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桥村印记 作者 张兴国

             白云桥村印记
             作者     张兴国
    白云桥村,在肥城市春秋古镇的北边,一路之隔,那是我的故乡。小时侯听老人们讲,在很久以前的隋唐时期,当地百姓在肥城县西南端的河上建了一座三孔石桥,因桥上常有一片白云定格在天空,人们便把此桥称为“白云桥”。
     河水由东向西流淌,雨水淡季时河水只在桥的中间主孔流过,两侧桥孔便成了行人避风遮雨的好去处。相传“秦琼马蹄跑遍山东”,路过此桥时正赶上大雨来临,便在桥下避雨。秦琼是唐朝开国大将,因其行侠仗义、为人宽厚的美德在《隋唐演义》里得以传颂,因此也赋予这桥更多的寓意。历史上描写“泥马渡康王"的故事指的就是这条河,康王河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据(1908)(肥城县乡土志.氏族)记载,一张氏族人由山西大槐树迁至肥城县井楼村安居,多年后即明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其中一支张氏兄弟从井楼村来此定居,因南靠白云山,北傍康王河,依山傍水,便起名“白云桥村”。
    现在的康王河已变成肥城市最优美的风景区,龙山公园、市民广场、范蠡公园、湿地公园如镶嵌在沿河两岸的颗颗明珠,横穿肥城市中心地带,绵延十多华里。湿地公园内从电影艺术家赵丹的塑像向北望去,那插入水中的“土梁”就是历史上白云桥两边的路基。儿时听老人讲原桥南岸有白云桥村人四百多年前立的一块石碑,后来不知何时歪倒在水下的淤泥里,由此人民公社时期碑处的几亩地命名为“歪倒碑"。这“歪倒碑”我以为只是传言,可在2006年建公园时偶然挖了出来。回老家给母亲过大寿,三弟引见我看到那石碑。石碑约有一米半长、八十公分宽,碑角有几点碰损,碑身腐蚀出麻脸似的不均匀小坑。或许因为长期在泥水里浸泡,石碑失去了固有的光泽,灰暗中夹带着浅浅的锈色,碑上的字迹不再完整,平滑的碑身处还能看清“白云桥”几个字和部分张氏人名,立碑的初衷无法推断,但一定饱含祈求风调雨顺的心声。
     弹指千年过,故人化黄土,可白云桥、歪倒碑一直敲击着我的心扉,曾经那片土地上的点点滴滴在我的记忆里不断浮现。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白云桥村沟壑纵横、地薄荒僻,忽高忽低的羊肠小道两边是大小不一的梯田,超过一二亩大的地块也没几处,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白云桥村经过大跃进、全民吃食堂的热度,被三年自然灾害摧残的一贫如洗,稼穑艰难,食不果腹。后来靠河边的十几亩地,在安装了“拧不够"、“渴轳头”等当时还算先进的水力设施后,还能产出一点点麦子、玉米和蔬菜来打打牙祭。五十年代村东修建的闻名遐迩的五级扬水站,气势磅礡,扬出的水流像湍急的小河,赶上暑季,村里的孩子们都会去坝上戏水、游泳。这水经过白云山掘凿的“群力放水洞”浇灌着白云山南侧那片土地,不知是设计缺陷,还是坝高、渠宽、水量大的原因,却没有给白云桥村留出浇地的水口。有人说这是对白云桥村的讽刺,也有人说这是技术落后和时代的悲哀,还有人说这是灵魂狭隘的败笔。听着隆隆的泵机声,看着流走的光阴,心生太多的无奈,也裹挟着白云桥村人对现实无可名状的委屈。
     后来村里通上电,修建了扬水站,农田基本建设逐步提高。农业学大寨运动时,村民在高低不平的“田家林"、“胡芦峪"等处开垦出平坦方正的水浇地,这些冠名“大寨田”的土地在村集体的耕耘下,每人每年能产出十几斤麦子。增收的细粮让生活多了一些幸福和满足,过年时能多吃上几碗饺子。当时,带上几斤出麸子的白面馒头走亲访友是上好的礼品。东沟的旱地大多用来种地瓜,地瓜窝窝头和地瓜煎饼作为餐桌上的主角,让村民们不再挨饿。公社放映站每月都会来村里演一场电影,算是那时最好的精神食粮。
     一九七五年初,县城南迁至白云桥村东六七华里处,从此白云桥村有了城郊的样子。也就在那时,白云桥村由王瓜店人民公社划转为新城镇管辖。随着县城建设初具规模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神州大地,白云桥村也焕发了生机,分田到户,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种地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自从有了深井,东坡整改成很多水浇地,粮食亩产翻了几番,从此户户有余粮、羊多猪又肥。
    三十年前,肥城县提升为县级市,“步子再大一点,胆子再大一点"的深化改革政策使粮食连年丰收,经济更上新台阶。白云桥村集体企业逐步壮大,白灰场、砖厂蒸蒸日上,在家门口打工与外出打工成为一道风景,不再是单一种地,各家都有了自己的果园,钱袋子逐步鼓了起来,原有的石屋、土坯屋更换成了宽敞明亮的砖墙套房,自来水进入家家户户,坎坷泥泞的小土路变成柏油路。赶时髦的小伙子买上了摩托车,家家有了录音机、收音机、电视机等新一代家用电器,村民们安居乐业,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建设突飞猛进,县城中心向四面延扩,行走在城市边缘的白云桥村,村民视野放的更远,思维更睿智,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重视教育让孩子走出去成为普遍共识。国家免除了两千多年以来的农业税,种地似乎成为副业,有人开始进城市买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随着物资的富足和精神的充盈,破陈规,除陋习,移风易俗,社会风气有了质的变化,旧时丧葬披麻戴孝、请吹鼓手逐渐被带孝章和白花代替,婚庆不再大要彩礼,宴席置办大大简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文明建设不断提高。
   
    十年前,白云桥村开始拆迁建楼,按城市社区高标准统一规划,白云村社区被定义为肥城市样板社区。现在的社区内高楼错落有致,花木吐芳,绿草成茵。街道横斜别致,似小径通幽,如玉带缠绕,亭阁典雅华丽透着古朴的气息,成为一方地域最美丽的家园。
     白云是吉祥的寓意,包含“白云”二字的公共机构,往南有白云山公园和白云山电视塔,西边有白云山幼儿园、白云山小学、白云山中学和白云山第三高级中学。目前,白云桥村的土地上已建成了七大社区,一条“康汇大街”把这些社区连一起,古镇、博雅公馆、御景苑和上城郦景与白云桥村社区隔街相邻,整片地域更显繁华。夜晚的白云桥村社区更加美丽,像浓妆淡抺的现代美女,时尚而炫目。社区周围汽车穿梭,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有人去古镇看戏,有人悠闲散步,到处是欢声笑语、喜气洋洋的景象。
     有人说这是肥城市的黄金地段,它的布局是现代城市的前沿,唯有白云桥村社区在原址上重建,像从历史尘埃中站起来的老人,以它为中心放射三华里画圆,圆圈内其它建筑群都像是与之相依为守的后起之秀。
     二十多年前因工作原因我告别亲人走出那个装满记忆的小村庄,开始步入另一种生活,从那时起丝丝乡愁在我的心里缠绕,时常回村看望父母和乡亲。目睹家乡发展的速度不仅感慨万千,我寻找着陌生的熟悉,“土屋门”、“大襟地”、“东沟涯”、“南台子”那些儿时割草放羊的黄土地保留着我永恒的记忆。今年惊喜的是,我又见到了那块 “歪倒碑",白云桥村人把它恭敬的保存起来,既是对石碑的情愫,也是对先祖们的缅怀。望着石碑我思绪万千,丝丝感动划过我的心间,仿佛在时空隧道的那端看到先人的影子,这石碑里有历史的沉淀,也承载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
盘点过去,寻找岁月清晰的轨迹,我书写了今天的故事。展望未来,两个一百年宏伟的蓝图,也必将镌刻在新的石碑之上。
        谢谢你,白云桥村!生我养我的土地!
           2021.1.28
 作者简介:张兴国,网名 ,相伴醉晚风。1956年出生于新城办事处白云桥村,煤矿工人。现已退休。业余时间喜欢读书练笔 ,诗歌散文散见于网络平台。
编辑部:
水天茫茫   闻雨时
主      审: 水天茫茫
主      编: 闻雨时
制      作:水天茫茫
(0)

相关推荐

  • 《文化安顺》重走霞客路 白云生处蹑古踪 2020年第107期(总590期)

    白云生处蹑古踪 宋兴平 早在今年四月初时,<文化安顺>编辑部同仁就提出倡议,如新冠疫情解禁,将于"五·一"期间组织开展"寻踪霞客行"活动. 徐霞客游 ...

  • 在泰美老圩看到一块“昇良桥”古石碑

    星期天约了两位老友出去4+2骑车(所谓4+2,就是自驾车带单车到外地骑车,即4个轮子加2个轮子的意思),本来计划去河源骑的,谁知上了粤赣高速惠河段,才发现春运开始没几天,高速路北上的车流就多了许多,车 ...

  • 合济桥、打素风雨桥

    国庆节平塘东南游 贵州游侠 三.合济桥.打素风雨桥.更工石拱桥.神仙坡 驱车向四寨方向行驶,来到了满尧村的合济桥,此桥现在是公路桥,建于清咸丰9年(1859年),为村民陆登高等集资修建的,为单孔石拱桥 ...

  • 新苑村十九孔观音桥

    贵州游侠 十二.新苑村十九孔观音桥 导航去新苑村,途中在窑上村过一座桥,桥旁有四棱碑,前方山脚有一个圆形的大洞口,紧挨着地面.我在宽处停车拍照,洞口内似乎有水. 前行路的左面有一棵硕大的古树,我请路过 ...

  • 比墨村石拱桥、坡陇村“赵州桥”、贬等村古碑群

    平塘县东南游 贵州游侠 十一.比墨村石拱桥.坡陇村"赵州桥".贬等村古碑群 我们在比墨村,看到了一座单孔石拱桥,桥旁的石碑上半截缺失,只留下"X旺桥"等字. 这 ...

  • 【和秀成】吾木村古桥轶事

    <拉伯热美>由和民达创编,古城区非遗中心录制 培德桥 吾木村古桥轶事 和秀成 纳西族进士和庚吉于民国三年(1914年)在<丽江商业劝工会记>碑文中如是说:"知识之增长 ...

  • 枣庄老桥|壕沟村的百碑桥

    壕沟村因村南部有道沟而得名,据说古代有一位将军带兵打仗途经此处,骑马飞身越过这道沟后,连称"好沟",于是沟旁的这个小村庄便被叫做"好沟村",后来被叫成了&quo ...

  • 遵化马兰峪村发现非常奇特的古石碑

    作者:王亭贯 唐山地区出行限号大调整 马兰峪村,我国明朝初期始建,因此地马兰丛生,蓝色鲜艳,处在沟壑之中,故此得名马兰峪.在遵化马兰峪村发现一通记事古石碑,虽已残缺,但从碑面记载的文字看,笔法精湛,雕 ...

  • 曾经的爱情|作者张鸿俊,蕲春向桥乡桐油畈村人

    悠悠岁月,匆匆人生. 又一季风霜染黄了蕲河的枫叶,成群的大雁掠过蔚蓝的天际,微微的寒风轻扬单薄的衣袂,静淌的蕲河水啊,荒芜的草坪啊,一次次呈现在眼前的都是你:灿烂的脸, 调皮的眼,浅浅的笑,淡淡的好- ...

  • 我的父亲|作者张鸿俊,蕲春向桥乡桐油畈村人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不知不觉中父亲离开我已经18年了. 18年来我时常想起我的父亲. 父亲1950年6月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山村人家.小山村距县城有一百多里路.父亲出生时上面已有三个哥哥和二 ...

  • 看电影|作者张月中,向桥乡斌冲村人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时间是把万能锁,回忆却是把万能钥匙.在钥匙的引导下.我穿越时空.回到了少年时代. 电影,对农村来讲,是一场奢侈的豪华演出.对我而言,却是一场随心所欲的旅行. 那时候电 ...

  • 驻村笑话:“张家妈” || 作者 岳志宏

    驻村笑话:"张家妈" 作者  |  岳志宏 干部驻村帮扶,要主动拉近和群众的距离,搞好关系,方式多种多样,有给钱的,有买茶叶的,也有说贴心话的,这取决于每个人的能力本事.十八般武艺 ...

  • 【广州诗刊】No.11756期B版||偶回村家 作者:张树英

    广 州 诗 刊 欢迎阅读 <广州诗刊>作为纯文学刊物,我们旨在弘扬传统,展现新时代人民大众的冷暖.我们主要编发优秀的现代诗歌(含今人创作的古体诗词),兼发优秀的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愿您能挚 ...

  • 【三江文学】《净心桥记》||作者:张晓虎

    [三江文学现代诗刊] 总第2759期 社     长:李不白 高级顾问:衣非 特邀顾问:周渔 总     编:墨兰雪 副总编 :幸福密码 校稿 :王维新 <净心桥记> 作者:张晓虎 山下有 ...

  • 美丽乡村——蕲春向桥乡狮子堰村,作者梅小玲

    点击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 本文作者/梅小玲 初次来到狮子堰,我二十岁不到.早就听闻狮子堰水库风景优美.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幸来到狮子堰水库一睹它的风采.站在大坝上面,放眼望去, ...

  • 弥右建桥古·寿光圣贤多——张建桥村采风札记

    ​寿光城东十里有张建桥村,村碑记载"张建桥村,位于寿光市张建桥乡东部,潍高路北侧,弥河西岸.关于村名来历,岔路村有一善人姓张名建,品行端正,与人为善.每年雨季总是在弥河上修一便桥,以方便行人 ...

  • 诗词朗诵:铜川市烈桥村扶贫古韵三首 | 张晓辉 主播 | 陈霞

    长风文化传媒集团 大风起兮,长歌当酒 古韵三首 张晓辉 咏金锁关镇烈桥村扶贫事 日暖天蓝映古村, 福楼万丈瞰层云. 贫穷不是真颜色, 此地仙山百姓尊. 踏莎行·金锁关镇烈桥村扶贫事 冬日云低,烈桥雪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