彩、做得精彩,才会写得精彩;只有写的冲动,写的习惯,才能倒逼你、帮助你不断地成长。所以,写作是自我成长非常重要的基础,可以帮助你不断地反思自我、教育自己。
三是专业交往。交往是很重要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更重要的是一个团队一起成长。谢家湾小学把教师组成学习团队、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里面想偷懒也偷不了懒,大家一块干,你想不努力也做不到,你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在转。
这样一个良好的教师成长共同体,给我的印象也是非常深刻。作为一个校长也好,作为一所学校也好,怎么通过研究任务,通过组织大家一起做课程建议、一起做校本教材把大家凝聚起来,这是很好的尝试。把教研活动和教育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会有很好的效果。
我经常说,凡是成功的学校,凡是成功的老师都有他的诀窍,都有他的奥妙。
谢家湾小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怎么把学校精雕细琢,怎么用研究带动教师成长,怎么样去突破现有教育和教学的一些体制和机制的障碍来做一些微变革,进而通过这样的变革撬动整个学校文化的建设,撬动整个学校和教师的成长。这些都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来源:希娅分享、校长派
编辑:胡波波  初审:余华  

复审:方心田  终审:陈浩

投稿邮箱:1340863327@qq.com

声明:本号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微信留言,我们将及时删除。

天津市教科院王敏勤教授

专题教育讲座

(每个专题半天)

教学类

1.高占位把握课标,立体式驾驭教材

——怎样用知识树说课标、说教材与说课

2.课堂高效率,课后低负担

——高效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

3.先猜后学,激活课堂

——怎样培养学生的深层思维能力

4.怎样诊断一堂课

——听课与评课的标准与艺术

5.一校一模、一科多模、一模多法

——如何通过“三级建模”构建适合本校的教学模式

6.怎样设计一堂课——教师备课的思路与艺术

7.中小学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

8.高效教学的若干个节点;优质学校的10个标志。

9.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效教学策略

10.高效课堂的三重境界与实施策略

11.新高考命题指导下的高中课堂教学改革

12.中小学生怎样开展大阅读活动

13.思维导图及知识树的绘制与应用

14.怎样落实高中新课标、新教材

15.中小学教师如何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与设计教学

16.中小学教师怎样进行阅读教学(精读、略读、名著导读)

17.中小学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写作(习作)

18.对中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解读及教学建议

19.对中小学英语核心素养的解读及教学建议

20.深化中小学课题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

学校管理和德育类

21.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

——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与办学特色

22.一班一品牌,班班有特色

——中小学如何建设班级文化

23.怎样上好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的类型与活动模式

24.班主任工作的策略与艺术

25.怎样做好学校管理和德育工作

26.中小学怎样进行精细化管理

27.怎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8.怎样进行养成教育与习惯教育

29.为什么要读书?怎样读书?(针对学生和家长)

30.学生自主管理是德育工作的最高境界

教师专业成长类

31.人生只做一件事

——怎样成为名教师或专家型教师

32.中小学教师怎样做教育科研

33.怎样写教育论文

34.怎样写教育叙事、教育(教学)反思和案例分析

35.名师工作坊(室)怎样起引领和示范作用

36.青年教师怎样尽快成长

37.教师怎样设计一节课——备课的思路与艺术

家庭教育和幼儿园类

38.一园一品牌,园园有特色

——幼儿园园所文化建设与办园特色

39.一班一品牌,班班有特色

——幼儿园如何建设班级文化

40.幼儿园教师怎样说指南说教材和说课

41.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和家长谈谈怎样教育孩子

(0)

相关推荐

  • 立足学生全面发展推进教学改革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是科学.及时.准确把握基础教育质量状况,推动教育管理和决策科学化,引导全社会树立和践行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在推动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 ...

  • 浅谈残障儿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浅谈残障儿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陈冰辉 河南省濮阳市特殊教育学校 摘  要:特殊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针对每个残障儿童进行个别化教育,找到适合他们终身发展的教学方法,最终帮助他们回归社会主流.我校抓 ...

  • 特色兴校铸品牌 内涵发展创一流

    [中文提要] 湖北省汉铁高级中学创建于1947年.15年来,学校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秉承"绿色.人文.科学.创新"的办学理念,以"实施名 ...

  • 学习朱永新——衡量一所学校成功的标准

    学习朱永新--衡量一所学校成功的标准 核心观点: 1. 在校的师生很安心.放松和自然,是衡量这所学校最重要.直观性的标准. 2. 教育应该帮每个人不断发现自朱永新.增强自信.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人,是在 ...

  • 朱永新:有没有快乐是衡量一所学校的第一标准

    11月26日,2020年小学教育发展论坛在谢家湾小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800余名教育界专家.学者及教育工作者齐聚重庆,深入交流分享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前沿理念及探索成果.研讨会上,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

  • 朱永新:衡量一所学校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朱永新:衡量一所学校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指出,谢家湾小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怎么把学校精雕细琢,怎么用研究带动教师成长,怎么样去突破现有教育 ...

  • 【家长学校】朱永新:除了家委会,学校更应该帮助家长成长

    朱永新:除了家委会,学校更应该帮助家长成长-- 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实际上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最初的教育是在家庭里进行的,那时没有学校.所以,家庭自古以来就是教育最重要的载体.最重要的力量.基于 ...

  • 【家校沟通】朱永新:除了家委会,学校更应该帮助家长成长

    朱永新:除了家委会,学校更应该帮助家长成长-- 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实际上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最初的教育是在家庭里进行的,那时没有学校.所以,家庭自古以来就是教育最重要的载体.最重要的力量.基于 ...

  • 朱永新:在未来,学校会不会真正地“消亡”?

    全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人对自己国家的教育是完全满意的.几十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发布了无数报告,呼唤变革教育:许多政府出台了大量政策,希望改变教育. 在互联网改变一切的时代,人们更是期盼互联网能够成为 ...

  • 朱永新:一所神奇的学校(昆明丑小鸭中学)

    昨天,"新教育新生命论坛暨爱心与教育研究会十周年年会"在昆明丑小鸭中学举行.本来我已经准备前来参加这次会议好像看看这所李镇西博士去了9次,无数次给我推荐的传奇学校,因为突发疫情而不 ...

  • 朱永新《走向学习中心——未来学校构想》

    ◆ 本书作者朱永新,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 ...

  • 朱永新: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本文作者|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我们很少认真思考:每个人的精神是怎么成长起来的?个体精神成长的历程是怎样的?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