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缘】夏玉琦:艄工之家

艄工之家
 
文/夏玉琦

 
 一
“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瓜洲是长江下游淤沙而成的岛,形状如瓜,故称为瓜洲。瓜洲渡口在扬州和镇江之间,位于京杭运河和长江的交汇处。诗人墨客途经瓜洲,曾经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诸如王安石的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民间传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从瓜洲渡口乘船沿长江向下游,在长江出海口有一大的港口叫刘家巷(今天的江苏太仓浏河镇),人称六国码头。因为这里是元朝海上南粮北运的起点。在当时十分兴盛,商贸繁荣。明朝永乐年间郑和率舟师下西洋就是从这里出发的。
从瓜洲渡口乘船沿大运河北上不远就是淮安府,淮安位于江淮平原东部,坐落于淮河和大运河的交点上。淮安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江南河道总督府。历史上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曾经淮安“因运而兴、因运而盛”。
当涂县位于江南太平府,滨江之处,河流交织密布,湖、潭、滩、荡点缀于其间,乃为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本地是“一山、四水、五分田”。
从瓜洲乘船沿着长江向上游,过了应天府(今南京)就到了当涂县,客船驶入姑溪河进入运粮河,客船停在运粮河一个小码头上,下船之后就到了一个名为刘夏村的自然村。刘夏村东临石臼湖,西临运粮河。这里种的是“圩田”。就是用土围子围起来的防水堤,堤内种有稻田。
刘夏村有位夏二爷,留着八字胡,穿着灰蓝色大褂。二爷走路腰板挺直,说话大嗓门且又铿锵有力。他和二奶奶育有四个儿子,大儿子五八、二儿子六七、三儿子七八、四儿子八八。怎么都是些数字呢?据说元朝蒙古官员不识汉字,只认识数字。所以给孩子起名要用数字,这样登记造册的时候他们就能看得明白。生大儿子时二爷22岁,二奶奶18岁,加在一起40岁,所以大儿子叫五八。这么多数字有时候实在弄不清,别说外人就是家里人也经常犯糊涂,邻居们就叫第一个数字,老大叫小五,依次排下去小六、小七、小八。
“金秀!”二爷在屋外招呼,
“我在。”二奶奶里屋回应,
“中午吃什么饭?”
“二爷,米饭炖鱼如何?”
“半大小子,吃死老子,把我上午捞的那十条鱼都炖上。”
“好的。”
二爷和二奶奶过日子就是这么和谐。说起二爷和二奶奶的婚事,还真有点罗曼蒂克。
元朝时期,朝廷把人们分成三六九等并且分户籍管理,二爷家属于“海道梢水户”,如果在海运船上当梢工水手,按当时元朝的规定,出梢工水手的人家每户发给五人的口粮,可免去各种杂役。二爷十八岁那年就去船上当了梢工水手。他跟运粮船到过直沽(今天津),也去过元大都积水潭码头,二爷是见过世面的人。那年仲秋二爷的运粮船停靠在了瓜洲渡口,他在瓜洲住了几日,这一天他出去遛弯,忽然听到有人呼救。他跑过去一看,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子正追赶一位女孩儿。他上前一伸腿把那男子绊倒在地,男子起身,大叫:“你瞎啦。”二爷一拳把那家伙打翻在地,那家伙一看遇到了硬茬,灰溜溜跑了。二爷一回头,那女孩儿又回来了。
这个女孩儿就是二奶奶,名叫金秀,二奶奶家是商贾大户,她爹金老板常年在外做生意发了财。这次和老婆孩子乘船回老家,为了安全起见金老板专门雇了一条私家客船。俗话告诫人们,出门在外,财不要外露。谁知道一向精明的金老板露了财,船主见财生了歹念。半夜时分船主趁着人们熟睡的时候把夫妇二人扔到江里去了,船主的老婆看着二奶奶水灵漂亮,想着等客船到瓜洲靠岸后就把她卖掉,再赚一笔。谁知船主和老婆的对话,被装睡的金秀听了个正着。到了瓜洲,一下船金秀就跑了。当时金秀16岁,二爷20岁。金秀对二爷说:“你既然救了我,就救到底。我跟你回家过日子,如果你丢下我,我就跳江找我父母去了。”二爷心一软,便领着金秀回刘夏村来了。两人结了婚,二爷再也没有离开过二奶奶。
大儿子小五十八岁那年,就和周围村子的朋友结伴去漕运船当梢工水手去了。小五被安排在前往元大都的贡船上,贡船从瓜洲出发。船上装的是江南的布匹丝绸、茶叶、大米、药品、纸张、瓷器和白米等,货物装船后登记造册。码头上指挥调度的是漕运水军,小五等人属于装货的水手,下边还有众多拉纤的纤夫。码头周围的酒楼、商铺挂着各式招牌。挑担的小贩,骑马的官员,混杂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
贡船到了通州然后再沿着通惠河进了积水潭码头,这码头在皇城西北。小五远望这积水潭汪洋如海,水光千顷,西山空青。每天川流不息的漕运船来到这里,这里也成了全国货物的集散地,是元大都中最繁华的闹市。四方游人骚客,在岸边的歌台酒榭中吟风弄月。
小五正在船上忙着卸货,有一位刘姓官员来船上问道:“这里有当涂县的人吗?”小五回答:“我就是。”官员问好了小五家乡的具体位置,委托小五带点银子给当涂县的父母,这位刘姓官员自从考中进士,来元大都做官后,好多年没有回老家了。于是小五随贡船回到家乡顺便把信和银子带给了那位官员的父母,官员的父母对小五感激不尽,又委托小五带回来一封信给官员。正巧这位官员管理着元大都二十二个粮仓,此时这位官员正负责招纳各个粮仓的支纳员而且是正七品。小五读过五年私塾,人又聪明伶俐,人品又好,经过考核被录用了。
话说夏小六二十岁的时候也和哥哥一样上漕运船当了梢工水手,他分配到了海运货船上,小六的海运船是一艘楼船,可以载一千石粮食。这艘船上人员主要是水手,也有少量的军人,水手主要从民间勾括得来的。至于火长(掌管指南针的导航员)、大工(舵工)、碇手等技术人员,则是由船主高价招募而来的。漕运船从张家巷出发经过近一个月的海上航行到达直沽(今天津)卸货。这海运船根本不去元大都,二爷委托小六看看哥哥小五的事,也就泡汤了。
小六来漕运船上只当了一年时间的水手,元至正十一年(1351),正赶上南方爆发了红巾军起义,刘家巷码头被红巾军领袖方国珍占领了,这个方国珍以水军为主,在浙东沿海一带与元军对抗。漕运船停止了漕运,小六和船上的朋友们只好回家了。
话说徐州红巾军总管是赵均用,他祖籍淮北萧县,当过社长,也算是个地方小吏。受韩山童、刘福通红巾军的影响和召唤,元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他联络李二、彭大等人起义反元。很快就有十万之众响应,组成了庞大的起义军队伍。他们先是攻占了徐州,然后又攻占宿州、五河、丰县、沛县、灵璧、安丰以及泗州。南北运河与黄河在徐州交汇,红巾起义军切断了运河漕运对元大都的物资供应,对元王朝造成了极大威胁。
元至正十二年(1352)七月,元朝廷命宰相脱脱率近四十万大军来徐州镇压起义军,赵均用的起义军虽然人数不少,但都是些没有作战经验的农民,难以招架。元宰相脱脱攻破徐州后,下令屠城,杀得红巾军血流成河。在保卫徐州的战斗中,李二阵亡。赵均用、彭大率领几万名残兵败将,且战且退投奔了濠州起义军领袖郭子兴。徐州和濠州的两支起义军都属于红巾军,他们原本就是一家人。徐州的赵均用、彭大别看是败军,但兵多,军力强,来到濠州就变客为主了。
话说经过战乱血洗后的徐州地区,到处都是残墙断壁,“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从元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开始,元朝廷开始招募各地农民来徐州垦荒种田,并以流官相赠。招募农民百人者授正九品,招募农民二百人者授正八品,招募农民三百人者授正七品。招募的农民,每人给钞十锭,分田五十亩。当时元朝廷到处颁布“募民屯田令”“诏取勘徐州等处荒田”,领募者奖七品以下官职及农田,募民百户者赠百户职,募民五百户者赠千户职。
元至正十三年(1353)春,夏小六看到元朝廷张贴的“募民屯田令”,他告别父母妻儿和几个朋友一起来到徐州屯田。夏小六被安排到徐州来安,这个地方离运河码头只有四里地,交通也算方便。按规定小六分得五十亩良田,并分得耕牛、农具和种子等,还给了安家费。
再说赵均用、彭大投奔到濠州之后,由于与郭子兴性格不合,两支起义军就此分开。到元至正十五年(1355)初春,赵均用、彭大率领着起义军主力,从濠州出发,占领了盱眙和泗州。此时彭大病故,赵均用成了这支起义军的总管。赵均用手下有一位将才叫毛贵,赵均用便派毛贵到淮安打粮,元至正十五年(1355)秋,趁元朝在南方军力空虚,毛贵很快占领了淮安,缴获大批粮草。赵均用得知后率大军进入淮安,安营扎寨。就当时情况看,赵均用的起义军,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作战经验上都优于朱元璋的军队。
当时镇守徐州的是元朝枢密院同知名叫陆聚,这陆聚是个汉人,他心地善良。一看赵均用大军锋头正健,来者不善,就觉得徐州老百姓太苦了,不想再打仗了。于是便投降了赵均用。
淮安、徐州一带成了赵均用的地盘,赵均用在淮安安营扎寨之后,便派部将毛贵去山东发展,到那里建立根据地。当时他的战略意图是配合刘福通韩林儿北征元大都,如果刘福通攻下元大都,赵均用也算是功臣。
话说徐州在陆聚的管理下,在徐州来安屯田的夏小六也理所当然地归附了当地老赵总管,从此夏小六就是赵均用总管下的一名红巾军。
夏小六在徐州落户之后,开始回家乡接老婆孩子一起来徐州种田,过上了安稳日子。
话说元至正二十年(1360)五月,陈友谅率水军在当涂县与朱元璋开战,当涂老百姓纷纷逃难。二爷、二奶奶、小七、小八一家四口人乘船来徐州投奔二儿子夏小六。
夏小六告诉爹,去年张士诚把赵均用赶跑了,赵均用被张士诚赶到山东去了。现在徐州是属于张士诚的地盘了,张士诚的幕府在苏州,可他管辖的地盘到了山东边界。
“这里土地倒是肥沃,只不过都是旱田,只能种小麦、谷子、豆类,种稻子是咱们的强项。”二爷一边喝着茶水,一边和小六聊天。
“从当涂那边过来的人一般都雇当地人种地。”小六说。
“这里到处都是荒地,小七也22岁了,在这里屯田行吗?”
“在这里屯田可以,就是军籍户了,每年按地亩向陆聚交税粮。”
“你娘吃不惯面食,她闹腾着回当涂老家吃米饭炖鱼。我想先让小七留在这里屯田,等当涂不打仗了,我们先带着小八回老家。”二爷喝了一口茶,接着说:“咱家就是船工出身,我发现一个商机。现在兵荒马乱,货运船经常被土匪抢劫,好多人家卖掉船不干了,现在货船价格便宜。这里不是张士诚的地盘吗!从苏州到山东济宁利用这条运河,把苏州一带的产品运到山东,再把山东的土特产运过来。只要搞定张士诚,就一路顺畅了。”小六听爹这么一说思路大开。
说干就干,夏小六领着小七到陆聚府上登记上军籍户,分得五十亩地。二爷领着小六回当涂买了一艘货船,他们开船到苏州找了个明白人送上大礼。管事的人把运河各个码头江湖头子的名字都告诉了二爷,如果遇事就提苏州府大管家张官爷,保你一路平安。
后来二爷打听到当涂县战乱结束了,朱元璋打跑了陈友谅,胜利了。他和二奶奶带着儿子小八回当涂老家了。小六、小七把自己的田地租给了来这里落户的山西人耕种,他们上船开始运货了。
从江南运货到山东,再从山东装土特产运到江南,小六、小七来回倒腾。元朝末年,战乱不断,苏州、瓜州、淮安等大大小小的码头江湖林立,黑道白道,吃拿卡要。小六、小七的货船打着张士诚幕府大管家张官爷的旗号一路顺风。
日子长了这条货船有了信用,准时、安全,需要的货有保证,山东客户开始交钱订货,主要是布匹、茶叶、染料、药材和瓷器。江南的客户订货主要需求豆类、小枣和鸭梨之类。小六、小七发财了。
小六、小七觉得这张官爷,并不太在乎银子。他们投其所好,在徐州花重金买了斗鸡,托人从元大都买来好斗的蟋蟀献给张官爷。
小七二十三岁那年,小六和妻子春花商量。
“你看弟弟小七也二十三岁了,整天在船上忙活,你看着给他张罗个对象。”
“附近都是些移民户,不可靠。老家五塘村我家本族有一位美女,今年十八岁,名字吴春梅。”
话说吴春梅祖籍是江北和州人,父亲经商有钱。由于战乱来当涂投奔吴家人避祸来了。当年春梅的爹年轻帅气又有钱,去了苏州花十五两银子买下了“瘦马家”的杜小妹,杜小妹琴棋书画样样都会。俗话说:“娶妻看娘。”这吴春梅能不漂亮吗?
这天夏小六和弟弟开着船拉着一家人回当涂了。到了刘夏村,夏小六把这事跟爹一说,二爷一听,说:“这是好事,先让春花去探探底细,如果人家愿意,我托媒人。事不宜迟,抓紧办。”
二爷办事就是利索,不几天时间,双方都满意,夏小七和吴春梅的亲事就定了下来。
第二年春天,二爷和二奶奶在刘夏村为小七和春梅举办了热闹的婚礼。婚后小七和春梅回到徐州过日子了。
夏小七的五十亩屯田离来安有十多里路,由于这些土地租给了山西人耕种。为了安全起见小七在哥哥家附近盖了一处宅子,小七和春梅住了进去。平常哥两个在船上,春梅和嫂子春花也有个照应。
天有不测风云,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五月,徐达、常遇春率二十万大军围攻苏州,讨伐张士诚。本年十一月苏州城被攻破之时,张士诚一把火烧掉王府,准备自缢而死。结果被救下,当了俘虏押往南京,最后在南京被处死。
就在苏州起战火之时,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七月,小六浑身是泥,落魄地逃回了徐州,一路上军籍户们都在打听发生了什么事?
“夏小六的货船被土匪抢劫,夏小七葬身长江”的传言被军籍户们炒得沸沸扬扬。
几天后,夏小七的货船在深夜里载着妻子吴春梅悄悄地离开了徐州回当涂老家避难去了。
这天夜深了,夏小六和妻子商量。
“把这几年积攒的银子藏起来吧,战乱年代,财多是祸。”小六对妻子说。
“灶台下,还是茅房里。”春花商量。
“我在船上干了五年了,都认为我发了财,这些老套路谁都知道。”
“你觉得藏在什么地方合适?”
“火炕低下。”
连续几夜,二爷两口子扒炕挖坑,满满一瓦缸银子被深深埋在炕下。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也是朱元璋的“吴元年”,徐州守将陆聚投降了徐达、常遇春,朱元璋大喜嘉奖了陆聚。至正二十七年(1367)徐州成立了徐州卫。
徐州卫成立了,这军籍户们跟以前不一样啦。朱元璋要当皇帝了,要改朝换代了,天下要太平了,谁家不想捞个一官半职的!
夏小六觉得虽说逢年过节,都要给陆聚送一份大礼。可是此时他特想和陆聚见见面,看看有没有官位。
“官爷,最近身体可好!这些年徐州无战事,都托你的福。”夏小六说着把一包碧螺春放在桌子上。
“小六,无战事是好事。可是你参加红巾军也有十二个年头了吧,也没有升迁啊。”陆聚有点搞笑。
“官爷,像我这样的人,也就能干点小事。论指挥打仗,我可不行。”
“听说你弟弟出事了?”
“是的。”
“他妻子呢?”
“回娘家了。他的五十亩屯田退给卫所吧!”
“不用退了,你们种吧,按地亩交税就行了。你大儿子也该从军了吧?”
“快十九岁了。”
“元大都攻下来之后,就得去戍边屯田了。”
“我去吧!”
“明年应天府要组建广洋卫,广洋卫一方面打击沿海倭寇,一方面组织船队向北方运送货物。你是老水手了去漕运船合适,给你个七品小旗的官位如何?”
“官爷,我听从你的安排。”
从陆聚的幕府出来,夏小六心里就有了数了。
夏小六向往去元大都,他想见见哥哥,在红巾军起义之前哥哥小五托人带来信,说是当了正七品的仓库支纳员。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现在如何。
夏小六回到家后把陆聚的意思和妻子春花讲了。
“叫彦成去北方戍边屯田,寒冷的北方受得了吗?那鞑子兵来南方抢占地盘,不就是因为北方冷吗!再说咱们占领了元大都,鞑子们能善罢甘休吗?”春花说。
“不去看来不行,徐州卫去的人多了。明年我先去元大都看看,顺便找找哥哥,如果行,我再带着彦成一块去。”
“这样的话,今年就把彦成的婚事办了吧,和张家定亲也有两年了。”
“我们明天买份礼品带上,去张家商量商量。”就这样夏小六和妻子商量好了。
明朝那个时候孩子娶媳妇基本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先由媒人中间撮合牵线,找个合适的地点见面相亲。双方同意后,男方备一份礼品,这叫小定儿。小定儿的礼品,一般有茶叶、酒、点心等。放定儿后,通过媒人择日交换双方的庚帖,换庚帖是当时重要的环节。比较讲究的是买一份龙凤贴,龙凤贴一份折子两个,一红一绿。男红女绿,上边印有黄色的龙凤花纹,贴内正中并排分写乾造(男方)和坤造(女方)的生辰八字,取男女双方的阴历年、月、日及出生时辰的天干地支各八个字。要请风水先生分析婚姻命理中,相冲、相刑、相合、相害的变化。如果八字不合,风水先生就会讲出逾越的办法,俗称“批八字”。批完八字后,将庚帖带回自家,在香炉低下压三天,如果平安无事,则双方可互换庚帖。这当然是迷信的说法,但旧社会人们相信婚姻中的相生相克。
结婚之前必备一份大礼,叫过彩礼。在结婚前十天左右,媒人陪同男方将商定的迎娶日期正式通知女方,并将新娘结婚当天穿戴的衣服和首饰送交女方,当然必须准备一份送给女方的大礼。送信儿,定下日子后,要提前给亲戚朋友送信。重要的亲朋好友要提前三天亲自到门去请,不能差了礼数,农村有“三天为请,两天为叫,当天为提溜”的说法。
过去讲究娶媳妇接亲要用花轿,新郎骑马,新媳妇坐轿。接亲要事先设计好路线不能走回头路,如果新娘距离很远,还要提前一天住旅店,称打店。到了女方家,女方还要请接亲的人喝果茶,一般只是摆摆而已。那时忌讳两家接亲的人相遇,如果遇上接亲的车队,就扔几个茶杯,借谐音“岔开”,并互祝一路平安,顺风顺水。新娘子到了村口,点燃鞭炮,婚车被拦截,乡亲们讨要糖果、烟等,主家也乐意被讨要,就是图个吉庆人缘。
举办婚礼,富豪、贵族婚礼复杂,一般人家比较简单,主婚人致辞,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然后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还有一个程序不可少,新人要给对方父母敬茶,改口叫爹娘,长辈要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红包。洞房花烛夜,当亲朋好友散去,那时新人进入洞房还有许多礼数和习俗。首先由新郎为新娘揭开红盖头,然后由所谓全家福的人,就是父母儿女健在齐全的人,给新娘端上子孙饺子长寿面,但不能做熟,吃的时候还要问一声,“生不生?”新娘回答:“生。”新婚之夜,女方不能先开口,不吉利。闹洞房的人还在被褥里放些大枣、花生、栗子,讨个“早立子”的口彩。婚后三天,新娘携新郎回娘家,拜谒岳父岳母,这叫“回门”。
没有过春节,还算洪武元年,这一年改朝换代了,朱元璋做了皇帝,战乱的日子终于结束了,这是个有福分的年头,往后就要过太平日子了。年前卫所结婚的青年也比较多,春花派人请来算命先生看了生辰八字,选了个良辰吉日。儿子结婚那天,夏小六请来卫所领导、同事、朋友、邻居,办了几桌酒席。那时候办喜事得分桌就餐,是很讲究规矩的。
当时南方比较讲究的人家喝金华酒,北平一带流行高粱烧酒,也就是今天的二锅头。宴席上少不了牛羊肉、鸡鸭鱼,那时上档次的宴席必有烧鹅,几坛金华酒。经过一个月的忙碌,算是为彦成办完了婚事。
女方姓张名翠萍,与彦成同岁,长得身材匀称高挑,眉清目秀,甚是漂亮。娘家也是军籍户,也算门当户对,郎才女貌,两家皆大欢喜。
洪武二年(1369年),春暖花开,繁华生树,蝶飞蜂舞,大地一片生机。夏小六被调拨到朝廷新组建的广洋卫充当漕运水手,并被委任漕运小旗。专门负责向北平府运送物资。当前急需向北平府运送戍边屯田的人员和作战急需的粮食、军械。
春花带着全家来到徐州运河码头为丈夫送行,来码头为亲人送行的家属特别多。徐州北迁戍边的官兵装了整整十几只船,卫所官兵敲锣打鼓送行,指挥使一声令下客船就出发了。人们望着远去的船队,家属们流下了期盼的热泪。
夏小六的漕运船到达北平府积水潭总码头,夏小六上岸到处打听哥哥的住处。有一明白人告诉他,从这里往北不远处有个叫仁和乡的地方就是。夏小六来到仁和乡一打听,就找到了哥哥的住处。
这是一处双拼四合院,夏小六叩开大门。开门的正是哥哥夏小五,小五见到弟弟既惊又喜。忙把弟弟让进屋里坐下,丫鬟端茶倒水,端上干鲜果品。
据哥哥小五讲,自从来元大都当上七品粮仓支纳员之后,才知道这是个肥差事。积水潭码头江湖林立,仗着老乡刘官员为自己撑腰,否则很难立足。南方红巾军起义后,停止了南粮北运。为了解决元大都缺粮,他们也就到附近的昌平屯田了。
夏小六也向哥哥介绍了家里的情况。
“我现在是广洋卫的漕运小旗,以后就经常来往于南方和北平之间。回去后,我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爹娘,叫他们放心。”夏小六接着说:“我现在有两个儿子,明年老大要到昌平戍边屯田了。”
“我来这里屯田以后,经人介绍娶了昌平的姑娘徐慧慧为妻。现在只有一个女儿。今天慧慧带着女儿回娘家了。你有两个儿子,就过继给我一个吧。”小五听弟弟说他的大儿子要来这里戍边屯田,心里很高兴。
“老大叫彦成今年十九岁,去年结的婚。我还有个小儿子叫彦保,就把彦成过继给你。明年我把他一家送过来。”就这样,夏小六告别哥哥回货船上去了。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朱元璋册封诸王的盛典在宫中举行,朱元璋把皇子们分封到各军事要塞重镇当藩王,镇守着大明江山。其中封十岁的四子朱棣为燕王,镇守北平府。同时各路南方大军携家眷陆续迁往北平戍边,也算是“随王伴驾”吧!当然十岁的朱棣还小,还得在皇宫中接受教育训练,守卫北平与元军残余势力作战的事,暂时由魏国公徐达代理。就是这一年,夏小六随王伴驾了,漕运船顺便载着彦成一家人来到昌平伯父家住下,而后戍边屯田了。洪武四年的春天,伯父小五带着彦成到昌平卫归登记从军了。彦成夫妇称呼伯父伯母为五爹五娘。
夏小六在漕运船上,算是岁数大资格老的,又是小旗,大家都称呼六爷。六爷每次行船路过徐州码头时必下船回家一趟,给六奶奶带些南方北方的特产。甜甜的金丝小枣、脆脆的直沽鸭梨,还有杭州的丝绸、景德镇的瓷器等等。
漕运船到达大型码头暂停接受检查时,粉头们趁机上船过夜了,听着水手和粉头的呻吟声,六爷走到甲板上,他远望两岸的渔火。脑海浮现出了六奶奶的影子,六奶奶为他献出了一切,他绝不背叛六奶奶,绝不背叛。

作者简介:夏玉琦,男,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著有《夏玉琦文集》《小草诗歌集》《铭记堂记》《明朝那些家事国事儿》等。

责任编辑:白建平
终审编辑:寂   石
排版制作:余   萍
(0)

相关推荐

  • 泊头与运河

    现在的泊头中心城区,远在商朝前期就有人类居住.距今3500年前,泊头市区一带已经是一个多人聚居的村子,就有人类居住. 公元204年,曹操攻打驻守南皮的袁潭,开挖从新乡经大名到泊头的运河,实际是在原永济 ...

  • 【乡土文学】 竹雨 || 正视

    正视 文/ 竹雨 散落的银杏像舞女的裙 凌乱的躺在大地上 似是卸下了一年的疲惫 安详的进入了冬眠 奶奶的手里新增的物件 像冬日泛白的阳光 格外刺眼 房间里没有挂历后 很少关注时间 以至于忘了 曾经撕掉 ...

  • 【琴泉·散文】李长空《京杭大运河,一部闻名世界的线装书》

    [作者简介]李长空,本名李家庆,1971年11月出生,四川三台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著作出版诗文集十余种.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果把京杭大 ...

  • 【乡土情缘】夏玉琦:梢工之家

    . 梢工之家                            文/夏玉琦  一 "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瓜洲是长江下游淤沙而成的岛,形状如瓜,故称为瓜洲.瓜洲渡口 ...

  • 【乡土情缘】夏玉琦:​赵钱孙李

    赵钱孙李 文/夏玉琦 一.危厦难扶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在九江乡村野墅里有一个人吟诵着杜甫的诗,表达着伤感和惆怅,这人是谁呢?此人名叫夏侯显,中了进士之后,在朝廷里担任掌书 ...

  • 【小说月报】夏玉琦:​铁血将军(中篇小说)

    铁血将军 文/夏玉琦   内容摘要:夏元庆,明朝天津卫掌印守备,蓟州营守备,大水峪游击将军,大名府参将.据<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记载:"万历三十七年六月,以蓟州守备夏元庆为大水峪 ...

  • 【小说月报】夏玉琦:一只翡翠镯子(下)

    [中篇小说] 作者简介:夏玉琦,男,河北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著有<夏玉琦文集><小草诗歌集><铭济堂记><明朝那些家事国事儿><铭济堂 ...

  • 【小说月报】夏玉琦:一只翡翠镯子(上)

    [中篇小说] 作者简介:夏玉琦,男,河北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著有<夏玉琦文集><小草诗歌集><铭济堂记><明朝那些家事国事儿><铭济堂 ...

  • 【湖南文苑】夏玉琦:​古诗词的色彩美

    古诗词的色彩美 文/夏玉琦   我们知道画家利用色彩搭配,可以画出立体感和层次感.诗人对于色彩的敏感也不亚于画家,诗人虽然不能像画家那样直观的再现色彩,但是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 ...

  • 【小说月报】夏玉琦:解梦(短篇小说)

    解梦(小说) 文/夏玉琦 一梦醒来,又与鞋有关,我经常做与鞋相关的梦.这次因为鞋的事把梦给弄醒了,所以对梦中的情节记得特别清楚.这天和同学们出去旅游,在饭店包间里吃饭时就觉得这鞋穿着别扭,怎么别扭也说 ...

  • 【小说月报】夏玉琦:弘治冤案【短篇小说】

     弘治冤案  文/夏玉琦 一 明朝弘治三年(1490)初春的一天,皇帝朱佑樘早早上朝,听取官员的汇报. "陛下,天津三卫密迩京师.频临渤海,水陆要会,奸盗频发而务废弛,需要整饬." ...

  • 「作家工坊·小说」鲁玉琦|最后的党费

    作家新 干线 最后的党费 静谧的小山村笼罩在一片晨霭里,路口农家乐的铁门上挂着"暂停营业"的牌子.张跃进是农家乐老板,他母亲刘芝兰昨天夜里心脏病复发,送到县城没进医院又折回来了.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