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曾林松:难忘牧区行(下)
原创作者:曾林松
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难忘牧区行》(下)
车子向北进发,旷野上不时出现零零星星的大榆树,包总说,过去这里布满了榆树林,后来不知是因为什么缘故,许多树都砍伐殆尽了。行经的戈壁滩上有一棵很大的榆树,上面挂着许多经幡、哈达,扎朝格图说那是神树,所有人都下车给这棵树进献哈达。路上碰到石头堆砌的敖包,我们也都下车绕行三圈,并捡起石块添加上去。敖包起初是作为路标和牧场分界的标记的,后来发展成为了祭祀以求平安幸福的地方了。许多山上都有敖包,后来我还参加了祈雨的祭敖包活动和农历五月开始,北部嘎查举办的祭敖包文化活动。那些仪式很隆重,也很热闹!身穿盛装的牧民,扶老携幼攀爬到山势嶙峋的山顶,在敖包前敬献上哈达、奶食、油炸食品、羊肉,焚香后,开始顺时针方向绕着圆锥状的敖包依次行进,边转敖包,边向上面撒奶、酒,心里祈祷着生活平安、五畜兴旺。喇嘛们坐于敖包前一直颂念着为众生祈福的经文。有些牧民则将印有奔马图样的薄纸片抛向天空,让它们随风飘向远方,一位牧民告诉我,撒出的飞马纸,会把自己的愿望和祝福带向四方。一切都在井然有序的静默中缓缓进行,敖包祭典仪式结束后,牧民们沿着崎岖的山路下到平坦的沙地上,在这里参加摔跤、射箭、蒙古长调比赛,欢乐的喧闹声顿时溢满山谷。敖包祭祀也成了牧民们庆祝丰收,社交相聚的重要形式。但其反省自我、关照内心、提升精神的核心功用却渗透在了牧民的日常生活中。我记忆犹新的是包总母亲早晨起来,端着奶茶走出屋外,用木勺舀满,向天空和大地抛洒时那种虔诚、庄重的表情。蒙古族原来都是信奉萨满教的,认为万物有灵,后来阿拉善蒙古族都信奉了藏传佛教的黄教。这些信仰使他们时时怀有一种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心,即使吃肉,他们用刀刮肉,骨头上也不留一丝筋肉,羊棒骨也娴熟地用刀在掌中敲碎了,吃尽里面的骨髓,而随意浪费食物则被视为暴殄天物。每个人用刀时,刀刃均向着自己,这是对他人的尊重。他们告诉我,蒙古族把狗视为朋友,故不打狗,也不吃驴、马和死的动物,对有功绩的骆驼则养老送终。猎人不打怀孕的雌性动物,三四月为斋月,也不杀生、不吃肉。这些年我到牧区,似乎也没有见到蒙古族人打小孩。对自然万物持守一份尊重敬意和爱惜,绝不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既遏制了贪欲之心的膨胀,又培养了感恩谦卑之心,也真正做到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
车子穿过一道道洪水冲刷出的沙沟,绕过光秃的山脉,来到了银根苏木地界,戈壁滩上遍布着多彩的砾石,许多是火山喷发形成的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玛瑙奇石,那时,奇石产业已逐渐兴起,拣奇石成为了牧民增收的新增收渠道。银根苏木我们住在了扎朝格图的舅舅家,这里绝大多数牧民都是蒙族,上了年纪的蒙古族老人基本听不懂汉语。这个50出头的汉子见到我们格外高兴,他很健谈,他们用蒙语说着什么,不时哈哈大笑。原来他们彼此都在分享笑话和段子。似乎每个人都在搜肠刮肚,尽力把可乐的事绘声绘色地奉献出来,微冷的屋里顿时溢满了暖意。北部苏木牧民的草场都较大,每户大约都在一万亩以上,羊都知道自己吃草的范围,所以也基本不用人放牧,早晨放出去,晚上就自己回来了,所以比南部苏木的牧民要潇洒多了。只要勤劳能干,风调雨顺,都生活的不错。这个苏木属阿左旗海拔最低的苏木,却是相对缺水的地方,但却有很大一片粗壮的梭梭林,出产的锁阳非常甜,关于这里的锁阳补肾功效之强,我听到了夸张的段子,当然夸羊的段子更是广为流传,阿拉善人几乎尽人皆知,我当时是第一次听到,觉得既诙谐又很有道理!草原上的植被多是有医疗功效的,锁阳、苁蓉自不必讲,冬青这种低矮的灌木,根部可用来治疗冻伤,许多蒙药都是用戈壁上的植物碾压成粉末制成的,牧区的水含盐量高,说牧区的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屙的是六味地黄丸,夸张得也倒是恰如其分。北部的羊大都是山羊,个头大,产绒量高,绒毛的细度很高,很受商家青睐!缺点是对草场的损害性比绵羊大。晚上杀羊后,周围数公里的十几位牧民们都聚集在他家。当羊背子上来时,主人开始敬酒,随后深情的蒙古长调响起,每个人都沉浸在激情和相聚的快乐中,我们是客人,都坐在炕的上座,我只记得喝了一位年轻牧民递过来的酒后,就慢慢倒睡下去了。第二天,头脑发晕的我早早醒来时,所有的牧民都还在酣睡。我走出屋外,在清寒的空气中呼吸着,感觉到神清气爽。那时喝的酒虽是散酒,但是粮食酿造的,我醉得快,酒劲过得也快。似乎是从那时起我喜欢上了这种在草原歌的旋律中喝酒的氛围了。下乡走了一半我头脑里一直萦绕着一个疑问,为什么许多牧民看起来都那么轻松快乐?开始我想,大概是因为从小就有资产(蒙古族幼时铰头发后,便能得到长辈们馈赠的牛羊等牲畜),长大后便能分得草场,生存的压力小,生活成本较低,物质攀比少,相互间的竞争少。地广人稀,没有交通阻塞的焦虑感,没有车水马龙的挤压感,没有上班赶时赶点的紧张感,人与人之间也容易生出亲近感。
后来下乡多了,我渐渐悟出,其实,重要的原因是文化,他们传承较好的礼仪成为了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他们的信仰使他们有一种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宁静从容,他们喜欢唱歌跳舞,歌能化解忧愁,歌能点燃激情,歌能传递友情快乐,因而心灵时时得到慰藉、滋养。在全球化浪潮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冲击下,追求经济日益成为人们生活核心,但在牧民中,我欣喜地发现,诗人诗歌依然受到尊崇和喜爱。我在乌力吉见到过自豪快乐的牧民诗人,也在酒桌上遇到主动给大家朗诵自己诗歌的蒙族小老板,而那些知名的阿拉善蒙古族诗人一直有着众多的粉丝,所以,阿拉善能在近十几年举办并打造阿左旗奶祭杯牧民诗歌大赛和苍天的驼羔蒙语诗赛两个文化品牌,实在是这个崇尚文化的土壤依然丰厚。他们在婚礼上的祝辞,以父母、故乡、草原、河流、骏马等为主题的歌词,何尝不是一首首诗歌!由此,我也想到周朝之所以能绵延800年,大概与创立礼乐制度关系很大。这些年,我记得最快乐放松的聚会,是在牧区听着牧民唱着草原歌,在半醉半醒间,身心处于自由无羁的状态。在草原上唱草原歌似乎更有味,特别是初夏雨后,呼吸着散发着嫩草清香的空气,秋天置身飘荡着浓烈草香的牧场,肺腑充溢生命的张力,天开地阔的戈壁,让内心升腾着心舒意畅的自由感,听到天籁般的草原歌更能体味到其中的真情!
草原是游牧文化的基石,更是我国文化花园的一只奇葩,保护和利用好草原,保护和弘扬好蒙古族文化,对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当然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和艰巨的工程。我希望,这承载着蒙古族文化的草原能永远繁盛,永远飘荡着诗意的炊烟、醉人的歌声、芳草和奶茶的香味。
作
者
简
介
曾林松,文学爱好者。
★★ 平台简介 ★★
【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艺两新”合作平台,为《阿拉善文学》推选优秀作品及新人。该公众号不限年龄、地域,为文学、书法、摄影、美术、音乐等领域作家、艺术家、爱好者提供原创作品免费编辑、分享发布、推广展示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