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用十万蒋军设下圈套,胡奇才用大数据思维三天歼敌八千破局

1946年6月26日,蓄谋已久的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调集重兵向中原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了。同时蒋介石将目光看向了遥远的东北。

其实蒋介石刚开始对东北并不特别看重,因为蒋介石是浙江人,蒋介石起家主要是依靠江浙沪财团,对于遥远且寒冷的东北,蒋介石认为对其争夺天下影响不大,正如当初他放弃外蒙古一样,但是蒋介石手下的幕僚告诉蒋介石,东北的工业发达,经济基础雄厚,一旦被共军占领,后果将不堪设想。

手下幕僚的建议令蒋介石认识到东北的重要性,于是采取“以时间换空间”的思路,一方面假惺惺和共产党进行谈判,一方面请求美国人用军舰和飞机将大量的国民党军精锐部队运往东北。而在共产党方面,以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开始就对东北非常重视,并抽调我军的精锐力量奔赴东北,抢占了很多要地,并组成东北民主联军。

蒋介石为了尽快解决东北问题,派其爱将杜聿明出任东北行辕主任,与共产党争取东北。杜聿明凭借手中强大的武装力量开始对东北民主联军发动进攻,然而东北民主联军的武器装备差,人数不足,在与国民党军的较量中明显处于下风,根据地日渐缩小,部队严重减员,后勤保障严重不足。

初期的胜利一下子使国民党参谋总长陈诚昏了头,并狂妄地叫嚣:“凭我数百万装备精良的国军,一定能在二三个月内打垮共军,六个月消灭共产党。”不得不说,陈诚口才很好,讲起话来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然而作战水平确实一般,他和胡宗南都被我军称为志大才疏的将领。

陈诚命令杜聿明加快进攻步伐,至1946年10月,国民党军虽在东北调集了7个正规军,连同地方保安部队共约40万人,并占据了沈阳、长春、锦州、四平等重要城镇,但因战线过长,已无力向东北民主联军发动全面进攻。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杜聿明决心采取“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作战方针,企图首先集中兵力消灭或驱逐东北民主联军南满部队,解除后顾之忧,尔后集中全力进攻北满,最终占领全东北。

1946年10月19日,杜聿明调集8个整编师10万大军,分左、中、右三路,向南满解放区大举进攻,企图相互配合,将辽东军区主力压缩、围歼于安东、凤城、宽甸地区,进而侵占南满解放区,切断东北民主联军与华北的联系。具体部署是:

左路军以新编第1军第30师、第52军第195师、第71军第91师,沿营盘、兴京(今新宾(、柳河向辑安(今集安)、临江(今浑江)进犯,企图阻止南满军区第3、第4纵队会合,切断南满和北满的联系。

右路以新编第6军第40、第22师和第60军第184师沿海城、大石桥向庄河、大孤山进犯,企图迂回安东(今丹东),切断安东与大连的联系,从侧翼配合中路之敌占领辽东军区机关所在地安东。

中路第52军所属第2、第25师分别从桥头、本溪直逼安东。

杜聿明这是在给东北民主联军设个圈套,也就是以左、右两种大军对南满解放区进行合围,以中路军深入南满解放区内部,吸引东北民主联军围攻,一旦中路军与我军激战时,立即调动左、右两路大军与中路军进行里外合围,从而消灭东北民主联军南满的部队。

就战略态势上来看,形势对东北民主联军南满解放区非常不利。当时在南满解放区的部队是东北民主联军第3、第4纵队及南满军区独立第1、第2、第3师,总数不足6万人,与进攻之敌相比,不仅兵力少,而且装备差,明显处于劣势。在南满的部队中,胡奇才指挥的第4纵队装备是最好的,然而与国民党军的装备相比却不在一个层次上。时任第4纵队参谋长的李福泽回忆道:

我纵队的装备,主要是在日本投降后搜集的散落在民间的步兵武器。新建的纵队直属炮兵团,重炮仅有从鸭绿江里打捞出来的八门三八式野炮,弹药也不足。整个的形势是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加之东北的10月已进入寒冬季节,部队的棉衣尚未发下来,这对部队的行军打仗,又增加了许多的不利因素。

当时南满军区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是萧华,立即战场情况报告给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东北民主联军指示:集中兵力打运动战、寻找小股分散之敌予以各个歼火的指示。然而具体怎么打并没有指示。

这回杜聿明学乖了,左、中、右三路呈密集靠拢的队形进攻,东北民主联军南满部队一时不好下手,于是萧华决定主动撤离安东、风城等城市,集中兵力坚持东部地区,并寻机在运动中歼敌一路或一部。萧华命令第4纵队司令员胡奇才、政治委员彭嘉庆率第11、第12师,以一部兵力实施运动防御,迟滞国民党军中路的进攻,掩护军区主力集中及后方机关转移,主力隐蔽待机。

第4纵队正好在国民党中路军的进攻轴线上,见第4纵队不断后退,第52军军长赵公武更是不可一世,同时为了引诱我军对其围攻以把我军粘住,他决定将第52军分成左右两路,左路军以第25师(欠第75团)为主,从本溪出发,沿公路向赛马集、宽甸方向攻击前进。右路第2师和第25师第75团从桥头出发,沿铁路向安东方向攻击前进。敌军的不断分兵追击给第4纵队提供了战机。

1946年10月20日黄昏时分,位于通远堡的第4纵队司令部里灯火通明。围绕如何应敌,纵队司令员胡奇才、副政治委员欧阳文和参谋长李福泽等人正在研究对策,在会上形成了两种方案。

一种方案是按照辽东军区的指示,第11、第12师扼守现有阵地,节节抗击来犯之敌,争取时间,掩护军区机关及后方物资安全转移,在安奉线上选择有利时机和地形歼敌一部,迟滞敌人的进攻,尔后撤至凤城一带,向东转移。

另一种方案是不在安奉线恋战,第12师除留1个团阻击右路敌人外,其余部队立即向第11师靠拢,把两个师的主力集中起来,寻找战机,打个歼灭战,哪怕是吃掉敌人的1个团也是好的。

在会上,多数人支持第一种方案,因为第一种方案是上级的意思,即使打输了也不必承担责任,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第一种方案也比较好实施,指挥难度也小,然而弊端也是明显的,不断的迟滞敌人,和敌人拼消耗,正是敌人所希望的,一旦被敌人缠住,就会落入杜聿明预设的圈套

而第二种方案则过于冒险,一是因为违反上级作战意图,打赢了固然好说,但是打输了,必须要承担战败的责任。二来要歼灭敌军一个团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敌军以师为单位追击,必须具有歼敌一个师的能力才有成功的希望,而就当时来看歼敌第25师比较有利。

虽然众人认为第一种方案稳妥,但是第4纵队司令员胡奇才力排众议认为采取第二种方案更好,其理由有三:

一是第25师比较张狂。对于国民党军第25师,东北民主联军并不陌生。该师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半美式装备,战斗力非常强,它曾作为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与日寇作战,素有“千里驹”之称。自1945年冬进入东北后,这匹“千里驹”耀武扬威,气焰嚣张。但没过多久,1946年1月,在营口的一次战斗中被东北民主联军全歼1个加强营。但是我军的伤亡也很大,第25师所以第25师认为东北民主联军一次只有歼灭他们一个营的能力,根本没有能力歼灭整团,更别说歼灭一个整师了。此后,外号“李大麻子”的师长李正谊扬言要报仇雪恨。根本不把东北民主联军放在眼里。

二是第25师的作战能力即将到达顶点。胡奇才说,敌军每前进一公里,其后勤保障距离就加长一公里,因为解放区内实际坚壁清野,敌军的后勤物资只能从沈阳、本溪等大城市运来,目前敌军正在攻击前进,敌军每天消耗炮弹几百发,一周以后,第25师的炮弹即将消耗完毕,加之我游击分队不断袭击敌军运输车队,到时第25师的火炮将失去作用,变成一个支轻步兵师,4纵集中数个团的力量完全可以消灭第25师。

三是第4纵队如果一直和国民党军拼消耗,不能成规模地消灭敌人,部队的弹药消耗后得不到补充,部队的战斗力将会大幅降低,如果能够将第25师歼灭,不仅可以得到他们先进的半美式装备,而且可以获得大量的后勤物资,部队马上就过冬了,别的不说,4纵现在特别缺棉衣,如果歼灭第25师,这个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在作战会前,胡奇才让后勤部门和作战部门对敌军作战能力、我军后勤物资等进行精确的计算,形成了大量的数据,用数据来支撑作战。这是胡奇才作战指挥的一大特点,尽量用数据说话,从而减少主观误判,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大数据思维,只不过现在的数据量更大,计算手段更先进,但是思维模式是一样的。

其实大数据思维也是东北民主联军司令林彪所强调的思维方式,林彪指挥有时精确到连,精确到团是常有的事,据东北民主联军的作战参谋讲,林彪有时对阵地上每个炮位的选择都有明确的指示,其实在国民革命战争时期,李德对迫击炮的位置也规定得很死,但是林彪与李德不同,林彪是以数据作为支撑的,所以部队按照他的指示经常打胜仗,而李德则没有数据支持,完全靠想象,所以一打就败。

胡奇才用大量的数据作支撑最终说服大家。胡奇才第一设伏围歼第25师的地点选在是山岭子。然而当时第4纵队的情况掌握有误,他们以为第25师第75团没有归建,估计敌军的兵力只有5000人,所以胡奇才调集了5个团的兵力进攻围攻。而实际上第25的75团已经归建,所以进入包围圈的兵力有8000人。当时第4纵队不足1.5万人,第4纵队下辖9个团,每个团大约1500人左右,这样5个团的兵力加起来大约也是8000人。

1947年10月27日下午当第25师主力返至双岭子地域时,第4纵队以第11师和第12师主力共5个团的兵力,突然发起攻击。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一直打到黄昏仍是难解难分。

入夜后,第4纵队发现当面敌军火力越来越猛烈,不像只有大约2个团左右的兵力,感到事情有些蹊跷,胡奇才立即指示前沿部队火速查明情况。没过多久,在抓获的俘虏中得知敌情真相。敌军竟然有8000多人。也就是说由于情报失误,胡奇才以8000人围攻8000人,但是国军第25师本来武器装备就好,战斗力和战斗意志都比较顽强。

打还是不打,第4纵队司令员胡奇才面临艰难的抉择,请示上级来不及了,再说掌握战场情况的永远是一线指挥员。以8000人围攻8000人,胡奇才一计算,没有必胜的把握,即使能够打胜也会损失惨重,于是胡奇才命令第4纵队果断决定停止攻击,转移寻机再战。

仗打成这样,部队难免会有怪话,胡奇才没有对情报部门过分责怪,因为在战场动态情况下要准确掌握情况是很难的,但是胡奇才要求这回一定要把敌军情况摸清楚,便于下回设伏,很快情报部门告诉胡奇才,第25师第75团已经归建,总兵力大约8000人,根据俘虏交代,敌军炮弹即将用完,后方的炮弹还没有及时送上来。

胡奇才一算,杜聿明发动的攻击已经有9天,按正常算炮弹已经快用完了,敌军有8000人,必须调集更多的力量进行围攻,最后胡奇才决定调集第4纵队共8个团大约1.2万人围歼敌军25师的8000人,围歼的地点选在新开岭。

为了确保围歼成功,胡奇才让作战参谋、后勤参谋等反复进行作战计算,包括用弹量,敌军行军速度与距离,各个团的弹药基础等。作战和后勤参谋等人靠手工进行了大量的计算,最后确信以8个团的兵力可以围歼第25师8000人。

而从敌军方面来说,在双子岭被围后,共军竟然主动撤围了,这使第25师师长李正谊更加坚信,以南满东北民主联军的力量,即使将第25师围住也无法将其歼灭,这使得他更加骄狂,所以对于4纵第11师的边打边撤将其引诱到新开岭地区,误认为是第11师仓皇逃往新开岭地区,岂不知下有8个团共12000人的东北民主联军正在新开岭等他入局。

新开岭位于宽甸以西约70里的一个狭长谷地,四周高山重峦,宽甸至赛马集的公路及媛河穿越其间。北有746高地为屏障,东有叆阳边门东山可控制公路向东之出口,南有404高地(黄家堡子南山),可俯瞰黄家堡子一带,西有潘家堡一子北山571,586高地可封闭公路向西之出口。新开岭是一个天然设伏的绝好场所。

胡奇才决定以第10师担任主攻,从东北面沿老爷岭、黄家堡方向攻敌侧翼,第11师在叆阳河以南向西攻击,第12师从西北方向进攻,并占领新开岭以东公路两侧高地,断敌退路,纵队炮团主要支援第10师主攻,纵队指挥所设在小边沟。总攻时间定在31日凌晨5时。

31日早晨,当第25师进至老爷岭和404高地附近时,第4纵队突然发起攻击。第25师旋即控制老爷岭和404高地等制高点,依仗强大火力,负隅顽抗。第4纵队第10、第11师因战术部署上兵力与火力不够集中,反复攻击不克,第12师主力攻占了公路北侧的制高点。战斗呈现胶着状态。

这时的第25师仍未查清我军兵力,认定我军无力歼灭他们。当沈阳方面用无线电与25师联络时,25师指挥官高喊:“只要(空投)炮弹,不要援兵。”他们坚持自己突围。这就断送了25师逃脱的机会。

事实证明第4纵队的参谋们计算是准确的,第25师已经没有炮弹了,8000人的部队变成了没有炮火支持的步兵部队。

就国民党军队来看,其最大的优势是武器装备好,火力强,尤其是火炮数量多,口径大,一旦没有炮弹,只靠步兵作战,其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国民党军的步兵作战能力远远低于东北民主联军,其实不光是国民党军队,就是在抗美援朝的朝鲜战场,离开空中和炮火支援的美军步兵,完全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步兵吊打。

经过三天激战,胡奇才指挥第4纵队8个团,全歼国民党军第25师8000人。此役,辽东军区第4纵队以伤1582人,阵亡338人的代价,全歼号称“千里驹”的第25师8000余人,其中俘虏5000余人,缴获长短枪4274支,轻重机枪325挺,各种火炮110门,开创了东北民主联军在一次作战中歼灭国民党军1个整师的先例,也就是胡奇才用三天的时间,便成功打破杜聿明对南满的攻势作战,化解了南满解放区面临的危局。

第25师师长李正谊在部队溃败前,这个黄埔4期生连忙脱掉将军服,剃了光头,化装成伙夫,企图趁乱逃跑,但在被围得如铁桶的新开岭地区,他哪里逃得掉,最后被我军俘获。

新开岭战役后第4纵队的实力大增,尤其是缴获的110门火炮,使第4纵队的攻坚能力大幅增强。

新开岭战役的胜利振奋了军心民心,林彪致电嘉奖四纵和南满部队全体指战员,称赞他们创造了“东南满自卫战辉煌成绩”。主席看到新开岭战役的经验总结报告后,以中央军委名义复电南满萧华等同志说:“你们此次作战经验很好。第一次集中五个团打二十五师未能奏效,第二次集中八个团打该师,就胜利了。以后作战凡打大一点的仗总要集中十团八团兵力,最好能集中十二个团打,以期必胜,也就是战役上必须集中兵力。主席将新开岭战役称为歼灭战的典型战例。

国民党25师的覆灭使杜聿明相当震惊,他完全没料到共军会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他在对新1军38师校级以上军官训话时说:“今天我们应切戒骄傲,对共军战斗力万不可再存轻视心理。这次25师疏忽冒进,以致全部被消灭。25师这样好的部队,如此下场真令人痛心至极。如果大家今后都像25师,就会亡党亡国。”

但是杜聿明把责任都推给25师,认为新开岭的失败是师长无能所致。他仍旧坚持既定战略,向南满大举进攻。我军则奋起反击,开始了长达三个多月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但最后杜聿明也同第25师师长李正谊连吃败仗。

杜聿明用十万蒋军设下圈套,胡奇才用大数据思维三天歼敌八千破局。这既体现了胡奇才的责任与担当,更体现了胡奇才的智谋,这其实就是孙子兵法所强调的以计算支撑作战的思想:"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有一位美军顾问研究了新开岭战役,他有点难以置信,因为第4纵队司令员胡奇才居然是个文盲出身。

胡奇才于1914年9月出生于湖北黄安高桥区李家田村一个佃农家庭,全家七口人,靠租种地主一石田、撑持一个小的豆腐坊度日。小小年纪,胡奇才就在豆腐坊、田畈随家人一起从事力不胜任的劳作。母亲因产后热不幸去世后,他更是竭尽全力替父亲分担繁重的农活。后来虽然读过3年私塾,但学的都是四书五经、百家姓之类的,根本没有学过数学,但是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胡奇才逐渐认识到必须重视战役计算,才能使有限的兵力发挥最大的效益,这不能不说是胡奇才经常在艰难困苦条件打胜仗的重要原因。

天择是作者的笔名,曾在国防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对历史和哲学颇有研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