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胀,消化不良,脾胃虚寒?1个方子帮你温补脾胃,搞定胃胀

现实生活中,出现上腹胀满、餐后饱胀、嗳气、早饱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人不在少数,有报道曾对既往100项临床研究共计312415例病例分析发现,该病总患病率为21%。而且该病发病率、复发率随年龄的增高而增高,在老年群体中,该病发病率高达28%,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近期一位50岁的病友就表示,出现胃脘胀满不适5个多月,自行服用奥美拉唑等药效果不佳,胃镜检查显示为非萎缩性胃炎,沟通过程中发现,主要症状为胃脘胀满不适、自觉冷痛,泛酸烧心,伴有干呕,口干口苦,平素情绪差,食欲一般,大便不成形,日4~5次。而其舌象显示:舌淡红、苔薄白、边有齿痕,此为脾胃虚寒之证。

实际上,现代社会,由于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喜好冷饮冷食的人群增多,脾胃虚寒所导致消化不良也随之增多。而中医认为,脾胃虚弱,阳气不足,更易见脾胃虚寒之症,在很多老年人群中,也有很多消化不良患者为脾胃虚寒所引起。

脾胃虚寒为消化不良的重要病因!

脾胃虚寒可引起消化不良主要与脾胃的重要功能有关。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五脏通过经络系统,以及精、气、血液、津液作用,来完成机体的整体活动。

在这个有机整体中,脾主运化,胃主受纳,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需要脾胃的运化受纳功能协助。而脾又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居人体中焦,所以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

简单理解,也就是我们所吃进体内的食物,需要通过脾胃的功能才能正常转化为营养物质和能量,而且转化得到的营养物质需要脾胃的升清功能运输到身体各处,依靠脾胃的降浊功能将食物糟粕向下运输,变为尿液和粪便排出体外。这就如同一辆汽车,需要依靠数量众多的零部件共同协作,才能正常使用,任何一个零部件损坏都会增加交通事故的概率。

而脾胃虚寒,多由脾气虚损发展而来。气,本身具有温煦、防御等作用。正如《难经·二十二难》曰:“气主煦之”。若脾气虚弱,则温煦不足,津液等液态物质则不能进行正常的循环运行,食物的消化过程也会出现问题。

一方面,老年人机体温煦气化功能减退,则虚寒内生,或机体不能制阴祛寒,也会导致阴寒内盛。另一方面,如果多食寒凉之品,或脾胃久虚之人,也会导致脾阳损伤而表现为脾胃虚寒之证。《兰室秘藏·中满腹胀》也有记载:“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明确指出,脾胃虚寒是消化不良的重要病因。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也指出,脾胃虚寒证患者常有胃寒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或伴有泛吐清水,食少纳呆,神疲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等症状。

黄芪建中汤,温中健脾,治脾胃虚寒!

《素问》曰“寒者热之”,对于脾胃虚寒的治疗,当以温中健脾为主。临床常用黄芪建中汤加减,并嘱日常忌食生冷食品。

黄芪建中汤为东汉医家张仲景所创制,由小建中汤加黄芪组成,具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 《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治》云:“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编注》也有言:“脾胃气弱,不生于肺,气反上逆,而为里急,故以建中汤加黄芪甘味之药调之”,由此可见,黄芪为该方补中益气的要药。而方中的桂枝甘温,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重在祛脾胃之寒。在实际使用时可根据脾胃虚寒的严重程度灵活加减,可有很好的效果。

比如这期文章中所讲到的50岁的病友,就是以黄芪建中汤作为基础方加减治疗:黄芪,桂枝,白芍,百合,乌药,香附,良姜,鸡内金,山药,槟榔,砂仁,炙甘草。7剂,日1剂。7日后复诊,自觉诸症减轻。故以上方继服14剂,病愈。

在本案例中,这位病友脾胃虚弱,失于健运,则胃脘胀满,便溏,故用黄芪补气健脾;桂枝温经散寒止痛。脾虚肝旺,木盛土壅,肝气上逆,故泛酸烧心,干呕,口苦;用白芍酸甘敛阴,柔肝止痛;百合、乌药清胃之虚热,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附、良姜疏肝理气、温胃祛寒;鸡内金、山药健脾益气;槟榔行气止痛;砂仁健脾祛湿,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以起到温胃散寒,缓急止痛之功效。

(0)

相关推荐