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的“星舰”完整版组合完毕,这位伙计的思路还真是邪性

目前全球最大的宇航火箭-飞船系统组合完毕,70米的助推器+50米的飞船形成总高120米的航天发射体,比50年前的土星五号还高10米。如此巨大的工程也算开了先河,但马斯克的设计在这里显得很绝妙——东西虽然巨大,但却并不昂贵。这完全颠覆了航天领域和普通人的一般认识:越大的火箭-飞船就越复杂,越复杂的系统就越昂贵。

马斯克这一系列的设计就围绕一个核心——成本经济。

载人航天乃至登月都必须要靠庞大而复杂的天地往返系统支撑,这本来是个极度烧钱的领域。为了保障绝对安全,过去的航天计划绝对不敢在省钱上做文章。载人航天计划必须是昂贵的,这几乎是所有人理所当然的认识。

所以这就能看出马斯克这位老兄不走寻常路的优秀品质。当然所有搞航天的也都明白:航天商业化必须走大幅度降低成本的道路。商业卫星发射已经在走这样的路,只是过去由官方机构搞效果不明显。马斯克搞了猎鹰火箭之后,才切实把发射成本降了下来(当然目前还不明显)。

但是在现有条件下把载人航天的成本降下来,这思路过去是没人敢想的,除非发射技术发生明显的进步,比如咱们中国前一阵子阶段性试射成功的“空天飞机”的思路。“空天飞机”路线几十年前美苏都研究过,工程技术要求太高,技术障碍突破太困难,现在也就剩中国一家抢过了接力棒。

马斯克算是想常人之不敢想,设计了他的“星舰计划”,非要在现有技术手段范围内大幅度降低载人航天成本。所以什么“百万移民殖民火星”这种噱头一点都不重要,马斯克自己吹的牛他自己都不相信。他这些话真正的含义是——只有成本大幅度降低到普通人都能承受票价的程度才会有大规模殖民火星这样的事发生,所以“星舰计划”的核心要素就是“让普通人买得起飞进太空的船票”。

为什么说马斯克的想法邪性呢?

因为过去的思路是:想要降低成本,就必须尽可能降低火箭本身的结构重量、提高比冲来尽可能提高有效载荷。所以箭体要采用轻质材料碳纤维,箭身要尽可能轻薄,燃料要用液氢液氧,发动机台数尽可能要少,单台推力要尽可能大,尽可能减少设计冗余降低死重。

这种技术挖潜实际上在成本缩减上效果很有限,轻质坚固材料、高比冲燃料、大推力发动机哪一样都不便宜,设计制造也相当困难。过去提高航天技术水平,各国一直遵循的都是这条路——发展新材料技术、研制大推力发动机、研究液氢液氧低温存储和使用技术。

马斯克却反其道而行,他不是科学家,而是有科学梦想的商人。所以他完全是从商人的角度来思考航天工程。商人不追求绝对的高精尖,而是注重商业化条件下合理的先进性,也就是把成本控制放在技术先进性之前,然后技术研发围绕成本控制来进行。

所以发动机不追求大推力,箭体材料不追求轻薄,火箭燃料不追求高比冲,航天器设计不追求极致载荷比,而是从复用性和简便化生产的角度来降低成本。这种突破技术专家思维方式的思路非常值得赞赏!

星舰的整体思路是环环相扣的。

1、不锈钢箭体很廉价,虽然死重大,但材料极其便宜、容易加工容易建造容易批量和快速生产,也非常适合多次使用,使用后检修维护也非常简便容易。

2、液氧甲烷发动机比冲不高、推力也不算大,但方便复用、燃料成本低、发动机设计制造简便,可以规模化生产,搞成流水线一年几百上千台不是问题。

3、火箭采用大量发动机并联形式,虽然死重大、设计冗余度高、载荷比低,但非常适合复用设计,通过多次使用降低成本,而且容易做大规模,弥补载荷比低的短板。

4、多发动机并联虽然有降低安全冗余度的问题,但可以通过提高推力冗余度来弥补,并且小一些推力的发动机制造更容易,可以在制造过程中尽可能提高安全设计。小推力多发动机并联设计在火箭复用性上优势很明显,在火箭下降回收段更容易控制推力,也更节省燃料。

5、载荷比低的问题还能够通过多次发射来解决,颠覆了以往太空任务设计尽可能减少发射次数的思路。星舰死重大,就通过二次发射在太空中加注燃料。反正发射成本低,完全可以抵消多次发射导致成本增加的问题。

当然这样的思路能在多大程度上变成现实现在还不好说,星舰计划才刚刚开始,今年内能否成功入轨还未可知。之前星舰上面级试验经历多次失败,成功次数屈指可数。助推器试验一次都还未进行,离成功和试验成熟还远得很。星舰助推器采用29台发动机并联,复杂程度堪比当年苏联的N1,安全性试验恐怕不会很顺利。

好的是SpaceX的试验频次很高,试验速度很快,说明试验成本控制有明显优势,这在以往的航天试验中是见不到的。马斯克的做派确实有颠覆性。

中国航天目前也在学习马斯克的思路——不再把高精尖做为唯一的发展道路,在商用化领域追求经济适用,用整体的优势弥补系统单元的缺陷。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航天全面倒向马斯克路线。在航天的非商业化领域,特别是深空探测等尖端领域,该追求的高精尖丝毫不能放松。这也是长征9系统500吨级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和200吨级氢氧发动机继续加速研发的理由。

何况美国在高端航天领域同样在搞大推力发动机和继承土星5的重型运载火箭。

长远看,马斯克的快速成型思路存在一个致命问题——运载效率太低。真正解决航天有效载荷低的痛点还是需要在先进技术上进行突破,所以两级入轨的组合发动机技术路线才是未来航天发展的正道。很高兴,中国航天人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